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總目標:
1. 認識乘法公式、多項式,並熟練多項式的運算。
2. 學會平方根的意義及其運算,並化簡之;能求平方根的近似值;理解勾股定理及其應用。
3. 理解因式、倍式、公因式與因式分解的意義;利用提出公因式、分組分解法、乘法公式與十字交乘法做因式分解。
4. 認識一元二次方程式,利用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及公式解求一元二次方程式的解,並應用於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期程 | 能力指標 | 主題或單元活動內容 | 節數 | 使用教材 | 評量方式 | 備註 |
第一週 8/31-9/04 | 8-a-01 能熟練二次式的乘法公式,如(a+b)2、(a-b)2、(a+b)(a-b)、(a+b)(c+d)。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2 能選擇使用合適的數學表徵。 C-E-2 能由解題的結果重新審視情境提出新的觀點或問題。 | 1. 透過具體表徵,以文字符號表示正方形與長方形面積。 2. 經由長方形面積,了解乘法分配律。 3. 了解乘法分配律對負數與減法也適用。 | 4 | 康軒版第三冊 1-1 乘法公式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實測 4. 討論 5. 作業 | |
第二週 9/07-9/11 | 8-a-01 能熟練二次式的乘法公式,如(a+b)2、(a-b)2、(a+b)(a-b)、(a+b)(c+d)。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2 能選擇使用合適的數學表徵。 C-E-2 能由解題的結果重新審視情境提出新的觀點或問題。 | 1. 透過面積組合,了解和的平方公式(a+b)2=a2+2ab+b2。 2. 能利用和的平方公式,進行數字運算。 3. 透過面積組合,了解差的平方公式(a-b)2=a2-2ab+b2。 4. 能利用差的平方公式,進行數字運算。 5. 透過面積組合,了解平方差公式(a+b)(a-b)=a2-b2。 6. 能利用平方差公式,進行數字運算。 | 4 | 康軒版第三冊 1-1 乘法公式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實測 4. 討論 5. 作業 | |
第三週 9/14-9/18 | 8-a-03 能認識多項式及相關名詞。 8-a-04 能熟練多項式的加法和減法。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2 能選擇使用合適的數學表徵。 C-E-2 能由解題的結果重新審視情境提出新的觀點或問題。 | 1. 理解多項式的意義。 2. 明瞭多項式的項、次數、係數、常數項等名詞的意義。 3. 報讀多項式各項的係數與次數。 4. 能將多項式按照降冪或升冪排列。 5. 明瞭同類項相加減時,就是係數相加減;而不同類項不能相加減。 6. 以橫式計算多項式加減。 7. 以直式計算多項式加減。 8. 以分離係數法計算多項式加減。 | 4 | 康軒版第三冊 1-2 多項式與其加減運算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實測 4. 討論 5. 作業 | |
第四週 9/21-9/25 | 8-a-05 能熟練多項式的乘法(利用分配律及直式算法來計算)。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2 能選擇使用合適的數學表徵。 C-E-2 能由解題的結果重新審視情境提出新的觀點或問題。 | 1. 計算單項式乘以單項式。 2. 利用乘法分配律來做多項式的乘法。 3. 利用直式乘法和分離係數來做多項式的乘法。 4. 利用乘法公式來做多項式的乘法。 | 4 | 康軒版第三冊 1-3 多項式的乘除運算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實測 4. 討論 5. 作業 | |
第五週 9/30-10/02 | 8-a-06 能熟練多項式的除法(如長除法、分離係數法等)。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2 能選擇使用合適的數學表徵。 C-E-2 能由解題的結果重新審視情境提出新的觀點或問題。 | 1. 計算單項式除以單項式。 2. 明瞭多項式中被除式、除式、商式、餘式的意義。 3. 利用直式除法和分離係數來做多項式的除法。 4. 能明瞭多項式的四則運算也是先乘除後加減。 5. 能利用多項式的四則運算,解決應用問題。 | 4 | 康軒版第三冊 1-3 多項式的乘除運算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實測 4. 討論 5. 作業 | |
第六週 10/05-10/09 | 8-n-01 能理解二次方根的意義。 C-R-1 能察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C-R-3 能了解其他領域中所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 1. 能找到面積為2的正方形。 2. 能用「」表示面積為2的正方形邊長。 3. 能知道:若一個正方形面積為a,則它的邊長為「單位」,滿足()2=a。 4. a、b為兩個正的整數、分數或小數,且滿足a=b2,則==b。 5. 學會若a是一個正數,則:是a的正平方根,-是a的負平方根,()2=a、(-)2=a。 6. 理解「」中的a為被開方數,它是某數平方的值,所以不能為負數。 | 4 | 康軒版第三冊 2-1 平方根與近似值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實測 4. 討論 5. 作業 | |
第七週 10/12-10/16 | 8-n-01 能理解二次方根的意義。 8-n-02 能求二次方根的近似值。 C-R-1 能察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C-R-3 能了解其他領域中所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 1. 理解0是0的平方根,記作=0。 2. 理解若a>b>0,則a2>b2;若a>0,b>0且a2>b2,則a>b。 4. 能利用十分逼近法求平方根的值。 5. 能利用查表法求平方根的值。 6. 能利用電算器求平方根的值。 | 1 | 康軒版第三冊 2-1 平方根與近似值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實測 4. 討論 5. 作業 | ◎第一次段考 |
第七週 10/12-10/16 | 8-n-03 能理解二次方根最簡式的意義,並做化簡。 8-n-04 能理解二次方根的加、減、乘、除規則。 C-R-1 能察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C-R-3 能了解其他領域中所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 1. 能理解:a任意一個整數、分數或小數,b是大於或等於0的數,則a=a×。 2. 能理解:「a≧0,b≧0,則×=」。 3. 能熟練:當a、b是正整數,=a的過程稱為方根的化簡。 4. 能將一般的根式持續化簡到形如a,其中當a是任意整數、分數或小數,而b沒有因數是完全平方數時,稱a為二次方根的最簡式,或最簡根式。 5. 能理解:「a≧0,b>0,則=」。 6. 能將被開方數為分數、小數或分母含有根號的根式化為最簡根式。 7. 能利用根式的運算,再配合查表,求更多根式的近似值。 | 2 | 康軒版第三冊 2-2根式的運算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實測 4. 討論 5. 作業 | |
第八週 10/19-10/23 | 8-n-03 能理解二次方根最簡式的意義,並做化簡。 8-n-04 能理解二次方根的加、減、乘、除規則。 C-R-1 能察覺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情境。 C-R-3 能了解其他領域中所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 1. 能理解:a任意一個整數、分數或小數,b是大於或等於0的數,則a=a×。 2. 能理解:「a≧0,b≧0,則×=」。 3. 能熟練:當a、b是正整數,=a的過程稱為方根的化簡。 4. 能將一般的根式持續化簡到形如a,其中當a是任意整數、分數或小數,而b沒有因數是完全平方數時,稱a為二次方根的最簡式,或最簡根式。 5. 能理解:「a≧0,b>0,則=」。 6. 能將被開方數為分數、小數或分母含有根號的根式化為最簡根式。 7. 能利用根式的運算,再配合查表,求更多根式的近似值。 | 4 | 康軒版第三冊 2-2根式的運算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實測 4. 討論 5. 作業 | |
第九週 10/26-10/30 | 8-a-07能理解勾股定理(商高定理)。 8-a-08能由簡單面積計算導出勾股定理。 8-a-09能理解勾股定理的應用。 C-R-4 能了解數學與人類文化活動相關。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C-C-6 用一般語言及數學語言說明解題的過程。 C-E-1 能用解題的結果闡釋原來的情境問題。 | 1. 知道有關直角三角形上的一些名詞,例如斜邊、股邊。 2. 能由拼圖及面積的計算導出勾股定理。 3. 了解勾股定理的意義。 4. 由實例知道,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兩邊長,能應用勾股定理,計算第三邊長。 | 4 | 康軒版第三冊 2-3勾股定理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實測 4. 討論 5. 作業 | |
第十週 11/02-11/06 | 8-a-07能理解勾股定理(商高定理)。 8-a-08能由簡單面積計算導出勾股定理。 8-a-09能理解勾股定理的應用。 C-R-4 能了解數學與人類文化活動相關。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C-C-6 用一般語言及數學語言說明解題的過程。 C-E-1 能用解題的結果闡釋原來的情境問題。 | 1. 知道有關直角三角形上的一些名詞,例如斜邊、股邊。 2. 能由拼圖及面積的計算導出勾股定理。 3. 了解勾股定理的意義。 4. 由實例知道,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兩邊長,能應用勾股定理,計算第三邊長。 | 2 | 康軒版第三冊 2-3勾股定理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實測 4. 討論 5. 作業 6. 視察 | |
第十週 11/02-11/06 | 8-a-10能理解因式、倍式、公因式與因式分解的意義。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2 能選擇使用合適的數學表徵。C-E-2 能由解題的結果重新審視情境提出新的觀點或問題。 | 1. 用整除的觀念介紹多項式的因式與倍式。 2. 反之,可以用除法來判別是否為因式或倍式。 3. 用多項式的乘積展開反過來說明多項式的因式分解。 4. 用除法判別某式是否為因式,並利用除法求出其他的因式。 | 2 | 康軒版第三冊 3-1因式、 倍式與因式分解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討論 4. 作業 | |
第十一週 11/09-11/13 | 8-a-10能理解因式、倍式、公因式與因式分解的意義。 C-C-1 了解數學語言(符號、用語、圖表、非形式化演繹等)的內涵。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2 能選擇使用合適的數學表徵。C-E-2 能由解題的結果重新審視情境提出新的觀點或問題。 | 1. 用整除的觀念介紹多項式的因式與倍式。 2. 反之,可以用除法來判別是否為因式或倍式。 3. 用多項式的乘積展開反過來說明多項式的因式分解。 4. 用除法判別某式是否為因式,並利用除法求出其他的因式。 | 4 | 康軒版第三冊 3-2提出公因式與分組分解 | 1. 紙筆測驗 2. 互相討論 3. 口頭回答 4. 作業 | |
第十二週 11/16-11/20 | 8-a-11 能利用提出公因式與分組分解法分解二次多項式。 C-R-4 能了解數學與人類文化活動相關。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C-6 用一般語言及數學語言說明解題的過程。 C-E-1 能用解題的結果闡釋原來的情境問題。 | 1. 了解何謂兩多項式的公因式。 2. 用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說明如何提出公因式。 3. 會用提出公因式進行多項式的因式分解。 4. 了解分組分解的使用時機。 5. 會用分組分解進行多項式的因式分解。 | 1 | 康軒版第三冊 3-2提出公因式與分組分解 | 1. 紙筆測驗 2. 互相討論 3. 口頭回答 4. 作業 | |
第十二週 11/16-11/20 | 8-a-12 能利用乘法公式與十字交乘法做因式分解。 C-R-4 能了解數學與人類文化活動相關。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C-6 用一般語言及數學語言說明解題的過程。 C-E-1 能用解題的結果闡釋原來的情境問題。 | 1. 將平方差的乘法公式(a+b)(a-b)=a2-b2反過來,即成為可以用來進行多項式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 2. 能用置換未知數的方式,套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進行因式分解。 3. 將和、差平方的乘法公式反過來,即可用來進行多項式的因式分解。 4. 能用置換未知數的方式,套用和、差的平方公式進行因式分解。 | 3 | 康軒版第三冊 3-3利用乘法公式做因式分解 | 1. 紙筆測驗 2. 互相討論 3. 口頭回答 4. 作業 | |
第十三週 11/23-11/27 | 8-a-12 能利用乘法公式與十字交乘法做因式分解。 C-R-4 能了解數學與人類文化活動相關。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C-6 用一般語言及數學語言說明解題的過程。 C-E-1 能用解題的結果闡釋原來的情境問題。 | 1. 將平方差的乘法公式(a+b)(a-b)=a2-b2反過來,即成為可以用來進行多項式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 2. 能用置換未知數的方式,套用平方差公式a2-b2=(a+b)(a-b)進行因式分解。 3. 將和、差平方的乘法公式反過來,即可用來進行多項式的因式分解。 4. 能用置換未知數的方式,套用和、差的平方公式進行因式分解。 | 3 | 康軒版第三冊 3-3利用乘法公式做因式分解 | 1. 紙筆測驗 2. 互相討論 3. 口頭回答 4. 作業 | ◎第二次段考 |
第十四週 11/30-12/04 | 8-a-12 能利用乘法公式與十字交乘法做因式分解。 C-R-4 能了解數學與人類文化活動相關。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C-6 用一般語言及數學語言說明解題的過程。 C-E-1 能用解題的結果闡釋原來的情境問題。 | 1. 將兩個一次式的乘積展開反過來觀察二次三項式的係數變化,藉以學會用十字交乘法進行因式分解。 2. 當二次三項式的係數的分解組合增多時,學會簡潔的判別方式選取正確的數字組合。 3. 當二次項的係數不為1時,係數的分解組合更為增多,要學會簡潔的判別方式選取正確的數字組合。 4. 會將十字交乘法搭配其他因式分解法進行解題。 | 4 | 康軒版第三冊 3-4十字交乘法做因式分解 | 1. 紙筆測驗 2. 互相討論 3. 口頭回答 4. 作業 | |
第十五週 12/07-12/11 | 8-a-12 能利用乘法公式與十字交乘法做因式分解。 C-R-4 能了解數學與人類文化活動相關。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C-6 用一般語言及數學語言說明解題的過程。 C-E-1 能用解題的結果闡釋原來的情境問題。 | 1. 將兩個一次式的乘積展開反過來觀察二次三項式的係數變化,藉以學會用十字交乘法進行因式分解。 2. 當二次三項式的係數的分解組合增多時,學會簡潔的判別方式選取正確的數字組合。 3. 當二次項的係數不為1時,係數的分解組合更為增多,要學會簡潔的判別方式選取正確的數字組合。 4. 會將十字交乘法搭配其他因式分解法進行解題。 | 2 | 康軒版第三冊 3-4十字交乘法做因式分解 | 1. 紙筆測驗 2. 互相討論 3. 口頭回答 4. 作業 | |
第十五週 12/07-12/11 | 8-a-13 能在具體情境中認識一元二次方程式,並理解其解的意義。 8-a-14 能利用因式分解來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C-R-4 能了解數學與人類文化活動相關。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C-6 用一般語言及數學語言說明解題的過程。 C-E-1 能用解題的結果闡釋原來的情境問題。 | 1. 由生活情境中知道一元二次方程式的意義。 2. 能說出一元二次方程式的解或根的意義。 3. 能驗算並指出一元二次方程式的解或根。 4. 利用因式分解,將一元二次方程式化成兩個一次式的乘積。 5. 藉由討論得知,當ab=0時,則a=0或b=0。 6. 利用提公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7. 能利用十字交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8. 能利用乘法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 2 | 康軒版第三冊 4-1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討論 4. 作業 | |
第十六週 12/14-12/18 | 8-a-13 能在具體情境中認識一元二次方程式,並理解其解的意義。 8-a-14 能利用因式分解來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C-R-4 能了解數學與人類文化活動相關。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T-4 能把待解的問題轉化成數學的問題。 C-S-1 能分解複雜的問題為一系列的子題。 C-S-5 了解一數學問題可有不同的解法,並嘗試不同的解法。 C-C-6 用一般語言及數學語言說明解題的過程。 C-E-1 能用解題的結果闡釋原來的情境問題。 | 1. 由生活情境中知道一元二次方程式的意義。 2. 能說出一元二次方程式的解或根的意義。 3. 能驗算並指出一元二次方程式的解或根。 4. 利用因式分解,將一元二次方程式化成兩個一次式的乘積。 5. 藉由討論得知,當ab=0時,則a=0或b=0。 6. 利用提公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7. 能利用十字交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8. 能利用乘法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 4 | 康軒版第三冊 4-1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討論 4. 作業 | |
第十七週 12/21-12/25 | 8-a-15 能利用配方法來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C-R-3 能了解其他領域中所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C-5 用數學語言呈現解題過程。 | 1. 能解形如x2-b=0、b>0的一元二次方程式。 2. 解(x±a)2=b、b>0的一元二次方程式。 3. 利用和的平方公式將x2±ax的式子配成完全平方式。 | 4 | 康軒版第三冊 4-2配方法與公式解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討論 4. 作業 | |
第十八週 12/28-1/01 | 8-a-15 能利用配方法來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C-R-3 能了解其他領域中所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C-5 用數學語言呈現解題過程。 | 1. 能利用配方法解形如x2±ax+b=0的一元二次方程式。 2. 能利用配方法解形如ax2+bx+c=0的一元二次方程式。 | 4 | 康軒版第三冊 4-2配方法與公式解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討論 4. 作業 | |
第十九週 1/04-1/08 | 8-a-15 能利用配方法來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8-a-16能利用判別式,並利用公式解來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C-R-3 能了解其他領域中所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C-5 用數學語言呈現解題過程。 | 1. 用配方法導出一般式ax2+bx+c=0的解的公式。 2. 能用公式解求一元二次方程式的解。 | 2 | 康軒版第三冊 4-2配方法與公式解 | 1.紙筆測驗 2.課堂問答 3.討論 4.作業 | |
第十九週 1/04-1/08 | 8-a-17 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式解應用問題。 C-R-3 能了解其他領域中所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C-5 用數學語言呈現解題過程。 | 1. 根據實際問題,依題意列出方程式,並化簡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式。 2. 利用各種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式的應用問題。 3. 在求出的所有解中,能選擇適合於原問題的答案。 | 2 | 康軒版第三冊 4-3應用問題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討論 4. 作業 | |
第廿週 1/11-1/15 | 8-a-17 能利用一元二次方程式解應用問題。 C-R-3 能了解其他領域中所用到的數學知識與方法。 C-T-1 能把情境中與問題相關的數量形析出。 C-T-2 能把情境中數量形之關係以數學語言表出。 C-C-5 用數學語言呈現解題過程。 | 1. 根據實際問題,依題意列出方程式,並化簡整理成一元二次方程式。 2. 利用各種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式的應用問題。 3. 在求出的所有解中,能選擇適合於原問題的答案。 | 4 | 康軒版第三冊 4-3應用問題 | 1. 紙筆測驗 2. 課堂問答 3. 討論 4. 作業 | |
第廿一週 1/18-1/22 | ◎第三次段考 ◎休業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