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到停电通知后,立即做好停电准备。备好应急灯、手电等,如有抢救患者使用电动机器时,需找替代的方法。
2.突然停电后,立即寻找抢救患者机器运转的动力方法,维持抢救工作,并开启应急灯或手电等照明。
3.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呼吸机旁边应备简易呼吸器,以备突然停电,立即将呼吸机脱开,使用简易呼吸器维持呼吸。
4.及时与总务科联系,查询停电原因,尽早排除故障。
5.夜间上报总值班、科室负责人、护士长,参与协调各项科室工作并安排就绪。
6.值班员加强巡视病房,安抚患者,同时注意防火、防盗。
处理流程:
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处理流程】
发生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
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1、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应立即撤除所输液体,重新更换液体和输液器。保存好更换下的输液器及液体(夜间或节假日放入冰箱内保存)。
2、同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情况严重者应就地抢救,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4、建立护理记录,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发生输液反应时,可填写输液反应报告卡,并同保留的输液器和药液一起送制剂室检验。
【处理流程】
发生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必要时填写输液反应报告卡→保留的输液器和药液一起送检
火灾处理流程
发生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为保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与身体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因职业暴露而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切实落实职业暴露处置措施,降低职业暴露的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等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成立由分管院长任组长,总院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北城医院分管院长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和部分专家组成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二、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预防被艾滋病或其他传染病病原体感染应当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一)医务人员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操作时要求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二)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三)医务人员手部发生破损,在进行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带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
(四)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存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五)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发生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一)脱离污染环境,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二)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再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安尔碘等进行消毒,并用防水敷料覆盖;被损伤的黏膜,应当反复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四、职业暴露的登记和报告
(一)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暴露着(医务人员)应尽快报告所在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科室应进行登记备案。
(二)暴露者持科室负责人签字的职业暴露书面证明,尽快报告各医疗区感染管理科,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表》。
(三)各医疗区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调查暴露源(病人)与职业暴露者的情况。
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