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3、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4、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6、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7、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有多种经济规律发生作用,起主导作用的规律即为基本经济规律。
8、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9、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的自然属性。
10、交换价值:可以被其所有者用来和别人相交换。
11、价值:是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它体现了商品的社会属性。
1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3、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1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5、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充当其它一切商品的统一价值表现材料的商品。
16、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7、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量超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上涨现象。
18、资本总公式:G — W — 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
19、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20、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1、必要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用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22、剩余劳动时间:是雇佣工人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2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4、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25、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26、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其公式为m’=m/v。
27、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8、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9、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30、剩余价值规律:通过不断扩大和加重对雇用劳动力的剥削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3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3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3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34、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5、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6、资本积聚:是由资本积累所引起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增加。
37、资本集中:是指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
38、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从而形成相对的过剩的人口,即失业人口。
3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40、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41、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
42、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重要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43、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44、流通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总称。
45、固定资本折旧:是指固定资本按照其磨损程度而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必须在产品销售以后作为折旧基金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在固定资本价值全部转移完毕时,用于固定资本的实物更新。
46、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47、单个资本:又称个别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各自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是社会总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48、社会资本:又称社会总资本,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联系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49、社会总产品:是社会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当年的所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
5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称经济衰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以生产相对过剩为基本特征的危机。
51、生产成本: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
52、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
53、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54、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55、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量与全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56、生产价格:是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57、超额利润: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58、垄断:是把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的大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极少数大企业,为了规定垄断价格、控制原料来源和销售市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达成协议而实现同盟和联合。
59、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6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的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职能全面增强,把社会经济生活置于自己全面控制与干预之下的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资产阶级国家相互融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