杜国维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提出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在目标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方面。在课堂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21世纪人类社会已进人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要求高等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已经成为现代教学观的基本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要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以完美的实现,就要有一套科学、系统、严格的教学框架。本文拟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教学的评价等方面加以探讨,以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得以全方位的体现。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研究状况
国外关于“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研究和实践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进步主义教育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以约翰·杜威开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为代表,这个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学生的需要,认为社会生活和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教学往往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深人。
第二,“学生”的教学改革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A·S·尼尔的夏山学校教学实验为代表,这个时期教学改革的主题是学生,要求充分发展学生的天性,不去干涉和打扰学生的自我发展,打破师生间的等级关系,消除学科间的分界,以及把经验学习放在和书本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第三,“要素教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西奥多·R·塞瑟(Theodore R. Sizer)提出的“要素学校”( Essential Schools)为代表,在教学内容上,要素学校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掌握,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特征。同时,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较少使用标准化测验,这些都反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中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
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十分重视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证研究,强调以教学效果来评价教育改革的成败,关注如何把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更好地融会贯通,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理解方面,彼得·斯特雷文斯(Peter Strevens,1983 ) 认为“以学生为中心”与学习者的学习进度紧密相关,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不断变化。在初级阶段,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在中级阶段,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在高级阶段,则是“以学生为中心”。
我国理论界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关于学生中心的研究可以分为思辨型、介绍型、实证型和理论性等方面,大部分研究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如赵堪培(2004),谢洪、刘海量(2003),曲文婕(2004)都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并主张应该下大力气转变教学观念,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路子。也有部分学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疑问,如马壮寰(2003)指出,不分辨课型差异和教学性质,片面强调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值得提倡。除此之外,国内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研究大部分是思辨性的经验谈和教学体会,缺乏实证研究成果,而且大多集中于外语教学
和双语教学领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二、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
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目标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法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论制定教学计划时要考虑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综合性的、问题解决类的学习任务,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软件、网络),提供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教师还应该精心策划和组织教学活动,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在此阶段虽然以学生为中心,但也要积极、适时地开展互动活动,让教学活动有序、活跃地进行。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学目标要系统,注意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2、教材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
一套好的教材应该系统地体现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选材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及对知识的渴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指导下,在选材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还必须强调教材的内容必须是真实、自然的语言。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语言教学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但具体的信息最好是学习者所不熟悉的。呈现给学生的教材应该是具有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可思性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一种崭新的、合理的、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中学习语言,这就要求我们的语言活动材料更丰富,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学生也会以一种全新的日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与环境,对生活也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体验。
3、课堂教学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固然重要,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学生认知过程的促进作用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我们不能断定教师输入的东西学生就一定能接纳。
教师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保障。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抹杀教师的作用,让课堂教学放任自流,而是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个体差异,策划授课的内容、教学的重点;课中,教师既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同时要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课后,教师为学生辅导答疑。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而目是学生的领路人、顾问、中介者。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传统的作用减轻了,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就比以前减少了,反而教师的作用更重要、更多样化了,教师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接受新的挑战。
课堂教学要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预科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就必须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质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加以运用。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讲好一堂课,教师要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要吃透教材,制订出最理想的教学方案,组织好教学,使教学具有启发性,使学生感到有明显的收获,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预科汉语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进而提高整个教学质量。
4、教学评价是“以学生为中心”模式的保证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的日的不仅仅在于使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相应地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还在于让学生对自己的成果和问题心中有数,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达到教育教学的培养目的,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学评价必须与各种相关的教学要素相配合,才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得以顺利进行。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对学生一对一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对学生一对一的评价,还可以是小群体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评价是可以随时进行的。
评价系统应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评价。预科汉语教学评价通常应包含根据外部标准对某种努力的价值、重要性、优点的判断,并根据这种标准对学生所学到的与没有学到的进行判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评价是基于学生表现和学习过程的,用于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关注的重点是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技能。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作为一个合格的终身学习者,自我评价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者可以通过自我评价检查自己的学习是否达到预期。自我评价将是终身学习者必备的技能。
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评价的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强调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学生在如何学、学什么等方面有一定的决定权,学生的决定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当然包括对‘评价”标准的指定。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评价的标准往往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己有的知识、兴趣和经验共同制定的。
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传统的教学中,评价往往在教学之后进行,是一种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日的在于对学习效果进行判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评价具有指导学习方向和给予鼓励的作用,由于评价的参与,学生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评价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进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延伸
教师讲授课程为主的课堂设计,在沟通方式中属于典型的轮式沟通,一个人讲给一群人听,这种方式的沟通,尽管有其一定的优点,例如领导明确性高、效率高、准确性高,但是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轮式沟通有着显著的缺点,就是成员参与度低,成员的满意度低。因此,要想提升成员参与度与满意度,就必须转变沟通方式,也就是转变我们的课堂设计,通过新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宗旨就是以“激励”为导向的课堂设计,“物质激励”与成绩挂钩,“精神激励”与团队荣誉、团队成绩挂钩。具体来说主要有“一个宗旨”和“三个模块”。
“一个宗旨”就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宗旨,通过“问题导向”的方法,把每节课堂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生的个体任务或群体任务。“三个模块”主要如下:
第一模块,“团队学习、团队竞争”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引人团队学习与团队竞争方式,比较有效。加大团队学习比重,和团队学习的成绩等。既包括常用的团队课后作业、PPT演讲等,也包括团队课堂学习,案例讨论,知识点总结、重要知识点回顾等。以团队的方式完成任务,团队成绩实行末位淘汰。这种方法,使得学生们在团队合作过程中,更加努力。同时,每个学生平时成绩不仅仅由教师打出,还包括每位团队成员在完成全部团队作业后,给小组每个成员打分,并陈述理由。这种方式,让每个学生感受在自己的小组中学习,需要更投人的参与,而监督者也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进行考评,还包括小组中的全体其他成员。
第二模块,“多元化课堂设计”模块。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融合当前企业面试、考核中常用的各种方式,如自我提升方法、角色扮演、无领导小组讨论、即兴演讲、情景模拟等。给学生更多能力提升的空间。让学生实际参与,并点评自我及同伴们在各种挑战中的优缺点,针对性地进行总结、提升。
第三模块。“群体动力”模块。采用WHO一TO一WHOM(谁向谁在说)群体动力设计,让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团队学习过程中,也能通过记录WHO一TO一WHOM数据,从其他学生和群体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设计讨论组和观摩组,讨论组以完成任务为主,观摩组转变身份,填写WHO一TO一WHOM表。在讨论组与观摩组进行综合分享时,引导学生,不仅仅从教师一个人身上学习,更从身边的每位同学身上学习。
四、结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符合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是高等教育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表现。“以学生为中心”改进的教学方法既强调了学生在学校里的主体地位,也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该理念与方法的探索,有利于学生在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上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且需要在未来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去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4一56
〔3〕马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与教师的新角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10
〔4〕白冬: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5〕闫寒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01.11
〔6〕范姣莲,高玲:对大学外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5
〔7〕马文丽:全方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4
〔8〕茹晋龙:浅谈课堂教学〔J〕,山西科技,2004·1
〔9〕谢洪,刘海量.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互活动的思考〔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l):66一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