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球啤酒市场进入存量博弈、寡头垄断时代
1.国际市场趋于饱和,巨头三足鼎立
全球啤酒市场空间已饱和。欧睿数据显示,随着几十年来啤酒工业快速发展,全球啤酒销量已增长至2020年的1877亿升,2006-2020年均复合增速仅为0.6%。全球啤酒行业规模已增长至2020年5786亿美元,2006-2020年均复合增速1.3%。逐步放缓的行业增速表明全球啤酒市场已趋于饱和。
全球范围内啤酒行业当下已形成三巨头竞争格局。经过几十年行业洗礼,啤酒行业已形成百威、喜力、嘉士伯三大国际龙头。他们正是借助全球化浪潮,积极拓展本国以外市场,经过竞争淘汰,获得了较强垄断地位。据欧睿数据统计,2020年全球啤酒销量43.5%由前三大企业百威英博ABInbev、喜力Heineken、嘉士伯Carlsberg贡献,全球啤酒销售额前三大占比接近45%。
按啤酒总销量排序,世界前10大啤酒消费国依次为中、美、巴西、德、墨西哥、日本、英、波兰、西班牙和南非。2020年中国啤酒销量4269万吨,占世界总量约22.7%;美国销量2269万吨,占世界总量约12.1%;德国销量902万吨,占世界总量约4.8%;日本销量492万千升,占世界总量约2.6%。其中,中国和巴西作为啤酒新兴市场,增长显著;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产销量水平相对稳定。
2.中美啤酒产业均经历消费量拐点时刻
从行业总产量和人均消费量两个维度观察,美国行业拐点发生于1980年。一方面,从人均产量上看,1980年以前,美国人均啤酒消费量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1960年为58.4升/人,1980年提升至历史峰值87.5升/人,而后缓慢下降,2020年美国人均啤酒消费量约68.0升/人,约为中国的2倍。另一方面,从产量上看,美国啤酒行业销量在1980年前产量提升较快,但在1980年出现明显的降速,达到峰值增速19%而后一直呈现低增速甚至负增速的趋势。
中国啤酒行业于2013年量增见顶,进入存量竞争。我国啤酒市场行业产量与人均消费量于2013年见顶回落,销量峰值达5058万千升,人均消费量峰值约37.3升/人。销量见顶意味着行业开始由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也意味着以往价格战、扩张产能的策略可能不再适用,众多啤酒厂商需要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
(1)啤酒消费习惯的改变,从豪饮逐步向追求品质过渡:由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啤酒的消费主力人群规模不断下降,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啤酒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足,其他酒类和低酒精度的饮料正在不断蚕食啤酒行业市场份额。虽然未来啤酒市场总体需求增量不大,但随着消费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高端啤酒的市场份额正不断扩大。
(2)人口红利消退、消费人群萎缩:我国啤酒消费主力人群主要以26-35岁群体为主。26-35岁人群贡献了40%左右的啤酒消费比例,这一群体的数量自2016年后开始下降,与上世纪80-90年代“第三次婴儿潮”人口高峰情况匹配,2019年该人群数量较2015年已减少了约439万人。
(3)渗透率饱和:2013年前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于渗透率的提升,与这一时期内产能高速增长印证。产能扩张下的渠道下沉充分满足了旺盛的消费力。1998-2013年全国所有省市啤酒产量年复合增长都为正,而2013-2019年除天津、河北、贵州以外所有省市年复合增速为负,显示全国各个市场渗透率普遍已经饱和,消费量挖掘充分。
二、中美啤酒发展阶段对比:从规模到结构
全球啤酒消费量排名,中美分别位列第一、第二。从中美两国啤酒产业发展阶段来看,都同样经历了快速增长的渗透率提升、产能扩展阶段,而后也同样面临着需求见顶背景下的企业间并购与高端化升级。近代美国啤酒业由分散到集中,最终形成寡头垄断。本文主旨在于,通过对比美国啤酒行业历史,为我国当前啤酒产业升级提供借鉴。从可比时间维度来看,我们认为1980年前的美国啤酒市场类似2013年以前的中国市场。2013年后中国啤酒市场10-20年的未来前景,可以参考美国1980年后发展轨迹。
1.阶段一:集中度快速提升,企业间并购浪潮
1.1美国:1934-1980年
行业初期企业数量众多,1934年拥有接近800家啤酒厂商,1947年行业CR5和CR10仅为19.0%/28.2%。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不断上升的规模效应以及Anheuser-Busch的持续成功促成了啤酒行业工业啤酒部门的高度集中。1981年行业CR5和CR10达到75.9%/93.9%,行业已经逐渐集中于少数从事大规模生产啤酒的公司。从工业啤酒部门来看,2003年最大的四家公司Anheuser-Busch、Miller、Coors和Pabst已经占到市场工业啤酒部门销售额的98%以上。
这一时期美国啤酒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的原因主要包括:
(1)规模经济:啤酒行业具备明显的规模效应,随着规模的扩大,公司的单位成本会持续下降。相对于市场规模的规模经济的增加导致企业层面的最小有效规模(MES)增加,并使行业生产成本最小化所需的企业数量下降。从长远来看,只有少数大公司能够生存并且集中度提高。
(2)广告支出:更高的营销费用也提高了啤酒行业的进入壁垒,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小型啤酒厂商的生存空间。广告投放提高了啤酒厂商的沉没成本,尤其电视的出现促使企业投放全国范围的电视广告的需求更加强烈。这大大增加了沉没成本并使较小的区域啤酒商处于营销劣势。
(3)行业龙头:行业领导者Anheuser-Busch的持续成功也影响了行业集中度。Anheuser-Busch是美国最大、利润最高的啤酒制造商,由于其对产品质量的专注、高效的多工厂生产以及避免错误的能力,成为1970年至2003年市场份额持续增长的唯一一家大型啤酒制造商。Anheuser-Busch享有显著竞争优势,带动了其持续增长并促进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1933年美国正式废除禁酒令。在禁令之前,啤酒厂拥有或控制着许多酒馆,这些酒馆是主要的酒类零售店,废除后的立法禁止酒类制造商拥有酒吧或酒馆,而是要求他们将啤酒出售给批发商,批发商又将其饮料分发给零售商。禁酒令意味着许多微利的小型啤酒厂终结,同时也对大型啤酒厂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大型厂商拥有强大资本实力,并不倾向于放弃酿造。在废除之后,他们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重新开业,在这个环境中,他们以前的竞争对手缺席或处于不利地位。基于这个有利的起点,大型啤酒厂继续巩固自己的地位。虽然数百家本地啤酒厂(小型)确实重新开业,但未能恢复禁酒令前的竞争优势,他们迅速退出市场。从1935年到1940年,啤酒厂的数量下降了10%。
可以看出,禁酒令废除后的1934-1940年期间,大型酿酒厂AnheuserBusch和Pabst的产量增长远高于行业平均产出增长,分别约为行业的6.6倍/3.3倍。相比之下,禁酒令之前的15-1914年间,这两家的产量增长反而低于行业平均,分别为0.7倍/-0.3倍。禁酒令使得大小啤酒厂商间的分化更加严重,大型酿酒商在禁令中保留了生产设备,通过生产、出售低度数的麦芽饮料来维持运作,而众多小型厂商由于底蕴不如大型酿酒商,禁令的打击使得他们只能出售生产设备,从而被迫退出了啤酒行业的竞争。
美国啤酒行业经历了跑马圈地的时代。1982年,当Stroh收购SchlitzBrewingCompany时,合并活动引起了集中度的大幅上升。1981年,第七大啤酒制造商Stroh成功收购第三大啤酒制造商Schlitz后取代其第三的地位。同年,第四大啤酒制造商Heileman购买了Pabst的一分酒厂。这些合并大大提高了新的第三大(Stroh)和第四大(Heileman)啤酒商的市场份额。1996年,Stroh收购了第五大啤酒制造商Heileman,使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在2004年,比利时啤酒公司英特布鲁(Interbrew)和巴西啤酒公司安贝夫(AmBev)合并,成立了当时世界最大的啤酒公司英博集团(InBev)。随后在Coors和Miller合并后,英博集团于2008年以52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啤酒厂商安海斯-布希(AnheuserBusch),百威英博ABInbev由此成立。目前为止,百威英博在全世界拥有500多个啤酒品牌,销售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旗下大多数品牌都是通过不断的并购重组获得。
1.2中国:1990s-2013年
回顾中国,啤酒产业在2013年以前发展迅速,啤酒企业纷纷扩张新产能。但随着品类逐渐成熟,消费量增速逐渐放缓甚至略下滑,但多数啤酒企业的实际经营仍然较粗放,继续维持产能扩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2013年,全国啤酒产业产能新增1552.91万吨。对于年消费量不足5000万吨的市场而言,实际产能扩张幅度可能超过了20%。众多地方性小品牌在产能粗放的时代昙花一现,待潮水退去,市场需求猛然收缩,首先倒下的便是底蕴薄弱的小型厂商,或黯然破产,或被大型品牌收购。
2.阶段二:罐装化与产品升级,形成垄断竞争格局
2.1全国性酒厂垄断竞争,地方性酒厂割据
当今美国啤酒行业被称为双头垄断,包括Anheuser-BuschInBev(ABInbev)和MolsonCoors,根据欧睿数据显示,ABInbev和Coors产生了接近70%的美国啤酒行业销量,与跟随其后的其余酿酒商形成了明显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排名第三的ConstellationBrands(星座)和第四的Heineken(喜力)的产品组合包括进口品牌。Constellation主打Corona墨西哥进口的科罗娜啤酒,是Corona生产商莫德罗(Modelo)集团的美国分销商,Heineken(喜力)的拳头产品是荷兰进口的Heineken啤酒。
对标美国,我国市场同样具备集中度稳步提升的特征,2020年按销量口径统计的CR3和CR5分别约为58%/73%,按销售额口径统计的CR3和CR5分别约为50%/65%,标志着我国基本完成了行业的整合。未来预计仍将维持全国性厂商鼎立,地方性厂商割据称雄的竞争格局。
首先在规模经济方面,美国经验显示,大型啤酒厂商相比小型厂商而言更加具有规模效率,工厂自动化程度提高、罐装及瓶装生产速度提高以及运输成本降低的新技术为大型啤酒制造商提供了成本优势。1970年中国啤酒行业从零起步,到2002年已提升至235.6亿升,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啤酒生产国。产量在啤酒行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不仅代表着行业的整体的供给能力,亦表明了规模经济的效率空间。中美在啤酒行业的市场空间和规模经济的效率空间上具有可比性。
其次,啤酒的快消品属性天然决定了其高举高打的企业市场战略,我国啤酒行业也不例外。三大全国性厂商华润雪花、青岛啤酒和百威亚太的销售费用均居高不下,华润和青啤的销售费用常年高于50亿元,百威亚太的销售费用率更是居于30%左右水平。
最后,华润雪花的持续成功也助力了啤酒行业集中度的提升。1993年底,华润与原沈阳啤酒厂合作,成立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拉开了华润进军啤酒业务的序幕。在1993年到2000年间,华润开始生产方面的布局,组建管理团队,采用“蘑菇战略”进行并购,提高协同,管辖市场集中度,取得在东北的区域优势地位。在2001-2005年间,华润进一步扩大市场,通过并购各地的标志性地方厂商,先后进入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建立全国性总部北京,打造全国品牌“雪花”。2005年雪花啤酒销量达到全国第一。在2006年以后,华润仍然实行全国性的并购动作,同时对已有产能进行优化升级和淘汰。华润雪花啤酒现在作为啤酒行业领导者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收购地方性小型啤酒品牌和厂商,大大促进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
2.2从基地市场到全国布局,离不开包装啤酒助力
直到1870年代和1880年代,美国啤酒厂基本上都是小规模的本地运营。到19世纪后期,一些公司开始扩大生产规模和分销范围。密尔沃基的PabstBrewingCompany和圣路易斯的Anheuser-Busch成为美国第一家面向全国的啤酒厂,通过利用不断发展的铁路系统将大量啤酒分销到遥远的啤酒市场,Anheuser-Busch也成为了美国第一家年产量超过100万桶的啤酒厂。禁酒令前,尽管这些公司变得非常强大,但他们并没有控制市场。相反,采用巴氏杀菌、装瓶运输啤酒技术的大型全国性啤酒厂与主要向其直接市场供应木桶生啤酒的本地啤酒厂间出现了一种平衡。
尽管效率低下,其余的酿酒商通过服务区域的利基市场而生存。这些啤酒商生产他们的旗舰品牌,保留了当地品牌的忠诚度,许多啤酒商已经开始酿造特色啤酒。一个很好的例子是GeneseeBrewingCompany(现在称为HighFalls),它酿造其传统的Genesee品牌,为其他专业酿酒商代工啤酒,并开始生产自有邓迪品牌特色啤酒系列。这些酿酒商模糊了精酿与工业啤酒的边界。由于区域性酒厂的市场空间狭小,他们难以成为全国性酿酒商。其生存需要通过同时生产传统和工艺风格的啤酒来迎合当地利基市场的酿酒商。
但是禁酒令的颁布对区域性的当地啤酒厂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在禁酒令之前,大多数消费者从当地或区域公司购买啤酒,超过85%的啤酒是从酒馆的木桶中供应的。虽然大约10-15%的啤酒是瓶装啤酒,但价格远高于生啤。1935年(禁酒令废除后两年),美国罐头公司首次成功地罐装啤酒,同时,家庭冷藏的普及也刺激了消费者对罐装和瓶装啤酒的需求。从1935年起生啤销量明显下降。
与小型酿酒商相反的是,大型公司因禁酒令而受益显著。大型公司拥有足够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他们能够在禁酒令期间保留生产设备,用于生产低酒精含量的麦芽饮料。禁令废除后,全国性的大厂商(如Anheuser-Busch、Pabst、Schlitz和Blatz)获得了快速增长,逐渐通过规模化生产、深度分销主导了市场。
地域辽阔的共性同样为中美的啤酒市场提供可比性。中国有963.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美国为962.91万平方公里,分居世界第三、第四;中国境内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美国境内共有50个州和1个联邦直辖特区,不同行政单位间相对,地理条件、交通便利程度、税费等也各不相同。这种多元化的地域特征造成中美两国啤酒行业均具有区域化程度高的格局特点。
华润、青啤、百威已实现全国性布局。华润的优势区域主要在华东地区、安徽、四川、黑龙江,其销售在华东、华中、华南的分布较为均匀;青岛啤酒从大本营山东起家,山东地区贡献了最高的销售收入,华南和华北也是其优势区域;百威在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具有优势。
相比之下,以燕京和嘉士伯为代表的一般全国性厂商区域性更加明显。燕京啤酒起家于北京,华北地区的销售收入近一半,在华南地区销量也较大;嘉士伯的销售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如云南、、宁夏、重庆等地。以珠江为代表的地方性品牌则将区域性体现得更加突出。珠江啤酒几乎全部销售收入都来自于华南地区,占到90%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罐化率的持续升高扩大了啤酒的销售半径,减少了运输成本,更高的毛利率能够在长周期内减弱啤酒行业的区域性,使区域性较强的中小啤酒厂商即使未在全国布局生产基地,也能实现产品全国化。未来区域性啤酒厂商有望通过提升罐化率从而加强全国化布局。
中国啤酒行业罐化率从2004年15%提升至目前30%左右。而日本罐化率接近90%,欧美国家罐化率约70%,全球平均罐化率也达到50%,与之相比国内罐装化率提升具有较大空间。考虑到罐装啤酒整体毛利率更高,罐化率提升将引领行业结构升级。罐装啤酒产品定价相对于瓶装啤酒更具价格优势,有利提升啤酒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
2.3产品结构持续升级,年轻消费偏好多元化
产品层面上,我国啤酒行业产品结构已经处于中端向高端过渡地带,价格带正在向上推升的进程之中,不排除未来会出现具有全国化潜力的产品出现。
(1)风味啤酒主打年轻化,普通啤酒占比下降
随着年轻消费者进入啤酒市场,其对酒精的接受度较低,好友聚会成为消费新场景,对啤酒口味的需求增加。风味啤酒作为一种口味介于啤酒和饮料之间的低度酒精饮料,极大地切合了新型消费者的细分需求,近年来在整个啤酒市场的比重有所上升。
相应地,普通啤酒占啤酒的比重近年有所下降,其原因不仅因为风味啤酒的消费增加,还由于黑啤的消费也在上升。虽然与主流啤酒产品市场相比,风味啤酒属于小众消费。但加上同样小众的黑啤后,其在美国市场销量占比约10%。当前我国此类啤酒占比极低,市场正处于培育阶段,在庞大人口基数下长尾市场也同样值得重视。
可以看出,风味啤酒定价较高,瓶装均价均达到14元/500ml以上,各啤酒厂商均在发展风味啤酒方面有所动作,华润雪花推出了“黑狮”系列,以覆盆子口味抓住女性消费者市场;旗下已有成熟风味啤酒品牌16的嘉士伯推出“怡乐仙地”系列,主打低醇低酒精,将风味啤酒市场进一步细分;百威亚太旗下的科罗娜抓住时下热点概念“海盐”,打造热带海岛风情,扩充高端风味啤酒产品矩阵。
(2)进口品牌纷纷进场,本土品牌占比下降
外资进场加速了我国啤酒的高端化进程。近年来进口啤酒占比以较高的增速逐年提高,本土啤酒品牌占比有所下降。不同于内资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具有优势,外资企业如百威英博、嘉士伯、喜力等在中国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外资品牌与中国公司的战略合作或并购加速了我国啤酒市场高端化进程以及行业整合速度。嘉士伯于2020年12月完成将国内啤酒资产注入重啤,华润2019年并购喜力中国,借力成熟高端进口品牌扩充产品矩阵。
(3)中高端啤酒占比上升,经济型啤酒占比下降
虽然我国产品结构仍以经济型啤酒为主,但产品结构正处于持续优化的进程之中。我国中高端啤酒近年一直维持增长,占比持续提升,CAGR分别达到4.8%/13.5%。相对应地,经济型啤酒占比由2009年的86%下降至2020年的66%,预计未来仍将维持负增长态势。考虑到中美人均可支配收入差异,对于不同档次啤酒价格标准做了相应调整。经过长达30余年的发展,当前美国经济型销量占比已接近20%。
我国啤酒行业按零售价口径计算的ASP已超过14元/升,正处于中端向高端过渡地带。虽然产品结构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但价格带已持续处于向上进程之中,反映了我国高端化的巨大潜力。
三、我国啤酒产业利润率破局之道
1.短期:提价缓释成本端压力
由于啤酒行业整体利润率较低,酿酒原材料、包材成本占比较高,公司业绩对成本端的变化敏感性极高。相较于其他酒精产品,啤酒价格较低,行业平均毛利率在40%左右。啤酒的成本端主要包括原料成本、人工成本及制造费用,原材料成本占比普遍超过60%。以青岛啤酒披露数据为例,酿酒原材料(包括麦芽、大米、啤酒花、水等)占总成本比例约为23.2%,包材成本(包括玻璃、纸箱等)占比约为46.1%,两者合计占比接近70%。
复盘历史,部分大众品的提价属于成本上涨导致的被动提价。这种成本推动型提价主要发生在毛利润薄、成本敏感性较高的行业,例如啤酒行业。提价落地后,一方面吨价实现提升,缓释毛利率压力;另一方面,待成本周期回落后,产品价格通常不会相应回落,毛利率进一步受益提升,享受“剪刀差”红利。
回顾啤酒行业历史提价情况,原材料价格上涨起主要推动作用。2003年以来,啤酒吨价经历了三次明显上涨,均发生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区间内。
第一轮提价发生在2007-2008年,原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2007年,作为全球大麦主要出口国的澳大利亚遭遇干旱灾害,导致啤麦减产,啤酒公司的主要原材料大麦的全球实际市场价格从早期每吨90美元的价格,在2008年7月份达到高点每吨250美元,涨幅接近三倍。
第二轮提价发生在2011-2012年,原因是运输、人力成本上涨带动原材料价格上涨。首先主要是运输成本的增加,煤、电、汽油等能源价格均呈现上涨趋势,运输费用较高,其次大麦、大米原材料成本有所上涨。
第三轮提价发生在2017-2018年,原因是包材、原材料成本上涨。受环保限产影响,国内纸箱、玻璃瓶等包材价格大幅上涨。2017年,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主要产麦区大量减产,进口大麦价格不断上涨。
进口大麦占比大,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明显。我国是全球第—大啤酒消费国,大麦需求量巨大,是世界上大麦的最大买家,购买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一半,其中60%用于啤酒生产,我国啤酒企业对进口大麦依赖度较高。大麦(成本占比约为15%)全球市场价上涨至周期高位,较去年同比上升49%,而另一原材料大米(成本占比约为8%)则价格表现较为平稳,略有下滑,对整体原料成本稍有抑制作用。
包材占成本比重大,几乎占啤酒总成本的一半。包材主要由纸箱、铝、玻璃等构成,更加严格的环保管控、环保税的推行都对啤酒的制造本身有所约束。另外,环保税对包材和运输业的间接作用,增加了啤酒成本,对啤酒公司获得利润造成了阻碍。全国铝和玻璃均价自2020年一路走高,瓦楞纸价格也略有上扬。
新一轮原材料价格上行导致成本上涨,毛利率短期承压。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各国应对冲击均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疫情之下,全球供应链受阻,原材料生产、运输、交易效率均遇到一定困难。今年啤酒原材料出现与2016-2018年期间相似的情况,大麦、玻璃、铝合金、瓦楞纸等价格急剧上涨。大部分企业吨成本处于上行态势,进口大麦吨价相比年初增长14.9%,高强瓦楞纸吨价相比年初增长超过10%,玻璃价格指数相比年初增长也有8.5%。介于各家公司原材料采购策略的不同,部分公司吨成本上升幅度可能较小,也有公司吨成本增长较大,比如21H1重庆啤酒吨成本增长0.2%,燕京啤酒增长13.8%。
产品结构升级,良好的供应链管理,平滑成本压力。21年,原材料价格上涨,但前三季度财报来看,仅珠江啤酒毛利率下滑,整体毛利率保持相对稳定,甚至小幅提升。问其缘由:①产品结构升级,中高端产品的高吨价平滑了成本上涨的压力;②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优化供应链效率,通过提前锁价等手段使得成本压力减小。
成本压力持续下,行业或将进行新一轮集体提价。四季度起锁价期逐步结束,持续的原材料高价格使得公司成本压力增加,各家啤酒公司均表达一定提价预期。三季报业绩会上,重庆啤酒管理层便公布将根据品牌、区域、产品陆陆续续提价,篇幅会在4%-8%。实际上,重庆啤酒在9月对疆内乌苏提价,还推出小瓶版的红乌苏走进更多渠道场景。根据啤酒板,9月华润啤酒对大单品勇闯进行了换装升级,提升酒精度,出厂价上涨3元/箱。虽然其他几家(青岛啤酒、百威、燕京等)还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提价规划,但是高涨的原材料价格是否影响公司结构升级进程以及盈利能力是否下滑必定是每家公司都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高档化进程最快的重庆啤酒率先表达提价意愿。我们认为啤酒行业进行新一轮的集体提价可能性较大,提价预期再现。
2.中期:资产整合与降本增效实现费用优化
产能优化、运营效率改善也是啤酒行业利润率提升的重要来源。重庆啤酒2013年开始通过“勇者之路”、“资援新征程”对产能进行优化,减少出血点以节约费用投入下一阶段的2016年提出“扬帆22”计划。华润啤酒通过17年提出3个3年计划,2017-19年通过优化产能、组织改造关闭20余家亏损工厂、员工数量减少近一半,轻装上阵发力高端化。国内啤酒企业早期通过资本并购、跑马圈地实现全国化布局,出现产能布局不均、产能落后且产能利用率低的问题。
行业龙头华润啤酒2016年产能冗余问题尤为突出,全国有98家工厂,产能达到2200万吨,产能利用率约为53%。2017年华润啤酒开启产能优化,工厂数量有所下降,产能也逐渐回落,至2020年华润啤酒拥有70家工厂,产能1875万吨。华润啤酒产能优化效果显著,虽然工厂数量仍位列第一,但单厂产量已经超越百威亚太和青岛啤酒,仅次于嘉士伯,达到15.9万吨。
从人均产出看,嘉士伯中国人均产出领先,2020年人效达到1万元/人,主要源于嘉士伯以财务指标考核为导向,注重提升运营效率。华润啤酒员工总数自2016年的5.82万人下降至2020年2.万人,人均产出自49.0万元提升至108.8万元。青岛啤酒自2018年开启减员增效,人均产出提升至2020年的71.6万元。
明确了去冗余产能和减员增效的实际作用后,我们对可能带来的盈利能力改善进行测算:
假设1:实际产能是综合平衡各地市场销售淡旺季系数及节假日、大修、日常维修、设备刷洗等因素后,企业所能达到的全年实际生产能力。假设实际产能利用率达到理想状态95%,计算单位产量折旧摊销的优化空间。华润啤酒、青岛啤酒、嘉士伯中国通过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升,优化空间分别为37.7%、16.4%、24.6%。
假设2:参考海外企业人均产出量,假设人均产销量水平达到500吨/人的理想水平,除上文理想产量得出理想员工人数。通过计算结果可以大致看出华润啤酒、青岛啤酒、嘉士伯中国分别还有17.8%、58.4%、32.6%优化空间。
最后根据以上两个方面优化后的折旧摊销、员工费用测算公司的EBITmargin提升空间,在其他条件不变,仅考虑通过产能优化、效率提升两方面,华润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EBITmargin提升空间分别为5.3、12.3、5.2pct。华润啤酒、嘉士伯在产能优化及效率提升方面处于领先位置,青岛啤酒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3.长期:培育精酿啤酒文化,高端化空间广阔
3.1精酿啤酒方兴未艾
1980年后的美国,许多精酿啤酒商的进入和产品异质性的增加,标志着美国啤酒工业发展碎片化时期到来:
(1)1970年代,美国啤酒行业出现了新的国内供应来源,这开始了时期。大约在美国酿酒业集中度顶端的时候,数百家小规模精酿啤酒商进入了市场。精酿细分市场是当今啤酒行业的焦点,也是许多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途径。
(2)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数十家精酿啤酒商的加入进一步增加了消费者对麦芽基饮料的选择。包括微型啤酒厂和啤酒酒吧在内,精酿啤酒厂数量从1965年的1家增加到2005年的1400多家,并在1995年达到了临界规模,生产了超过100万桶啤酒。一些精酿啤酒商已经发展成为大批量生产商。
(3)自2005年以来,精酿领域有所扩大。2005年,精酿啤酒部门由近1000家啤酒吧(其中大部分啤酒年产量低于1000桶)、380家小型啤酒厂和超过55家区域精酿啤酒厂组成。到2010年,每一类都有所增长:达到1033家啤酒馆、602家小型啤酒厂和81家区域性精酿啤酒厂。值得注意的是,精酿啤酒公司在啤酒行业负增长的2010年中实现了逆势增长。2010年,在美国六个不同地区的前十名精酿啤酒商中,60家中只有4家没有实现正增长。这一年,最大的两家啤酒制造商ABInbev和MillerCoors的负增长率为3%。
3.2推广大单品概念,弱化原品牌联系
结合我国啤酒消费习惯,美国精酿啤酒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现象值得被借鉴:大型酿酒商推出不同支线,打造各条支线上大单品概念,并刻意弱化与原品牌的联系。精酿啤酒实质上代表了啤酒行业的一种新战略:精酿并不是以传统工业啤酒所依仗的价格或广告为基础进行竞争,而是试图以固有的产品特性为基础进行竞争。
精酿啤酒强调本地生产的啤酒的新鲜度,尝试更浓郁的麦芽和啤酒花口味以及创新的酿造配方。换而言之,精酿啤酒贩卖的是一种啤酒文化和理念,而不仅仅是啤酒本身。两大啤酒厂ABInbev、MillerCoors都试图将精酿啤酒运动的想法融入本身运作之中,提供了一系列来自其旗舰品牌的新品牌和产品线延伸,旨在争夺一部分精酿市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MillerCoors推出了BlueMoon品牌,ABInbev也提供BudLightGoldenWheat品牌,但这些品牌的包装和标签上都无法找到ABInbev和MillerCoors的名字。
3.3大型酿酒商是精酿风潮的主要推手
精酿啤酒的天生特质决定了其规模极小,因此精酿啤酒商永远无法与现代大型酿造设施的成本效率相提并论,为了支付较高的单位生产和包装成本,精酿啤酒必须以与高昂的零售价出售。
波士顿啤酒公司(BostonBeer)引入了一种不同的商业模式:虚拟啤酒厂(thevirtualbrewery)。这种模式是将工业啤酒与精酿啤酒结合起来,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精酿啤酒方面提供配方和酿酒师的支持,工业啤酒方面提供过剩的产能,从而使得工业啤酒厂商也可以酿造和出售精酿啤酒。使用匹兹堡酿酒公司(主要品牌:铁城)的设备,波士顿啤酒公司很快就以远高于铁城的价格销售了数千桶山姆亚当斯啤酒。McKenzieRiverBrewing和AnchorSteamBeer也开始了与大型酿酒商的合作,McKenzieRiver将其两个最著名的品牌出售给MillerCoors,由MillerCoors负责酿造和包装产品。
对标美国,我国精酿市场也展现出这样的趋势。百威英博着重布局餐吧为依托的精酿啤酒形式,2016年将鹅岛啤酒(GooseIsland)引入中国,2017年开业鹅岛酒吧,同年年初收购精酿啤酒酒吧开巴,年末再次收购上海精酿啤酒餐吧拳击猫。2019年嘉士伯入股本土精酿啤酒“京A”,嘉士伯的资源将主要用于提升酿酒厂和实验室的硬件设施和构建分销网络,同时京A啤酒称将继续保持对京A的完整控制权,产品与品牌保持原有的决策,团队保持不变。我国精酿市场目前呈现的趋势是,大型啤酒厂商对本土精酿啤酒纷纷战略入股或资本并购,因此精酿虽渐渐进场,但难以动摇目前的市场格局,而是从啤酒文化和消费者教育方面发力,助推整体啤酒市场高端化进程。
四、重点公司分析
①华润啤酒:基地市场最多、总量份额最高,渠道执行力、组织力在行业内最强;依靠强市场化机制与明确战略目标,预计高端化快速稳步推进,有望快速成为高档细分重要竞争者;高端化:喜力方面已有强品牌力,依靠雪花渠道获得广泛曝光度后增长确定性强;雪花品牌高端化逐年进步,SuperX、马尔斯绿等品牌在21年均实现了高速的增长;9月,对旗下大单品勇闯进行换装升级,升级意愿和动作坚决,未来确定性较强。产能优化:公司继续优化产能结构,从甩包袱→提效能,预计成本节约显著,为高端化系统建设提供极厚安全垫。
②重庆啤酒:嘉士伯中国品牌力强、新城市计划推进顺利,乌苏、16领增长;凭借中高档产品组合(国际品牌+本土品牌)进行东扩,高档细分市场份额迅速提升;未来5年唯一一家收入增速预计双位数以上的啤酒企业(预计10-15%),兼具成长性和稳健性。
③青岛啤酒:渠道分布广,产品升级空间大,以纯生为代表的高档产品增速快,将确定性享受行业高端化红利。崂山、汉斯等低档子品牌的产品升级有望提上日程,这些品牌在当地拥有强力的渠道和销量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