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十二章欧姆定律》集体备课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0:47:18
文档

《第十二章欧姆定律》集体备课教案

《第十二章欧姆定律》集体备课教案主备教师:备课组长:主管领导:一、教学内容:12.1怎样认识电阻(2课时)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导体的电阻,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换算关系、以及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2、经历科学探究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二)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活动中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培养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三、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
推荐度:
导读《第十二章欧姆定律》集体备课教案主备教师:备课组长:主管领导:一、教学内容:12.1怎样认识电阻(2课时)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导体的电阻,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换算关系、以及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2、经历科学探究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二)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活动中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培养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三、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
《第十二章欧姆定律》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        主管领导: 

一、教学内容:12.1怎样认识电阻 (2课时)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导体的电阻,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换算关系、以及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                                       

2、经历科学探究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活动中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培养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              

四、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和使用                           

五、教具(教学)准备:电路示教板、电池组、定值电阻(带灯座)、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六、教学方法(策略):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讲解、媒体演示、演示实验 

七、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导体的电阻

(二)科学探究: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电阻器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演示实验:将不同的导体连入电路,观察小灯泡的亮暗程度。

   生会得到如下结论:不同导体的导电能力是不相同的。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1)符号:R

(2)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换算关系:1 kΩ=103Ω,

1 MΩ=103 kΩ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展示收音机、电视机电路板中的电阻元件。组织学生阅读P32“一些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并从中发现电阻的大小不同。

(4)实验:让学生观察一盏可调台灯的亮度变化。

(1)先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电阻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并且说明你这样猜测的理由。

可能跟长度、材料、粗细和温度等有关;

(2)学生根据猜想进行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由于涉及到多个因素的探究,所以在探究前引导学生用变量控制法去研究。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活动①提供的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同时向学生介绍线路板中材料、长度、粗细等具体情况)

设计方案1: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线路板。这种方案定性地进行探究,通过选择不同的电阻线或者不同的长度观察小灯泡的亮暗来判断电阻大小的变化,从而探究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设计方案2: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线路板。这种方案也是定性的进行探究,通过选择不同的电阻线或者不同的长度观察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来判断电阻大小的变化,从而探究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设计方案3:电流表、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导线、电阻线路板。种方案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案的特点进行探究,即可以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同时也可以观察小灯泡亮暗的变化。

最后在探究电阻与温度关系时,采用集中的原则,进行演示实验:

把一日光灯的灯丝接到电路中,接通过电路后,观察用酒精灯对日光灯灯丝进行加热前与加热时,小电灯的亮暗的变化,并把现象记录下来,最后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3)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根据自已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并把实验现象和结果设计在一张表格上记录下来,便于他们比较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4)分析、论证与评估

老师与学生一同分析各组记录的数据,归纳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结论: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有关,导线越长,电阻越大;

导体的电阻与横截面积有关,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异体的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多数的金属,温度升高,电阻增大。(锰铜的电阻随温度变化很小,碳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滑动变阻器

(1)原理:利用改变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2)构造、结构示意图和元件符号.

提出问题: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利用投影幻灯片,也可以用电脑设计程序模拟电流流经变阻器的路径.同时配合演示实验.

接法:将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要将变阻器的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常见错误有两个:一是将导线接到滑片上;二是将导线接到支架上,要注意纠正.)

分析过程要有序: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哪一段电阻线?清片向右滑动时,这段电阻线的长度怎样改变?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怎样改变?电流表的示数和灯的亮度怎样变化?

学生实验: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学生电流表接入电路.做下面实验:

(1)滑片向右移动时,观察电流表示数和灯的亮度的变化.先分析再动手实验、观察.

(2)移动滑片使电流表示数变大,灯的亮度变亮.先分析再做实验.

(3)移动滑片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先分析再做实验.

观察变阻器滑片上的铭牌,说明铭牌上的一组数值表示的含义.用投影幻灯表示出铭牌,见图7。

2、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1)串联在电路中.

(2)弄清滑片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阻线长度怎样变化,电阻怎样改变,电路中电流怎样变化?

(3)使用前应将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位置.

(4)使用前要了解铭牌.铭牌上标有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和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值.

提出问题:变阻器不能表示出连入电路的电阻值,能否有一种可以表示出阻值的变阻器呢?引出电阻箱.

3、电阻箱

出示挂图,说明电阻箱的构造和读出电阻箱示数的方法.同时展示电阻箱的实物.

用投影幻灯片练习电阻箱读数三次.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一段导休的电阻被均匀拉长,由于它的长度________,横截面积________,则它的电阻_________。

2、白炽灯的灯丝断了一截,若搭上仍能使用,则灯丝的电阻将          ;

课堂训练相应练习

12.1怎样改变电阻

1、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电阻的单位:欧姆 

简称:欧           符号:Ω 

常用单位:千欧KΩ、兆欧MΩ

 3、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跟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4、阻值固定不变的叫定值电阻

 阻值可以调节变化的电阻器叫变阻器

进行交流讨论,大胆的猜测电阻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系?

学生阅读第31页的信息窗(几种导电材料的电阻率)

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认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不用铁而和铜和铝做导线的理由。

学生实验: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学生电流表接入电路.做下面实验: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灯光的明亮变化使学生对电阻变化有比较形象和具体的感性认识,由此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导体的电阻是可变的,影响电阻的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培养学生自我思考与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巩固知识

一、

教学内容:12.2    探究欧姆定律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2.使学生初步熟悉如何用电流表测同一只电阻的电流及其两端电压,会用与待测电阻串联的滑动变阻器调节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进一步培养学生电路连接和有关电路的电学实验操作能力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                                         

四、教学难点: 进行探究欧姆定律的                                     

五、教具(教学)准备:电路示教板、电池组、定值电阻(带灯座)、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电压表、电流表                        

六、教学方法(策略):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讲解、媒体演示、演示实验 

七、学情分析:在前三章的学习中已经把电路中的三个基本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分别进行了学习,而本节是一节建立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的课.采用控制变量法通过实验得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当电压不变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了电流、电压、电阻的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欧姆定律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前面我们学习了电流的概念,电流不但有方向,还有强弱,即大小.那么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大小与什么有关?由什么决定?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问题1  电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老师进一步引导,这就是说,只有导体两端存在电压,导体中才会产生电流.没有电压导体中不会产生电流. 

同学们从这一点可以猜想电流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 

导体中电流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可能有关,电压大,电流可能大. 

问题2  什么叫电阻?(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猜想,电阻大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电流就不容易流过,对电流会产生影响,同学们从这一点可以猜想,电流大小还可能跟什么有关? 

电流大小还可能跟电阻有关. 

以上我们的这些猜想对不对?只有靠实验来验证.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探索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 

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1)让学生分别画出用电流表测电流、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单个电路图,然后合并,并根据实验需要连入滑动变阻器,完成完整的电路图(再说明每个元件的作用)

(2)学生动手实验前由教师示范,边演示边讲解注意事项 

①按电路图连接电路,先连接主干路,后连接支路. 

②电路连接时,开关应断开. 

③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应调到最大位置. 

④电路连接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 

(3)教师示范后,学生实验前,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①使用10Ω 的定值电阻,认清元件. 

②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如1V、2V、3V). 

③出示记录表格,明确实验后找学生填表. 

(4)学生开始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排除故障. 

(5)实验完毕后,找两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数据填入表内. 

(6)、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找出数据变化规律,让学生总结电流与电压关系及其成立条件,最后找学生口头表述.                

结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最后教师强调

(1)实验条件——电阻一定

(2)要求学生记住并准确表述正确结论.

(3)U和I的含义—— U是R两端电压,I是通过R的电流.

2.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研究方法和电路图同上

换用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调节滑动变组器,使电压表读数保持不变,将电阻值例应的电流值填入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找出数据变化规律,让学生总结电流与电阻关系

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教师强调

(1)实验条件电压一定

(2)要求学生记住结论.

(3)I、R的含义:I是通过R的电流,R是导体本身的电阻.

总结

1.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自我评价与作业:2、3、4

一.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与电阻有什么关系?

二.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三.方案设计:1 电路图:

2.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四.实验。

五.结论:

1 欧姆定律内容:(略)

 2 公式:I=U/R单位:A、V、Ω

动手做实验

学生归纳实验结论

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备课思考:

本节是一堂重要的科学规律探究课,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课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手脑并用地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认识和生成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真正去感悟科学。

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与自我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述能力

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一、

教学内容:12.3   欧姆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1、巩固深化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并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                        

3、使学生进一步正确掌握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学会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2、学会用等效的思想,根据物理规律进行正确推导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主动探索,交流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用“伏安法”测电阻                             

2、推导串并联电路总电阻                                          

四、教学难点:小灯泡电阻变化的原因                             

五、教具(教学)准备:滑动变阻器、待测电阻、待测小灯泡、开关、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导线若干                                    

六、教学方法(策略):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科学推导               

七、学情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二、新课教学

(一)运用欧姆定律测量电阻

(二)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这里有一个未知电阻,怎样就可以知道它的阻值?教师启发曾经利用电阻箱的等效法可以求的电阻,那么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我们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公式表示为I=U/R   公式里面就有电阻R,能否利用这个公式来求电阻R呢?

把欧姆定律的公式加以变形会得到什么公式?

用哪一个变形公式可以求电阻R呢?

提问:这个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那些器材?

实验原理:R=U/I

实验器材: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阻值未知的电阻、滑动变阻器和导线若干

实验该如何设计?(包括电路图和实验数据表格设计)

这种利用电流表测待测电阻电流和电压表测电压继而利用公式R=U/I求的电阻R的方法叫伏安法

这个活动可以仿照上个活动 进行实验,并测出不同电压下的小灯泡的电压

教师提问:同一个灯泡的电阻不同是不是因为误差?

教师提示学生看p.98表中同一灯冷态和热态的阻值

思考得到:

U=IR

R=U/I

学生积极思考

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

数据处理求出R的平均值

各小组交流结果,结果发现同一个小灯泡的电阻在发生变化

学生思考

可能会想到电阻变化的因素

让学生巩固欧姆定律并能发挥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精神

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动手操作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巩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周密性

文档

《第十二章欧姆定律》集体备课教案

《第十二章欧姆定律》集体备课教案主备教师:备课组长:主管领导:一、教学内容:12.1怎样认识电阻(2课时)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导体的电阻,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换算关系、以及电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2、经历科学探究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二)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活动中学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动脑的科学素养,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培养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的意识。三、教学重点:电阻的概念、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