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飞龙脉法源流及传承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0:44:23
文档

飞龙脉法源流及传承

飞龙脉法的源流和传承孟河医派起源---费伯雄 (引自百度费伯雄介绍)清代医家。字晋卿。世业医。少举业,弱冠有文名。后弃儒承家学,究心祖业,博览《内经》、《伤寒》及后世诸名医著述,取其精要,去其偏执,于脉学及杂证尤有心得。咸同间(公元1851-1874年)以医名,远近诣诊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区。持脉知病,不待问。论医戒偏戒杂。谓古医以和缓命名,可通其意,主张“和治”、“缓治”。师古而不泥,不趋奇立异,以平淡之法获效。推崇李东垣温补脾胃,朱丹溪壮水养阴之法。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太
推荐度:
导读飞龙脉法的源流和传承孟河医派起源---费伯雄 (引自百度费伯雄介绍)清代医家。字晋卿。世业医。少举业,弱冠有文名。后弃儒承家学,究心祖业,博览《内经》、《伤寒》及后世诸名医著述,取其精要,去其偏执,于脉学及杂证尤有心得。咸同间(公元1851-1874年)以医名,远近诣诊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区。持脉知病,不待问。论医戒偏戒杂。谓古医以和缓命名,可通其意,主张“和治”、“缓治”。师古而不泥,不趋奇立异,以平淡之法获效。推崇李东垣温补脾胃,朱丹溪壮水养阴之法。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太
飞龙脉法的源流和传承

 孟河医派起源---费伯雄 (引自百度费伯雄介绍)

清代医家。字晋卿。世业医。少举业,弱冠有文名。后弃儒承家学,究心祖业,博览《内经》、《伤寒》及后世诸名医著述,取其精要,去其偏执,于脉学及杂证尤有心得。咸同间(公元1851-1874年)以医名,远近诣诊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区。持脉知病,不待问。论医戒偏戒杂。谓古医以和缓命名,可通其意,主张“和治”、“缓治”。师古而不泥,不趋奇立异,以平淡之法获效。推崇李东垣温补脾胃,朱丹溪壮水养阴之法。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太后患肺痈,诏伯雄诊视,获愈。赐匾曰:“是活国手”。道光帝患失音,进药亦愈。赐联曰:“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著《医醇》二十四卷,惜毁于战乱。同治二年(1863年)追忆原书内容重撰,仅得十之二三,易名《医醇剩义》四卷。另著《医方论》、《食鉴本草》、《本草饮食谱》、《食养疗法》、《怪疾奇方》等。子应兰、孙绍祖、荣祖均传其业。[1] 

费 氏几十年行医生涯积累了丰富的临征经验,平素治学颇多心得,乃着手著书立说。他认为医学发展至今芜杂已极,必须执简驭繁救弊纠偏,以使后学者一归醇正。为 此,他投入一生精力孜孜不倦地摸索,一切从临诊实际出发,博采古今学术之精华,不参杂门户偏见,努力探求立论平允不偏的醇正医学。笔耕数载终于完成《医醇》书稿(共24卷),并付刊刻,不料此书文稿连同藏扳一并毁于咸丰年间一场战火。此时,费氏避太平天国战乱于古延陵之寓斋(在苏北泰兴县五圩里),复患脚疾步履艰难,终日坐卧室中,值此闲遐时日,潜心著述,追忆往昔著作内容,随笔录出。撰成《医醇剩义》4卷。书成于同治二年(1863年),刻印之后盛行于世。嗣后又撰《医方论》4卷(1865年)。 

综观费氏医学思想,以“醇正”、“缓和”为特色。其学术源于历代各家学术,由搏返约,取各家之长补偏救弊。《清史稿》有传,评曰:“清末江南诸医,以伯雄最著。”其子孙继承家学,以医名世。孟氏费氏作为著名医学世家和学术流派蜚声进代医坛。 

在学术思想方面,费伯雄的医学诊治主张是戒偏戒杂,而要醇正,“和治”、“缓治”,以平淡之法而获奇效,不尚矜奇炫耀。他说,“醇正”不是“不求有功,但求无功。若仅如是,是浅陋而已矣,庸劣而已矣,何足以言醇正!”,“所谓醇正,在义理之当,而不在药味的新奇”。  

费伯雄本着醇正、和缓的医学思想化裁古方,创制新方,能够切中病情,往往获得良好的效果。《谦斋医学讲稿》在评论费伯雄治肝方时说他“滋补肝肾的药用药较重,潜镇药亦重;调气、和血、清热、降火只是一般用量;柴胡、薄荷用来宣散郁火,多不超过一钱”。可见他平中见奇的醇正、和缓思想。  

对于医学界执偏就杂而不能归之于醇正、和缓的原因,费伯雄作了深入精到的分析,他认为:“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这就是说,学之不深不博的浅薄之辈,想在医学上获得炉火纯青的医技是不可能的,当然也不可能做到醇正、和缓,而只会去标新眩异以惑众,而害人害己。 

从总体上看,费伯雄对疾病的辨治,一方面继承了《内经》、《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但另一方面,也阐发了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异议。如关于劳损,他一方面尊循扁鹊五脏损证的理论,及《金匮要略》七伤学说;另一方面他又对后世论劳损专主肾脏的说法提出异议。  

 孟河医派传人 丁甘仁医师生平 (见刘大禾医生提供的PDF文件)

 孟河医派丁氏脉法传人――沈鹤峰医师 

引自丁氏流派传承对美国中医教育的影响 陈业孟 美国纽约中医学院

沈鹤峰医师乃丁济万先生门生,1932 年至 1936 年就读于上海中医学院,丁济万先生时任院长。沈医师毕业后一直追随丁先生,抗战上海沦陷后两人同赴,沈老更是随侍在侧,深得丁氏流派之真髓。1948 年起在执业中医 17 年,后应马来西亚医学会邀请为顾问并在东南亚一带行医。1971 年来美,在波士顿与纽约开了两个中医诊所 [4],由于其精湛的脉诊技术与神奇的中药针灸疗效,渐而在美国享有盛名,许多当地针灸医生邀请他开设讲座,他还定期远赴英国讲课, 

使他成为近代中医针灸在欧美地区传播的一位重要人物。现时许多英美针灸界的大腕均为沈老学生,如美国的 Leon Hammer(飞龙中医学院创始人)、Mark Seem(三州针灸学院创始人)等,在英国有 Alan Papier(著名针灸师)、Peter Deadman (著有 The Manual of Acupuncture《针灸学手册》)、Giovanni Maciocia(著有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Text for Acupuncturists and Herbalists《中医基础学》与 Diagnosis in Chinese Medicine: A Comprehensive Guide《中医诊断学》)等[5],他们撰写的这些书籍均为目前美国中医针灸院校中最常用教材。  

沈鹤峰医师于 1990 年在佛州奥兰多开设了约翰·沈中医学院(John Shen Institute of Oriental Medicine),当时邀请了诸多上海名医加盟,如黄羡明(丁氏上海中医学院第 18 届毕业生[1])、阮望春(丁氏上海中医学院第 22 届毕业生[1])、方幼安诸教授,阵容精良,曾在当地引起轰动。数年后学院转让他人,短时间内再度易手,但近二十年来该学院一直稳定发展,现名佛州中医学院(Florida College of Integrative Medicine)[6]。沈老在生命最后阶段叶落归根,2001 年逝世于上海。  

 

Leon Hammer(里昂·汉默)与飞龙中医学院  

引自丁氏流派传承对美国中医教育的影响 陈业孟 美国纽约中医学院

里昂·汉默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的精神科医师,上世纪 70 年代因为兴趣而前往英国学习中医针灸。一次偶然机会遇见了沈鹤峰医师,目睹了沈老神奇的诊病过程,深深为之动心,从此与沈老结下了 27 年不解之缘。汉默医师言必称孟河,认为其学术渊源宗于孟河,并以传承孟河丁氏医派而自豪。  

丁氏家传有古代脉学秘诀,但在学院正式课程里不轻易示人,沈老是丁济万先生亲授脉诀的几位学生之一。汉默医师根据沈老脉学经验并结合其自己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沈-汉墨脉诊系统”,2001 年出版了 800 多页的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 Contemporary Approach(《中医脉诊的现代应用》),其汉译本《当代中医脉诊精华手册》已于2015年3月在出版发行。  

早在 1990 年汉默医师撰写过一本 Dragon Rises, Red Birds Flies: Psychology & Chinese Medicine  

(《龙飞凤舞:心理学与中医》),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书中增加沈老对脏腑功能的现代认识,并创造性地描述了各脏腑病变的精神情志症状,以及与脏腑相关的人格特征和其他精神情志属性。2001 年在美国佛州Gainesville创立了一家以“飞龙”来命名的中医学院(Dragon Rises College of Oriental Medicine),并担任飞龙中医学院 董事会。他以此学院为平台,亲自授课,推广其脉诊系统,深受学生欢迎。现汉默医师虽已退休,该学院仍以沈-汉默脉诊与中医心理学为特色,吸引了大量美国学生。  

汉默医师今年92岁,仍勤於筆耕,前不久还整理出版了其早年随诊沈老时所记录的中药方剂,Chinese herbal Medicine: The Formulas of Dr. John H.F. Shen(《沈鹤峰医师中药方剂》),该书对于了解丁济万先生、沈鹤峰医师临证特色与孟河医派的传承有相当价值。  

1.阮望春搜集整理. 上海中医学院历届毕业同学录. 丁甘仁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特刊. 丁甘仁先生诞辰 125 周年纪念大会编. 1985. P. 69-71.  

2.金鸣. 岐黄传西洋 风雨卅五年——记纽约早期华裔中医针灸界. 《纽约中医人》. 美国中医学会、纽约州执照针灸医师联合公会. 2007. P. 19.  

3.The Journal of 20th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The Atlantic Institute of Oriental Medicine. Oct. 24, 2014  [4] Dr. John H.F. Shen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al Solutions, Inc. New York. 1980. P. 6-9.   

5.Alan Papier, Giovanni Maciocia, Peter Deadman &Leon Hammer. In Memoriam Dr. John She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01, 67(October):22-29.  

文档

飞龙脉法源流及传承

飞龙脉法的源流和传承孟河医派起源---费伯雄 (引自百度费伯雄介绍)清代医家。字晋卿。世业医。少举业,弱冠有文名。后弃儒承家学,究心祖业,博览《内经》、《伤寒》及后世诸名医著述,取其精要,去其偏执,于脉学及杂证尤有心得。咸同间(公元1851-1874年)以医名,远近诣诊者踵相接,所居遂成繁盛之区。持脉知病,不待问。论医戒偏戒杂。谓古医以和缓命名,可通其意,主张“和治”、“缓治”。师古而不泥,不趋奇立异,以平淡之法获效。推崇李东垣温补脾胃,朱丹溪壮水养阴之法。道光年间(1821-1850年),太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