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医学免疫学人卫题库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0:53:37
文档

医学免疫学人卫题库

第—章《免疫学概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是指〔〕A、机体识别和排解抗原性异物的功能B、机体去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C、机体去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的功能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范2.免疫对机体是〔〕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利也有害D、正常条件下有利,非常条件下有害3.机体抗击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范4.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去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范5.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
推荐度:
导读第—章《免疫学概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是指〔〕A、机体识别和排解抗原性异物的功能B、机体去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C、机体去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的功能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范2.免疫对机体是〔〕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利也有害D、正常条件下有利,非常条件下有害3.机体抗击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范4.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去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范5.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
第—章《免疫学概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识别和排解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B、机体去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C、机体去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的功能

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范

2.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有利也有害                     D、正常条件下有利,非常条件下有害

3.机体抗击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          D、免疫防范

4.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去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          D、免疫防范

5.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成分耐受,去除衰老、损害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          D、免疫防范

6.关于固有免疫的特点,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可遗传            B、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

C、无免疫记忆        D、特异性

7.关于固有免疫的特点,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可遗传            B、感染后期及预防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C、无免疫记忆        D、非特异性

8.关于固有免疫的特点,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可遗传            B、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

C、有免疫记忆        D、非特异性

9.关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获得性            B、感染早期起主要作用

C、有免疫记忆        D、特异性

10.关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可遗传            B、感染后期及预防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C、有免疫记忆        D、特异性

11.关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获得性            B、感染后期及预防再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C、无免疫记忆        D、特异性

12.属于固有免疫应答的细胞是··〔〕

A、T淋巴细胞        B、B淋巴细胞C、NK细胞        D、上皮细胞

13.属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是〔〕

A、单核-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C、NK细胞        D、T、B淋巴细胞

二、填空题

1.最早接种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2.免疫系统由、和组成。.

3.机体的免疫应答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另一种称。.

4.免疫系统三大功能包含、、。

5.在非常情形下,免疫防范功能非常可发生____________ ,免疫防范功能过低或缺如则可发生____________病,免疫自稳功能非常易发生____________病;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可发生_____________。

6.固有免疫细胞通过受体识别病原生物表达的。

7.固有免疫细胞有、、、等。

三、名词说明

免疫PAMPPRR

四、简答题

1.简述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生理表现和病理表现。

2.试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作用特点。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是·〔〕

A、淋巴结和脾脏                   B、胸腺和骨髓

C、淋巴结和胸腺                   D、骨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2.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园地是·〔〕

A、骨髓                           B、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C、中枢免疫器官                   D、胸腺

3.以下哪种器官是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A、肝脏          B、扁桃体C、肠系膜淋巴结        D、脾脏

4.既可X于髓样干细胞,又可X于淋巴样干细胞的免疫细胞是〔〕

A、单核-巨噬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NK细胞       D、树突状细胞

5.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是·〔〕

A、皮质区         B、髓质区C、浅皮质区        D、深皮质区

6.脾脏的胸腺依赖区是〔〕

A、红髓B、白髓C、脾小结           D、PALS

7.淋巴结内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

A、75%            B、25%C、50%            D、10%

8.脾脏内T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

A、60%            B、40%             C、50%            D、20%

二、填空题

1.免疫系统由、、组成。

2.人类的中枢免疫器官包含和,外周免疫器官包含、、等。

3.中枢免疫器官中,B细胞分化、成熟的园地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园地是。

4.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外表标志为和。

5.在骨髓人分化成熟的淋巴细胞有和。

三、名词说明

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

四、简答题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各器官主要功能。

3.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各器官主要功能。

4.何谓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第三章《抗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异嗜性抗原B、抗体C、补体D、半抗原

2.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抗原决定基的性质             B、抗原决定基的数量

C、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D、载体的性质

3.TD-Ag得名,是因为它··〔〕

A、在胸腺中产生                 B、相应抗体在胸腺中产生

C、对此抗原不产生体液免疫       D、相应的抗体产生需要T细胞辅助

4.以下不属于TD-Ag的是〔〕

A、血清蛋白         B、细菌外毒素C、类毒素          D、细菌脂多糖

5.仅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

A、超抗原           B、半抗原C、完全抗原        D、异嗜性抗原

6.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

A、异种抗原         B、交叉抗原C、超抗原          D、异嗜性抗原

7.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不同抗原称为·〔〕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C、独特型抗原      D、Forssman抗原

8.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响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C、自身抗原        D、Forssman抗原

9.动物X的破伤风抗毒素对破伤风病人而言是··〔〕

A、半抗原         B、抗体C、抗原           D、既是抗体又是抗原

10.X学属性而言,以下免疫原性最强的物质是··〔〕

A、蛋白质            B、多糖类C、类脂             D、核酸

11.关于佐剂,以下表述是错误的选项是··〔〕

A、佐剂是特异性免疫增加剂

B、可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

C、动物试验中最常用佐剂的是弗氏完全佐剂和弗氏不完全佐剂

D、可刺激APC,增加其对抗原的加工和提呈

12.以下属于同种异型抗原的是··〔〕

A、吃入的异种蛋白B、改变的自身成分C、异嗜性抗原D、血型抗原

13.以下属于超抗原的是··〔〕

A、IgG        B、白蛋白C、丝裂原        D、热休克蛋白

14.TD-Ag具有的表位通常是·〔〕

A、T细胞表位                B、既不是T细胞表位,也不是B细胞表位

C、B细胞表位D、同时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15.有的抗原被称为TI抗原,这是因为··〔〕

A、X于非胸腺组织B、诱生的抗体主要在骨髓中产生

C、往往具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基D、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细胞辅助

16.属于异嗜性抗原的是··〔〕

A、Rh抗原和人的红细胞B、马血清和破伤风梭菌

C、AFP和乙型肝炎病毒D、大肠埃希菌O14和人结肠黏膜

17.关于超抗原,以下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直接和APC的MHC类分子非多态性外侧结合B、不要APC加工处理

C、和TCRVβ链结合D、有MHC性

18.关于TI抗原,以下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只有B细胞表位,无T细胞表位B、激活的细胞为B1细胞

C、无MHC性D、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

19.只具有和抗体结合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产生相应抗体的物质是··〔〕

A、完合抗原B、TD抗原C、TI抗原D、半抗原

20.和载体蛋白偶联后才获得免疫原性的物质是〔〕

A、超抗原B、半抗原C、TI抗原D、TD抗原

21.甲、乙两种抗原都能和某一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响,这两种抗原相互称为·〔〕

A、半抗原B、共同抗原C、完全抗原D、同种异型抗原

二、填空题

1.具有而无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具有性和性的物质为完全抗原。

3.抗原的异物性可存在于之间、之间以及。

4.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和三个方面。

5.影响免疫原性的抗原理化和结构性质包含______、、、、、和等。

6.抗原决定基在结构上分为两类,即决定基和决定基。

7.抗原依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细胞参加分为抗原和抗原。

8.抗原决定基依据被识别的淋巴细胞受体不同分为决定基和决定基。

9.B细胞识别的表位通常是天然的,位于抗原分子外表的或表位;T 细胞识别的表位是由APC加工提呈的,即表位。

10.自身抗原的形成原因包含、和等。

11.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和等。

12.作用于人T淋巴细胞的丝裂原有、和。

13.作用于人B细胞的丝裂原有和。

三、名词说明

抗原完全抗原半抗原/不完全抗原表位/抗原决定基

载体效应交叉反响TD-Ag   TI-Ag   

异嗜性抗原超抗原佐剂

四、简答题

1.抗原的两个根本特性及其含义是什么?

2.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3.动物免疫血清对于人的两重性表现在哪里?

4.何谓佐剂?佐剂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5.简述超抗原激活T细胞的机制。

五、问答题

1.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有何不同?

2.试比较TD-Ag和TI-Ag的特性。

3.试述超抗原和一般抗原的比较。

第四章《抗体》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抗体和抗原结合的结构域是〔〕

A、VH            B、VLC、CH         D、VH和VL

2.IgG和C1q结合的结构域是〔〕

A、CH1           B、CH2C、CH3          D、VH和VL

3.IgM和C1q结合的结构域是〔〕

A、CH1           B、CH2C、CH3          D、VH和VL

4.IgG和吞噬细胞或NK细胞外表FcγR结合的结构域是··〔〕

A、CH1           B、CH2C、CH3          D、VH和VL

5.血清中含量X的Ig是〔〕

A、IgA            B、IgMC、IgG           D、IgD

6.和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Ig是·〔〕

A、IgA            B、IgMC、IgG           D、IgD

7.能通过胎盘的Ig是·〔〕

A、IgA            B、IgGC、IgM          D、IgE

8.脐血中含量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的Ig是〔〕

A、IgA            B、IgMC、IgG           D、IgD

9.在初次感染病原微生物后,机体最早产生的抗体是··〔〕

A、IgA             B、IgMC、IgG           D、IgD

10.分子量最大的Ig是〔〕

A、IgA             B、IgMC、IgG           D、IgD

11.新生儿从母乳中获得的抗体是〔〕

A、IgA      B、IgMC、IgG       D、SIgA

12.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T 细胞          B、B细胞C、浆细胞         D、NK细胞

13.sIgA的组成为·〔〕

A、二个IgA单体和一个J链B、二个IgA单体和一个J链和一个分泌片

C、一个IgA单体和一个J链D、一个IgA单体和一个J链和一个分泌片

14.能和肥大细胞外表FcεR结合,介导Ⅰ型超敏反响的Ig是··〔〕

A、IgA             B、IgMC、IgG            D、IgE

15.天然ABO血型抗体属于··〔〕

A、IgA             B、IgMC、IgG            D、IgD

16.具有J链结构的Ig是··〔〕

A、sIgA、IgG       B、IgM、sIgAC、IgG、IgD       D、IgD、IgE

17.J链合成缺陷后受影响的Ig是〔〕

A、IgG和IgE       B、IgMC、IgA           D、IgM和sIgA

18.参加黏膜局部抗感染的Ig是·〔〕

A、IgAB、IgMC、sIgA  D、IgG

19.抗体分子根本结构的组成是··〔〕

A、2条重链和2条轻链B、1条重链和1条轻链

C、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D、4条相同的肽链

20.以下不属于抗体的功能为·〔〕

A、和抗原结合  B、激活补体C、杀灭细胞         D、调理作用

21.合成sIgA分泌片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血管内皮细胞C、浆细胞       D、黏膜上皮细胞

22.IgG易被蛋白水解酶作用的部位是··〔〕

A、铰链区  B、VH和VLC、CH1         D、CH2

23.成熟B细胞的BCR的Ig类型是··〔〕

A、mIgA和mIgMB、mIgM和mIgDC、mIgG和mIgED、mIgE和mIgD

24.具有CH4结构域的Ig为··〔〕

A、sIgA和IgMB、IgM和IgDC、IgM和IgE D、IgE和IgG

25.关于抗体,以下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抗体都是γ球蛋白B、抗体主要存在于体液中

C、抗体能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D、抗体由浆细胞产生

26.介导NK细胞等效应细胞产生ADCC效应的Ig主要是·〔〕

A、IgA             B、IgDC、IgG            D、IgM

27.关于Ig的铰链区,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位于CH1和CH2之间B、富含脯氨酸

C、易于伸展弯曲D、五类Ig铰链区相同

28.sIgA分子中分泌片的主要功能是〔〕

A、连接2个IgA单体B、维持sIgA的立体构象

C、爱护sIgA免遭蛋白酶的水解D、促进抗体和抗原的结合

29.抗体发挥中和毒素作用主要依赖其··〔〕

A、C区的作用B、调理作用C、ADCC作用D、V区的作用

30.IgM的实际抗原结合价为·〔〕

A、1价B、2价C、5价D、10价

二、填空题

1.抗体分子的根本结构是由两条相同的和两条相同的通过链间__________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

2. IgA、IgM、IgG、IgE、IgD相应的重链分别为、、、、。

3.五类Ig中,血清含量X的是,具有J链和分泌片的是,分子量最大的是,能介导Ⅰ型超敏反响的是,能通过胎盘的是。

4.免疫球蛋白轻链可分为型和型。

5.用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可得到两个相同的片段和一个片段;用胃蛋白酶水解IgG可获得一个能和抗原结合的片段和无生物学活性的片段。

6.IgG铰链区位于和之间的地域,其补体〔C1q〕结合点位于。

7.具有J链结构的免疫球蛋白有和。

8.sIgA由二个IgA单体和和组成,主要存在于外分泌液中,在局部黏膜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名词说明

抗体Ig   CDR  独特型〔Id〕抗体的调理作用

ADCC作用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

四、简答题

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根本结构。

2.简述IgG分子的结构域组成及各结构域分别有何功能。

3.试述IgG的主要免疫学特性及功能。

4.试述IgM的主要免疫学特性及功能。

5.试述sIgA的分子结构组成、分布及主要免疫学功能。

五、问答题

1.试述抗体的功能。

第五章《补体系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中,其补体成分的激活顺序是··〔〕

A、C1→C2→C3→C4→C5→C6→C7→C8→C9

B、C1→C2→C4→C3→C5→C6→C7→C8→C9

C、C1→C4→C5→C2→C3→C6→C7→C8→C9

D、C1→C4→C2→C3→C5→C6→C7→C8→C9

2.以下补体固有成分中含量X的是〔〕

A、C3          B、C4C、C1q             D、C2

3.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裂解片段是··〔〕

A、C2bB、C3bC、C3a    D、C5b

4.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组分是··〔〕

A、C3a、C4a、C5aB、C3a、C4aC、C2a   D、C3b、C4b

5.构成膜攻击复合物的补体成分是··〔〕

A、C6b~9        B、C4b2aC、C5b67n         D、C3bBb

6.和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的Ig是··〔〕

A、IgA、IgG       B、IgM、IgGC、sIgA、IgD        D、IgA、IgM

7.可以激活补体旁路途径的成分是··〔〕

A、内毒素          B、抗原抗体复合物C、IgM          D、MBL

8.关于补体正确的表达是·〔〕

A、补体成分在血液中处于活化状态B、旁路途径的活化是从C2开始的

C、补体的理化性质稳定D、补体主要是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

9.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点是·〔〕

A、参加的补体成分B、C3转化酶的组成

C、激活物质D、膜攻击复合物的形成及其溶化细胞效应

10.和免疫球蛋白Fc段的补体结合部位相结合的补体分子是·〔〕

A、C3          B、C1qC、C1r              D、C1s

11.既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又可激发肥大细胞开释组胺的补体裂解产物是··〔〕

A、C3b         B、C4bC、C4a              D、C5a

12.某些补体片段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是因为吞噬细胞外表存在〔〕

A、D因子受体B、C3b受体C、C5a受体        D、C3a受体

13.以下补体活化中形成的转化酶中,不包含补体C3b成分的是··〔〕

A、经典途径C5转化酶B、旁路途径C5转化酶

C、经典途径C3转化酶D、旁路途径C3转化酶

14.以下具有溶细胞作用的补体成分是··〔〕

A、C1          B、B因子C、C3b            D、C5b67n

15.以下具有趋化中性粒细胞的补体成分是·〔〕

A、C1            B、C4bC、C3b             D、C5a

16.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C3转化酶是〔〕

A、C4a2a          B、C4a2bC、C4b2b            D、C4b2a

17.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C5转化酶是〔〕

A、C3bBb          B、C4b2aC、C3bnBb            D、C4b2a3b

18.补体激活旁路途径的C5转化酶是〔〕

A、C3bBb          B、C4b2aC、C3bnBb            D、C4b2a3b

19.补体激活旁路途径的C3转化酶是〔〕

A、C3bBb          B、C4b2aC、C3bnBb            D、C4b2a3b

20.补体激活凝集素途径的C5转化酶是·〔〕

A、C3bBb          B、C4b2aC、C3bnBb            D、C4b2a3b

二、填空题

1.补体系统由、及组成。

2.C1由、、三种蛋白组成。

3.补体旁路途径的激活物质是;类和类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

4.具有趋化因子作用的补体片段是;具有调理作用的补体片段有、和。

5.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补体片段有、和;补体攻膜复合物〔MAC〕的组成是。

三、名词说明

补体补体的调理作用免疫黏附作用MAC

四、简答题

1.简述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AC〕的组成及其靶细胞溶化的效应机制。

2.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应的补体成分。

五、问答题

1.比较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异同点〔激活物、参加的补体成分、C3转化酶、C5转化酶及作用等〕。

第六章《细胞因子》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细胞因子,以下表达错误是·〔〕

A、一样是小分子蛋白质B、和CKR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C、主要以内分泌方法发挥作用D、生物学效应具有拮抗性和重叠性

2.具有趋化功能的细胞因子称为·〔〕

A、interleukin       B、interferonC、growth factor       D、chemokine

3.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是〔〕

A、IFN-γ           B、TGF-βC、TNF           D、CSF

4.关于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以下表达错误是··〔〕

A、作用具有多效性B、合成和分泌是一种自我的过程

C、主要参加免疫反响和炎症反响D、以特异性方法发挥作用

二、填空题

1.细胞因子通过、和方法发挥作用。

2.细胞因子主要包含、、、、和六大类。

3.Ⅰ型干扰素包含和,Ⅱ型干扰素是指。Ⅰ型干扰素主要由细胞产生,Ⅱ型干扰素是主要由活化的和细胞产生。

4.细胞因子中,IL是指,TNF是指,IFN是指,CSF是指。

5.趋化因子依据靠近氨基端的半胱氨酸残基的个数以及排列分为、、

和四个亚家族。

6.细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学活性包含和两个方面。

7.TNF-α主要由细胞产生,TNF-β主要由细胞产生。

三、名词说明

细胞因子CSFTNF

四、简答题

1.简述细胞因子作用方法和功能特点。

2.细胞因子分哪几类?请分别写出其中文名和常用英文缩写。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LFA-1的配体是·〔〕

A、LFA-2         B、E-选择素C、ICAM-1          D、LFA-3

2.选择素主要识别的配体是··〔〕

A、CD15s         B、CD8C、ICAM-1          D、C34

3.CD2又称为··〔〕

A、ICAM-1         B、LFA-1C、LFA-2          D、LFA-3

4.淋巴细胞归巢受体的配体是〔〕

A、血管地址素         B、P-选择素C、L-选择素       D、VLA

5.炎症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外表的唾液酸化路易寡糖和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是·〔〕

A、血管地址素         B、ICAM-1C、L-选择素       D、E-选择素

6.淋巴细胞归巢中,淋巴细胞外表的L选择素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的配体分子是·〔〕

A、GlyCAM-1         B、ICAM-1C、sLeX       D、E-选择素

二、填空题

1.依据黏附分子结构特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家族、家族、家族等。

2.选择素家族包含、和三个成员。

3.选择素分子的胞膜外区均含有结构域、结构域的结构域。

4.黏附分子的主要功能有、及等。

5.介导淋巴细胞归巢的黏附分子中,表达在淋巴细胞外表的称为,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外表的称为。

三、名词说明

白细胞分化抗原CD  细胞黏附分子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MHCⅠ类分子,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MHCⅠ类分子的肽链均为MHC编码

B、HLAⅠ的α链分子由HLA复合体的基因编码

C、为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D、主要参加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2.关于MHCⅡ类分子,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MHCⅡ类分子的2条多肽链均为MHC的基因编码

B、经典的MHCⅡ类分子包含HLA- DP、HLA-DQ、HLA- DR

C、主要存在于APC的外表

D、广泛分布于各种有核细胞外表

3.和强直性脊柱炎紧密相关的HLA分子是·〔〕

A、HLA-A5       B、HLA-B8C、HLA-B7        D、HLA-B27

4.HLA单体型是指〔〕

A、一条染色体上HLA复合体等位基因的组合B、个体HLA表型的组合

C、两条染色体上HLA复合体等位基因的组合D、个体HLA表型的一半

5.HLAⅠ类分子的肽结合结构域位于··〔〕

A、α1, β1    B、β2mC、α1, α2  D、β1, β2

6.HLAⅡ类分子的肽结合结构域位于··〔〕

A、α1, β1 B、β2mC、α1, α2           D、β1, β2

7.亲代和子代有一个HLA单体型相同的机制是〔〕

A、单体型遗传B、多态性C、连锁不平衡D、性连锁遗传

8.同胞之间HLA复合体基因完全相同的概率为〔〕

A、10%B、25%C、50% D、100%

9.同胞之间HLA复合体基因完全不同的概率为〔〕

A、10%B、25%C、50% D、100%

10.同胞之间一个HLA复合体相同的概率为〔〕

A、10%B、25%C、50% D、100%

11.活化的人T淋巴细胞表达的MHC分子有〔〕

A、MHCⅠ类分子B、MHCⅡ类分子

C、MHCⅠ类、Ⅱ类分子D、MHCⅠ类、Ⅲ类分子

12.HLAⅡ类分子主要表达于〔〕

A、T细胞外表         B、APC外表C、红细胞外表     D、肝细胞外表

13.以下属于移植抗原的是〔〕

A、CD分子        B、CKsC、AM           D、HLA分子

14.MHC分子的主要功能是··〔〕

A、决定组织相容性B、引起移植排斥应

C、决定机体对某些疾病的相关性D、提呈抗原

15.关于MHC中的PSMB,以下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为β蛋白酶体亚单位基因

B、其基因产物参加内源性抗原的处理

C、包含PSMB8和PSMB9两个座位

D、其基因产物能将内源性抗原肽转运入内质网

16.关于TAP分子,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即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

B、分别由TAP1和TAP2两个座位基因编码

C、其功能是将内源性抗原肽从胞质转运入内质网

D、其功能是降解外源性抗原

17.对HLA-DM基因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属免疫功能相关基因C、编码产物参加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

B、包含DMA和DMB座位D、编码产物参能降解外源性抗原

18.关于MHCⅡ类分子,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表达在B细胞和T细胞外表B、和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相关

C、在人群中表现为高度多态性D、有CD4分子的结合部位

19.MHCⅡ类分子和CD4分子结合的结构域是·〔〕

A、α1、α2   B、α3C、α1、β1  D、β2

20.MHCⅠ类分子和CD8分子结合的结构域是·〔〕

A、α1、α2   B、α3C、β2mD、α1、β1

21.和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关联的HLA分子是〔〕

A、HLA-B27B、HLA-DR2C、HLA-DR4D、HLA-DR5

22.关于MHCⅠ类分子的肽结合结构域,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肽结合结构域由α1、α2结构域组成

B、由2个α螺旋和8个β折叠股构成肽结合槽

C、肽结合槽的两端放开

D、结合的抗原肽的长度为8~10个氨酸残基

23.关于MHCⅡ类分子的肽结合结构域,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肽结合结构域由α1、β1结构域组成

B、α1和β1结构域各行成由1个α螺旋和4个β折叠股

C、结合的抗原肽的长度为13~17个氨酸残基

D、肽结合槽和相应氨基酸序列的抗原肽结合

二、填空题

1.人类MHC称为,其编码产物称为。

2.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有、、等。

3.HLA复合体位于人第染色体短臂,类基因集中于远离着丝点一端,类基因集中于近着丝点一端。

4.HLA复合体定位于,全长,共有个基因座位,其中功能性基因个。

5.Th和APC作用、Th和B细胞作用受MHC类分子;CTL和靶细胞作用受MHC类分子。

6.HLA复合体中编码经典Ⅰ类分子α链的基因座位有、、;编码经典Ⅱ类分子的基因亚区有、、。

7.PSMB的中文名称为,该基因编码产物为的组成成分之一,后者的功能是。

8.TAP分子的中文名称为,其基因座位有和,TAP的功能是。

9.HLA非经典Ⅰ类分子有和。

10.MⅠC基因家族包含和两个基因,其编码的产物为的配体。

三、名词说明

MHCHLA复合体MHC性锚定残基共用基序

TAP〔transporters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PSMB〔proteasome subunit βtype〕

四、简答题

1.简述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2.简述PSMB、TAP和HLA-DM分子在抗原加工提呈中的作用。

3.简述HLA和临床医学的关系。

五、问答题

1.试述经典的HLA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的编码基因座位/亚区、分子结构〔结构域组成和作用〕、表达特点、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2.试述HLA分子选择性结合含共用基序的抗原肽具有相对专一性的意义。

3.试述HLA分子的功能。

第九章《B淋巴细胞》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和mIg共同组成BCR复合物的是·〔〕

A、CD19和CD21           B、CD79a和CD79b        

C、CD80和CD86           D、CD28和CD152

2.鉴别B-1细胞和B-2细胞的主要外表标志是··〔〕

A、CD4          B、CD8          C、CD40         D、CD5 

3.B细胞上的EB病毒受体是·〔〕

 A、CD5          B、CD19         C、CD21         D、CD225

4.B-1细胞识别的抗原主要是〔〕

A、颗粒性抗原B、蛋白质抗原C、脂类抗原D、碳水化合物类抗原

5.可刺激成熟B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细胞因子是·〔〕

A、IL-4        B、IFN-γ        C、IL-12        D、TGF-β

6.不成熟B细胞表达的mIg主要是··〔〕

A、mIgA        B、mIgM        C、mIgD        D、mIgE

7.具有多反响性的细胞是·〔〕

A、B-1细胞      B、B-2细胞      C、Th1细胞       D、Th2细胞

8.和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有关的膜外表分子是·〔〕

A、CD40L      B、CD28      C、CD80       D、CD86

9.人类B细胞分化成熟的园地是·〔〕

A、胸腺      B、脾脏      C、骨髓    D、淋巴结

10.关于B1细胞,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产生的抗体亲和力较低

B、产生的抗体可和多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合

C、产生的抗体多为IgM

D、主要对蛋白质抗产生免疫应答

11.B细胞外表的CD40和T细胞外表的CD40L结合可介导〔〕A、B细胞活化B、B细胞分化成熟

C、T细胞活化D、T细胞分化成熟

12.B-1细胞对碳水化合物抗原发生应答后,产生的抗体主要是·〔〕

A、高亲和力IgG型抗体B、低亲和力IgG型抗体

C、高亲和力IgM型抗体D、低亲和力IgM型抗体

13.成熟B细胞表达的mIg主要是〔〕

A、mIgA和mIgG        B、mIgM和mIgA 

C、mIgD和mIgM        D、mIgE和mIgG

14.B细胞共受体不包含··〔〕

A、CD19B、CD20C、CD21D、CD81

15.关于Igα/Igβ,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和mIg组成BCR复合物B、可转导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

C、胞浆内含有ITAMD、自前B细胞开始表达

16.关于前B细胞受体〔pre-BCR〕,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由μ链和替代轻链组成B、替代轻链由Vpre-B和λ5两种蛋白组成

C、具有识别相应抗原的作用D、表达于前B细胞

17.关于替代轻链,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和μ链共同组成前B细胞受体  B、Vpre-B和λ5分别和Ig轻链V区和C区同源

C、由Vpre-B和λ5两种蛋白组成  D、表达于祖B细胞

18.在BCR的胚系基因结构中,编码IgH链V区的基因片段是·〔〕

A、V基因片段B、V基因片段和J基因片段

C、V基因片段和D基因片段D、V基因片段、D基因片段和J基因片段

19.关于在BCR的胚系基因结构中κ链基因,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的短臂

B、由编码V区的V基因片段、J基因片段及编码C区的C基因片段组成

C、其J基因片段和C基因片段配对排列,形成J-C结构

D、编码V区的V基因片段和J基因片段均有多个基因片段组成

20.关于BCR重链的基因重组,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发生于前B细胞B、先V-J重组,再VJ-D重组

C、先D-J重组,再V-DJ重组D、重链的基因重组发生于轻链成功重组之后

21.关于BCR重链的基因重组,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参加基因重组的酶有RAG、TdT等

B、RAG可识别并切除V〔D〕J基因片段两侧的RSS

C、TdT可在基因重组过程中显现的DNA断端切除假设干个核苷酸

D、B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重链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重链的基因重排

22.关于BCR轻链的基因重组,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发生在前B细胞阶段B、λ链基因重排不成功,再重排κ链基因

C、发生于重链重排成功之后D、BCR轻链重排成功后,该细胞表达BCR

二、填空题

1.Igα/Igβ的主要功能为转导及参加。

2.B细胞共受体由、和分子组成,其作用是。

3.给B细胞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主要的一对共刺激分子是B细胞外表的和T细胞外表的。

4.不成熟B细胞表达的mIg为;成熟B细胞表达的mIg主要为和。

5.B细胞的功能有、和。

6.B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分为、、和四个阶段。

7.BCR的胚系基因结构中,人IgH链基因群位于,其编码Ig重链可变区的基因片段有、和;κ链基因群位于,λ链基因群位于,编码轻链V区的基因片段有和。

8.不同发育阶段的B细胞表达不同的分子,其中祖B细胞表达,前B细胞表达,未成熟B细胞表达,成熟B细胞表达。

9.Ig重链基因重排发生于B细胞发育的阶段,轻链重排发生于B细胞发育的阶段。

10.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有、、和。

11.B细胞表达的共刺激分子主要有和;前者的配体是,后者的配体有和。

12.给T细胞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主要的一对共刺激分子是和。

13.给B细胞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主要的一对共刺激分子是和。

14.B细胞依据是否表达分子分为B1细胞和B2细胞。

15.参加BCR基因重排的重组酶包含、、和等。

16.重组激活酶可特异性识别并切除V〔D〕J基因片段两侧的;TdT的中文全称为,其作用是。

二、名词说明

BCR复合物前B细胞受体替代轻链B细胞共受体

基因重排受体编辑等位排斥同型排斥

ITAM体细胞高频突变

四、简答题

1.简述B-1细胞外表标志、抗原识别和免疫应答等特点。

2.简述B细胞中枢耐受形成的机制。

五、问答题

1.试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2.试述B细胞主要外表分子及其作用。

第十章《T淋巴细胞》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不属于Th1型细胞因子是·〔〕

A、IL-2        B、IL-4        C、TNF         D、IFN-γ

2.临床上用于鉴别T细胞的外表标志是·〔〕

A、CD2        B、CD3         C、CD4       D、TCR 

3.胞质区含有ITAM基序的CD分子是··〔〕

 A、CD3        B、CD4        C、CD28        D、CD152〔CTLA-4〕

4.HIV包膜蛋白gp120受体是〔〕

A、CD2         B、CD3          C、CD4          D、CD8

5.和MHCⅡ类分子结合的CD分子是〔〕

A、CD3         B、CD4         C、CD8          D、CD28

6.和MHCⅠ类分子结合的CD分子是〔〕

A、CD3         B、CD4         C、CD8          D、CD28

7.MHCⅡ类分子和CD4分子结合的结构域是··〔〕

A、α1结构域 B、β1结构域     C、α2结构域   D、β2结构域

8.MHCⅠ类分子和CD8分子结合的结构域是··〔〕

A、α1结构域 B、α2结构域     C、α3结构域   D、β2结构域

9.胞质区含有ITIM,能和CD80/CD86结合的CD分子是··〔〕

A、CD3         B、CD28         C、CD152        D、CD2

10.以下不属Th2型细胞因子是··〔〕

A、IFN-γ        B、IL-4        C、IL-10        D、IL-5

11.通过分泌IL10和TGF-β对免疫应答发挥负调节的T细胞是〔〕

A、Th1        B、Th2        C、Th3        D、Tr1

12.主要识别外源性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受MHCⅡ类分子的细胞是·〔〕

A、CD4+T细胞B、CD8+T细胞C、αβT细胞      D、γδT细胞

13.主要识别内源性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受MHCⅠ类分子的细胞是〔〕

A、CD4+T细胞B、CD8+T细胞C、αβT细胞      D、γδT细胞

14.关于γδT细胞,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不受MHCB、受体缺少多样性

C、多为CD4—CD8—细胞D、主要分布在外周血

15.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过程中,表达前T细胞受体的细胞称为··〔〕

A、祖T细胞        B、前T细胞         C、双阳性细胞         D、单阳性细胞

16.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过程中,进行TCRβ链基因重排的阶段是·〔〕

A、祖T细胞        B、前T细胞         C、双阳性细胞         D、单阳性细胞

17.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过程中,进行TCRα链基因重排的阶段是·〔〕

A、祖T细胞        B、前T细胞         C、双阳性细胞         D、单阳性细胞

18.以下主要辅助B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体生成的T细胞是·〔〕

A、Th1         B、Th2         C、Th3          D、Tr1

19.被称为TCR的“共受体〞的分化抗原是··〔〕

A、CD28、CTLA-4      B、CD4、CD8      C、CD40、CD40L     D、CD2、LFA2

20.以下T细胞的共刺激分子及其配体,配对错误的选项是·〔〕

A、CD28和CD80/CD86       B、CTLA-4和CD80/CD86

C、CD40和CD40L          D、LFA-1和LFA-2

21.以下不属于主要介导黏附作用的T细胞外表分子是〔〕

A、CD2         B、ICAM-1        C、LFA-1         D、CTLA-4

22.以下不能通过FasL/Fas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的细胞是·〔〕

A、效应CTL         B、NK         C、NKT          D、Th2

23.以下细胞间相互作用无MHC性的是〔〕

A、Th和B细胞B、Th和DC细胞

C、NKT和靶细胞D、CTL和肿瘤细胞

24.活化后能促进T细胞活化信号的转导,和CD4/CD8胞浆区相联的PTK是〔〕

A、p56Lck         B、p59Fyn        C、ZAP-70         D、PLC-γ

25.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过程中,进行TCRα链基因重排的阶段是·〔〕

A、祖T细胞        B、前T细胞         C、双阳性细胞         D、单阳性细胞

26.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过程中,最早表达TCR的阶段是··〔〕

A、祖T细胞        B、前T细胞         C、双阳性细胞         D、单阳性细胞

27.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中,经阳性选择后··〔〕

A、祖T细胞发育成前T细胞B、前T细胞发育为双阳性细胞

C、双阳性细胞发育成单阳性细胞D、单阳性细胞发育为成熟T细胞

28.T细胞在胸腺的发育中,经阴性选择后··〔〕

A、祖T细胞发育为前T细胞    B、前T细胞发育为成双阳性细胞

C、双阳性细胞发育为单阳性细胞D、单阳性细胞发育为成熟T细胞

29.阳性选择的意义是·〔〕

A、DP分化为SPB、获得MHC性

C、去除自身反响性T细胞D、A+B

30.关于阳性选择,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发生在胸腺的皮质

B、被TCR识别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Ⅰ/Ⅱ分子复合物位于树突状细胞外表

C、和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Ⅰ/Ⅱ分子复合物适当亲和力结合的DP才能发育成SP

D、阳性选择后的SP具有MHC性

31.关于阴性选择,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发生在胸腺的皮质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

B、被TCR识别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Ⅰ/Ⅱ分子复合物位于树突状细胞外表

C、和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Ⅰ/Ⅱ分子复合物适当亲和力结合的DP才能发育成SP

D、经历阴性选择后的T细胞具有自身耐受性

32.关于TCR基因重排,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TCRβ链V区基因由V、D、J基因片段重排而成

B、TCRα链V区由V、J基因片段重排而成

C、β链基因重排顺序为: D-J连接V-DJ连接

D、β链基因重排成功的细胞外表表达TCR

33.前T细胞受体,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由TCRβ链和pTα组成B、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能力弱

C、表达在前T细胞阶段D、能抑制同源染色体上TCRβ链基因重排

34.关于TCR共受体,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CD4和MHCⅡ类分子结合B、CD8和MHCⅠ类分子结合

C、共受体分子的胞浆区具有ITAMD、参加T细胞活化第—信号的转导

35.关于CD4+T细胞,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在和APC的相互作用中,受MHCⅡ类分子

B、其TCR识别的抗原肽由8~10氨基酸残基组成

C、活化后,分化为Th1、Th2、Th3等效应细胞

D、占T细胞60%~65%

36.关于CD8+T细胞,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在和靶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受MHCⅠ类分子B、活化后,分化为CTL 

C、其TCR识别的抗原肽由8~10氨基酸残基组成D、占T细胞60%~65%

37.诱导Th0分化为Th1的细胞因子是··〔〕

A、IL12、IFN-γB、IL4、IL10、TGFβC、IL4D、IL6、TGFβ

38.诱导Th0分化为Th2的细胞因子是··〔〕

A、IL12、IFN-γB、IL4、IL10、TGFβC、IL4D、IL6、TGFβ

39.诱导Th0分化为Th3的细胞因子是··〔〕

A、IL12、IFN-γB、IL4、IL10、TGFβC、IL4D、IL6、TGFβ

40.诱导Th0分化为Th17的细胞因子是·〔〕

A、IL12、IFN-γB、IL4、IL10、TGFβC、IL4D、IL6、TGFβ

41.Th3主要产生的细胞因子是··〔〕

A、IL2、TNF、IFN-γB、IL4、IL5、IL10、IL13

C、IL17、IL21、IL22、IL26、TNFαD、TGFβ

42.Th17产生的细胞因子有··〔〕

A、IL2、TNF、IFN-γB、IL4、IL5、IL10、IL13

C、IL17、IL21、IL22、IL26、TNFαD、TGFβ

43.Th1主要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是·〔〕

A、IL2、TNF、IFN-γB、IL4、IL5、IL10、IL13

C、IL17、IL21、IL22、IL26、TNFαD、TGFβ

44.Th2主要产生的细胞因子有··〔〕

A、IL2、TNF、IFN-γB、IL4、IL5、IL10、IL13

C、IL17、IL21、IL22、IL26、TNFαD、TGFβ

45.Tfh产生的、在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和Ig类别转换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IL21B、IFN-γC、IL17D、TGFβ

46.Th1产生的对Th2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TNFαB、IFN-γC、IL4D、TGFβ

47.Th2产生的对Th1具有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TNFαB、IFN-γC、IL4D、TGFβ

二、名词说明

TCR-CD3复合物阳性选择阴性选择前T细胞受体

三、填空题

1.TCR-CD3复合物中,TCR的作用是特异性识别,CD3分子的作用是转导。

2.T细胞外表分子CD4的配体是,CD8的配体是, CD2的配体是,LFA-1的配体是,ICAM-1的配体是。

3.CTLA-4表达于细胞,和其配体结合的作用是。

4.CD28的配体是,两者相互作用产生信号。

5.CD40L表达于细胞,和其配体相互作用可促进细胞的活化,并为细胞的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6.T细胞依据活化阶段不同分为、和。

7.在胸腺中T细胞的发育经历淋巴样祖细胞→→→→成熟T细胞等阶段。

8.依据CD4和CD8的表达,胸腺中的T细胞分为、和三个阶段。

9.阳性选择发生于胸腺的,其意义是和。

10.阴性选择发生于胸腺的及,其意义是。

11.调节性T细胞的外表标志为,该细胞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负免疫应答:其一是;其二是分泌细胞因子和,抑制免疫应答。

12.CTL能特异性识别,进而杀伤靶细胞,其杀伤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分泌、、和等物质,直接杀伤靶细胞;二是通过途径诱导靶细胞凋亡。

四、简答题

1.简述γδT细胞的外表标志、抗原识别等特点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2.比较Th1细胞和Th2细胞的特点〔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功能〕。

3.试述T细胞的主要外表分子及其意义。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的加工及提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专职APC,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B、能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

C、主要有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淋巴细胞

D、单核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能力最强

2.以下不属于专职APC的是·〔〕

A、单核巨噬细胞B、中性粒细胞C、树突状细胞D、B淋巴细胞

3.关于非专职APC,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B、在炎症过程中或在某些细胞因子的作用下,才具有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

C、加工和提呈抗原提呈能力弱

D、非专职APC有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

4.以下不属于非专职APC的是·〔〕

A、B淋巴细胞B、内皮细胞C、上皮细胞D、活化的T细胞

5.能直接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是·〔〕

A、单核巨噬细胞B、中性粒细胞C、DCD、B细胞

6.不能刺激初次T细胞活化的专职APC是·〔〕

A、Mφ和B细胞B、Mφ和中性粒细胞

C、B细胞和DC   D、DC和内皮细胞

7.DC区别于其他APC的最大特点是··〔〕

A、能激活记忆性T细胞B、有树突状或伪足状突起

C、能激活已活化的T细胞D、能激活初始T细胞

8.关于未成熟DC,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表达模式识别受体

B、低水平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C、摄取、加工抗原能力强

D、提呈抗原和激活T细胞能力强

9.关于成熟DC的特点,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高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B、加工抗原和提呈抗原能力强

C、低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和摄取抗原能力弱D、外表有许多树突样突起

10.关于DC的抗原提呈功能,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抗原

B、在和T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信号和第二信号

C、产生细胞因子,诱导活化T细胞增殖和分化

D、只活化CD4+T细胞,不能活化CD8+T细胞

11.关于DC的功能,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提呈抗原和免疫激活作用B、分泌细胞因子进行免疫调节

C、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进B细胞活化D、参加诱导免疫耐受

12.关于专职APC中的单核巨噬细胞,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表达多种模式识别受体

B、组成性表达MHCⅠ类和Ⅱ类分子

C、在IL2等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表达的MHC分子明显上调

D、和激活T细胞的过程自身也被活化

13.关于B细胞提呈抗原作用,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组成性表达MHCⅠ类和Ⅱ类分子

B、激活Th的同时B细胞本身也受到Th的辅助而活化

C、主要以BCR特异性识别抗原,经吞噬作用摄取抗原

D、BCR具有浓集抗原的效应

14.关于抗原提呈的MHCⅠ类分子途径,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内源性抗原在合成的细胞内被蛋白酶体降解

B、内源性抗原降解后产生的肽段经TAP转运至内质网

C、钙网蛋白参加MHCⅠ类分子α链的折叠及α链和β2微球蛋白组装成二聚体

D、进入内质网的抗原肽经ERAP的修剪后,和MHCⅠ类分子肽结合槽

15.在内源性抗原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A、proteasome   B、endosome   C、internalization    D、endocytosis

16.将内源性抗原肽从胞浆转运至内质网内的是〔〕

A、TAP   B、Erp57   C、CLIP    D、ERAP

17.以下不属于抗原提呈MHCⅠ类分子途径的伴侣蛋白是〔〕

A、钙网蛋白B、钙联蛋白C、tapasinD、ERAP

18.关于Ii链的主要功能,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促进MHCⅡ类分子组装和折叠及二聚体的形成

B、阻挡MHCⅡ类分子在内质网内结合内源性抗原肽

C、促进MHCⅡ类分子二聚体的转运

D、促进MHC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

19.在抗原提呈的MHCⅡ类分子途径中,关于HLA-DM的作用,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促进MHCⅡ类分子的转运至MⅡC

B、降解MHCⅡ类分子肽结合槽中CLIP

C、使CLIP从MHCⅡ类分子肽结合槽解离

D、促进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膜

20.促进MHCⅡ类分子α链和β链组装和折叠及二聚体形成的是·〔〕

A、钙网蛋白B、HLA-DM   C、Ii    D、CLIP

21.加工外源性抗原的主要园地是〔〕

A、内体B、吞噬体C、MⅡC    D、吞噬溶酶体和MⅡC

22.和新合成的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九聚体的分子是··〔〕

A、Ia相关恒定链B、HLA-DM   C、钙联蛋白D、CLIP

23.抗原提呈的MHCⅡ类分子途径中,抗原肽和MHCⅡ类分子结合的部位是··〔〕

A、内体B、吞噬体C、MⅡC    D、吞噬溶酶体和MⅡC

24.和MHCⅡ类分子结合,使CLIP和MHCⅡ类分子解离的分子是··〔〕

A、Ia相关恒定链B、HLA-DM   C、钙联蛋白D、CLIP

25.促进MHCⅡ类分子转运到MⅡC的是··〔〕

A、钙网蛋白B、HLA-DM   C、Ii    D、CLIP

26.和MHCⅡ类分子结合的Ia相关恒定链被降解后,陆续留存在MHCⅡ类分子肽结合槽中的肽段为〔〕

A、钙网蛋白B、HLA-DM   C、Ii    D、CLIP

27.主要分布于皮肤的DC是〔〕

A、间质细胞B、朗格汉斯细胞C、并指状细胞D、隐蔽细胞

28.分布于外周免疫器官T细胞区的DC是··〔〕

A、间质细胞B、朗格汉斯细胞C、并指状细胞D、隐蔽细胞

29.活化后可快速产生大量Ⅰ型干扰素,参加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的DC是·〔〕

A、conventional DC   B、plasmacytoid DC

C、interdigitating DC    D、Langerhans cell

30.关于未成熟DC和成熟DC的比较,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未成熟DC表达的模式识别受体比成熟DC多

B、未成熟DC摄取抗原、加工抗原能力比成熟DC强

C、未成熟DC的半衰期比成熟DC长

D、成熟DC提呈抗原能力比未成熟DC强

二、名词说明

APCprofessional APC抗原加工

抗原提呈CLIP

三、填空题

1.专职APC主要指、和。

2.抗原主要通过MHCⅠ类分子途径提呈,主要提呈给T细胞,抗原主要通过MHCⅡ类分子途径提呈,主要提呈给T细胞。

3.DC细胞依据Ξ可分为DC和DC两大类。

4.DC的功能有、、和。

5.抗原提呈的MHCⅡ类分子途径中,和MHCⅡ类分子结合的Ia相关恒定链在内被降解;当分子和结合CLIP的MHCⅡ类分子结合后,使MHCⅡ类分子和CLIP解离,外源性抗原肽才和MHCⅡ类分子结合。

6.抗原提呈的MHCⅠ类分子途径中,降解抗原的部位是,参加的伴侣蛋白有、、,将内源性抗原肽从胞浆内转运至内质网的分子是。参加α链折叠及α链和β2m组装成MHCⅠ类分子的伴侣蛋白是。

7.CD1分子提呈的抗原为。

8.APC加工外源性抗原的主要园地是和。

9.Ia相关恒定链被降解后,陆续留存在MHCⅡ类分子肽结合槽中的肽段为。

10.抗原加工和提呈的途径有、、和。

四、简答题

1.试述未成熟DC和成熟DC的特点。

2.简述单核/巨噬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

3.简述B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

4.简述Ia相关恒定链主要功能。

五、问答题

1.内源性抗原是如何通过MHCⅠ类分子途径加工和提呈的?

2.外源性抗原是如何通过MHCⅡ类分子途径加工和提呈的?

3.试述抗原提呈MHCⅠ类分子途径和MHCⅡ类分子途径的比较。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细胞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依次为·〔〕

A、效应性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B、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性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

C、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效应性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

D、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阶段→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性T细胞的产生及效应阶段

2.关于APC提呈外源性抗原,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外源性抗原首先被APC摄取

B、外源性抗原在APC内被降解为抗原肽

C、抗原降解后产生的抗原肽和MHC分子结合

D、通常以抗原肽-MHC I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8+T细胞

3.关于内源性抗原提呈,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通常以抗原肽-MHC II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

B、内源性抗原在机体细胞内合成

C、内源性抗原在合成的细胞内加工

D、内源性抗原主要有病毒抗原和肿瘤抗原

4.关于T细胞和APC的非特异结合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T细胞利用外表黏附分子和APC外表相应配体结合

B、这种结合是可逆而短暂的

C、未能识别相应抗原肽的T细胞马上和APC别离

D、和APC别离的T细胞马上凋亡不再进入淋巴细胞再循环

5.关于T细胞和APC的特异结合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指TCR和APC上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

B、由CD3分子向细胞内传递特异性识别信号

C、CD4和CD8分子不参加影响这种结合

D、可导致LFA-1分子构象改变,增加其和ICAM-1的亲和力

6.位于免疫突触周围区的分子主要是〔〕

A、TCR/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B、CD4或CD8分子及其配体

C、CD28/CD80和CD86              D、LFA-1/ICAM-1分子

7.关于免疫突触,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免疫突触的区为多个TCR-pMHCII

B、免疫突触的周围区为多个LFA-1/ICAM-1等共刺激分子

C、CD4分子不参加免疫突触的形成

D、免疫突触中的共刺激分子为T细胞活化提供共刺激信号

8.关于T细胞活化第—信号,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T细胞活化的第—信号即抗原刺激信号

B、由TCR特异性识别APC/靶细胞外表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获得

C、CD4/CD8分子和提呈抗原肽的MHC分子结合,发挥共受体作用

D、只要有第—信号的刺激,T细胞就能活化

9.给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的共刺激分子及其配体主要是〔〕

A、CD28和 CD80、CD86    B、CTLA-4和CD80、CD86

C、LFA-1和ICAM-1    D、CD2和CD58

10.关于T细胞CD28和APC CD80、CD86结合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是提供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最重要一对共刺激分子

B、其主要作用是促进IL-2基因转录和稳定IL-2 mRNA

C、共亲和力比CTLA-4和CD80/CD86强

D、CTLA-4可竞争性抑制CD28的作用

11.对T细胞活化的具有负调节作用的一对共刺激分子是·〔〕

A、CD28和 CD80、CD86    B、CTLA-4和CD80、CD86

C、LFA-1和ICAM-1    D、CD2和CD58

12.对CTLA-4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活化的T细胞才表达CTLA-4       B、能更有效提供T细胞激活信号

C、其配体为CD80/CD86             D、和CD80/CD86的亲和力大于CD28分子

13.T细胞活化后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进一步增殖分化,其中对T细胞增殖最重要的细胞因子是··〔〕

    A、IL-2           B、IL-12           C、IL-1            D、IL-6

14.和CD4或CD8分子胞内段尾部相连的PTK是·〔〕

A、P56lck          B、P59fyn          C、ZAP70          D、P56lck和P59fyn

15.和CD3ζ链相连的PTK是·〔〕

    A、P56lck          B、P59fyn          C、ZAP70          D、P56lck和P59fyn

16.存在于T细胞胞浆中的PTK是〔〕

    A、P56lck          B、P59fyn          C、ZAP70          D、P56lck和P59fyn

17.TCR活化信号胞内转导的主要途径是··〔〕

A、PLC-γ活化途径              B、Ras-MAP激酶活化途径

    C、MAP激酶活化途径           D、PLC-γ活化途径和Ras-MAP激酶活化途径

18.初始T细胞是··〔〕

A、已初次接触过抗原的成熟T细胞B、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T细胞

    C、已初次接触过抗原的不成熟T细胞D、未接触过抗原的未成熟T细胞

19.关于T细胞和APC的特异结合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发生于T细胞和APC的非特异性结合之前

B、指TCR和相应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

C、可稳定和延长T细胞和APC结合的时间

D、CD4/CD8和MHCⅡ/Ⅰ类分子结合,发挥共受体作用

20.关于CD4+T细胞的增殖分化和作用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IL12、IFN-γ促进Th0向Th1极化B、IL-4促进Th0向Th2极化

C、IL6、IL21促进Th0向Tfh极化D、IL6、TGFβ促进Th0向Treg极化

21.关于T细胞活化和增殖、分化,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信号

B、多对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产生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C、产生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是CD40和CD40L

D、T细胞活化后的增殖、分化有赖于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

22.关于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Grb2的活化可导致MAP激酶活化

B、PLCγ链磷酸化后通过磷酰肌醇合成途径引起相关基因转录

C、ZAP70的激活可导致PLCγ链磷酸化和Grb2活化

D、Lck和Fyn蛋白活化后可使CD3ζ链酪氨酸磷酸化

23.诱导Th0分化为Treg的细胞因子是〔〕

A、IL10、TGFβB、IL6、IL21C、IL12、IFN-γD、IL2、TGFβ

24.诱导Th0分化为Tfh的细胞因子是··〔〕

A、IL10、TGFβB、IL6、IL21C、IL12、IFN-γD、IL2、TGFβ

25.关于CD8+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CD8+T细胞的激活和分化主要有两种方法

B、方法一为Th细胞依赖性的,即CD8+T细胞识别Th细胞表达的pMJHCⅠ

C、方法二为Th细胞非依赖性的,即CD8+T细胞识别靶细胞表达的pMJHCⅠ

D、能以方法二刺激CD8+T细胞活化的主要是高表达共刺激分子的病毒感染的DC

26.关于Th细胞非依赖性的CD8+T细胞激活和分化,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靶细胞表达的pMJHCⅠ提呈给CD8+T细胞

B、靶细胞高表达共刺激分子为CD8+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C、一样的靶细胞均能为CD8+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D、CD8+T细胞活化后可在自身产生IL2作用下增殖分化为CTL

27.关于Th细胞依赖性的CD8+T细胞激活和分化,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靶细胞表达的pMJHCⅠ密度缺少,故不能直接活化CD8+T细胞

B、CD8+T细胞识别的pMJHCⅠ表达于APC细胞

C、CD8+T细胞识别pMJHCⅠ获得特异性活化信号

D、获得活化信号的CD8+T细胞在Th开释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为CTL

28.关于Th1对巨噬细胞的作用,以下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产生IFN-γ等细胞因子激活Mφ

B、表达CD40和Mφ外表的CD40L结合,激活Mφ

C、产生IL3等促进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单核细胞

D、产生TNFα等,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高表达黏附分子,促进单核细胞趋化到局部组织

29.关于活化的Mφ对Th1的作用,以下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产生IL2,促进Th1增殖

B、高表达MHCII类分子,增加提呈抗原能力

C、高表达CD80、CD86,增加激活CD4+T细胞能力

D、分泌IL12,促进Th0向Th1分化

30.Th1产生的、可促进Th1、Th2、CTL、NK细胞活化和增殖的细胞因子是〔〕

A、IL12B、IL6C、IFN-γD、IL2

31.Th1产生的、可活化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因子有··〔〕

A、IL12、IFN-γB、LT、TNFαC、IFN-γ、TNFαD、IL2、IL6

32.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效应主要针对〔〕

A、细胞外病原体感染B、细胞内病原体感染

C、细菌的外毒素D、寄生虫感染

二、名词说明

免疫突触抗原识别信号转导

三、填空题

1.细胞免疫应答可依次分为、和三个阶段。

2.能介导T细胞和APC细胞非特异结合的细胞外表黏附分子主要是和的结合以及和的结合。

3.T细胞活化的第—信号由特异性识别而产生,有多对共刺激分子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它们有、、、、等。

4.产生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主要一对共刺激分子是、。

5.T细胞活化后,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才能增殖和分化,其中最重要的是。

6.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的途径主要有和。

7.参加T细胞活化早期的PTK主要有、和。

8.Th1的免疫效应主要有二:其一是;其二是。

9.Tfh的效应作用是、、和。

10.Tfh的效应作用的机制有二:其一是分泌;其二通过表达的和和B细胞表达的和相互作用。

11.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为、和。

12.CTL杀伤靶细胞的机制主要通过和两种途径。

13.T细胞介导的适应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有、和。

四、简答题

1.简述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及其作用。

2.简述Th2的免疫效应作用。

3.简述Th17 的免疫效应作用。

五、问答题

1.试述Th1的免疫效应作用。

2.试述初次CD8+T细胞激活和分化的两种方法。

3.试述CTL杀伤靶细胞的过程和杀伤机制。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B细胞对抗原识别及B细胞活化,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BCR只识别抗原的B细胞表位

B、识别抗原后,B细胞即可活化

C、被识别的抗原经B细胞加工后提呈给Th细胞

D、活化的Th细胞才能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2.关于BCR对抗原的识别,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能识别多糖、核酸、脂类抗原B、能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

C、对抗原的识别无MHC性D、对TD抗原的识别需要Th的辅助

3.关于Igα/Igβ,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胞浆区有ITAMB、和mIg组成BCR复合物

C、和BCR共同识别抗原的B细胞表位D、可转导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

4.关于BCR共受体,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由CD19、CD21、 CD81非共价键连接而成

B、CD19转导BCR共受体的识别信号

C、CD21和结合在抗原分子上的C3b结合

D、BCR共受体转导的信号提高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5.关于抗原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由BCR直接识别抗原的B细胞表位

B、Igα/Igβ将BCR识别抗原信号转导入细胞内

C、BCR共受体胞浆区有ITIM

D、BCR共受体也参加第—信号的转导

6.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活化信号的共刺激分子主要是··〔〕

A、CD40L-CD40     B、CD28-CD80/CD86C、CTLA-4-B7   D、ICOS-ICOSL

7.关于B细胞的活化,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BCR识别抗原的B细胞表位获得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

B、第—信号由BCR-CD79a/b和BCR共受体共同转导

C、产生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主要是CD40/CD40L

D、B细胞活化后在自身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

8.关于BCR共受体,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由CD19、CD21、CD81共价健连接形成

B、CD21可和结合于抗原的C3d结合,但不转导信号

C、CD21和CD19均可转导信号,强化BCR复合物的信号传导

D、CD21和结合于抗原的C3d结合后,由CD19转导信号

9.关于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所需要的条件,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BCR直接识别抗原B、CD8的共受体作用

C、IL4、IL5、IL21等多种细胞因子作用D、活化的Th提供共刺激信号

10. B细胞在活化、增殖分化过程中,以下不属于和B细胞相互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A、ThB、TfhC、DCD、FDC

11.关于Th细胞和B细胞相互作用,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T细胞获得活化的第—信号B、B细胞获得活化的第—信号

C、T细胞获得活化的第二信号D、B细胞获得活化的第二信号

12.Th细胞在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中,除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外,回〔〕

A、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分化增殖

B、产生趋化因子,促进B细胞到过抗原局部

C、表达黏附分子,导致体细胞高频突变

D、直接作用于B细胞,导致Ig亲和力成熟

13.关于Th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B细胞表达的CD80/CD86和其配体结合为Th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B、Th细胞表达的CD40L和其配体结合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C、Th细胞活化后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活化的B细胞分化增殖

D、B细胞活化后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活化的Th细胞的分化增殖

14.关于T、B细胞的相互作用,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T细胞和B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形成免疫突触

B、CD80/CD86和CD28结合,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C、CD40L和CD40为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D、Th活化后分泌IL12、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活化B细胞的分化增殖

15.关于B细胞活化,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B细胞识别抗原后,表达CD80/CD86增加

B、B细胞在和Th细胞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活化的第二信号

C、B细胞主要在抗原进入机体的局部组织识别抗原

D、Th细胞活化后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

16.关于B细胞活化后,进入生发中心所经历的事项,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体细胞高频突变     B、Ig类别转换  C、Ig基因重排 D、亲和力成熟

17.关于生发中心母细胞,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不表达mIg         B、主要位于生发中心的明区

C、能力强D、可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

18.关于生发中心细胞,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表达mIg         B、主要位于生发中心的明区

C、能力强D、可和FDC、Tfh发生相互作用

19.关于FDC,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不表达MHCⅡ类分子B、不属于树突状细胞

C、表达Ig Fc受体和补体受体D、主要和生发中心母细胞相互作用

20.关于FDC的作用,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激发体液免疫应答B、诱导B细胞活化

C、产生和维持记忆性B细胞D、在亲和力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

21.关于Tfh,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主要产生的细胞因子是IL21B、诱导Tfh产生的细胞因子是IL8、IL21

C、主要位于生发中心的明区       D、Tfh由Th细胞和B细胞相互作用后分化而来

22. FDC的作用主要是··〔〕

A、产生细胞因子,刺激活化的B细胞分化增殖B、直接诱导B细胞活化

C、将抗原浓缩、滞留在细胞外表供BCR识别D、将抗原加工后提呈给B细胞

23.关于Tfh的作用,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促进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B、促进B细胞进入生发中心

C、产生IL21D、参加Ig类别转换和抗体亲和力的成熟

24.关于体细胞高频突变,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主要发生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生发中心

B、主要发生于B细胞的中心母细胞阶段

C、编码BCR V区的核苷酸序列发生点突变

D、突变后B细胞其BCR和抗原的亲和力明显增加

25.Tfh细胞主要产生的细胞因子的是··〔〕

A、IL8B、IL17C、IL21D、IFN-γ

26.关于体细胞高频突变,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突变频率高

B、为编码IgV区和C区核苷酸序列的点突变

C、高频突变后,大多数B细胞发生凋亡

D、BCR和抗原亲和力高的B细胞存活

27.生发中心的暗区主要的细胞是〔〕

A、B细胞B、中心细胞C、中心母细胞D、FDC

28.生发中心的明区主要的细胞··〔〕

A、中心母细胞、FDC、TfhB、中心细胞、FDC、Tfh

C、中心母细胞、DC、Th2D、中心细胞、DC、Th2

29.关于体细胞高频突变后,少数B细胞存活的机制,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BCR和FDC外表的抗原具有高亲和力B、表达抗凋亡蛋白

C、BCR和FDC外表的抗原结合D、表达促进B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

30.关于Ig类别转换,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在抗原的诱导下发生

B、发生于B细胞Ig重链基因重排之后

C、Ig重链V区基因从连接Cμ转换为连接Cγ、Cα、或Cε

D、Th1产生的IFN-γ诱导Ig的类别转换成IgG1和IgE

31.Ig类别转换,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编码IgV区基因连接的C区基因发生改变

B、其遗传学根底是Ig重链各C区基因的5’端有转换区

C、Ig类别转换的机制是各转换区之间发生重排

D、Ig类别转换受共刺激分子的调节

32.诱导Ig的类别转换成IgG2a和IgG3的细胞因子是·〔〕

A、TGF-βB、IL4C、IL21D、IFN-γ

33.诱导Ig的类别转换成IgG1和IgE的细胞因子是〔〕

A、TGF-βB、IL4C、IL21D、IFN-γ

34.诱导Ig的类别转换成IgG2b和IgA的细胞因子是··〔〕

A、TGF-βB、IL4C、IL21D、IFN-γ

35.关于浆细胞的特点,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能分泌大量特异性抗体

B、表达BCR、不表达MHC类分子

C、生发中心产生的浆细胞在较长时间内产生抗体

D、生发中心产生的浆细胞大局部移行至骨髓

36.关于记忆性B细胞,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不产生抗体B、在相应抗原刺激后可迅速活化

C、不表达CD27、CD44D、大局部Bm进入血液,参加淋巴细胞再循环

37.以下关于TI抗原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即非胸腺依赖抗原B、多糖抗原和脂多糖抗原均为TI抗原

C、能直接刺激初始B细胞D、可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和T细胞应答

38.以下对TI-1抗原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诱导机体产低亲和力的IgMB、高浓度时多克隆活化B细胞

C、低浓度时活化抗原特异性B细胞D、可诱导记忆性B细胞

39.对TI-1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可激活成熟和不成熟的B细胞B、产生的抗体亲和力高

C、不需要Th细胞的辅助D、产生的免疫应答较早

40.TI-1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可诱导发生的是··〔〕

A、产生低亲和力抗体B、Ig类别转换

C、抗体亲和力成熟D、Bm形成

41.对TI-2抗原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为细菌胞壁和荚膜多糖           B、有高度重复的表位

C、只能激活不成熟B细胞           D、表位密度适当才能激活B细胞

42.对TI-2抗原发生应答的细胞主要是··〔〕

A、成熟的B1细胞           B、未成熟的B1细胞

C、成熟的B2细胞           D、未成熟的B2细胞

43.婴幼儿不易产生有效抗体应答的抗原是·〔〕

A、TI-1抗原      B、TI-2抗原      C、TD抗原      D、TI-1和TI-2抗原

44.对TI-2抗原发生应答的主要细胞是·〔〕

A、B2细胞      B、γδT细胞      C、不成熟B细胞      D、B1细胞

45.关于B细胞对TI-2抗原的应答,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通过高度重复的抗原表位引起BCR适度交联B、主要活化B1细胞

C、抗原剂量越大,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量越大D、产生的抗体有IgM和IgG

46.关于体液免疫的再次应答,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量较少B、产生抗体主要为IgG,亲和力高

C、埋伏期大约为初次应答时的一半D、当抗原排解后,体内抗体含量迅速下降

47.关于体液免疫的初次应答,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埋伏期较长B、到达平台期较慢,且平台期短

C、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MD、产生的抗体亲和力较高

48.在Th0分化为Tfh细胞的过程中,需要··〔〕

A、B细胞和Th0细胞的相互作用及IL21和IL6的作用

B、FDC和Th0细胞的相互作用及IL21和IL6的作用

C、B细胞和Th0细胞的相互作用及IL2和IL6的作用

D、DC和Th0细胞的相互作用及IL2和IL6的作用

二、填空题

1.B细胞活化需要的双信号中,第—信号是B细胞的识别获得;该信号由和共同传递。

2.BCR共受体的作用是增加信号,该共受体中的结合抗原外表的C3d,传递该信号。

3.活化的B细胞进入淋巴小结后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并经历、、分化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

4.BCR识别抗原对B细胞活化有两个相互关联的作用:其一是,其二是。

5.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由细胞和细胞外表的多对共刺激分子相互作用产生,其中最重要的是。

6.在Th0分化为Tfh细胞的过程中,需要细胞和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细胞因子和的作用。

7.B细胞活化后,在Th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和以及Tf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

8.生发中心的暗区主要细胞是,该细胞的其特点是能力极强,不表达。

9.体细胞高频突变主要发生在生发中心的区的细胞。

10.生发中心细胞由细胞增殖产生,主要位于生发中心的区。在该区生发中心细胞在细胞和细胞的协同作用下陆续分化,经完成亲和力成熟。

11.经体细胞高频突变后,产生和抗原亲和力不同的B细胞克隆,只有少数的B细胞克隆和细胞外表的抗原结合,得以陆续存活。

12.TI-1抗原具有能和BCR结合的表位,又具有和丝裂原受体结合的成分。

13.高浓度TI-1抗原经受体和B细胞结合,诱导多克隆B细胞增殖和分化;低浓度的TI-1抗原经受体和B细胞结合,激活抗原特异性B细胞。

14.TI-1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为亲和力的,且Ig的类别为。

15.单独的TI-1抗原在体液免疫应答中,缺少以诱导、和形成。

16.TI-2抗原具有高度重复的,其活化B细胞的机制是引起广泛交联。

17.对TI-2抗原发生应答的细胞主要是,产生Ig的类别有。

18.初次应答的抗体产生过程可依次分为、、和四个阶段。

19.初次应答的特点是、、、和。

20.再次应答的特点是、、、和。

三、名词说明

体液免疫应答体细胞高频突变Ig类别转换抗体亲和力成熟

三、简答题

1.简述TD抗原诱导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及其作用。

2.简述BCR对抗原识别和TCR识别抗原的不同点。

四、问答题

1.试述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中,Th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

2.试述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和成熟的过程。

3.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中,和初次应答比较,再次应答有何特点?

第十五章《免疫耐受》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免疫耐受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只对特定抗原表现为免疫无应答

B、一样不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整体功能

C、只能在中枢免疫器官内发生

D、不同于免疫缺陷和免疫抑制

2.对抗原致免疫耐受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TD抗原剂量过低或过高都可导致免疫耐受

B、格外的抗原表位或抗原表位的变异均可导致免疫耐受

C、不易被Mφ处理提呈的抗原易致免疫耐受

D、可溶性蛋白单体较聚体不易引起免疫耐受

3.关于胚胎期动物所致的免疫耐受,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是1945年Burnet首先报道        B、因未成熟的T及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所致

C、只对自身抗原发生耐受   D、原则上这种免疫耐受长期连续

4.关于T细胞后天接触抗原诱导的免疫耐受,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较B细胞简洁诱导                B、所需抗原量低

C、连续时间长〔数月~数年〕         D、只能在胸腺内形成

5.关于后天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抗原剂量过低或过高易诱导耐受B、耐受产生后终生不被打破

C、可溶性蛋白单体较聚体易诱导耐受       D、某些抗原表位和免疫耐受的诱导相关

6.关于T细胞耐受和B细胞耐受,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T、B细胞均可在抗原的诱导下产生耐受性

B、诱导T细胞耐受所需的抗原量较少

C、B细胞耐受连续时间长

D、高剂量TD抗原可诱导T、B细胞耐受

7.关于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可溶性抗原和佐剂联合使用易诱导产生耐受

B、口服抗原可诱导耐受别离

C、低剂量TD抗原可诱导T细胞产生耐受

D、抗原的反复刺激和耐受的连续有关

8.外周耐受中淋巴细胞克隆失能是因为〔〕

A、无第—信号,无第二信号          B、无第—信号,有第二信号

C、有第—信号,无第二信号          D、有TCR-CD3,但DC细胞不提呈抗原

9.最易诱导免疫耐受的免疫途径是〔〕

A、口服        B、皮下或肌肉注射     C、静脉注射      D、腹腔注射

10.最易诱导免疫耐受的机体生理阶段是··〔〕

A、胚胎期        B、新生期          C、成年期         D、老年期

11.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

A、克隆去除B、免疫无视C、克隆失能D、免疫豁免

12.关于克隆失能,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A、T细胞获得活化的第—信号后,不能获得第二信号

B、可溶性抗原单体不能使BCR交联,导致B细胞失能

C、失能细胞易发生凋亡,而被克隆去除

D、在Treg抑制作用下可导致T、B细胞克隆失能

二、填空题

1.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中,和机体因素相关的有、和等;和抗原因素相关的有、、、、等。

2.T细胞中枢耐受形成的机制有和。

3.B细胞中枢耐受形成的机制有和。

4.外周耐受的机制有、、、。

三、名词说明

免疫耐受中枢耐受〔及特点〕外周耐受〔及特点〕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免疫无视

四、简答题

1.以T细胞活化为例简述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形成机制。

2.简述T、B细胞形成耐受各有何特点。

3.简述后天接触抗原导致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和机体因素。

4.何谓免疫豁免部位?产生豁免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第十七章《超敏反响》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开释介导I型超敏反响的生物活性介质的细胞主要是··〔〕

A、单核巨噬细胞        B、肥大细胞        C、B细胞       D、中性粒细胞

2.表达FcεRI的细胞是〔〕

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          D、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3.重组可溶性IL-4受体能够医治I型超敏反响的可能机制是·〔〕

A、降低Th1型细胞的活性B、提高Th2型细胞的活性

C、减少组胺酶的开释D、减少IgE抗体的产生

4.介导I型超敏反响的抗体是〔〕

A、IgGB、IgA C、IgED、IgM

5.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响是··〔〕

A、I型超敏反响    B、II型超敏反响    C、III型超敏反响    D、IV型超敏反响

6.新生儿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可发生于〔〕

A、血型为O型或Rh+母亲第—次妊娠时    B、血型为O型或Rh—母亲第—次妊娠时

C、血型为O型或Rh+母亲再次妊娠时    D、血型为O型或Rh—母亲再次妊娠时

7.以下和I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有关的是·〔〕

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B、肥大细胞脱颗粒

C、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D、CD4+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响

8.以下和II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有关的是·〔〕

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B、肥大细胞脱颗粒

C、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D、CD4+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响

9.以下和III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有关的是〔〕

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B、ADCC作用

C、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D、CD4+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响

10.以下和IV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有关的是··〔〕

A、ADCC作用                      B、肥大细胞脱颗粒

C、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D、CD4+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响

11.关于IV型超敏反响,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补体参加炎症的发生

B、相同抗原再次进入后4小时到达反响顶峰

C、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D、以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损害为主的炎症反响

12.以下哪一项属于IV型超敏反响··〔〕

A、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B、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新生儿溶血症

13.以下哪一项属于III型超敏反响··〔〕

A、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B、血清病

C、血清过敏症                      D、支气管哮喘

14.以下哪一项属于II型超敏反响〔〕

A、荨麻疹 B、过敏性休克

C、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D、过敏性鼻炎

15.以下哪一项属于I型超敏反响〔〕

A、输血反响B、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C、接触性皮炎D、过敏性休克

16.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响有〔〕

A、I、II、IV型超敏反响B、I、II、III型超敏反响

C、I、III、IV型超敏反响D、II、III、IV型超敏反响

17.预防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A、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B、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抗体

C、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体产生抗Rh抗体

D、分娩72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抗体

18.II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机制是··〔〕

A、免疫复合物沉积激活补体B、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D、中性粒细胞开释溶酶体酶

19.青霉素可引起哪些类型的超敏反响··〔〕

A、I、II型超敏反响               B、I、II、III型超敏反响

C、I、II、IV型超敏反响           D、I、II、III、IV型超敏反响

20.引起III型超敏反响组织损害的主要细胞是·〔〕

A、巨噬细胞        B、淋巴细胞        C、NK细胞       D、中性粒细胞

21.补体不参加的超敏反响性疾病是·〔〕

A、溶血性贫血     B、肾小球肾炎     C、血清过敏症    D、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和II型超敏反响发生无关的是··〔〕

A、补体        B、吞噬细胞         C、肥大细胞         D、NK细胞

23.以下不属于免疫复合物病的是··〔〕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Arthus反响

C、血清病                        D、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二、名词说明

超敏反响变应原Arthus反响

三、填空题

1.外表具有高亲和力IgE Fc受体的细胞有和。

2.超敏反响是一种引起机体或为主的非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3.Ⅱ型超敏反响中,抗体和靶细胞外表相应抗原结合后,通过、和

等途径,杀伤靶细胞。

4.抗ABO血型物质的天然抗体属于类Ig,引起新生儿溶血的抗体属于类Ig。

5.在注射时,如果遇到皮肤反响阳性,可采纳小剂量、短间隔、连续屡次注射后再足量注射的方法,称为医治。

6.Ⅰ型超敏反响中,变应原初次接触机体诱导产生抗体,该抗体Fc段和

细胞和细胞外表结合,形成致敏细胞;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和致敏细胞上的抗体结合,使细胞活化开释、等炎症介质,导致病理改变。

7.Ⅲ型超敏反响是由于体内形成中等大小可溶性,沉积在毛细血管基底膜,激活产生趋化因子吸引浸润,产生过敏毒素使细胞开释血管活性胺,激活使其集合导致微血栓形成,最终显现局部组织损害、水肿、缺血出血等病理改变。

8.Ⅰ型超敏反响的特点有、和。

9.参加Ⅳ型超敏反响的效应淋巴细胞有和细胞。

四、简答题

1.简述Ⅰ型超敏反响的特点。

五、问答题

1.试述Ⅰ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

2.试述Ⅱ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

3.试述Ⅲ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

4.试述Ⅳ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

第二十二章《免疫学检测技术》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HBsAg的固相载体上包被的是·〔〕

A、HBsAg    B、酶标记HBsAg     C、抗-HBs      D、酶标记抗-HBs

2.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HBsAg的主要步骤是〔〕

A、包被HBsAg→加待检血清→加酶标记抗-HBs→加底物显色

B、包被抗-HBs→加待检血清→加酶标记抗-HBs→加底物显色

C、包被酶标记抗-HBs→加待检血清→加抗-HBs→加底物显色

D、包被HBsAg→加待检血清→加酶标记二抗→加底物显色

3.ELISA间接法检测血清抗-HBs,固相载体上包被的是··〔〕

A、HBsAg    B、酶标记HBsAg     C、抗-HBs      D、酶标记抗-HBs

4.协同凝集试验用已知抗体测标本中相应抗原,如试验阳性则显现〔〕

A、沉淀物B、红细胞凝集C、不溶血     D、葡萄球菌凝集

5.临床上常用的ABO血型鉴定试验属于〔〕

A、沉淀反响   B、直接凝集反响    C、间接凝集反响     D、免疫扩散试验

6.T细胞增值试验可选用·〔〕

A、3H-TdR掺入法    B、51Cr开释法    C、ELISA法     D、LDH开释法

二、名词说明

凝集反响间接凝集反响沉淀反响效价免疫标记技术ELISA

三、填空题

1.抗原抗体反响的特点有、、、。

2.抗原抗体反响的影响因素有、和。

3.检测人ABO血型常用凝集试验;利用葡萄球菌A蛋白〔SPA〕和人IgG非特异性结合的特性检测可溶性抗原的试验称凝集试验;检测人血清IgG或补体的浓度常用琼脂扩散试验。

4.常用T细胞增殖试验有和等方法;常用细胞毒试验有和等方法。

第二十三章《免疫学防治》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灭活疫苗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接种量少                  B、注射局部和全身反响较重

C、较活疫苗易储存            D、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灭活制成

2.对减毒活疫苗描述错误的选项是〔〕

A、用减毒或无毒活病原成   B、储存要求比死疫苗高

C、比死疫苗更平安             D、一样只需接种一次

3.不属于人工主动免疫的制剂是·〔〕

A、白喉类毒素    B、破伤风抗毒素    C、卡介苗      D、霍乱疫苗

4.不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  C、胎盘免疫球蛋白  D、白喉类毒素

5.依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称为·〔〕

A、合成肽疫苗      B、结合疫苗      C、亚单位疫苗      D、重组抗原疫苗

6.提取病原体中有效免疫原成分制成的疫苗称为··〔〕

A、灭活疫苗      B、合成肽疫苗      C、结合疫苗      D、亚单位疫苗

7.由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和细菌质粒构建形成的重组体称为··〔〕

A、结合疫苗      B、亚单位疫苗      C、重组载体疫苗      D、DNA疫苗

8.免疫抑制剂不宜用于〔〕

A、超敏反响病        B、自身免疫病        C、感染        D、炎症

二、名词说明

人工主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打算免疫重组载体疫苗

DNA疫苗

三、填空题

1.人工主动免疫常用的制剂有、和等。

2.人工被动免疫常用的制剂有、、和等。

3.目前的新型疫苗有、、和。

4.疫苗的应用有、、和。

5.抗毒素主要用于医治和紧急预防所致的疾病。人免疫球蛋白制剂主要用于医治和预防等。

6.干细胞移植为医治、和疾病的重要方法。

7.可通过免疫抑制疗法医治的疾病有、、和等。

8.常用的免疫抑制性化学药物有、、等。

第—章《免疫学概论》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A2.D3.D4.A5.B6.D7.B8.C9.B

10.A11.C12.C13.D

二、填空题

1.中国2.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3.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

4.免疫防范免疫监视免疫自身稳定

5.超敏反响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

6.模式识别病原相关模式分子

7.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B1细胞γδT细胞

三、名词说明

1.免疫:免疫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物质和非己物质,对自身物质形成免疫耐受,对非己物质产生消灭排解作用,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2.PAMP:即病原相关模式分子,是一大组或几大组病原生物所共有的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也包含宿主凋亡细胞外表某些共有特定结构的分子,可被机体固有免疫系统所识别。

3.PRR:即模式识别受体,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外表、胞内器室膜上和血清中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体及其产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衰老细胞外表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四、简答题

1.简述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生理表现和病理表现。

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生理表现和病理表现
根本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范抵御、去除入侵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响、免疫缺陷病

免疫自身稳定去除衰老、变性、损伤的细胞,维持自身耐受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
免疫监视去除突变细胞肿瘤、连续性病毒感染
2.试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作用特点。

固有免疫的特点是:先天的,可遗传,相对稳定;作用无特异性;作用产生早,在感染早期发挥抗感染作用;无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是:后天获得,不可遗传;作用有特异性;免疫作用产生较晚,在感染后期及预防再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有免疫记忆。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D4.D5.D6.D7.B8.B

二、填空题

1.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2.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黏相关淋巴组织

3.骨髓胸腺

4.CD34CD117

5.B淋巴细胞NK细胞

三、名词说明

1.淋巴细胞归巢:指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地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

2.淋巴细胞再循环: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组成有:

〔1〕免疫器官和组织:包含中枢免疫器官的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

〔2〕免疫细胞:包含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

〔3〕免疫分子:包含抗体、补体、细胞因子、MHC分子、CD分子、黏附分子等。

2.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各器官主要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和胸腺组成,其主要功能为: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园地。

骨髓的主要功能为:〔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园地。〔2〕B细胞分化、成熟的园地。〔3〕骨髓也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产生抗体的主要部位。

胸腺的主要功能为:〔1〕T细胞分化、成熟的园地。〔2〕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有调节作用。〔3〕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T细胞系谱在胸腺发育过程中产生的自身反响性T细胞经阴性选择,导致自身反响性T细胞克隆删除或功能被抑制,形成对自身抗原的中枢耐受。

3.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各器官主要功能。

外周免疫器官由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其主要功能为: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园地,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其中,淋巴结和脾脏回参加淋巴细胞再循环,并分别对淋巴液和血液里的病原体和其他有害异物有滤过作用;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扁桃体、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阑尾等〕主要针对经黏膜外表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产生免疫应答,在局部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4.何谓淋巴细胞再循环,其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为:〔1〕使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为合理。〔2〕增加了T、B细胞和抗原和APC接触的时机。〔3〕使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联络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章《抗原》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D2.A3.D4.D5.B6.D7.B8.B9.D10.A

11.A12.D13.D14.D15.D16.D17.D18.D19.D20.B

21.B

二、填空题

1.抗原性/免疫反响性免疫原性

2.抗原性/免疫反响性免疫原性

3.异种同种异体自身成分

4.抗原分子的理化和结构性质宿主的特性抗原进入机体的方法

5.异物性化学属性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构象易接近性物理性状

6.线性〔顺序〕构象

7.胸腺依赖/TD非胸腺依赖/TI

8.T细胞B细胞

9.构象表位线性/顺序抗原肽线性/顺序

10.隐蔽抗原开释自身组织细胞改变或修饰分子模似

11.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HLA

12.PHA/植物血凝素ConA/刀豆蛋白APWM/商陆丝裂原

13.SPA/葡萄球菌蛋白APWM/商陆丝裂原

三、名词说明

1.抗原:指能和TCR或BCR结合,诱导T细胞、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并能和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之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响的物质。

2.完全抗原:是指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免疫反响性的物质。

3.半抗原/不完全抗原:指只具有抗原性/免疫反响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4.表位/抗原决定基: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化学基团,是和TCR / 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根本结构单位。

5.载体效应:再次免疫时,半抗原只有结合在和初次免疫相同的载体上,才能产生针对半抗原的再次应答反响。

6.交叉反响:指抗体或效应T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发生的结合反响。

7.TD-Ag:即胸腺依赖性抗原,是指在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细胞辅助的抗原。

8.TI-Ag:即非胸腺依赖性抗原,此类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辅助。

9.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10.超抗原:指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的物质。

11.佐剂:指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入体内,可增加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加性物质。

四、简答题

1.抗原的两个根本特性及其含义是什么?

抗原的两个根本特性为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免疫反响性。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或效应T细胞;抗原性/免疫反响性是指抗原能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2.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包含抗原分子的理化和结构性质、宿主的特性和抗原进入机体的方法三个方面。抗原分子的理化和结构性质包含抗原的异物性、化学属性、分子量、分子结构、分子构象、易接近性和物理性状;宿主方面的因素包含遗传因素及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法主要包含抗原的剂量、免疫途径、次数、间隔时间、佐剂的应用以及佐剂的类型等。

3.动物免疫血清对于人的两重性表现在哪里?

动物免疫血清对于人的两重性表现在:〔1〕动物免疫血清是特异性抗体,在人体内可中和相应外毒素,故可用于某些疾病防治。〔2〕动物免疫血清是异种抗原:动物的产生的抗体〔Ig〕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而言,是异种蛋白,故具有抗原的作用,可刺激人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所以诱发致超敏反响。

4.何谓佐剂?佐剂的作用机制有哪些?

佐剂是一类预先注入机体或和抗原同时注入机体,可增加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加物质。

作用的主要机制有:①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解,延长抗原在体内潴留时间;②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加其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③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加和扩大免疫应答的能力。

5.简述超抗原激活T细胞的机制。

超抗原的一端和TCR的Vβ链结合,另一端则和APC外表的MHC类分子α螺旋外侧结合,以完整蛋白的形式激活T细胞。该激活不涉及抗原表位和MHC及TCR的识别,无MHC性。

五、问答题

1.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有何不同?

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特性的比较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识别表位受体TCRBCR
MHC分子参与

必需无需
表位性质蛋白多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有机化合物
表位大小8~10个氨基酸〔CD8+T细胞〕

13~17个氨基酸〔CD4+T细胞〕

5~15个氨基酸

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构象或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外表
2.试比较TD-Ag和TI-Ag的特性。

TD-Ag与TI-A特性的比较

TD-AgTI-Ag
结构特点复杂、含多种表位含单一表位
表位组成B和T细胞表位

重复B细胞表位

T细胞辅助

必需无需
MHC性

激活的B细胞

B2细胞

B1细胞

免疫应答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IgM、IgG、IgA等

IgM
免疫记忆
3.试述超抗原和一般抗原的比较。

超抗原与一般抗原的比较
超抗原一般抗原
化学性质细菌外毒素、逆转录病毒蛋白质一般蛋白质、多糖等
MHC结合部位

α螺旋外侧

抗原肽结合槽内部
TCR结合部位

Vβ链

Vα、Jα及Vβ、Dβ、Jβ

MHC性

应答特点直接激活大量T细胞

APC处理后激活特异性T细胞

反响细胞CD4+T细胞

T细胞、B细胞

T细胞误码反响频率

1/20~1/5

1/106~1/104

第四章《抗体》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C4.C5.C6.B7.B8.B9.B10.B

11.D12.C13.D14.D15.B16.B17.D18.C19.C20.C

21.D22.A23.B24.C25.A26.C27.D28.C29.D30.C

二、填空题

1.重链/H链轻链/L链二硫键

2.αμγεδ

3.IgGsIgAIgMIgEIgG

4.κλ

5.FabFc〔Fab′〕2pFc′

6.CH1CH2CH2

7.sIgAIgM

8.J链分泌片

三、名词说明

1.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和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2.Ig:即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和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3.CDR:在Ig的V区中,H链和L链各有3个地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HVR〕,这些高变区共同组成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形成一个和抗原表位互补的空间构象,故又称为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

4.独特型〔Id〕:不同的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分子,因其V区中CDR区的氨基酸序列不同,具有独特的抗原特异性,称为抗体的独特型。

5.抗体的调理作用:指IgG型抗体和颗粒性抗原结合后,能强化吞噬细胞对该抗原的吞噬作用。其机制为:和抗原结合的IgG抗体,其Fc段和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FcγR〕结合,从而使吞噬细胞识别抗原,并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6.ADCC作用:即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主要包含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过其外表的IgG Fc受体〔FcγR〕识别并杀灭IgG结合的靶细胞。

7.单克隆抗体:是用杂交瘤技术制备的、识别一种B细胞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8.基因工程抗体:是一类应用DNA重组和蛋白质工程技术,按人们的意愿在基因水平上对Ig分子进行切割、拼接或修饰,重新组装成的新型抗体分子。

四、简答题

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根本结构。

免疫球蛋白的根本结构:Ig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以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四肽链结构。在重链近N端的1/4或1/5地域、轻链近N端的1/2地域内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较大,称为可变区〔V区〕;其余局部其氨基酸序列相对保守称为恒定区〔C区〕。

2.简述IgG分子的结构域组成及各结构域分别有何功能。

IgG分子的H链的结构域有VH、CH1、CH2、CH3,L链的结构域有VL、CL。

各结构域的功能为:VH和VL是IgG和抗原结合的部位,结合抗原分子的B细胞表位;CH1和CL是Ig的遗传标志所在;IgG的CH2是和补体C1q结合的部位;IgG的CH3可和效应细胞外表的IgG Fc受体〔FcγR〕结合。

3.试述IgG的主要免疫学特性及功能。

人IgG的亚类有IgG1、IgG2、IgG3和IgG4;血清中含量X,半衰期长〔20~23天〕;分布最广,免疫作用强,是机体主要的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有中和病毒和中和毒素作用;和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IgG Fc段和吞噬细胞外表IgG Fc受体〔FcγR〕结合可发挥调理吞噬作用;和NK细胞等外表IgG Fc受体〔FcγR〕结合可介导ADCC作用;是唯—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也参加某些超敏反响和自身免疫病。

4.试述IgM的主要免疫学特性及功能。

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主要分布在血液中;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胚胎晚期即可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抗原刺激机体后,最早显现的抗体为IgM型,且IgM半衰期短,故血清检测到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特异性的IgM型抗体,提示有该病原微生物的近期感染;激活补体能力、凝集作用较IgG强,在机体早期免疫防范中起重要作用;机体的ABO血型抗体为IgM型抗体,是天然血型抗体;IgM也参加某些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响。mIgM是BCR的主要成分之一。

5.试述SIgA的分子结构组成、分布及主要免疫学功能。

sIgA由两个IgA单体和一个J链和一个分泌片,分布在黏膜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中;参加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初乳中sIgA对婴儿有自然被动免疫作用。

五、问答题

1.试述抗体的功能。

〔1〕识别抗原:抗体的V区在体内可结合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抗体和病原微生物结合后,具有阻断病原侵入机体的作用,如中和病毒作用、阻抑病原菌的吸附作用等。抗体和细菌外毒素结合后,具有中和毒素作用。

〔2〕激活补体:IgG、IgM类抗体和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E和IgG4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

〔3〕结合Fc受体:①调理作用:IgG型抗体和颗粒性抗原结合后,能强化吞噬细胞对该抗原的吞噬作用。其机制为:结合抗原的IgG Fc段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FcγR〕结合,从而使吞噬细胞识别抗原,并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②ADCC作用: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主要包含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通过其外表的IgG Fc受体〔FcγR〕识别结合于靶细胞上的IgG 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③介导Ⅰ型超敏反响:IgE可通过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外表的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εRⅠ〕结合,使其致敏;再次相同抗原进入机体后,即可和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外表的IgE结合,引发Ⅰ型超敏反响。

〔4〕穿过胎盘黏膜:IgG是惟一可通过胎盘的Ig,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机制,对于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作用;sIgA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是黏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

第五章《补体系统》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D2.A3.B4.A5.C6.B7.A8.D9.D10.B

11.D12.B13.C14.D15.D16.D17.D18.C19.A20.D

二、填空题

1.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2.C1qC1rC1s

3.内毒素IgGIgM

4.C5aC3bC4biC3b

5.C5aC3aC4aC5b67n

三、名词说明

1.补体:补体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血清、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2.补体的调理作用:和细菌及其他颗粒性物质结合的补体C3b、C4b等通过结合吞噬细胞外表相应受体〔CR1等〕,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3.免疫黏附作用:结合C3b的抗原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和表达CR1的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并通过血流运送到肝、脾被吞噬去除。

4.MAC:即攻膜复合物,是补体系统活化过程中由C5b~8复合物和12~15个C9分子组成的复合物,该复合物在靶细胞膜上形成跨膜孔道,小分子物质、水和离子可自由透过细胞膜,蛋白质等大分子不易逸出,导致细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化。

四、简答题

1.简述补体膜攻击复合物〔MAC〕的组成及其靶细胞溶化的效应机制。

MAC由C5b~8复合物和12~15个C9分子组成〔C5b~9〕,其溶化靶细胞的效应机制是:MAC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内壁亲水的跨膜通道,使小分子、水和离子可自由透过细胞膜,

蛋白质等大分子不易逸出,导致细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化。

2.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应的补体成分。

〔1〕细胞毒作用: MAC〔C5b67n〕

〔2〕调理作用:C3b、C4b、 iC3b、CR1、CR3、CR4

〔3〕炎症介质作用:介导局部炎症反响的补体片段为C3a、C4a、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的补体片段为C5a。

〔4〕去除免疫复合物——免疫黏附作用:C3b

五、问答题

1.比较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异同点〔激活物、参加的补体成分、C3转化酶、C5转化酶及作用等〕。

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特点比较

经典途径旁路途径
激活物质抗原抗体复合物内毒素、酵母多糖等
参与补体成分C1~C9C3, C5~C9, B、D、P因子

C3转化酶

C4b2bC3bBb
C5转化酶

C4b2b3bC3bnBb
作用参与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效应阶段参与固有免疫,在感染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第六章《细胞因子》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C4.D

二、填空题

1.自分泌旁分泌内分泌

2.ILCSFTNFIFN生长因子趋化因子

3.IFN-αIFN-βIFN-γ病毒感染T细胞NK

4.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

5.C亚家族CC亚家族CXC亚家族CX3C亚家族

6.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机体的免疫应答

7.TNF-αTNF-β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活化的T细胞

三、名词说明

1.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作用的一类小分子蛋白,通过结合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免疫应答。

2.CSF:即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类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

2.TNF:即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直接使肿瘤组织发生出血坏死,并能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

四、简答题

1.简述细胞因子作用方法和功能特点。

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法发挥作用,少数以内分泌的方法发挥作用。其作用特点主要有:①多效性:一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②重叠性:几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同一种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③协同性:一种细胞因子强化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④拮抗性:一种细胞因子抑制其他细胞因子的功能;⑤网络性: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通过具有不同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之间相互刺激、彼此约束,形成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和平衡。

2.细胞因子分哪几类?请分别写出其中文名和常用英文缩写。

细胞因子可分为: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和生长因子〔GF〕六类。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C2.A3.C4.A5.D6.A

二、填空题

1.整合素选择素IgSF钙黏蛋白家族〔以上任填三项〕

2.L-选择素E-选择素P-选择素

3.ECF样结构域C型凝集素样结构域补体调节蛋白结构域

4.参加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活化参加炎症过程中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参加淋巴细胞归巢

5.淋巴细胞归巢受体血管地址素

三、名词说明

白细胞分化抗原: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细胞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显现或消逝的细胞外表标记分子。白细胞分化抗原也分布于许多非造血细胞。

CD:即分化群,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试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

细胞黏附分子:细胞黏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和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D4.A5.C6.A7.A8.B9.B10.C

11.C12.B13.D14.D15.D16.D17.D18.A19.D20.B

21.C22.C23.D

二、填空题

HLA复合体HLA分子

2.多态性单体型遗传连锁不平衡

3.六ⅠⅡ

4.6p21.313600kb224128

5.ⅡⅠ

6.HLA-AHLA-BHLA-CHLA-DPHLA-DQHLA-DQ

7.蛋白酶体β亚单位蛋白酶体降解内源性抗原

8.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TAP1TAP2将内源性抗原肽转运至内质网内

9.HLA-EHLA-G

10.NK细胞活化受体NKG2D

三、名词说明

1.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为MHC分子;该分子广泛表达于多种细胞外表,主要功能是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在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起主要作用。

2.HLA复合体: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位于6p21.31,长3600kb,有224个基因座位,其中128个功能性基因。其中编码经典HLAⅠ类分子基因座位为HLA-A、HLA-B、HLA-C,编码经典HLAⅡ类分子基因亚区为HLA-DP、HLA-DQ、HLA-DQ,回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1.3.MHC性:在适应性免疫中,在T细胞识别MHCⅠ类/Ⅱ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时,肯定同时识别自身MHC分子,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这一现象称为MHC性。

4.锚定残基:抗原肽上和MHCⅠ类/Ⅱ类分子肽结合槽结合的氨基酸残基。

2.5.共用基序:能和同一HLA分子相结合的不同抗原肽,其锚定残基往往相同或相似,即这些肽段为具有相同锚定残基的共用基序。

6.TAP〔transporters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即抗原加工相关转运物,由TAP1和TAP2组成的异二聚体,两者分别由TAP1和TAP2基因编码。TAP的作用是将内源性抗原降解后产生的抗原肽转运至内质网内。

7.PSMB〔proteasome subunit βtype〕:即蛋白酶体β亚单位,是PSMB8和PSMB9基因编码的产物,为构成蛋白酶体的成分之一。蛋白酶体是一种胞浆内大分子蛋白酶的复合体,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由α亚单位和β亚单位组成,其作用是将内源性抗原降解为多肽。

四、简答题

1.简述HLA复合体的遗传特点。

〔1〕HLA的多态性:现已确定的HLA等基因总数达8712个,这些等基因在一个HLA复合体上的随机组合数目达1╳1031以上。由此可知,在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其HLA基因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2〕单体型遗传:HLA复合体作为一个整体从亲代向子代遗传。由此可知:①亲代和子代之间有50%HLA基因相同;②在同胞兄弟姐妹之间:50%的概率1/2的HLA相同,25%的概率HLA基因完全相同,回有25%概率HLA基因完全不同。

〔3〕连锁不平衡:即HLA不同基因座位上的等位基因各种组合,在一条染色体的显现频率并非符合随机组合显现的频率。

2.简述PSMB、TAP和HLA-DM分子在抗原加工提呈中的作用。

PSMB是PSMB8和PSMB9基因编码的产物,为构成蛋白酶体的成分之一。蛋白酶体是一种胞浆内大分子蛋白酶的复合体,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由α亚单位和β亚单位组成,其作用是将内源性抗原降解为多肽。

TAP由TAP1和TAP2组成的异二聚体分子,两者分别由TAP1和TAP2基因编码。TAP的作用是将内源性抗原降解后产生的抗原肽转运至内质网内。

HLA-DM分子由DMA和DMB基因编码,参加APC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在抗原肽和MHCⅡ类分子肽结合槽结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简述HLA和临床医学的关系。

〔1〕HLA和器官移植:供、受者间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在器官移植中有关键作用。〔2〕HLA分子非常表达和疾病:如肿瘤细胞Ⅰ类分子表达减弱将导致肿瘤逃幸免疫监视,原先不表达Ⅱ类分子的上皮细胞〔如胰岛β细胞等〕被诱导表达Ⅱ类分子,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

〔3〕HLA和疾病关联:带有某些特定HLA型别的个体易患某一疾病〔阳性关联〕或对该疾病有较强的抗击力〔阴性关联〕,如HLA-B27和强直性脊柱炎〔AS〕有强阳性关联。

〔4〕HLA和亲子鉴定和法医学:不同个体的HLA显示个体性的遗传标志,同时依据HLA单体型遗传的规律, HLA基因分型被广泛用于亲子鉴定、身份鉴定等。

五、问答题

1.试述经典的HLAⅠ类分子和Ⅱ类分子的编码基因座位/亚区、分子结构〔结构域组成和作用〕、表达特点、组织分布和功能特点。

HLAⅠ类分子

HLAⅡ类分子

编码基因座位〔亚区〕HLA-A, B, CHLA-DP, DQ, DR
分子结构〔多肽链〕α(α1, α2, α3)

α(α1, α2)

肽结合结构域β2-m (15号染色体编码)

β(β1, β2)

α1 + α2

α1 +β1

表达特点共显性共显性
组织分布全部有核细胞专职APC、活化的T细胞等

功能特点识别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8结合,对CTL的识别起作用。

α3区结合CD8

识别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与辅助受体CD4结合,对Th的识别起作用。

β2区结合CD4

2.试述HLA分子选择性结合含共用基序的抗原肽具有相对专一性的意义。

〔1〕具有某类HLA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由于HLA分子抗原肽结合槽和锚定残基不匹配,而对某种抗原不发生或仅发生低水平免疫应答。

〔2〕不同的HLA分子有可能提呈同一抗原的不同表位,也造成了不同个体对同一抗原应答强度的差异。

〔3〕同一HLA分子可识别一群具有特定用基序的抗原肽,即具有肯定的包容性。这使机体以极为有限的HLA分子种类识别极其大量不同种类的抗原,发生免疫应答成为可能。

3.试述HLA分子的功能。

〔1〕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加适应性免疫应答

3.①MHC性:在适应性免疫中,在T细胞识别MHCⅠ类/Ⅱ类分子提呈的抗原肽时,肯定同时识别自身MHC分子,即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这一现象称为MHC性。

②参加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T细胞谱系在胸腺分化成熟过程中,其TCR先后识别胸腺上皮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外表的自身肽-MHCⅠ类/Ⅱ类分子复合物,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后,发育为T淋巴细胞。

③决定疾病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T细胞只能识别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MHC是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主要决定者。

④MHC参加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

〔2〕作为调节分子参加固有免疫应答:经典的Ⅲ类基因编码补体成分;非经典Ⅰ类基因和MⅠC基因产物调节NK细胞和局部杀伤细胞的活性;炎症相关基因参加启动和炎症反响及应激反响。

第九章《B淋巴细胞》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C4.D5.A6.B7.A8.A9.C10.D

11.A12.D13.C14.B15.D16.C17.D18.D19.C20.C

21.C22.B

二、填空题

1.转导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mIg的表达和转运

2.CD19CD21CD81增加BCR和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和Igα/Igβ共同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

3.CD40CD40L

4.mIgMmIgMmIgD

5.产生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提呈抗原免疫调节功能

6.祖B细胞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成熟B细胞

7.14qV基因片段D基因片段J基因片段2p22qV基因片段J基因片段

8.Igα/Igβpre-BCRmIgMmIgM和mIgD

9.祖B细胞前B细胞

10.组合多样性连接多样性受体编辑体细胞高频突变

11.CD40CD80/CD86CD40LCD28CTIA-4

12.CD28CD80/CD86

13.CD40CD40L

14.CD5

15.重组激活酶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DNA外切酶DNA合成酶

16.RSS/重组信号序列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特异性识别并切除V〔D〕J基因片段两侧的RSS

二、名词说明

1.BCR复合物:即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由mIg和Igα/Igβ异二聚体组成。mIg的主要功能为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Igα/Igβ主要功能为转导抗原和BCR结合产生的信号,并参加mIg的表达和转运。

2.前B细胞受体:表达于在B细胞发育的pre-B细胞阶段,由Ig的μ链和替代轻链〔λ5/VpreB〕组成。主要作用是抑制同源染色体上IgH链基因的重排及促进前B细胞的增殖。

3.替代轻链:表达于B细胞发育的pre-B细胞阶段,由λ5和VpreB两种蛋白组成。替代轻链Ig的μ链构成前B细胞受体。

4.B细胞共受体:表达于B细胞外表,由CD19、CD21和CD81组成; B细胞的BCR识别抗原,结合在抗原分子上的补体C3d和B细胞共受体的CD21结合后,可增加BCR和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和Igα/Igβ共同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

5.基因重排:在T、B细胞的发育过程中,一局部基因片段相互接近、重新排列,形成功能性TCR或BCR基因单位,这一过程称为基因重排。

6.受体编辑:指在BCR基因重排的过程中,一些基因重排并成功表达BCR〔mIgM〕识别自身抗原后未被克隆去除,而是发生RAG基因重新活化,导致BCR轻链VJ的再次重排,合成新的轻链,替代自身反响性轻链,使BCR获得新的特异性。

7.等位排斥: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只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

8.同型排斥:指在BCR基因重排的过程中,κ链基因表达成功可抑制λ链基因的表达。

9.ITAM:即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是免疫细胞某些跨膜分子胞浆内特定的氨基酸序列,由1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含有2个YXL/V保守序列。该保守序列的酪氨酸残基可被细胞内的酪氨酸蛋白激酶磷酸化,在免疫细胞的信号转导和活化中起重要作用。

10.体细胞高频突变:位于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成熟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高频率发生的主要在编码V区的CDR部位的点突变。其意义为:①增加抗体的多样性;②导致抗体亲和力的成熟。

四、简答题

1.简述B-1细胞外表标志、抗原识别和免疫应答等特点。

〔1〕外表标志:mIgM+CD5+

〔2〕,抗原识别的特点:BCR缺少多样性,主要针对碳水化合物产生较强的应答。

〔3〕免疫应答的特点:应答过程无需Th的辅助,无免疫记忆,且不发生Ig类别转换;产生免疫应答快,48小时内即可产生以IgM为主的低亲和力抗体,且产生的抗体具有多反响性;主要在腹膜腔、胸膜腔及肠道黏膜等部位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

2.简述B细胞中枢耐受形成的机制。

〔1〕克隆去除:B细胞在骨髓中的分化过程中,自身反响性的未成熟B细胞〔表达mIgM〕和自身抗原结合,导致该细胞凋亡,形成克隆去除。

〔2〕失能:某些情形下,未成熟B细胞和自身抗原结合引起mIgM表达下调,这类细胞虽然可进入外周免疫器官,但对相应抗原刺激不产生应答,称为失能。

〔3〕受体编辑:指在BCR基因重排的过程中,一些基因重排并成功表达BCR〔mIgM〕识别自身抗原后未被克隆去除,而是发生RAG基因重新活化,导致BCR轻链VJ的再次重排,合成新的轻链,替代自身反响性轻链,使BCR获得新的特异性,即不识别对自身物质。

五、问答题

1.试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1〕组合多样性:指IgV、〔D〕、J基因片段重排时,只能分别在众多V、〔D〕、J基因片段中各取1个,因而可产生众可的V区基因片段组合。

〔2〕连接多样性:Ig基因片段之间的连接往往有插入、替换或缺失核苷本的情形发生,从而产生新的序列。连接多样性包含:密码子错位、框架移位和N序列插入。

〔3〕受体编辑:指在BCR基因重排的过程中,一些基因重排并成功表达BCR〔mIgM〕识别自身抗原后未被克隆去除,而是发生RAG基因重新活化,导致BCR轻链VJ的再次重排,合成新的轻链,替代自身反响性轻链,使BCR获得新的特异性。

〔4〕体细胞高频突变:位于外周淋巴器官生发中心成熟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高频率发生的主要在编码V区的CDR部位的点突变。其意义为:①增加抗体的多样性;②导致抗体亲和力的成熟。

2.试述B细胞主要外表分子及其作用。

〔1〕BCR复合物:由BCR和Igα/Igβ组成,BCR为mIg,在成熟B细胞外表有mIgM和mIgD,而在未成熟B细胞外表只有mIgM。mIg意义有二,其一为识别抗原〔抗原的B细胞表位〕;其二为mIg是鉴别B细胞的外表标志。Igα/Igβ的作用是转导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并参加mIg的表达和转运。

〔2〕B细胞共受体:表达于B细胞外表,由CD19、CD21和CD81组成; B细胞的BCR识别抗原,结合在抗原分子上的补体C3d和B细胞共受体的CD21结合后,可增加BCR和抗原结合的稳定性并和Igα/Igβ共同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

〔3〕CD40:其配体分子CD40L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CD40和CD40L结合的方面是为B细胞活化提供活化信号。

〔4〕CD80和CD86:其配体分子为CD28〔表达于T细胞外表〕和CTLA4〔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外表〕;CD80/CD86和CD28结合,为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CD80/CD86和CTLA4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信号。

第十章《T淋巴细胞》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A4.C5.B6.C7.D8.C9.C10.A

11.D12.A13.B14.D15.B16.A17.B18.B19.B20.D

21.D22.D23.C24.A25.B26.C27.C28.D29.D30.B

31.C32.D33.B34.C35.B36.D37.A38.C39.B40.D

41.D42.C43.A44.B45.A46.B47.C

二、名词说明

1.TCR-CD3复合物:由TCR和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形成TCR-CD3复合物,表达于T细胞外表。其中,TCR的作用是能特异性识别APC或靶细胞外表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CD3分子的功能是转导TCR识别抗原所产生的活化信号。

2.阳性选择: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中,DP在胸腺皮质和胸腺上皮细胞外表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Ⅰ/Ⅱ分子以适度亲和力结合,陆续发育成为SP,并获得MHC性;不能结合或发生亲和力过高结合的DP则发生凋亡。

3.阴性选择: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中,SP在皮质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和胸腺树突细胞或巨噬细胞外表自身抗原肽-自身MHCⅠ/Ⅱ分子复合物高亲力结合者发生凋亡,少局局部化为调节性T细胞;不能结合的SP发育成为成熟T细胞。阴性选择的意义是排解自身反响性T细胞克隆,获得自身耐受。

4.前T细胞受体:由TCRβ链和pTα组成,表达在前T细胞外表,无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作用,能抑制同源染色体上TCRβ链基因重排。

三、填空题

1.抗原肽-MHCⅠ/Ⅱ类分子复合物T细胞活化的第—信号

2.MHCⅡ类分子MHCⅠ类分子CD58/LFA3ICAM-1LFA-1

3.活化的TCD80/CD86下调或终止T细胞活化

4.CD80/CD86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5.活化的TCD40APCB

6.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

7.祖T细胞前T细胞未成熟T细胞

8.双阴性细胞双阳性细胞单阳性细胞

9.皮质获得MHC性DP分化为SP

10.皮质髓质交界处髓质区去除自身反响性T细胞

11.CD4+CD25+Foxp3+直接接触抑制靶细胞活化TGFβIL10

12.内源性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颗粒酶穿孔素颗粒溶素淋巴毒素Fas/FasL

四、简答题

1.简述γδT细胞的外表标志、抗原识别等特点及主要生物学作用。

外表标志:γδTCRCD3多数为CD4—CD8—

特点:主要分布于皮肤和黏膜组织;TCR缺少多样性,识别CD1分子提呈的多种病原体的共同抗原成分〔如糖脂或磷脂类抗原〕,也可直接识别某些病毒蛋白、热休克蛋白及某些肿瘤细胞外表的MICA和MICB分子等;无MHC性。

生物学作用:抗肿瘤、抗感染作用〔细胞毒作用〕;产生细胞因子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及介导炎症反响。

2.比较Th1细胞和Th2细胞的特点〔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功能〕。

〔1〕Th1:产生Th1型细胞因子,主要有IL-2、IFN-γ、TNF。其主要功能为:①增加细胞介导的抗感染免疫,格外是抗胞内病原体的感染;②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响。

〔2〕Th2:产生Th2型细胞因子,主要有IL-4、IL-5、IL-10、IL-13等。其主要功能为:①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抗体的产生;②在介导Ⅰ型超敏反响及抗寄生虫感染中也发挥重要作用〔IL4、IL5可诱导IgE的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活化〕。

3.试述T细胞的主要外表分子及其意义。

〔1〕TCR-CD3复合物:由TCR和CD3分子组成。依据组成不同,TCR分为αβTCR和γδTCR;前者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后者识别CD1提呈的脂类抗原等。CD3分子的意义为转导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的信号,此为T细胞活化的第—信号。

〔2〕CD4和CD8:这两个分子的意义如下:①为TCR的共受体,即,在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时,CD4分子MHCⅡ类分子结合,而CD8分子和MHCⅠ类分子,辅助TCR识别抗原,也参加TCR-CD3 信号转导;②参加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成熟及分化;③T细胞分亚群的依据;④CD4 是HIV的受体。

〔3〕CD28:其配体为CD80/CD86,两者结合后,为T细胞活提供第二信号。

〔4〕CTLA4: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和活化的CD8+T细胞,其配体为CD80/CD86,两者结合后,给活化的T细胞产生抑制信号,下调或终止T细胞的活化。

〔5〕CD40L:表达于活化的CD4+T细胞,其配体为CD40,表达于B细胞和APC细胞;两者结合的意义为:①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②促进APC活化,促进其CD80/CD86表达和细胞因子分泌,而APC细胞CD80/CD86表达和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又可促进其抗原的提呈和T细胞的活化。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和抗原的加工及提呈》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D2.B3.A4.A5.C6.A7.D8.D9.B10.D

11.C12.C13.C14.C15.A16.A17.D18.D19.C20.C

21.D22.A23.C24.B25.C26.D27.B28.C29.B30.B

二、名词说明

1.APC:即抗原提呈细胞,指能加工抗原并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2.professional APC:即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指组成性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将抗原性加工处理后,以抗原肽- 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提呈给CD4+T细胞。包含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

3.抗原加工:是APC将摄入胞内的外源性抗原或胞质内自身产生的内源性抗原降解为肯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抗原肽和MHC分子结合,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膜外表的过程。

4.抗原提呈:表达于在APC外表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被T细胞所识别,从而将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诱导T细胞活化的过程。

5.CLIP:即MHCⅡ类分子相关的恒定链多肽,是MHCⅡ类分子和Ia相关恒定链结合形成的〔αβIi〕3九聚体在MⅡC内,其Ia相关恒定链降解后,留存于MHCⅡ类分子肽结合槽内的肽段。

三、填空题

1.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

2.内源性CD4+外源性CD8+

3.经典DC浆细胞样DC

4.识别、摄取和加工外源性抗原,参加固有免疫抗原提呈和免疫激活作用免疫调节作用参加免疫耐受和诱导和维持

5.MⅡCHLA-DM

6.蛋白酶体钙联蛋白钙网蛋白TAP相关蛋白TAP钙联蛋白

7.脂类抗原

8.吞噬溶酶体MⅡC

9.CLIP

10.MHCⅠ类分子途径MHCⅡ类分子途径非经典的抗原提呈途径脂类抗原的CD1提呈途径

四、简答题

1.试述未成熟DC和成熟DC的特点。

〔1〕未成熟DC的特点为:①表达模式识别受体,有效识别和摄取外源性抗原。②具有很强的抗原加工能力。③低水平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提呈抗原和激发免疫应答能力较弱。

〔2〕成熟DC的特点为:①外表有许多树突样突起。②低表达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和摄取外源性抗原能力弱。③抗原加工能力弱。④高水平表达MHCⅡ类分子、共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能有效提呈抗原和激活T细胞。

2.简述巨噬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

〔1〕表达多种和抗原摄取相关的受体。

〔2〕通过吞噬作用、胞喝作用及受体介导的胞喝作用摄取抗原。

〔3〕在IFN-γ作用下,表达MHCⅠ类、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水平显著升高。

〔4〕将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4+T细胞〔效应T细胞或记忆T细胞〕。

〔5〕在活化T细胞的同时,单核/巨噬细胞本身被活化,去除被吞噬的病原体的能力明显增加。

3.简述B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

〔1〕主要以BCR特异性结合抗原,摄取抗原后,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4+T细胞〔效应T细胞或记忆T细胞〕。

〔2〕具有浓集抗原作用。

〔3〕活化的B细胞表达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为Th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4〕在激活Th的同时,B细胞自身受到Th的辅助而活化,并对TD抗原产生免疫应答。

4.简述Ia相关恒定链主要功能

〔1〕促进MHCⅡ类分子α链和β链的组装和折叠及二聚体的形成。

〔2〕阻挡MHCⅡ类分子在内质网内和其他内源性多肽的结合。

〔3〕促进MHCⅡ类分子转运到MⅡC。

五、问答题

1.内源性抗原是如何通过MHCⅠ类分子途径加工和提呈的?

〔1〕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和转运

内源性抗原和泛素结合,泛素化蛋白呈线性进入胞质的蛋白酶体后,被降解为6~30个氨基酸残基大小的抗原肽,该抗原肽经内质网膜上的TAP转运至内质网内。

〔2〕内质网腔内合成MHCⅠ类分子α链和β2微球蛋白〔β2m〕。Ⅰ类分子α链和伴侣蛋白结合,在伴侣蛋白参加下,Ⅰ类分子α链折叠并和β2m组装成Ⅰ类分子。TAP相关蛋白介导新合成的Ⅰ类分子和TAP结合,有利于经TAP转运入内质网的抗原肽就近和Ⅰ类分子结合。

4.〔3〕被TAP转运入内质网腔的抗原肽在内质网驻留的氨基肽酶〔ERAP〕修剪成8~10个氨基酸残基大小的抗原肽,使之适宜和Ⅰ类分子肽结合槽结合;进而抗原肽和MHCⅠ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Erp57催化Ⅰ类分子α2功能区的二硫键断裂和重建,使肽结合槽更适宜结合抗原肽。

5.最终,抗原肽-MHCⅠ类分子复合物被转运至细胞膜外表,提呈给CD8+T细胞。

6.2.试述外源性抗原是如何通过MHCⅡ类分子途径加工和提呈的?

7.〔1〕外源性抗原的摄取和加工

8.外源性抗原被APC外表的模式识别受体等受体识别后,通过胞喝作用、吞噬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内化等方法摄入细胞;摄入的蛋白抗原和内体融合,摄入的细菌等颗粒性抗原在胞内形成吞噬体,吞噬体和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内体和吞噬溶酶体再和胞质中的MⅡC融合,在吞噬溶酶体和MⅡC内,抗原被降解为抗原肽。

9.〔2〕MHCⅡ类分子的合成和转运

10.在内质网内合成MHCⅡ类分子α链和β链折叠成二聚体并和Ia相关恒定链〔Ii〕结合形成〔αβIi〕3九聚体;后者被转运至MⅡC后,其Ii链被降解,留存结合于MHCⅡ类分子肽结合槽内的小肽片段〔CLIP〕。

11.〔3〕MHCⅡ类分子的组装和抗原肽的提呈

12.在MⅡC中,HLA-DM和结合有CLIP的MHCⅡ类分子结合,使CLIP从肽结合槽解离,进而抗原肽结合至MHCⅡ类分子的肽结合槽中,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被转运至细胞膜外表,提呈给CD4+T细胞。

13.3.试述抗原提呈MHCⅠ类分子途径和MHCⅡ类分子途径的比较。

MHCⅠ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和MHCⅡ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的比较

MHCⅠ类分子途径

MHCⅡ类分子途径

抗原X

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降解抗原的胞内位置胞质蛋白酶体MⅡC、吞噬溶酶体

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部位

内质网MⅡC

伴侣分子的抗原肽转运分子钙联蛋白、TAP

Ii链、钙联蛋白

加工和提呈抗原的细胞全部有核细胞专职APC

识别和答的细胞CD8+T细胞〔CTL〕

CD4+T细胞〔Th〕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 B2.D3.C4.C5.C6.A7.D8.D9.B10.C

11.B12.A13.D14.D15.C16.C17.B18.C19.D20.B

21.B22.C23.B24.D25.C26.B27.C28.B29.D30.D

31.D32.D33.B34.A35.B36.C37.D38.D39.B40.A

41.B42.A43.B44.D45.C46.D47.D48.A

二、填空题

1.BCR抗原的B细胞表位Igα/IgβBCR共受体

2.BCR复合物转导的信号CD21CD19

3.体细胞高频突变抗体亲和力成熟Ig类别转换

4.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信号加工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CD4+T细胞,活化的Th又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5.B细胞Th细胞CD40/CD40L

6.BThIL6IL21

7.IL4IL5IL10IL21

8.生发中心母细胞mIg

9.暗区生发中心母细胞

10.生发中心母明FDCTfh阳性选择

11.表达高亲和力BCRFDC

12.B细胞B细胞丝裂原

13.丝裂原BCR

14.低IgM

15.Ig类别转换抗体亲和力成熟记忆B细胞

16.B细胞表位BCR

17.B1细胞IgM及IgG

18.埋伏期对数期平台期下降期

19.埋伏期长抗体浓度上升慢、产生抗体量少〔平台低〕抗体维持时间短诱发初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多主要产生低亲和力的IgM

20.埋伏期短抗体浓度上升快、产生抗体量多〔平台高〕抗体维持时间长诱发初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少主要产生高亲和力的IgG

三、名词说明

1.体液免疫应答: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发挥特异性免疫效应的过程。

2.体细胞高频突变:在生发中心,B细胞编码BCR轻链和重链V区的核苷酸序列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体细胞高频突变产生了表达不同亲和力BCR的B细胞克隆,只有少数高亲和力的BCR和FDC外表的抗原结合而存活,进一步分化成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导致抗体亲和力成熟。

3.Ig类别转换:B细胞在IgV基因重排完成后,B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的IgV基因不变,IgC基因发生改变,即从分泌IgM转变为分泌IgG、IgA或IgE,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Ig类别转换〔同种型转换〕。

4.抗体亲和力成熟:体细胞高频突变产生了表达不同亲和力BCR的B细胞克隆,只有少数高亲和力的BCR和FDC外表的抗原结合而存活,进一步分化成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导致抗体亲和力成熟。

三、简答题

1.简述TD抗原诱导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及其作用。

第—信号〔抗原识别信号〕:BCR复合物识别抗原的B细胞表位→→BCR交联,Igα/Igβ胞浆区ITAM磷酸化,传导抗原信号。

第二信号〔协同刺激信号〕:  B细胞的CD40结合Th的CD40L〔CD154〕→→细胞充分活化。

2.简述BCR对抗原识别和TCR识别抗原的不同点。

〔1〕BCR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回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和小分子化合物类抗原;

〔2〕BCR能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表们的空间构象;

〔3〕BCR对抗原的识别不需APC加工和提呈,亦无MHC性。

四、问答题

1.试述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中,Th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

〔一〕Th辅助B细胞活化

〔1〕活化的Th细胞CD40L表达增加,和B细胞上CD40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

〔2〕活化的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Th1, Th2〕

〔二〕B细胞对Th的作用

B细胞作为APC,提呈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给Th细胞,并通过B7-CD28作用使Th进一步活化。

2.试述B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分化和成熟的过程。

〔1〕B细胞获得活化第—信号并向T细胞区迁移:抗原进入机体经输入淋巴管到达淋巴滤泡,或经巨噬细胞吞噬或DC捕获后输送至淋巴滤泡;B细胞以BCR识别进入淋巴滤泡的抗原,获得活化的第—信号。接着B细胞内化抗原,并对抗原进行加工,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形式表达在B细胞外表。同时,B细胞从淋巴滤泡向淋巴结的T细胞区迁移,并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增加。

〔2〕Th细胞活化并向B细胞区迁移:外源性抗原进入机体被APC摄取后,在加工抗原的同时向外周免疫器官的T细胞区迁移,在外周免疫器官的T细胞区,APC以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形式将抗原提呈给Th细胞,在APC和T细胞的相互作用中,T细胞活化;活化的Th细胞向外周免疫器官的T细胞区迁移。

〔3〕Th细胞和B细胞在T细胞区和B细胞区的交界处相互作用:相向迁移的Th细胞和B细胞在T细胞区和B细胞区的交界处相遇,进而发生相互作用。B细胞在相互作用中获得活化的第二信号及Th细胞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B细胞获得二个活化信号后活化。

〔4〕活化的B细胞迁移入淋巴滤泡增殖形成生发中心:活化的B细胞迁移入淋巴滤泡后增殖,产生大量的生发中心母细胞集合而成的暗区;生发中心母细胞陆续增殖,形成生发中心细胞;生发中心细胞分布于明区,和该区的FDC、Tfh细胞相互作用,最终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

〔4〕在生发中心B细胞分化增殖成为浆细胞或记忆B细胞的过程中经历体细胞高频突变、抗体亲和力成熟以及Ig类别转换。

3.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中,和初次应答比较,再次应答有何特点?

埋伏期短:约为初次应答的一半。抗体浓度高:增加快,到平台期快,平台高。抗体连续时间长:平台期和下降期时间长。Ig类型:主要为IgG〔初次应答主要为IgM〕。抗体亲和力高,且较均一。只需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

第十五章《免疫耐受》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C4.D5.B6.C7.A8.C9.A10.A

11.B12.D

二、填空题

1.年龄和发育阶段生理状态遗传背景抗原剂量抗原类型及剂型抗原免疫途径抗原连续存在抗原表位特点

2.阴性选择/克隆去除诱导产生nTreg

3.阴性选择/克隆去除受体编辑

4.克隆去除免疫无视克隆失能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

三、名词说明

1.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免疫无应答状态。

2.中枢耐受〔及特点〕:指胚胎期以及诞生后T、B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其特点是:一样耐受长期连续,不易被打破。

3.外周耐受〔及特点〕:成熟的T、B细胞在抗原的诱导下,发生的免疫耐受。其特点是:耐受能连续一段时间,诱因排解后可恢复应答能力。

4.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因抗原剂量过低而诱导的耐受即为低带耐受;因抗原剂量过高诱导的耐受即为高带耐受。

5.免疫无视: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称为免疫无视。

四、简答题

1.以T细胞活化为例简述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形成机制。

低带耐受形成原因:抗原剂量过低,TCR结合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数量太少,缺少以激活特异性T细胞。

高带耐受形成原因:抗原剂量过高,易诱导调节性T细胞等负调节机制活化,抑制免疫应答,或诱导应答性T细胞凋亡。

2.简述T、B细胞形成耐受各有何特点。

T细胞耐受:易于诱导,所需抗原剂量低,耐受连续时间较长〔数月~数年〕。

B细胞耐受:需较大剂量抗原,耐受连续时间较短〔数周〕。

3.简述后天接触抗原导致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和机体因素。

后天接触抗原导致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包含:抗原剂量,抗原类型及剂型,抗原连续存在,抗原免疫的途径,抗原表位特点;导致免疫耐受形成的机体因素包含:机体发育程度或年龄,机体生理状态〔即处于免疫抑制状态〕,遗传背景〔动即物的种属和品系等〕。

4.何谓免疫豁免部位?产生豁免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机体某些部位〔如脑、眼前房等〕移植同种异体器官后,通常不诱导排斥反响,移植物能长期存活,这些部位称为免疫豁免部位。产生豁免效应的原因有:〔1〕生理屏障:使免疫效应细胞不能进入这些隔离部位;〔2〕局部微环境易于诱导免疫偏离,促进Th2型反响,而抑制Th1型反响;〔3〕能通过表达Fas受体,诱导Fas的淋巴细胞凋亡;〔4〕产生TGF-β为主的抑制性细胞因子,或能过表达PD-1配体抑制T细胞应答。

第十七章《超敏反响》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B2.B3.D4.C5.D6.D7.B8.A9.C10.D

11.D  12.A13.B  14.B15.D16.B17.D18.C19.D20.D

21.C22.C23.A

二、名词说明

1.超敏反响:又称变态反响,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显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害的非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2.变应原:能选择性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引起速发型超敏反响的抗原物质。

3.Arthus反响:是一种试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响。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注射局部显现剧烈炎症反响的现象。

三、填空题

1.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2.病理损害,生理功能紊乱

3.补体,吞噬细胞,ADCC作用

4.IgM,IgG

5.异种动物免疫血清,脱敏

6.IgE,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IgE FcR〔FcεRⅠ〕,组胺/激肽原酶/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D2

7.免疫复合物〔IC〕,补体,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8.发生快、消退快,主要引起生理功能紊乱,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9.CD4+Th1,CD8+CTL

四、简答题

1.简述Ⅰ型超敏反响的主要特点。

1〕发生快,消退快;2〕主要引起生理功能紊乱;3〕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五、问答题

1.试述Ⅰ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

抗原→→机体→→产生IgE→→IgE结合到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外表IgE Fc受体上〔形成致敏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抗原和致敏细胞上的IgE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开释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毛血细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Ⅰ型超敏反响常见疾病:①过敏性休克〔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②呼吸道过敏症〔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③消化道过敏反响〔过敏性胃肠炎〕;④皮肤过敏反响〔荨麻疹、湿疹等〕。

2.试述Ⅱ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

靶细胞外表〔半〕抗原→→机体→→产生IgG、IgM→→抗体和靶细胞上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结合后吸附于靶细胞〕→→①激活补体②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调理作用〕③ADCC作用→→溶化、吞噬、破坏靶细胞。

Ⅱ型超敏反响常见疾病:①输血反响;②新生儿溶血症;③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④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药物过敏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粒细胞减少症、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⑤肺出血-肾炎综合征;⑥甲状腺功能亢进〔Graves病〕。

3.试述Ⅲ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

Ⅲ型超敏反响发生机制:抗原→→机体→→产生IgG、IgM、IgA→→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于毛细血管基底摸→→激活补体系统,产生C3a、C5a、C3b

→→①中性粒细胞浸润→→吞噬IC,开释溶酶体酶→→局部组织损害。

→→②血小板活化→→开释血管活性胺,凝血系统活化→→血小板集合→→微血栓形成→→局部充血、出血、缺血。

→→③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开释血管活性胺→→血管内皮间隙增大→→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

Ⅲ型超敏反响常见疾病:①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响、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②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试述Ⅳ型超敏反响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

Ⅳ型超敏反响常见疾病: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响、接触性皮炎。

第二十二章《免疫学检测技术》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C2.B3.A4.D5.B6.A

二、名词说明

1.凝集反响:颗粒性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

2.间接凝集反响: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包被在载体颗粒外表,和相应抗体或抗原反响显现凝集的现象。

3.沉淀反响: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4.效价:又称滴度。抗原抗体反响中,显现明显可见反响的最大抗体或抗原制剂稀释度。

5.免疫标记技术:用荧光素、酶或放射性同位素等标记物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响。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具有快速、可定性或定量及定位等特点。

6.ELISA: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已知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外表,使抗原抗体反响在固相外表进行,通过洗涤洗除液相中的游离成分,再相继参加酶标记的抗体和底物显色,推断待检抗原或抗体的含量。

三、填空题

1.高度特异性外表化学基团之间的可逆结适宜宜的抗原浓度和比例抗原抗体反响的两个阶段

2.电解质温度酸碱度

3.玻片协同单向

4.3H-TdR掺入法MTT法51Cr开释法LDH开释法

第二十三章《免疫学防治》练习题参

一、单项选择题

1.A2.C3.B4.D5.A6.D7.D8.C

二、名词说明

1.人工主动免疫: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2.人工被动免疫:人为地给机体输入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医治或紧急预防疾病。

3.打算免疫:依据某些特定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有打算地用疫苗进行免疫接种,预防相应传染病,最终到达掌握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4.重组载体疫苗:将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插入载体〔减毒的病毒或细菌〕基因组中,接种后,随疫苗株在体内的增殖,大量表达所需的抗原,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5.DNA疫苗:由编码病原体有效免疫原的基因和细菌质粒构建重组体而制成的疫苗称为DNA疫苗。

三、填空题

1.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类毒素重组载体疫苗DNA疫苗

2.抗毒素人免疫球蛋白制剂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

3.吃用疫苗黏膜疫苗透皮疫苗医治性疫苗

4.预防传染病抗肿瘤打算生育预防免疫病理损害

5.细菌外毒素丙种球蛋白缺少症麻疹甲型病毒性肝炎

6.某些癌症造血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

7.移植排斥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响病炎症

8.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

文档

医学免疫学人卫题库

第—章《免疫学概论》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免疫是指〔〕A、机体识别和排解抗原性异物的功能B、机体去除和杀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C、机体去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的功能D、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范2.免疫对机体是〔〕A、有害的B、有利的C、有利也有害D、正常条件下有利,非常条件下有害3.机体抗击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范4.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去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A、免疫监视B、免疫自稳C、免疫耐受D、免疫防范5.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正常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