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单元 第 1 课 | ||||
课题 | 比例的认识 | 课型 | 新授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 |||
教学重点 |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 |||
教学难点 | 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类比迁移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 | 多媒体课件 | ||
学生 | 复习旧知 | |||
课时安排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比的知识,说说你对比都有了哪些了解?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师:今天,小明带来了几张自拍照。仔细观察图片,这些照片中那些像,那些不像?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认识比例及各部分名称。 师:那两张照片像呢?为什么? 它们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所以就像。 师:它们的比值相等,我们就用等号将两个比连接起来。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谁能举几个比例的例子? 师:你能给比例各部分起名字吗? (板书: 12: 8 = 6: 4 内项 外项 ) 2.练一练: 右表是调制蜂蜜水时蜂蜜和水的配比情况,根据比例的意义,你能写出比例吗?(写一写,与同伴交流。) 3.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观察这些比例,除了它们的比值相等外,你还发现什么? 师:谁愿意谈谈自己的发现? 师:你们这个发现是不是一个规律呢?请同学们来验证一下。 师:对,在比例里,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这在数学上叫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课堂练习。 1.(1)分别写出图中两个长方形长与长的比和宽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例。 (2)分别写出图中每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5:18和30:36 4:8和5:20 3.应用比例内项的积与外项的积的关系,判断下面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写出组成的比例。 10:1.5和8:1.2 6:9和12:18 4.根据下面的两组乘法算式,分别写出两个不同的比例。 90.4=1.2 3a=2b 四、总结: 说说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 ||||
板书设计 | ||||
比例的认识 12: 8 = 6: 4 内项 外项 这样表示连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 ||||
教学反思 | ||||
第 2 单元 第 1 课 | ||||
课题 | 比例的认识 | 课型 | 练习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比例,掌握什么叫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练习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 |||
教学重点 | 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 |||
教学难点 | 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一些问题。 | |||
教学方法 | 讲解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 | 习题 | ||
学生 | 复习旧知 | |||
课时安排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一、知识点回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比例,那什么叫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谁能举几个关于比的例子? 比如: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二、基本练习 下面哪几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5:18和30:36 4:8和5:20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18页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 学生练习,然后集体交流。 2、练一练18页第六题 本题是根据相关数据写比,并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初步体会正方形中边长、周长、面积的比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作业设计 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4,另一个外项是几? | ||||
板书设计 | ||||
比例的认识 1、知识点回顾 表示连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2、练习讲解 | ||||
教学反思 | ||||
第 2 单元 第 2 课 | ||||
课题 | 比例的应用 | 课型 | 新授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解比例。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多种方法解决“物物交换”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解比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 |||
教学重点 | 解比例的方法。 | |||
教学难点 | 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讲解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 | 多媒体课件 | ||
学生 | 复习旧知 | |||
课时安排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二、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 14÷4=3.5,3.5×10=35(本)。 方法二 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 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 4∶10=14∶x。 方法二 10∶4=x∶14。 方法三 14∶4=x∶10。 方法四 4∶14=10∶x。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解比例。 5.汇报结果。 预设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解决。 (师巡视,适时指导)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8.教师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解方程。 2∶9=x∶1.8 ∶=x∶ (学生完成,师巡视并随机指导) 2.完成教材20页“练一练”4题。 (1)学生自主尝试解答。 (2)汇报交流。 (3)指名板演。 解:设笑笑收集的邮票有x张。 36∶x=3∶5 3x=180 x=60 (引导学生交流列式及解答的依据) 预设 生1:因为淘气和笑笑收集的邮票张数的比是3∶5,所以36∶x=3∶5。 生2:列出比例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把比例改写成方程,然后解方程。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再让学生根据比例的意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浅入深,学以致用。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六、布置作业 教材20页“练一练”1、2、5题。 | ||||
板书设计 | ||||
比例的应用 4∶10=14∶x (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 解:4x=140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x=35 | ||||
教学反思 | ||||
第 2 单元 第 3 课 | ||||
课题 | 比例尺 | 课型 | 新授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2、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比例尺的产生及探索比例尺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
教学重点 |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 |||
教学难点 |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 |||
教学方法 | 讲解法,讨论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 | 多媒体课件,地图 | ||
学生 | 复习旧知,直尺 | |||
课时安排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一、激趣导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如此伟大的祖国,怎能不让我们感到自豪呢!今天老师把咱们的祖国搬进了课堂,你们猜是什么?(中国地图) 师:咦,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为什么可以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呢?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引入新知。 师: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需要把实际物体缩小或扩大若干倍以后画到图纸上。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你知道这是把实际物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例尺。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比例尺的意义。 二、新知探究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课件出示教材21页淘气和笑笑画的图) (1)观察图片,判断其合理性。 师:观察这两幅图,你认为他们画得合理吗?先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汇报。 预设 生1:我认为淘气画得不合理,因为淘气画的这三条线段的长度基本上是相同的,在图上没有显示出三个地方到学校的距离的不同。 生2:还是笑笑画得合理,她在图中标注了“1厘米表示100米”,让人看后对图意一目了然。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师:笑笑用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米,真是太聪明了!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 板书:比例尺= (3)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自由交流比例尺在生活中的作用。 2.明确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在笑笑画的图中,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米,根据你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你能说说怎样求比例尺吗? 预设 生1:应该先转换单位:100 m=10000 cm。 生2:根据比例尺=,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0。 师小结:求比例尺时一定要先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同时注意比例尺是一个比,它不带单位。 3.利用比例尺,根据给出的数据进行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计算。 (再次出示教材21页笑笑画的图)学校的东北方向400 m处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先算一算,再在笑笑的图中标出来。 (小组内交流讨论,个体汇报) 预设 生1:先算出图上距离,再画。 生2:400 m=40000 cm,40000÷10000=4(cm)。 生3:所以社区活动中心应画在学校的东北方向4 cm处。 4.认识线段比例尺。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最后一幅图)我们打开各种地图,常常可以看到图上会附有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你能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吗? (同桌间交流、思考,个体汇报) 预设 生1:线段比例尺是地图上的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用来表示和地面上相对应的实际距离。 生2:意思是图上1 cm表示实际90 km。把它换算成数值比例尺就是1∶9000000。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22页“练一练”1题。 (主要是让学生自己确定合理的比例尺,并算出图上距离。先让学生设计、画一画,再交流自己是怎样想、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23页“练一练”7题。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小组内进行测量、计算、填空、标注,教师巡视,相机辅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操作、计算,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出现问题时的引导者,要掌握全局,辅导学困生。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23页“练一练”6题。 | ||||
板书设计 | ||||
认识比例尺 比例尺= | ||||
教学反思 | ||||
第 2 单元 第 3 课 | ||||
课题 | 比例尺的应用 | 课型 | 练习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理解比例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练习中培养学生自主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 |||
教学重点 |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 |||
教学难点 | 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
教学方法 | 讲解法,讨论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 | 地图 | ||
学生 | 复习旧知,直尺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一、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是比例尺?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怎样求实际距离?已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怎样求图上距离? (与同桌交流,个体汇报) 预设 生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生2: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生3: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比例尺知识来帮奇思解决问题。 (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例尺相关知识的复习,导入三个公式,为本节课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作铺垫。 二、新知探究 1.读图。 师:(课件出示教材22页情境图)这是我国地图的一部分。你能找到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吗?能说说这个比例尺的意义吗? 2.出示问题:奇思从这幅地图上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大约是3 cm。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1)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尝试解决后汇报。 预设 生1:图上1厘米表示34000000厘米,也就是1厘米表示340千米。340×3=1020(千米)。 生2:解:设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是x厘米。 3∶x=1∶34000000 x=3×34000000 x=102000000 102000000厘米=1020千米 生3:也可以用公式计算。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340千米=34000000厘米 3÷=3×34000000=102000000(厘米) 102000000厘米=1020千米 3.出示问题:妙想要从青岛去石家庄,量一量图上距离,再算一算青岛到石家庄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1)引导学生思考:此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在计算前需要先做什么? (2)学生测量、计算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解决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以人为本,即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体验到一题多解的思想,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三、实践应用 1.填一填。 (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 (2)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 )倍。 2.判断。 (1)小华在绘制学校操场平面图时,用20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40米,这幅平面图的比例尺为1∶2。( ) (2)某机器零件设计图纸所用的比例尺为1∶1,说明该零件的实际长度与图上长度是一样的。( ) (3)一幅图的比例尺是6∶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 (小组内讨论,个体汇报后集体评议) 3.完成教材23页“练一练”4题。 (学生完成,个体汇报)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22页“练一练”2题。 2.完成教材23页“练一练”5题。 3.量一量你家客厅的长和宽,以及客厅中一些家具的长和宽,选择合适的比例尺,试着画出客厅的平面示意图。 | ||||
板书设计 | ||||
比例尺的应用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解:设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是x厘米。 3∶x=1∶34000000 x=3×34000000 x=102000000 102000000厘米=1020千米 答: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约是1020千米 | ||||
教学反思 | ||||
第 2 单元 第 4 课 | |||||||||
课题 |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 课型 | 新授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为巨人设计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变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用心操作的好习惯。 | ||||||||
教学重点 | 1.体会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2.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简单图形的放大图或缩小图。 | ||||||||
教学难点 | 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 ||||||||
教学方法 | 讲解法,讨论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 | 多媒体课件 | |||||||
学生 | 复习旧知,直尺,方格纸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一、情境导入 1.观察、感受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观察、感受。 ①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卡片。 师: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因为卡片上的字较小,所以学生看不清,回答不出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②把卡片放到投影仪上,调整缩放键,把卡片上的字逐渐放大。再次提问:卡片上写的是什么?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2)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卡片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现在能看清了? (因为字被放大了) 2.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1)过渡。生活中还有什么时候用到了图形的放大?有用到图形缩小的时候吗? 预设生1:用放大镜看书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2:用投影仪放大图表用到了图形的放大。 生3:在给人或景物、事物照相的时候用到了图形的缩小。 (2)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真实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情境,激起学生从数学角度探究放大和缩小现象的兴趣,使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初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新知 1.图形放大的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4页上面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比是4∶1。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该如何设计呢? 学生与同伴交流后汇报。 预设生1:我们班教室的高是3 m,“巨人”教室的高是它的4倍,应该是12 m。 生2:“巨人”用的课桌长与我们用的课桌长的比是4∶1。我们用的课桌长是1 m,宽是0.6 m,那么“巨人”用的课桌长应该是4 m,宽应该是2.4 m。 (2)课件出示教材24页方格图。 如果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生1:我们组讨论的结果是图中的长方形的长占5个格,宽占3个格,我们把它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样“巨人”教室的长占5×4=20(个)格,宽占3×4=12(个)格。 生2:我们组的结论是图中长和宽的比与实际求出的长和宽的比相等。 生3:我们的想法和他们的想法一样。我们还总结出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时,要使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师巡视并对学生进行指导。 2.图形缩小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24页下面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如果图中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想一想,从前面的画图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汇报。 预设生1:图中“巨人”用的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都占8个格,是我们用的三角尺相应两条直角边长的4倍,8÷4=2,我们用的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应该都占2个格。 生2:通过学习把图形放大的方法,我想把一个图形按比缩小时,也只要使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就可以了。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小结。 师:通过刚才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生1:比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对应线段的长都按相同的比来画,画的图才正确。 生2: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时,要使图形不变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一定要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巨人教室”这一情境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理解图形放大的意义,掌握图形放大的方法,渗透实践必须有理论支撑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利用知识迁移进行自主学习,体会图形缩小的意义,掌握图形缩小的方法,学会触类旁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画一画。 把下图按比放大。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本题是把原图放大还是缩小?(放大) (2)组织学生画图,在方格纸上完成。 (3)展示作品,描述放大的过程。 预设生1:原图形的长占3个格,宽占2个格,我用6个格表示原来的长,用4个格表示原来的宽,把原图形放大。新图形的长和宽的比与原图形长和宽的比相等。 生2:我把原图形的长和宽扩大到原来的3倍,新图形的长与原图形的长的比是3∶1,新图形的宽与原图形的宽的比也是3∶1。 2.完成教材25页“练一练”4题。 (1)学生自主思考,画图后汇报交流。 (2)引导学生小结。 师:结合自己画的图形,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如何才能保证画得像。 预设生1:图形的放大是指把图形的各边扩大相同的倍数,放大后图形的形状不变。 生2:图形的缩小是指把图形的各边缩小相同的倍数,缩小后图形的形状不变。 生3:只有图形的各边都按相同的比来画,才能保证画得像。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不同形式的习题不仅能及时巩固新知和发现问题,而且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什么收获? | |||||||||
板书设计 | |||||||||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大小变了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形状变了 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 |||||||||
教学反思 | |||||||||
第 1 单元 第 10 课 | |||||||||
课题 | 练习二(一) | 课型 | 练习课 | ||||||
三维目标 |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同学们加深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 ||||||||
教学重点 | 比例及比例尺的应用 | ||||||||
教学难点 | 用比例及比例尺解决相关问题 |
教学准备 | 教 师 | 多媒体课件 | |||||||
学生 | 直尺,习题 | ||||||||
课时安排 | |||||||||
教学过程 | 二次备课 | ||||||||
一、知识整理 1.比例 表示连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2.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第26页第1题。 2.第26页第2题。 3.第26页第3题。 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思考和计算的方法。 4.第26页第4题。 引导学生理清题意,计算。 (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先假设,再列出比例解答) 5.第26页第5题。 理解题意。 指名说说你打算怎么解答? 6、第26页第6题。 可选择长和宽其中一个计算比例尺 四、课堂小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在哪些方面又有了提高? 2.对于本单元知识,你觉得重点要掌握什么? 3.通过复习,你还有什么疑惑吗? 五、作业设计 一个三角形的底是5cm,高是4cm,把它按3:1放大后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 |||||||||
板书设计 | |||||||||
1、比例 表示连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2.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 |||||||||
教学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