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范文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0:45:05
文档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范文

《教育学基础》课程大纲说明部分一、教学对象各教师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总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三、教学要求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包括总的教学目的和各章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
推荐度:
导读《教育学基础》课程大纲说明部分一、教学对象各教师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总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三、教学要求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包括总的教学目的和各章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
《教育学基础》课程大纲

说明部分

一、教学对象

各教师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总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

三、教学要求

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包括总的教学目的和各章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分析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养成主动地探索教育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尊重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重视对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把讲授、自学、讨论、作业、课程论文、教育调研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各章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文献,以开阔视野,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包括十二个专题(章),各专题的内容详见大纲的本文部分。课堂教学共需36个学时,各专题的学时分配见下表。

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2
第二章教育功能2
第三章教育目的2
第四章教育制度2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4
第六章课程4
第七章课堂教学4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4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2
第十章学生评价2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2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4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专题是: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课程、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学生评价、教育改革与发展。各专题的教学重点详见大纲的本文部分。

各专题的教学难点详见大纲的本文部分。

六、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电子课件和多媒体为课堂教学主要手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课外阅读、作业、课程论文、教育调研、课堂讨论等方法。

七、测试内容和方法

本课程属各教师教育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考试内容以大纲规定的教学重点为主,实行考教分离,题库组卷,采用百分制,闭卷笔试,集体阅卷。

八、使用教材及参考文献

教材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版。

参考文献

具体见各章的参考文献。

正文部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标】

1. 识记“教育”的概念,辨析“教育”与“学习”、“灌输”、“养育”等概念的异同。

2.理解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要素在当代的变化。

3.比较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的区别。

4.识记20世纪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理解他们的主要学术观点,并能够结合实际进行独到的评论。

5.把握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6.理解教育理论在日常教育生活和教育改革中的价值。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

(二)学习者

(三)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形态

(一)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三)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二、教育学的创立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

(二)文化教育学

(三)实用主义教育学

(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五)批判教育学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学重点】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

3.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

4.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

1.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

2.教育学的价值。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3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

2.教师讲授:“教育”的概念;教育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学发展阶段五种主要教育学流派及其主要学术观点。

3.学生自学:教育起源问题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4.讨论内容:在名师访谈的基础上,讨论教育理论在教育工作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黄济、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I,Scheffler.(ed.). The Language of Education. Springfield. Illinois: Charles C. Thomas,1960.

10.R.S.Perters. Education as Initiation. London: Evans Bros,19.

第二章  教育功能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功能的含义,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2.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说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的表现,并分析负向功能出现的原因。

3.了解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过程。

4.运用教育功能形成和释放的原理,尝试提出提高教育正向功能,减少教育负向功能的条件和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四)度的复合分类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二、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二)教育活文化的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五)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六)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新功能

三、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一)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二)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五、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六、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教学重点】

1.教育对社会、个人的正向功能 。

2.教育功能类型。

3.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4.教育对社会、个人的负向功能。

5.避免教育负向功能的措施。

【教学难点】

1.教育功能度的复合分类。

2.教育的个体功能。

3.教育功能的实现。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5学时,其中教师讲授4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

2.教师讲授:教育功能的分类、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

3.学生自学:教育功能的实现

4.讨论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负向功能的表现,联系“新课改”,讨论如何改进。 

【参考文献】

1.默顿著,何凡兴等译:《论理论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2.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傅维利著:《教育功能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郑金洲:《教育功能》,《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T.胡森,N.波斯尔维特主编《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及其功能。

2.了解教育目的的类型及意义。

3.理解并掌握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价值取向。

4.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5.把握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和依据。

6.理解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

(三)教育目的的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三)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二)对教育活动的功能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依据

(二)人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四)如何认识和解决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一) 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二)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的确立

(三)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学说对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意义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二)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四)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教学重点】

1.教育目的及类型。

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实现的策略。

【教学难点】

1.教育目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4.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3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

2.教师讲授:教育目的的内涵、类型及功能,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应注意的问题,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学生自学: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4.讨论内容: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济、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夏正江著:《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王坤庆著:《现代教育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扈中平著:《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成有信主编:《现代教育引论》,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瞿葆奎主编,陆亚松、李一平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目的》(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四章  教育制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2.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

3.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4.运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二)教育制度的特点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一)政治

(二)经济

(三)文化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现代教育制度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大学和高等学校

(二)中学

(三)小学

(四)初级中学

(五)职业学校

(六)高级中学

(七)短期大学和大学

(八)幼儿教育机构

(九)研究生教育机构

(十)成人教育机构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一)双轨学制

(二)单轨学制

(三)分支型学制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一)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

(二)从横向学校阶段分析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学重点】

1.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2.终身教育概念的出现和发展。

3.终身教育思潮对教育制度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1.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和改革方向。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2学时,师生讨论2学时。

2.教师讲授: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3.学生自学: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变革、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4.讨论内容:(1)终身教育思潮对教育制度产生的影响。(2)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年版。

2.瞿葆奎主编,黄荣昌等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制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黄济、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

1.知道教师职业的由来、地位、作用与特点。

2.明确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3.知道学生的基本特点,并了解学生是教育过程主体的理由。

4.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点。

5.领会师生关系的意义。

6.了解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

7.掌握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

(一)教师的概念及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

(三)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二)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

(三)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途径

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一)教师的职业角色

(二)教师的职业形象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一)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三)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二、学生的地位

(一)学生的社会地位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三、学生的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含义

(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二)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三)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二)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三)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二)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过程与途径。

2.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

1.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内容与途径。

2.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教学实施要求】

1.本章教学时数为5学时,其中教师讲授4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

2.教师讲授第一节、第三节内容。

3.学生自学第二节内容。

4.讨论内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自己所在学校的师生关系现状及其原因,并就师生关系的改进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瑞士]皮亚杰著,倪连杰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6.斯腾伯格:《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1期。

7.叶澜、郑金洲、卜玉华著:《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9.南京师大教育系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罗进德等译:《世界教育报告1998:教师和变革世界中的教学工作》,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11.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M.T.Stinnett .Professional Problem. The Macmillan Company . 1988.

13.F.Fuller,& Bown,o.Becoming a Teacher.In K.Ryan(Ed).Teacher Education(the 74th yearbook Of study of education).

14.Houston.W.R.(Ed.):Hand 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l.N.Y.:Macmillam.  1990.

15.Michael Barber.Re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Profession.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Vol.21.No.1.1995.

16.Fullan,M.& Hargreaves, A.(Eds.)Teacher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 &Washington,D. C.:Falemer Press. 1992.

第六章  课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识记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

2.能用自己的语言就每种课程理论流派的基本主张做出述评。

3.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利弊。

4.能联系社会实际分析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5.掌握世界及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特征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标准

(二)教材

三、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三)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一)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

(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

(四)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

(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

(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

(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

(五)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课程变革

(六)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课程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教学重点】

1.课程理论流派。

2.课程类型。

3.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4.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5.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教学难点】

1.课程即学习经验。

2.经验主义课程论。

3.存在主义课程论。

4.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5.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5学时,其中教师讲授4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

2.教师讲授: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类型、课程评价、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3.学生自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4.讨论内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学生所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改革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陆亚松、李一平选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上卷),1993年版(下卷)。

2.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年版。

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瞿葆奎主编,施良方选编:《教育学文集·国际教育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7.叶立群著:《课程教材改革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8.王伟廉编著:《课程研究领域的探索》,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课程研究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0.杨玉厚主编:《中国课程变革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丹尼斯·劳顿著,张渭城等译:《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黄政杰著:《课程与教学之变革》,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3年版。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5.The Curriculum, Politics and Possibilities. London E.Beyer & Michsel W.Appl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88.

16.Allanc Ornstein Francis Hunkins. 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 and Theory.Allyn and Bacon.1993.

17.John. D. Mcneil.Curriculum: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1985.

第七章  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1.理解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

2.了解教学产生与发展的线索。

3.理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的主张,并结合实际教学加以评价。

4.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特征、依据和基本模式,并能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5.明确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区别,并能举例说明讲述策略、指导策略的具体运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学的含义

(二)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反展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一般概述

(二)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3.认知教学理论

4.情感教学理论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二)教学设计的特征

(三)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二)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

1.系统分析模式

2.目标模式

3.过程模式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的含义

2.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

(二)教学内容设计

1.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2.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3.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

(三)教学时间设计

1.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

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

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

4.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

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

(四)教学设施设计

1.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

3.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

(五)教学评价设计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说

(一)教学策略的含义

1.对教学策略的不同认识

2.教学策略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3.教学策略的定义

(二)教学策略的特征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

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一)讲述策略

(二)对话的策略

(三)指导策略

【教学重点】

1.现代主要的教学理论流派。

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4.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1.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模式。

2.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5学时,其中教师讲授4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

2.教师讲授: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的关系。

3.学生自学:主要教学理论流派的主张,课堂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基本模式。

4.讨论内容:(1)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区别。(2)有效课堂教学的设计。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黄浦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夏正江:《重考教学活动的本质》,《教育研究》,2000年第7期。

第八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生活世界及学生生活概念。

2.比较分析学生家庭生活、同辈群体生活、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异同。

3.区分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类别,并能进行归因分析。

4.掌握失范行为的各种理论解释,并能具体加以应用。

5.认识“重要他人”的概念,据此分析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以及所接受的影响。

6.从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角度分析学生在学校中的生活状态。

7.反思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深刻理解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的必然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生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一、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

(一)学生的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二)学生的同辈群体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三)学生的社会文化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

(四)学生生活环境差异导致各种适应问题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各种表现

三、学生失范行为的各种表现

(一)校园暴力触目惊心

(二)青少年色情犯罪严重

(三)青少年以侵犯财产为目的的越轨犯罪比例最高

(四)青少年学生违法行为的新倾向

四、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二)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三)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五、学生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心理学解释

(二)社会学解释

第二节 学校生活与学生生活

一、学生对于学校生活的态度

(一)学生自身特征对学校态度的影响

(二)学校特征与学生对学校的态度

二、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及其影响

(一)重要他人的概念

(二)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

(三)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

三、学生生活与学习压力

(一)学习压力的含义

(二)学习压力的现状

(三)学习压力影响

(四)学习压力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一、什么是知识

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三、生活经验

四、终身学习与学会学习

第四节  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

一、学校教育实践的重心应该转变

二、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激发

三、学校教育要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教学重点】

1.学生生活环境

2.学生心理失范

3.学生行为失范

4.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5.终身学习

【教学难点】

1.知识

2.学生心理障碍和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

3.同辈群体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3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

2.教师讲授: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同辈、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把传授知识的学校转变为培育丰富人性的学校。

3.学生自学:学生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4.讨论内容:中学生失范行为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上海师大外国教育研究室译:《学会生存》,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2.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3.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5.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7.郭元祥注:《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衣俊卿著:《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高德胜著:《生活德育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马和民,吴瑞君主编:《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九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教学目标】

1.明确班级组织的概念和基本结构。

2.理解班级组织的基本属性、特点及功能。

3.了解班级组织建设、制度管理、教学管理和活动管理的内容。

4.深刻领会班主任在班级组织中的角色作用。

5.掌握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具体要求。

6.了解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班级组织

一、班级组织的概念

(一)班级组织概念的历史考察

(二)班级组织的改造

(三)班级组织概念的界定

二、班级组织的发育

(一)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二)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三)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四)班级组织的规模

三、班级组织的结构

(一)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二)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三)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四)班级组织的规模

四、班级组织的特点

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4.师生交往的多面性

5.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

五、班级组织的功能

(一)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一、班级组织建设

二、班级制度管理

(一)成文的制度

(二)非成文的制度

三、班级教学管理

1.确立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2.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

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班级活动的管理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一)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

(二)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

(三)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二、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一)创造性地设计班集体目标

(二)合理地确定班级角色位置

(三)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

(四)建构“开放、、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

(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

三、班主任的自我教育

【教学重点】

1.使学习者认识到班级组织在中小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2.班主任提高自身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3.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2.形成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理念、掌握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方法。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5学时,其中教师讲授4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

2.教师讲授:班级组织的概念、班级组织的发育、班级组织的特点、班级组织的功能、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及第三节全部内容。                

3.学生自学:班级组织的结构、班级活动的管理。

4.讨论内容:结合实际分析班级组织对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龚浩然、黄秀兰著:《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叶澜著《“新基础教育”探索性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6.唐迅著:《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谢维和著:《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 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白铭欣著:《班级管理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1.[美]特纳著,吴曲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13.白铭新著:《班主任的科学与艺术》,华龄出版社,1996年版。

14.李秉德主编:《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第十章  学生评价

【教学目标】

1.了解学生评价的含义、功能、类型、方法及当代走向。

2.理解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及基本内容。

3.能结合学科编制有效的测验。

4.明确学生品德评价的含义及常用方法。

5.举例分析说明学生评价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评价学生发展的某个侧面,并设计评价方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一、学生评价与教育评价

二、学生评价的标准

三、学生评价的类型

(一)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四、学生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

 2.导向功能

 3.发展功能

 4.管理功能

五、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

1.倡导构建以发展为本的学生评价体系

2.以质性的评价模式取代量化的评价模式

3.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4.鼓励学生评价中的合作行为

5.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

第二节 学生学业评价

一、学生认知学习的评价

(一)认知学习评价的种类

(二)测验的有效编制

二、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

(一)学生技能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二)学生技能学习评价的实施

三、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一)学生情感学习评价的类别

(二)学生情感学习评价的个案

(三)学生情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三节 学生品德评价

一、学生道德认知的测评

二、学生道德情感的评价

三、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一)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标准

(二)我国中小学学生品德评价的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评价的类型。

2.学生评价的功能。

【教学难点】

1.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

2.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3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

2.教师讲授:学生评价的类型与功能、学生情感学习的评价、学生道德行为的评价。

3.学生自学:学生技能学习的评价。

4.讨论内容:实施学生学习情感评价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文献】

1.[美]B.S.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张玉田、程培杰、腾星、李忠康、赵恒德、程敬宝著:《学校教育评价》,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柯孔标著:《教学评价》,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4.肖鸣政著:《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马永霞主编:《教育评价》,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明确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

3.掌握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行动研究等概念。

4.初步掌握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5.说明和分析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即研究者

一、“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提出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一)教师进行教育研究的优势

(二)教师进行教育研究应当具备的素养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一、教师教育研究的特点

二、行动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三、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一)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二)分析问题

(三)研拟解决问题的可能策略

(四)实践尝试行动策略

(五)反馈与评价行动结果

(六)总结

第三节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如何进行调查

二、如何进行观察

三、如何进行个案研究

四、如何收集研究资料

五、如何表达研究结果

【教学重点】

1.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

2.教育行动研究的概念。

3.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3.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3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

2.教师讲授:“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念产生的背景;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从事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方法。

3.学生自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所具有的特性;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的关系。

4.讨论内容: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有哪些优势,此外还应当具备哪些素养?

【参考文献】

1.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郑慧琦等主编:《学校教育科研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陈境孔主编:《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指导》,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赵大佛、赵小刚主编:《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

    8.欧用生著:《教师专业成长》,师大书苑(),1997年版。

    9.Altichter,Posch,somekh,夏林清等译: 《行动研究方法导论——教师动手做研究》,远流出版专业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 

第十二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教育改革的意义,把握教育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2.分析20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阶段背景和特征。

3.掌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明确我国在世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4.了解世界教育思潮宏观演变的相关特征及其背景与影响。

5.分析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学校、教师应对措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一、现代教育的曙光(19世纪末一20世纪30年代)

(一)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二)现代教育的倡导者——杜威

(三)19世纪末一20世纪前期的各国教育改革

二、二战后的教育大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70年代)

(一)教育投资大幅度增加,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二)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三、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一)高度重视教育改革,突出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提高教育质量

(三)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四)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五)重视提高师资水平

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学前教育

(一)保护儿童权利,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

(二)学前教育趋于普及

(三)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重视幼儿社会性和个性的培养

 二、初等教育

(一)初等教育的普及

(二)义务教育的年龄段和年限

(三)初等教育的生师比

 三、中等教育

(一)增加入学机会

(二)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

(三)中等教育内容的调整和充实

四、高等教育

(一)规模的扩大

(二)结构的多样化

第三节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一、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二、从科学主义、经济主义到推崇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三、从国家主义教育到国际化教育

四、从阶段性教育到终身教育

第四节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全民教育

二、教育民主化

三、教育信息化

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育的个性化

【教学重点】

1.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20世纪80年代至今)。

2.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学难点】

1.中等教育结构的改变。

2.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研究。

【教学实施要求】

1.教学时数:本章教学时数为5学时,其中教师讲授4学时,师生讨论1学时。

2.教师讲授: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研究、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3.学生自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的发展。

4.讨论内容:如何看待我国高校扩大招生现象。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国外基础教育调研报告》,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赵中建主译:《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刘佛年主编:《中国教育的未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国家教育发展与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六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7.保罗·朗格郎:《终身教育概论》,伦敦:教科文组织出版社,1975年版。

8.赵中建编:《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9.《世界面临挑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2年版。

10.:《教育面临的挑战》,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1.徐辉主编:《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Thomas S.Popkewitz and Lynn Fendler,Editors.Critical Theories in Education Routledge.l999.

13.David C.Berliner and BruceJ,Biddle.The Manufactured Crisis:Myths,Fraud and the Attack on American’s Public Schools.Longman.1995.

14.James Wm.Noll.Taking Sides:Clashing Views on Controversial Educational Issues.The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Inc 1993.

15.UNESCO.EFA2000.NO.12,July\SePt.1993.

文档

《教育学基础》教学大纲范文

《教育学基础》课程大纲说明部分一、教学对象各教师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总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育改革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三、教学要求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包括总的教学目的和各章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并引导学生运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