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及控制
一、建筑施工重大危险源的概念
在施工过程中,有限的场地集中了大量的人、机、物,危险源较多,容易发生伤亡事故。正确认识施工现场的危险源特别是建筑施工的重大危险源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是促进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手段。
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8218—2009)中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也对重大危险源的含义作了规定,但这些较适用于危险物质的管理。笔者认为,在施工作业与管理业务活动中,通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及危险评价,把存在着不可容许或不可接受危险的作业、活动、设施和场所定义为重大危险源。
二、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
项目经理部在项目实施前组成危险源辨识小组,辨识小组由安全、施工、技术、职业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组成。辨识与评价成员应接受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及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知识的培训。危险源的辨识从范围上讲应包括施工现场内受到影响的全部人员、活动和场所。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有系统安全分析法和直接经验法。用系统安全工程评价的方法进行危险源的辨识称为系统安全分析法。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主要采用直接经验法,通过对照有关标准、规范、检查表,依靠辨识评价人员的经验和观察分析能力,或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危险源的辨识。比如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在安全检查时,根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JCJ59—2011)进行对照评分,扣分的地方往往是施工现场存在着危险源的地方,这就是一种直接经验法。
三、安全风险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的确定
风险评价是重大危险源控制的重要内容,是运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析,评估其风险大小以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从中筛选出施工企业优先控制的重大危险源。
风险评价的方法有专家评价法、作业条件危险性法、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分析法等。施工现场通常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进行风险评价。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认为影响危险性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用符号L表示;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用符号E表示;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用符号C表示。作业条件危险性分值用符号D表示,D取决于以卜三个因素的乘积,D=L×E×C。D值大,说明危险性大,需增加安全措施,或调整D值至允许范围。
通过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根据经验,危险性分值在160分以下,可将危险源纳入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控制。当分值在160分以上,则被认为是不可容许或不可接受的风险。建筑施工中存在着这样危险的作业、活动、设施和场所就是重大危险源。
四、重大危险源的控制
对于重大危险源,必须明确须达到的目标,确定完成时间,由责任部门制定专项安全施工方案,通过资金保证,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来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公司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应对专项施工方案及其控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满足以下原则:
a)应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相关方的其他要求;
b)要进行充分评审,广泛听取意见,方案应附安全验算结果,经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
c)符合建没部《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及专家论证审查办法》规定条款的,必须经专家论证;
d)随着认识的提高、施工进度的发展,重大危险源会发生变化,专项施工方案应随之不断更新或补充。
重大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有以下三种:
a)消除风险。若可能则完全消除危险源,如淘汰钢管搭制的井架等。
b)降低风险。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努力降低安全风险,如基坑支护及降水工程作业时,按要求做好临边防护及隔离措施,定期对支护、边坡变形进行监测等。
c)个体防护。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模板支撑、拆除时,操作人员穿戴好安全带、安全帽、工作鞋等。
重大危险源的控制程序如图1所示:
根据施工进度定期更新(或补充)
重大危险源清单及控制措施
单位:北京城建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魏善庄项目部 时间:2015年6月10日
序号 | 作业活动 | 危险因素 (来源) | 何人或何物 可能受伤害 | 伤害将 如何发生 | 伤害后果 | 判别依据 I-V | 危险级别 | 控制措施 | 控制 计划 | 备注 |
1. | 高处作业、垂直交叉作业 | 施工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未正确使用安全用品、用具;防护设施不完善 | 作业人员 下方过往人员 下方设备 | 高处坠落 落物 | 人员伤亡 设备损坏 | V | 3 | 落实安全措施,现场监督检查 | a、b、e | |
2. | 施工用电 | 配电盘内漏电保护器失灵;设备防护套不全;导体裸露;接地、接零有缺陷 | 作业人员 作业场所 | 触电; 裸露导体温度过高引燃周围可燃物 | 电弧灼伤 人员伤亡 火灾 设施损坏 | IV | 3 | 落实安全措施,现场监督检查 | b | |
3. | 焊接(含容器、管道内焊接)、切割作业 | 未使用防护用品,氧、乙炔摆放不符合要求,漏气,末严格执行安规 | 施工人员 作业区周围人员 作业场所 | 漏气 容器、管道内通风不良 | 电弧灼伤 火灾 爆炸 中毒和窒息 | IV | 3 | 采用加强通风,做好个人防护,执行《安规》,落实安措 | b | |
4. | 脚手架作业 | 末按规范要求搭设、拆卸,碰撞;未使用防护用品 | 施工人员 作业区周围人员 | 脚手架倾倒 高处坠落 | 人员伤亡 设施损坏 | V | 4 | 执行《安规》的各项措施,并结合现场检查,执行验收制度 | b | |
5. | 高耸建筑物施工 | 安全保护装置失灵,砼未达到强度提升平台、马道板铺设不严或有缺陷 | 作业人员 作业区周围人员 | 吊笼坠落 筒身坍塌 高处坠落 高处落物 | 人员伤亡 设备损坏 | V | 4 | 执行《安规》的各项措施,并结合现场检查,执行验收制度 | b、e | |
6. | 砌筑作业 | 脚手架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物料存放过多、高处落物、人的行为不规范 | 作业人员 作业区周围人员 | 垮塌 脚手板断裂 | 人员伤亡 设施破坏 | IV | 3 | 执行《安规》的各项措施,并结合现场检查,执行验收制度 | b | |
7. | 四口、五临边 | 安全防护设施不及时、不合格 | 作业人员 过往人员 | 高处坠落 | 人员伤亡 | IV | 3 | 按照《安规》作业,及时做好防护 | b、c、e | |
8. | 起重机械作业 | 爆裂,制动器失灵,钢丝绳磨损超限,机械带病作业、人的行为不规范 | 作业人员 作业区周围人员 | 设备构件突降 | 人员伤亡 设备损坏 | V | 3 | 试验检查 | b | |
9. | 运输机械作业 | 运超长、超宽、超高物件,驾驶人员违章,制动系统失控,捆绑绳松动、物品颠散、构件摆放不稳 | 作业人员 运输区周围人员 运输物件、设备 | 翻车 物、料滑落 | 损坏设备 人员伤亡 | IV | 3 | 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安全措施 | f | |
10. | 砼机械作业 | 臂架软管摆动、弹起,堵管,混凝土喷浆 | 作业人员 设备 | 作业人员对机械故障处理不当 | 人员伤亡 机械损坏 | V | 3 | 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安全措施 | b | |
11. | 加工机械作业 | 设备漏电、违反操作规程 | 作业人员 | 设备漏电 碰撞 卷入 | 人员伤亡 | IV | 3 | 坚强安全监督,按照《安规》作业 | b、c | |
12. | 起重吊装作业 | 无技术措施或措施不当、未按措施执行,物件捆绑不牢、吊索、吊具安全系数不够,个人防护不当、起重机械有隐患,指挥失误 | 作业人员 作业区周围人员 设备 | 设备构件突降 非作业人员进行吊装区域 | 机械设备损坏 人员伤亡 | V | 4 | 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安全措施 | c、e | |
13. | 设备拖运 | 危险区域有人,工器具使用不当,拖拉速度过快,撬、砸滚杠 | 作业人员 作业区周围人员 设备 | 挤、碰、砸伤人 | 人员伤亡 设备损坏 | V | 3 | 执行《安规》,落实措施 | b | |
14. | 施工电梯运行 | 限位、限速、刹车失灵、操作不规范 | 乘梯、操作人员 电梯设备 | 坠落 挤夹 | 人员伤亡 设备损坏 | IV | 3 | 执行《安规》,落实措施 | b、e | |
15. | 蓄电池安装 | 违反操作规程,个人防护及硫酸排放不当 | 作业人员 | 防护措施不当 | 人身灼伤 | IV | 3 | 按照《安规》要求作业 | ||
16. | 单机试运转 | 疲劳作业、设备故障、交记录不全或未交代清楚、人员误操作、设备漏电 | 运行作业人员 设备 | 误操作 触电 | 人身伤亡 设备损坏或故障 | IV | 3 | 加强监督检查 | b、d |
序号 | 重大危险源 | 目标 | 技术管理措施 | 责任部门 | 相关部门 | 完成时间 |
1 | 大型机械装、拆(塔吊、人货电梯等) | 确保无死亡事故、无设备事故 | 1、须分包给有资质专业公司安装、拆除、加节; 2、编制安装、拆除、加节、移位等专项技术措施,并经分包、总包公司审批; 3、装、拆前须对操作工进行安全教育及安全技术交底; 4、装、拆过程指派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监控; 5、装、拆人员须持有效证上岗,并须体检合格; 6、装、拆期间须设置警戒区; 7、按要求设置卸料平台、防护门、通讯装置等; 8、搭设完毕后在自检、法定检测合格后方能交付使用,并做好维修、保养。 | 机管部门 | 安全部门 | |
2 | 脚手架搭、拆过程(落地操作平台) | 确保无伤亡、坍塌事故 | 1、编制搭、拆专项方案,超高脚手架必须进行计算,并经公司审批; 2、按要求做好架子基础及验收工作; 3、搭、拆前必须对架子工进行安全教育及安全技术交底; 4、搭、拆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5、按要求对架体材料进行验收; 6、搭、拆期间设置警戒区域; 7、搭、拆过程指派经培训的人员进行监控并做好记录; 8、搭设完后必须进行验收,确认合格后方准使用,并定期检查、保养。 | 安全部门 | 施工、材料部门 | |
3 | 井架搭、拆过程 | 确保无伤亡、坍塌事故 | 1、编制装、拆专项方案,并经公司审批; 2、装、拆前须对操作工进行安全教育及安全技术交底; 3、装、拆过程指派经过培训的人员进行监控; 4、装、拆人员须持有效证上岗,并须体检合格; | 机管部门 | 安全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