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叙散文(写人记事)
二)抒情散文(写景状物)
1、托物言志:象征
2、写景状物:移步换景
三)议论散文
散文阅读的总体要求:①写什么(内容)②为什么写(目的意图、思想感情、主旨)③怎样写(表现手法)④为何这样写(效果)
二、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写什么、为什么:内容主旨)
一)分析句子的含义
二)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提问方式:这一段写了什么?或者我为什么爱花?写了哪几类人?有几种变化?
答题要点:第一步划分本段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一轮复习211、219
三)通过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题型【创新设计241《雾》】
提问方式:1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的
2.文段层次安排的作用是什么
3.文段层次的划分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5.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题要点:1、逐段阅读,标号序号
2、勾画中心句、开头、结尾、转折后的句子
3、注重段与段之间承上启下的句子
4、注重抒情、议论句
5、把内容相近的段落合并归纳
三、手法题【怎样写(结构技巧、表现手法)为何这样写(效果)】
一)谋篇布局
1、综述
结构上的作用
A.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B. 文中过渡段: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C.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卒章显志;照应开头(或呼应前文),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提问方式1: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创新设计241《雾》】
答题模式: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2) 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 (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提问方式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2、散文中与标题、开头、结尾相关的题目
(1)散文的标题:
A、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创新设计241《雾》】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第三步,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B、为什么设这个标题
第一步:结构角度(如:线索)
第二步:表现手法(如:疑问句,人称、修辞等等)
第三步:内容主旨
[例] (2006湖南卷)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创新》P240)
……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题目:2.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答案】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
【解析】作者问“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其答题分四个步骤:
(分析同小说的标题)
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含义的组合)。
“在山阴道上”中的“山阴”,题干中提示是指浙江绍兴,带入标题,其表面义就是在浙江绍兴的路上。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标题往往是线索)。
作者 从“故乡”的吸引,写到钱塘江大桥,又写到绍兴及三味书屋,最后写船行山阴道。全部围绕“山阴”行文,所以“山阴道上”是文章的一条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标题常常就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联系语境“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发现,文章内容围绕“在山阴道上”写了作者游历浙江绍兴的过程。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主旨)。
设这个标题的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因为文章的标题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的
作者游览浙江绍兴,并非游山玩水,作者从一开始就说“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所以本文的“在山阴道上”就有了深刻的含义,根据找中心的方法,我们从所给语段中的议论抒情中确认“在山阴道上”的中心义是由旅程中的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感所思。
[例]作者最初发表这篇散文时,题目叫“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你认为作者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菱角的喜剧》 秦牧)
【答案】这样改很好。因为“菱角的喜剧”这个标题的语言运用了拟人手法,语言显得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拟人手法的运用,还让人产生一种喜爱之情。其风格轻松、幽默,标题还紧扣中心。而“复杂”这个题目太枯燥,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它与文章的幽默轻松的风格不一致,与文章前部分的内容也不吻合,扣题不严谨等。
【解析】解答“作者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这类题可分四个步骤。
第一步,确认回答题干。作者这样改,一定有其改的理由,一般回答这样改好。回答用语用“好” 或“不好”,“行”或“不行”。
第二步,分析标题语言特点和风格。“菱角的喜剧”这个标题的语言运用了拟人手法,语言显得生动形象,吸引读者。拟人手法的运用,还让人产生一种喜爱之情。其风格轻松、幽默。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第三步,联系文章中心。标题一般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先通览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中心内容。可意识到结论句“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串于一切事物之间” 这句话富有哲理,是文章的中心,而“菱角的喜剧”正紧扣了这一中心。
第四步,比较置换者优劣点。从以上分析中找到二者的比较点,即语言特点、语言风格,与中心的联系等,一一做出比较,如“复杂”这个题目太枯燥,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它与文章的幽默轻松的风格不一致,与文章前部分的内容不吻合,扣题不严谨等。
(2) 散文的开头
开头的几种模式:
A欲扬先抑
B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
C对比、映衬
D开门见山(就是文章开头不兜圈子,直奔主题。开门见山的表达角度很多,可以直叙其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地揭示文章主旨,也可以单刀直人地点明要害等等。)
问题常设置:“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
A、结构:一般都有“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呼应题目”、“首尾呼应”等套路,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B、艺术手法:首先答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
C、 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联系主旨和情感回答。
写景的开头,可以参照小说。
二)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渲染、白描、移步换景
构思技巧:层层铺垫、伏笔照应、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结构对比、先抑后扬
修辞手法:
问题设置:考查是“怎么写”的
散文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等。
掌握基本的答题程序:
A.考查文章谋篇布局、思路层次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
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得出谋篇布局或思路层次的特点。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散文的结构层次主要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出结构层次,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其方法通常是从综合归纳各段内容入手,有主句的文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
其次,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
B.考查文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
①判定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②指出该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作用;
③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即表达效果)。
如《总想为你唱支歌》(2007年全国卷Ⅰ)题目:“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道题是考查表现手法的。
解答该题:
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和想象;
第二步,要回答比喻、拟人和想象的作用:使所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胡杨林死而不屈的精神
问题设置:考查“为什么”这样写
比如开头为什么这样写、结尾为何要这样处理等。答题对策为:
1.掌握写作技巧(结构技巧、表现手法)的作用。
2.遵循基本的答题程序。首先指出题目中的内容使用了什么写法(用术语),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所在,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对其作用进行总结。如《炉火》(2007年高考辽宁卷现代文阅读材料)文后的题目:“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道题考查文章首段的作用。解答时,第一步,要指出写法:伏笔(引出下文)。第二步,要具体分析: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炉火”,却从“秋去冬来”写起,主要考虑“炉火”和“秋去冬来”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第三步,结合主旨分析: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到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留下了空间。
四、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一)、什么是重要句子
(1)从文章的内容看,中心句是重要的句子。
(2)从结构上说,总领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重要的句子。 (点睛句、过渡句、哲理句)
(3)从表达上说,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比喻、拟人、象征)
(4)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是重要的句子。
(二)、对重要句子的一般作用进行一定的归纳:
(1)中心句(概括、凝炼);(2)点睛句(深化主题、点明主旨);(3)过渡句(承上启下);(4)矛盾句(表面自相矛盾,实则内涵深刻);(5)描写句(烘托心情、渲染气氛);(6)抒情句(表明情感倾向、富有感染力);(7)修辞句(生动形象、富有文采);(8)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9)整散句(句式整齐、节奏和谐;错落有致、抑扬顿挫)
(三)具体回答步骤:主要有下列几种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例1: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这一句是全文结尾处高度评价马克思伟大人格的一句,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应从“私敌”和“敌人”这两个词入手。“私敌”是因个人的利害冲突而形成的敌人;未必有一个私敌,那么句中的“敌人”就是公敌。
依据上文,所谓公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共同敌人。
这样看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表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都献给了无产阶级的事业。
(如果是理解某个词在文中的含义方法同诗歌鉴赏。
表面义——深层义——语境描绘——情感)
2.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问题中往往有“起什么作用”)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创新设计243《吟风》】“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
3.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注意:品味词语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进行品析。
4.从分析其表达技巧入手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的性质,方法同诗歌鉴赏。
命题方向之一比喻
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答题关键:扣住“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将比喻义转换成平实的语言即可。
命题方向之二象征
命题方向之二:象征
“而蓑衣却依然沉睡在古典中。”这道题主要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答这道题,应先把握“蓑衣”和“沉睡”的词典义,然后理解它们的语境义,因此词典义不必解释,故直接理解它们的语境义,即蓑衣的所代表的意义(蓑衣所代表的清雅志趣、潇洒逍遥、自由狂放、诗意和禅机)。后联系上文就可以知道:“沉睡”是指它们只是存留在理想的记忆中或古典的诗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