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湘教版“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例
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突出学生课堂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已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中大量设置的活动内容和阅读内容,为教师实现这一教学任务提供了基本的载体,但同时也为教师有效实施地理课堂活动带来了一些困惑,“高活动,低效率”已成为新课程实施后地理课堂活动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 精选活动,避免浅尝辄止
在对教材的传统认识中,教师奉教材为圣旨,教师原封不动地把教材内容都塞给学生,生怕漏了什么,加上教材已经把很多结论性知识的陈述设置为大量的活动,于是新课程教学又产生了“活动满堂灌”的新问题。要有效地避免“活动满堂灌”,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精选是前提。
首先,教师在认识上应转变观念。教材仅仅是众多教学资源中的一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对课标要求、课堂条件、学生需求和教师需求等因素综合分析基础上选择和加工教学资源和教学载体。如果课堂活动过多则难以深入,往往徒有活动的开始, 没有活动的过程,成了“活动满堂灌”最终还是回到“抬头听讲”的老路上去,因为“活动满堂灌”的本质是精心包装后的灌输。比如有教师在教学“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内容时,把教材中所有活动都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教师口中“我们来完成以下活动”之语就有8次之多。于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基本忙于“低头看教材, 抬头听解答”,连浅尝活动的机会都没有。其次,教师要对照课标和三维目标分析教材的活动内容, 进行必要的取舍。教材设置了众多的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活动都必须开展。很难想象,40分钟课堂时间内开展8次探究活动,到底能达成多少教学目标。最后,在研究学生基础上整合和重置活动。不同学校和班级学生的程度各不相同,很难说教材中每个活动的设置均符合所有学生的基础水平。为此,实施活动前,需根据主客观条件分析活动的可行性,设置问题的难易度, 检查活动材料的完整性,因地因时制宜,打有准备之仗。
以湘教版“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例,本节的教材教学目标为:了解鲁尔区工业兴起的主要区位条件;联系科技、能源、工业发展史,理解鲁尔区衰弱原因;通过探究活动,理解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学会对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的工业区域分析,探究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本节教材设置了四个活动,由于活动二和活动四与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密切,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舍去。对活动一和活动三, 可根据教学目标重新整合,同时补充鲁尔区衰弱时期、新发展时期的材料,把所有材料整理分类为三个部分,最终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活动——根据材料探究鲁尔区的兴起、衰弱和崛起,以区域的发展为线索,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如下:
对于学习程度相对较好的班级可直接把这三大问题设置为探究任务。
二 精设活动,避免流于形式
活动既不是教师简单来句“我们来完成下面活动”就能顺利实施的,也不是单纯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罗列的问题。事实上,精心准备是保证活动能够有序、有效进行的基础, 否则只能流于形式。首先, 设计和营造活动场景。课堂活动场景包括课堂布置和课堂气氛。比如,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探究,为了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组员之间的均衡,就需要根据人数和学生程度调整座位;而以个人为单位的活动重点,在于细化个体的任务和调动个体的主动性。活动的实施还需要教师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合作、竞争的课堂气氛。其次,分析和确定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教师必须在课前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详细地分析活动所要达成的三维目标,使活动实施有目的性和时效性。再次,教师还应该根据活动的内容预先确定活动实施的形式,并在大脑中进行预演,以预判可能发生的情况和结果,提前准备多项处理方案,以掌控活动进程。合作探究适合难度相对比较大,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内容;个体探究则适合难度小,任务相对单一的活动内容。不同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才能高效地达成地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严谨、细致地设计活动各个环节,是使学生真正“活动”的保障。给予学生一定的活动压力能保持学生思维的适度紧张感,避免出现“磨洋工”现象,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活动,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比如,我们可以明确告知学生活动时限;以醒目的方式详细展示活动内容,使每个学生都清楚活动的内容和任务;及时反馈活动成果督促学生活动始终围绕中心任务,避免活动流于形式、偏离主题, 具体图示如下。
及时和细致指导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探究活动的条件。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体验的活动过程中,会碰上很多疑惑和困难,难免出现畏难的情绪,所以在学生活动的进程中,教师不能被动等待学生活动的成果反馈,而应该做一个积极的服务者。首先,及时维持和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奋情绪,促使课堂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活动氛围,激励每个学生全程投入。比如,通过突出鼓励一组学生阶段性的活动成果,激励其他各组学生;通过告诉剩余时间,营造适度的紧张气氛;通过与消极学生探讨任务,激励其积极参与活动等。其次,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的进程和阶段成果,并给予指导和肯定,并通过解答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和困难,为学生活动的持续、深入进行提供条件。最后,教师的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即观察和记录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特别关注活动中表现消极和积极两头的学生, 作为对学生活动过程评价的依据。
以下是湘教版“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活动设计:
【活动方式和场景准备】
采用合作探究的活动方式,把班级学习成绩相对落后但较为活跃的学生分散到其他组中,以原有座位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适当调整座位、进行分组,每小组5 人。
【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清晰地说出影响鲁尔区发展的区位因素。
2.能从科技、能源、工业发展史的角度分析鲁尔区衰弱的原因。
3.能针对衰弱原因提出综合整治鲁尔区应采取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结合阅读材料和分析图示,训练地理图示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文字材料和地理图示的结合,培养地理信息提取和图文转化的能力。
2.通过在有限时间内合作阅读、探究, 发现、归纳和展示成果的过程,训练学生的合作学习、对比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分工合作和自我表达的水平。在习得地理学习方法和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和乐趣, 享受成功的喜悦和激励。
3.通过多组之间的展示对比和相互补充,完善各自对本节知识框架的构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限时活动激发地理学习的兴趣,在不断的成就激励中养成锐意进取的性格。
【活动要求】
用多媒体投影出以下方面内容:任务;时限;成果反馈。
【课堂】
调动活动气氛;指导学生疑问;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可能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对于鲁尔区图中的信息不能有效提取→教师示范引导。
2.个别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与其探讨活动问题,对于其有价值意见加以鼓励,让其从成就感中获得激励。
3.组之间总体能力差异,成果差距大→教师参与帮助和引导,提升组员心。
三 细评过程,力求学生全程参与
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 尤其要帮助学生展示其认知过程。当活动结束时, 学生期待的并不是我们教师的标准答案, 而是被认同的成就体验, 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同学和教师对他们成果的评价。由于一些教师在活动这一最后环节不放心学生, 又把学生拉回到“ 抬头听讲”的灌输状态, 最终使前期的活动实施流于形式,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和动力。正确的做法是, 让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成果, 不仅如此, 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 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展示认知和思维的过程, 让他们在习得知识的同时, 提高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评价是活动的画龙点睛之笔, 能给予学生之间互评和完善学习成果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成果、获得成就感的平台,能使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不断完善思辩判断、语言组织等方面的能力,从而不断强化参与活动的意识和积极性。学生的活动成果必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也会有出乎教师意料的创新结果,我们教师应与学生平等交流意见,给予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活动成果积极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以下是湘教版“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活动成果反馈和评价的实施过程。
1.分别请两组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他们的活动成果,并用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2.用“为什么”引导发言的学生说出思维和认知的过程, 并记录发言学生阐述中的创新点和错误。
3.请其他各组学生对屏幕上两组学生的活动成果加以补充和评论。
4.记录各组学生发言中的创新点和错误。
5.把学生的创新点结合到预设的答案中, 完善学生探究活动的成果, 完善后形成成果如下。
6.根据合作探究活动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记录进行评价,比如,对鲁尔区衰弱原因阐述中,有一组学生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提出了“战争”这一原因, 这就是学生思维的亮点, 值得赞赏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