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刚开始化学学习的第一单元,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对蜡烛燃烧简单的实验探究中,初步学会了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与描述之后,紧接着提出“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问题,第一次去尝试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比实验,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分析、科学的表述探究所得结论的能力,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学好本节内容,为以后树立良好的学习方法,开了个好头。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技能目标: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化学探究学习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教学难点: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实验准备:(教师)集气瓶、水槽、玻璃片、饮料管、石灰水、滴管、小木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学生)自备饮料管
教学方法 本次探究活动趣味性较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但实验步骤较多,且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该探究活动的内容,并在家里利用吸管、瓶子、盆子等进行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练习,以便课上学生能较顺利地进行该探究活动。课堂上学生提出假设,结合有用信息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来验证提出的假设,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分组实验中,关键是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对比,并及时做出分析,从而获得探究所得到的正确结论。
在教学中,我特意增加了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异常观点的分析,以培养他们对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作风。最后独具匠心,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去探究身边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懂得化学就在你身边,等待着你去发现去改造,去创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目的意图 |
通过实验 获取信息 | 活动一、教师指导学生实验: 1.向一瓶CO2气体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 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CO2气体中; 3.将燃着的木条伸入一瓶氧气体中; 4.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一瓶氧气体中。 | 学生分组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思考气体的性质,得出信息结论,完成填写学案[活动一]。 | 由于学生刚进入化学学习,实验操作能力有限,教师应以指导学生实验操作为主,多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为后面的实验探究作好铺垫通过同组相互配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搭建相关信息的平台。 |
问题质疑 | 1.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它是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自然资源。你知道空气中都含有那些气体吗? | 踊跃发言: 实验验证或列举生活实例证明空气的存在。 | 从简单的问题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 | 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 通过深入思考,导入新课。 | |
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 请根据生物学常识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 讨论交流,做出猜想,设计探究思路 | 明确科学探究的过程。逐步建立学科综合的意识。 |
收集气体 | 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收集吸入的空气及呼出的气体,并进行操作上的指导。 |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A、B),再收集两瓶空气(a、b)。做好编号。 | 注意实验仪器的编号标记,体现严谨的实验作风。 |
活动探究 现象分析 获得结论 | 活动二、 1、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中CO2气体含量的不同? 2、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的不同? 3、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不同? | 1.分别滴加澄清的石灰水,振荡。通过观察石灰水变浑浊的程度判断CO2含量的大小。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通过观察木条燃烧程度的不同,判断氧气含量的大小。 3.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通过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判断水蒸气的含量大小。 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完成学案[活动二] | 顺利地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展示交流 |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你能得出哪些初步结论? | 交流各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 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交流讨论的艺术,分享探究成功的喜悦。 |
评价整合 | 1.对异常现象的分析。 2.对异常观点的分析 | 实验可能出现,如: 1.A瓶内无浑浊现象出现的分析 2.对燃着的木条不是同时伸入两个集气瓶内,产生的实验现象评价偏差,你认为怎样操作更简单? 3.不对着玻璃片呼气,也能得出类似结论。 | 对异常现象及观点的分析,重在突破本次探究的难点,体会平时的生活常识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
课外延伸 | 提出一些生活中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如: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容易存有CO2,为了人的安全,你怎样试验后,才能进入呢?
| 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条件,收集相关信息,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进行实验探究。 |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校外,拓展知识面,增强创新意识,懂得学习的最终目的。 |
布置作业 | 1.给三瓶无色气体贴上标签:氧气、空气、二氧化碳。 2.为分析当地的空气质量,现需一瓶当地的空气,请你用简单合理的方法来收集。 |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真正地尝试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在充分备课的前提下,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我最初的设计意图,基本达到了几个纬度的教学目标。具体表现在:
1.教学中以实验探究学习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
2.将课堂向两方延伸,课前到家里课后到校外。教学与学习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
3.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及观点的分析,成为突破本次探究难点的一个亮点。
4.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通过启发指导给学生以帮助。
5.有意识的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充分体现生活处处皆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