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叶红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9年第06期
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最关键的要素“人”,高职院校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的重要培养与输出基地,应立足新形势新背景,契合乡村旅游人才的需求变化,突破普适性旅游人才培养传统,创新乡村旅游人才校内培养模式与校外实践途径,从而对接国家部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优化旅游人才结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引言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印发,都为发展乡村旅游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发展乡村旅游要对接和贯彻党的十九大部署,立足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坚持全域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和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而发展乡村旅游,离不开关键的要素“人”,目前,乡村旅游人才紧缺现象日益凸显。高职院校作为乡村旅游人才的重要培养和输出基地,要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全面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新一发展。显然,新形式新背景下,高职院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创新模式,探索实践新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都进行了专业化的细分,从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目标设置和培养培训,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院校不一定能紧跟时代步伐,难免出现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培养方法相对落后、师资力量储备不足、与行业沟通不够等现象。乡村旅游作为涉及旅游、农林、交通、国土、金融以及扶贫等多部门、多方面、多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关联度极高,联动性极大,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具备高素质与多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受制于乡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活条件普遍落后的现状,乡村旅游人才能否“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将直接决定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效。
高职院校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大多数尚停留在普适性人才培养传统,即针对整个旅业进行人才培养,督促学生考取国家导游资格证书,从而培养导游人员(包括景点景区讲解员);培训学生服务技能,从而培养酒店、高铁、航空、会务以及烹饪等从业人员。而对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专业设置并不多,课程体系也并无偏重。显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乡村旅游势必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对乡村旅游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上将急剧增加,在质量上也将稳步提高,供需矛盾也将日益凸显。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进行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探索创新。
二、高职院校乡村旅游人才校内培养模式创新
(一)确定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要确定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必备知识,具备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能力,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规律,整合乡村旅游发展资源,协调乡村旅游发展关系,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态势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二)提升人才规格
高职院校应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首先在素质结构方面,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热爱农村、服务农村的意识尤为重要。其次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是基础,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关键,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使其具备与乡村旅游相关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从而适应岗位工作。但是,解决问题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决策分析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劳动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更是复合型人才的核心能力。
(三)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围绕培养目标,服务人才规格要求,并且以乡村旅游主要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与开发课程体系。下面以湘西民族职业技術学院2018级旅游管理专业(乡村旅游方向农技特岗生)课程体系为例说明,详见表1。
(四)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培养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随着新形势新背景的出现以及新知识的更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师资结构,应以“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宜,兼具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师资培养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走出去”即让教师走出校门,通过参加培训、参与会议、交流访问等方式,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把握前沿,提升能力;“请进来”即邀请知名学者、专家、行业内名人名士、乡贤等,为师生传授经验,讲解专题,分析动态,深化理论。
三、高职院校乡村旅游人才校外实践途径探索
(一)加强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校外乡村旅游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良好场地、专业训练和岗位的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与校外基地的合作,可了解行业人才现状和需求,调整校内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对接岗位工作,避免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错位。
(二)争取扶持
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各级纷纷结合当地资源和现状,因地制宜,制定了相应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高职院校培养乡村旅游人才,要对接和贯彻党的十九大部署,积极争取当地的扶持,从而为乡村旅游人才“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创造良好的环境。如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争取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力支持,2018年5月16日,州委办公室、州办公室正式印发《湘西自治州2018年定向招录培养公费农技特岗生实施方案》(州办[2018] 23),由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招录3年制(专科)的定向公费农技特岗生300人,其中旅游管理专业(乡村旅游方向)50名。该实施方案创新人才培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吸引了大量有志于服务乡村的高考学子,将为湘西自治州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
(三)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优势已被高职院校普遍认可,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和学校双方的资源和环境优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加强与行业的沟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要深化与乡村各企业单位的合作,促进旅游产业与农业、林业、茶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四)寻求多种途径
高职院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还可探求多种其他校外实践途径,且培养对象不局限于校内学生,从而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由于当前很多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是当地农民,既缺乏专业的乡村旅游知识,也缺少系统的开发乡村旅游的技能,高职院校便可使用送教下乡的途径,为当地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理论和技能培训,从而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必须不断探索和创新新的模式和路径,以便更好地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作者单位: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