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 (2017九下·马山月考)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蝉蜕(tuì) 田圃(pǔ) 转弯抹角(mò)
B . 勾当(gòu) 瓦砾(lì) 坚持不懈(xiè)
C . 顷刻(qīng) 发窘(jiǒng) 随机应变(yīng)
D . 奔丧(sāng) 脂粉(zhī) 混为一谈(hùn)
2. (2分) 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祥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B . 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
C . 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D .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3. (2分) (2016九上·宜兴期中)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 . 这片文章立意新颖,分析问题鞭辟入里 , 很是发人深省。
C .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D . 杂技演员一套探骊得珠的难度动作,引来观众们持久的掌声。
4. (2分) (2016七下·敦煌期中)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沈括的《活板》和林嗣环的《口技》分别选自《梦溪笔谈》和《虞初新志》,这两篇文言文都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B . 《白杨礼赞》《散步》都是优美的状物抒情的散文。前者主要运用象征手法,后者主要采用景物描写的方法,都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怀。
C . 《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总体结构是总分总。
D . 高尔基,苏联作家,他的这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海燕》运用象征手法,用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先驱。
二、 综合题 (共1题;共3分)
5. (3分) (2015·荆门) 2014年3月的“”上,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全民阅读”首次被列入国家层面的工作报告,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国家高度。
(1)
如两幅漫画的题目都叫“读书”,请仔细欣赏,任选其中一幅,分析漫画告诉我们的道理。
(2)
阅读下面图表,在横线上写出调查结论。
2015年3月,某中学文学社对全校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
阅读内容 | 认同率 |
玄幻武侠 | 35.1% |
时尚娱乐 | 32.5% |
文学经典 | 15.0% |
时事先锋 | 17.4% |
②要改变这种现状,你的建议:________
(3)
请仿照下面画线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两个句子。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6. (15分) (2018八下·江都月考)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若石之死
若石居冥山之阴,有虎恒窥其藩①。若石率家人昼夜警:日出而殷钲② , 日入而举辉③ , 筑墙掘坎以守。卒岁虎不能有获。一日,虎死,若石大喜,自以为虎死无毒己者矣。于是弛其弩,撤其备,墙坏而不修,篱决而不葺。无何,有貙④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若石不知其为貙也,斥之不走,投之以石,貙人立而爪之毙。人曰:若石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死也宜。
【注释】①藩:篱笆。②殷钲:敲响金属。③举辉:点起篝火。④貙:(音chū)一种凶猛的野兽,形似狸。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③于是弛其弩:________
④闻其牛羊豕之声而入食焉:________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投之以石
A . 君子之行
B . 无丝竹之乱耳
C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 又数刀毙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③若石居冥山之阴,有虎恒窥其藩。
(4) 说说若石没有死于虎口却死于貙爪的原因。
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
7. (6分) 名著阅读。
(1)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艺术不但不能限于感性认识,还不能限于理性认识,必须要进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换言之,艺术家最需要的,除了理智以外,还有一个‘爱’字!”
这段话选自《 》,作者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 和 进行悉心指导。
(2)
请从下面两个故事中任选一个,用简洁的语言概述。(120字左右)
醉打蒋门神 黑旋风斗浪里白条
五、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8. (6分) (2017七上·重庆期中) 默写。
(1) 回乐烽前沙似雪,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 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 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 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 乡书何处达,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6) ________,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7) 《观沧海》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
(8) 求学应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
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
9. (5分) 课内诗歌鉴赏。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本诗首联写春望所见。句中一个“____”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____”字,让人满目凄然。
(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
10. (12分) (2019九下·惠民模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式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式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来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
【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量立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卷,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50后、60后到00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温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散,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1) 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10个字)
(2) 第②段画线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3) 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4) 第⑨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11. (16分) (2018七下·灌云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忧伤的国歌
①那天,我们先去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回来路上,弯到一家叫“金筷子”的中餐馆吃午饭。
②边吃饭边聊天。这时,女老板凑过来问了:“你们几个,什么团呀?”我们告诉她,我们是出版方面的。她“哦”了一声,她似乎对我们是搞出版的来了兴趣,话稍多了几句,淡淡地说:“我是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大院里长大……我的继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美编。他叫李某某。”这时,我仔细瞧了她一眼,她说不上漂亮,然而有一种气质在,有点冷,有点无奈,仿佛还有点渴求。
③“金筷子”是一个女老板,三十五六岁模样,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敦的雾,有点迷惘,有点忧伤。她先是为我们上了茶,接着上饭上菜。
④这时,突然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声。我们几个全都抬起了头,先是对视一眼,接着就寻找声音发自何处。在伦敦,还能听到我们的国歌?原来,是从女老板的口袋里发出的声音——是她的手机响了。她的手机铃声设置为我们的国歌声!
⑤她到一旁接电话了。
⑥在国内,每天听这支歌,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如此特殊的震撼力。这音乐,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一时间,我们几个都沉默不语了。
⑦接完电话,她过来又为我们每人加了一小碗汤。我们问,你的手机怎么会有国歌声呢?她说:“想家。特地灌进去的。”
⑧我们似乎也没有太多的话说。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在心中品味着她的“想家”二字。我还品味着“金筷子”这个店名,筷子,是中国才有的,“筷子”却是“金”的!中国的筷子,在她心中有多大的分量啊!
⑨过了会儿,我问:“最近有没有回到国内看看?”她说:“去年春节回北京了。我什么人也没有找,在宾馆住了三天,这三天都打着车在街上转……”她的声音很低。听到她的声音,我被她的伤感所感染。她说了,她想家。北京,是她长大的地方,有同学,有亲人,至少,有熟人,她却谁也没有见。她有一个继父,她母亲还在吗?她与母亲说不上话?或者母亲待她不好,所以她出国了?也许,她的爱遗失在北京的某个公园,遗失在依然款款而流的水中?无家可归?还是有家不想回?她在北京转了三天,她在寻找感觉还是寻找梦?总之,我觉得她瘦弱的身躯里装了很多心事,很多理不清的情感。
⑩我们走了。女老板把我们送到门外,神情恋恋的,又把我们送到了停车场,起风了。我们要上车了,请她回去。她说:“一路上小心啊,过马路要小心啊……”她的语气,像母亲送孩子上学,像妻子送爱人远行……我们点着头,却什么也没说。我们用眼神和笑容向她告别。我们上车了。这时,她的手机又响了,她右手接着电话,左手上举着,晃动着,目送着我们远去,远去……
⑪所有的中国人都远去了,只有她留在伦敦的风中。这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那手机里发出的国歌声,有那么点儿,忧伤……
(1) 请你梳理文章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吃饭时遇到女老板→________→惊闻国歌→________→送别叮咛→________
(2) 文中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脸不大,眼睛却特别大,那眼睛弥漫着伦敦的雾,有点迷惘,有点忧伤。
(3) 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女老板“想家”的情感?
(4) 你如何理解“忧伤的国歌”中“忧伤”的含义?
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如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拍下一张照片是最容易不过的事。照片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自拍照、毕业照、旅游照、新闻照等,比比皆是。照片记录了生活点滴,照片呈现了大千世界,有的令人喜悦、感动,有的令人痛苦、惭愧,有的令人思索、回味……总有那么一张照片会让我们印象深刻。
请以《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
参
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 综合题 (共1题;共3分)
5-1、
5-2、
5-3、
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
6-1、
6-2、
6-3、
6-4、
四、 名著阅读 (共1题;共6分)
7-1、
7-2、
五、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5分)
9-1、
9-2、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8分)
10-1、
10-2、
10-3、
10-4、
11-1、
11-2、
11-3、
11-4、
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