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登鹳雀楼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0:56:42
文档

登鹳雀楼教案

大许镇小学电子教案设计文稿学校:大许实小年级:二年级学科:语文总第105节教师姓名张书珍上课时间审查组长戚菲倩课型阅读教学内容二语上:第17课《登鹳雀楼》第1教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古诗。2.掌握本课生字,认识生字“楼、雀、依、入、欲、穷、目、更”。3.会写生字“楼、雀、依、入”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古诗。教学难点掌握生字“楼、雀、依、入”。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含设计意图)思考与修改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在山西省黄河边有一座楼(板书:楼,指名认读)谁有好办法记
推荐度:
导读大许镇小学电子教案设计文稿学校:大许实小年级:二年级学科:语文总第105节教师姓名张书珍上课时间审查组长戚菲倩课型阅读教学内容二语上:第17课《登鹳雀楼》第1教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古诗。2.掌握本课生字,认识生字“楼、雀、依、入、欲、穷、目、更”。3.会写生字“楼、雀、依、入”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古诗。教学难点掌握生字“楼、雀、依、入”。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含设计意图)思考与修改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在山西省黄河边有一座楼(板书:楼,指名认读)谁有好办法记
大许镇小学电子教案设计文稿

学校:大许实小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语文   总第 105  节

教师姓名张书珍上课时间审查组长戚菲倩课型 阅读

教学内容二语上:第17课《登鹳雀楼 》第1教时

1..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古诗。

2.掌握本课生字,认识生字“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会写生字“楼、雀、依、入”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楼、雀、依、入”。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含设计意图)

思考与修改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山西省黄河边有一座楼(板书:楼,指名认读)谁有好办法记住它?为什么是“木”?教学生字“楼”。

2.仔细看图,这座楼有三层,因为常有鹳雀到这座楼上栖息,所以称“鹳雀楼”,识记生字“雀”,记住“隹”字底,隹是鸟类的意思,小小的鸟就叫“雀”。

3.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曾登上这座楼,他不仅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呢,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环节二:学习目标展示

1.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古诗。

2.掌握本课生字,认识生字“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会写生字“楼、雀、依、入”

环节三: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认清生字。

2.检查生字的读音,出示

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指名读,齐读,比赛读

3. 教师范读,指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环节四: 师生交流展示

教学第一句古诗

1.“白日”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傍晚的太阳收起刺眼的光芒。

2.远处除了太阳还有什么?(山) 板画连绵起伏的山

3.这时的太阳会在哪呢?太阳和山挨得多近呀,所以诗人用了一个“依”

4.傍晚的太阳慢慢下沉,渐渐看不见了,诗中哪个字可以告诉我们太阳已经看不见了?出示“尽”

5.傍晚时分,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远看,傍晚的太阳慢慢下山了,向下看,他又看到了什么呢?(黄河)黄河的水流得怎么样? 滚滚的黄河水流向哪呢?(流向大海)指导朗读“黄河入海流”

6.齐读第一句,背诵。

教学生字

1.教学生字“依”,做动作理解其意思。

2.教学生字 “入”,与“人”相比较字形。

3.学生描红。

环节五:课堂检测

环节六:反馈小结

●●课外阅读资料: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并州(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脍炙人口而称著。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的诗今仅存六首,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课外拓展练习:习字册

●教师备课参考资料:《小学语文备课手册》

板书设计登鹳雀楼

王之涣

楼   雀   依   入

 教学反思

              大许镇小学电子教案设计文稿

学校:大许实小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语文   总第  106  节

教师姓名张书珍上课时间审查组长戚菲倩课型 阅读

教学内容二语上:第17课《登鹳雀楼 》第2教时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生字“穷”、“欲” 、“目”、“更”。

3.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含设计意图)

思考与修改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卡片:雀  楼  依  入  欲  穷  目  更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古诗。

环节二:学习目标展示(目标同上)

环节三:学生自主学习

师: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还看到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自由读诗句,要求:

1.数一数这两行诗一共有几个字?

2.诗人如果想看到更远的地方的景色,他该怎么办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3.为什么要再上一层楼?

4.在这句诗诗中哪个词表示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5.想一想“欲”在这里是哪个意思?(想要)

环节四: 师生交流展示

1.数一数这两行诗一共有几个字?

2.诗人只用了10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夕阳西下、黄河奔腾流入大海的美景,让我们背一背这两行诗。

3. 诗人如果想看到更远的地方的景色,他该怎么办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4.(想看到更远、更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诗人也想到了这个办法,我们一起来读读后两行诗。

5.(千里目) “目”就是看到的意思。“欲”有四种意思(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想要,希望、需要、能要。)

6.指导朗读:诗人不满足眼前看到的景色,他还要看到更远的地方,他还有更多的追求,所以他在诗中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现在人们常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鼓励别人不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比如快考试了,老师对大家说:“希望同学们认真复习,争取更上一层楼。”这里说的更上一层楼指的是什么呢?

教学生字

1. 出示“穷”、“欲” 、“目”、“更”看看这四个字,怎样把它们写漂亮?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环节五:课堂检测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了千古名句,让我们把这两行诗牢记在心中,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努力吧!

2.背诵古诗

环节六:反馈小结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傍晚的太阳已经渐渐下山了,滚滚的黄河水流向了大海,他想要把千里之外的景色看得清清楚楚就要再上一层楼。

2.这首诗仅二十个字,却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所以这首诗成了千古传颂的名诗,而其中一句也成了千古名句,那就是——(“更上一层楼”)

3.说话练习:当小朋友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会对他说——.

●课外阅读资料:章太炎推王之涣的《凉州词》为“绝句之最”,《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课外拓展练习:习字册

●教师备课参考资料:《小学语文备课手册》

板书设计登鹳雀楼

更上一层楼

欲   穷   目   更

 教学反思

    
               大许镇小学电子教案设计文稿

学校:大许实小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语文   总第  107  节

教师姓名张书珍上课时间审查组长戚菲倩课型 阅读

教学内容二语上:第17课《登鹳雀楼 》第3教时

1.正确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

2.理解诗中“依”、“欲”的含义。

3. 明白“只要站的高,就能看的远”这个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依”、“欲”的含义。
教学难点明白“只要站的高,就能看的远”这个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含设计意图)

思考与修改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背诵古诗,说说古诗的大意。

2.默写古诗.

环节二:学习目标展示

1.正确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

2.理解诗中“依”、“欲”的含义。

3.明白“只要站的高,就能看的远”这个道理。

环节三: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完成以下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人( ) 尽( ) 衣( ) 欢( )

入( ) 近( ) 依( ) 欲( )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 )楼 一( )河 一( )红日 一( )绿叶

一( )山 一( )人 一( )诗人 一( )老虎

(3).仔细数一数,再按要求填空。

“雀”共___笔,第九笔是____,部首是____。

“楼”共___笔,第十一笔是____,部首是____。

“穷”共___笔,第六笔是____,部首是____。

(4).选择粗体字的正确解释。

白日依山尽

①依靠 ②同意 ③按照 ( )

黄河入海流

①参加到某种组织中 ②进来或出去 ③收入 ( )

欲穷千里目

①需要 ②将要 ③想要 ( )

环节四: 师生交流展示

1.师生交流易错:

(1)“雀”的笔顺。

(2)解释诗句意思。

2.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节五:课堂检测

按古诗内容填空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______写的,诗人登上_______楼,抬头远望,只见太阳_________________,黄河水________________。看着看着,诗人想:要想_________________,就得_______________。

环节六:反馈小结

●课外阅读资料:《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课外拓展练习:补充习题T1-4

●教师备课参考资料:《小学语文备课手册》

板书设计登鹳雀楼
 教学反思

文档

登鹳雀楼教案

大许镇小学电子教案设计文稿学校:大许实小年级:二年级学科:语文总第105节教师姓名张书珍上课时间审查组长戚菲倩课型阅读教学内容二语上:第17课《登鹳雀楼》第1教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古诗。2.掌握本课生字,认识生字“楼、雀、依、入、欲、穷、目、更”。3.会写生字“楼、雀、依、入”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古诗。教学难点掌握生字“楼、雀、依、入”。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含设计意图)思考与修改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在山西省黄河边有一座楼(板书:楼,指名认读)谁有好办法记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