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章渊
摘 要:“科学”二字,似乎离我们学生很遥远,谈到科学家,小学生都由衷佩服,都觉得他们科学家很伟大了不起,其实,科学也是一点一滴而来,要让学生在生活的细微处发现科学,继而爱上科学,从小就做科学的有心人。
关键词:观察,记录,实验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是四年级语文课本里的一个知识点。本人教授的是小学语文,但是,忽然发现,原来语文学科也离不开科学的知识。就如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的读读背背,就是这样一组气象谚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语文课只需要学生知道这些谚语的意思,然后背出来,记住就可以,却没有深入研究这些谚语是不是正确的,而对知识的需求,学生是无止境的,并且是充满了好奇心的,他们背出这些谚语,马上来反问我,老师,这些说的对不对呀?我立刻有了自己的想法,“科学”二字,似乎离我们学生很遥远,谈到科学家,小学生都由衷佩服,都觉得他们科学家很伟大了不起,其实,科学也是一点一滴而来,要让学生在生活的细微处发现科学,继而爱上科学。虽然我的教学任务是语文,但是我仍然可以做一个科学的引导者,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从小就做科学的有心人。
一、观察,让科学绽放美丽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以此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观察道德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所以,引导学生做个小小科学家,必须要让他们学会观察。
为了证实所学的谚语是正确的,我采取了让学生多次观察的方法。我们是农村学校,所以蚂蚁是经常可以看见的。我安排学生到校园中寻找蚂蚁,要求学生仔细查看蚂蚁是如何搬家的,将家搬到了哪里,都搬了些什么,等等。这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在我没有做过多的提示和要求下,学生就能够十分积极地投入到这一观察中去,他们观察仔细,记录认真,结果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他们兴奋的来报告说看到了蚂蚁成群结队搬家。我表扬了他们的认真,在周末他们便激动地等待大雨的来临。果然,那次的周末下了一场大雨。学生个个惊讶不已,看来,“科学”这个神圣的字眼,已经在他们眼前展示了一次精彩的演出了。
最美丽的绽放莫过于实践真理,原来月亮边上有好大一圈灰的,就如人的瞳孔。小孩子惊讶这样的天象奇观,他们激动地问怎么会这样。我便让学生对比这几天的天气变化,再让他们明天起床时仔细观察周围的天气情况。第二天居然刮起了大风,原来“月晕而风”这个谚语是这样来的。
二、记录,让科学循序渐进
有一次,一个孩子飞奔跑进教室,让大家都去看一个东西。大家怀着同样激动的心情跑去了,一看,原来是个蜘蛛网。当大家灰心丧气的时候,那个孩子指出了他的发现:你们看,蜘蛛网上有露珠!原来蜘蛛网在学生眼里是很平常的东西,从没去仔细观察过,这个时候突然发现有了露珠,自然是一个大事情。学生七嘴八舌说开了,有的说:肯定是哪个淘气包故意洒上去,不让蜘蛛结网。有的说,会不会是蜘蛛渴了用来喝水呀,可是水怎么出现的呢?问题开始困扰他们。我立刻上网查到了资料,原来,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早上温度低,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有的水珠凝结在蜘蛛网上了,便有了这样的“惊喜”。蜘蛛网上有水珠闪烁,这天通常不会下雨。学生们开始瞪大了眼睛,脑袋里在思考是不是这样一回事。我鼓励他们坚持记录,看一看是不是每个晴天早上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经过长时间记录,学生得出了结论,如果早上温度和中午温度相差很大,那么就会有露珠,如果早上和中午温度差不多,就不会有露珠。一般情况,有露珠那天肯定出现太阳。看来,“科学”这个神圣的字眼,已经扎根于每个学生心里了。
“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这句谚语也是脍炙人口的,于是我让学生每天记录每个晚上的星星情况,再对比第二天是不是晴天。经过这样的记录,学生发现,晚上星星亮晶晶的,第二天依旧是晴天。
在循序渐进中学生掌握了更多的规律,也更加喜欢记录身边的事物了。
三、实践,让科学深入人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需要主体的积极参与。而科学的结论,需要多次的实验证明。学习语文第三十课《爱迪生救妈妈》之后,我留下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为什么有了镜子房间就更亮了?学生七嘴八舌,滔滔不绝。但是就是说不出正确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回家去做同样的实验。学生纷纷反馈,有了镜子,光就从镜子里射出来了,更多的光在房间了。原来光是会反射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实验,还留下一个问题:你还能从哪些生活中的现象里找到同样的科学道理呢?学生开始了滔滔不绝,继而进入了思考,参与了实践,去问大人,去查书,通过各种活动,自己去找到需要的答案。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顺藤摸瓜,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最后他们发现了教室的墙壁都刷成白色,也是一样的道理,有了更多的光明,我们才能更好的看书写字。
只是观察和记录,学生已经不满足这样的学习了,他们开始了走进生活,走进科学,去找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去做更多的科学实践。就如《蚕的一生》,他们仅仅从书上去明白蚕的蜕变是不够的,要自己去亲自养蚕。我们班开始了一次“谁的蚕茧大”比赛,让学生自己养蚕,最后比一比结出来的茧子谁最大。学生兴趣渐浓,我便夸奖孩子:“你们认真养蚕,是个小小科学家了!”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学生需要亲自实践。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生更加喜欢科学,科学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拥有一双发现的慧眼,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认真记录身边的动静,投入到科学实践中去,做科学的有心人,让每个学生爱上科学,懂得科学,探究科学。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乔际平,苏明文,杨宝山《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大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