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ebyte.com 2003-4-19 电子工程师网站 |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经过使用和发展,目前已经有几种。但都是在RS-232标准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形成的。所以,以RS-232C为主来讨论。RS-323C标准是美国EIA(电子工业联合会)与BELL等公司一起开发的1969年公布的通信协议。它适合于数据传输速率在0~20000b/s范围内的通信。这个标准对串行通信接口的有关问题,如信号线功能、电器特性都作了明确规定。由于通行设备厂商都生产与RS-232C制式兼容的通信设备,因此,它作为一种标准,目前已在微机通信接口中广泛采用。 在讨论RS-232C接口标准的内容之前,先说明两点: 首先,RS-232-C标准最初是远程通信连接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与数据通信设备DCE(Data Communication Equipment)而制定的。因此这个标准的制定,并未考虑计算机系统的应用要求。但目前它又广泛地被借来用于计算机(更准确的说,是计算机接口)与终端或外设之间的近端连接标准。显然,这个标准的有些规定及和计算机系统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矛盾的。有了对这种背景的了解,我们对RS-232C标准与计算机不兼容的地方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RS-232C标准中所提到的“发送”和“接收”,都是站在DTE立场上,而不是站在DCE的立场来定义的。由于在计算机系统中,往往是CPU和I/O设备之间传送信息,两者都是DTE,因此双方都能发送和接收。 一、RS-232-C RS-232C标准(协议)的全称是EIA-RS-232C标准,其中EIA(Electronic Industry Association)代表美国电子工业协会,RS(ecommeded standard)代表推荐标准,232是标识号,C代表RS232的最新一次修改(1969),在这之前,有RS232B、RS232A。它规定连接电缆和机械、电气特性、信号功能及传送过程。常用物理标准还有有EIARS-232-C、EIARS-422-A、EIARS-423A、EIARS-485。 这里只介绍EIARS-232-C(简称232,RS232)。 例如,目前在IBM PC机上的COM1、COM2接口,就是RS-232C接口。 1.电气特性 EIA-RS-232C对电器特性、逻辑电平和各种信号线功能都作了规定。 在TxD和RxD上:逻辑1(MARK)=-3V~-15V 逻辑0(SPACE)=+3~+15V 在RTS、CTS、DSR、DTR和DCD等控制线上: 信号有效(接通,ON状态,正电压)=+3V~+15V 信号无效(断开,OFF状态,负电压)=-3V~-15V 图1 以上规定说明了RS-323C标准对逻辑电平的定义。对于数据(信息码):逻辑“1”(传号)的电平低于-3V,逻辑“0”(空号)的电平告语+3V;对于控制信号;接通状态(ON)即信号有效的电平高于+3V,断开状态(OFF)即信号无效的电平低于-3V,也就是当传输电平的绝对值大于3V时,电路可以有效地检查出来,介于-3~+3V之间的电压无意义,低于-15V或高于+15V的电压也认为无意义,因此,实际工作时,应保证电平在±(3~15)V之间。 EIA-RS-232C与TTL转换:EIA-RS-232C是用正负电压来表示逻辑状态,与TTL以高低电平表示逻辑状态的规定不同。因此,为了能够同计算机接口或终端的TTL器件连接,必须在EIA-RS-232C与TTL电路之间进行电平和逻辑关系的变换。实现这种变换的方法可用分立元件,也可用集成电路芯片。目前较为广泛地使用集成电路转换器件,如MC1488、SN75150芯片可完成TTL电平到EIA电平的转换,而MC14、SN75154可实现EIA电平到TTL电平的转换。MAX232芯片可完成TTL←→EIA双向电平转换,图1显示了1488和14的内部结构和引脚。MC1488的引脚(2)、(4,5)、(9,10)和(12,13)接TTL输入。引脚3、6、8、11输出端接EIA-RS-232C。MC1498的14的1、4、10、13脚接EIA输入,而3、6、8、11脚接TTL输出。具体连接方法如图2所示。图中的左边是微机串行接口电路中的主芯片UART,它是TTL器件,右边是EIA-RS-232C连接器,要求EIA高电压。因此,RS-232C所有的输出、输入信号都要分别经过MC1488和MC1498转换器,进行电平转换后才能送到连接器上去或从连接器上送进来。 图2 2、、连接器的机械特性: 连接器:由于RS-232C并未定义连接器的物理特性,因此,出现了DB-25、DB-15和DB-9各种类型的连接器,其引脚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下面分别介绍两种连接器。 (1)DB-25: PC和XT机采用DB-25型连接器。DB-25连接器定义了25根信号线,分为4组: ①异步通信的9个电压信号(含信号地SG)2,3,4,5,6,7,8,20,22 ②20mA电流环信号 9个(12,13,14,15,16,17,19,23,24) ③空6个(9,10,11,18,21,25) ④保护地(PE)1个,作为设备接地端(1脚) DB-25型连接器的外形及信号线分配如图3所示。注意,20mA电流环信号仅IBM PC和IBM PC/XT机提供,至AT机及以后,已不支持。 图3 (2)DB-9连接器 在AT机及以后,不支持20mA电流环接口,使用DB-9连接器,作为提供多功能I/O卡或主板上COM1和COM2两个串行接口的连接器。它只提供异步通信的9个信号。DB-25型连接器的引脚分配与DB-25型引脚信号完全不同。因此,若与配接DB-25型连接器的DCE设备连接,必须使用专门的电缆线。 电缆长度:在通信速率低于20kb/s时,RS-232C所直接连接的最大物理距离为15m(50英尺)。 最大直接传输距离说明:RS-232C标准规定,若不使用MODEM,在码元畸变小于4%的情况下,DTE和DCE之间最大传输距离为15m(50英尺)。可见这个最大的距离是在码元畸变小于4%的前提下给出的。为了保证码元畸变小于4%的要求,接口标准在电气特性中规定,驱动器的负载电容应小于2500pF。 3、RS-232C的接口信号 RS-232C规标准接口有25条线,4条数据线、11条控制线、3条定时线、7条备用和未定义线,常用的只有9根,它们是 (1)联络控制信号线: 数据装置准备好(Data set ready-DSR)——有效时(ON)状态,表明MODEM处于可以使用的状态。 数据终端准备好(Data set ready-DTR)——有效时(ON)状态,表明数据终端可以使用。 这两个信号有时连到电源上,一上电就立即有效。这两个设备状态信号有效,只表示设备本身可用,并不说明通信链路可以开始进行通信了,能否开始进行通信要由下面的控制信号决定。 请求发送(Request to send-RTS)——用来表示DTE请求DCE发送数据,即当终端要发送数据时,使该信号有效(ON状态),向MODEM请求发送。它用来控制MODEM是否要进入发送状态。 允许发送(Clear to send-CTS)——用来表示DCE准备好接收DTE发来的数据,是对请求发送信号RTS的响应信号。当MODEM已准备好接收终端传来的数据,并向前发送时,使该信号有效,通知终端开始沿发送数据线TxD发送数据。 这对RTS/CTS请求应答联络信号是用于半双工MODEM系统中发送方式和接收方式之间的切换。在全双工系统中作发送方式和接收方式之间的切换。在全双工系统中,因配置双向通道,故不需要RTS/CTS联络信号,使其变高。 接收线信号检出(Received Line detection-RLSD)——用来表示DCE已接通通信链路,告知DTE准备接收数据。当本地的MODEM收到由通信链路另一端(远地)的MODEM送来的载波信号时,使RLSD信号有效,通知终端准备接收,并且由MODEM将接收下来的载波信号解调成数字两数据后,沿接收数据线RxD送到终端。此线也叫做数据载波检出(Data Carrier dectection-DCD)线。 振铃指示(Ringing-RI)——当MODEM收到交换台送来的振铃呼叫信号时,使该信号有效(ON状态),通知终端,已被呼叫。 (2)数据发送与接收线: 发送数据(Transmitted data-TxD)——通过TxD终端将串行数据发送到MODEM,(DTE→DCE)。 接收数据(Received data-RxD)——通过RxD线终端接收从MODEM发来的串行数据,(DCE→DTE)。 (3)地线 有两根线SG、PG——信号地和保护地信号线,无方向。 上述控制信号线何时有效,何时无效的顺序表示了接口信号的传送过程。例如,只有当DSR和DTR都处于有效(ON)状态时,才能在DTE和DCE之间进行传送操作。若DTE要发送数据,则预先将DTR线置成有效(ON)状态,等CTS线上收到有效(ON)状态的回答后,才能在TxD线上发送串行数据。这种顺序的规定对半双工的通信线路特别有用,因为半双工的通信才能确定DCE已由接收方向改为发送方向,这时线路才能开始发送。 2个数据信号:发送TXD;接收RXD。 1个信号地线:SG。 6个控制信号: DSR数传机(即modem)准备好,Data Set Ready. DTR数据终端(DTE,即微机接口电路,如Intel8250/8251,16550)准备好,Data Terminal Ready。 RTSDTE请求DCE发送(Request To Send)。 CTSDCE允许DTE发送(Clear To Send),该信号是对RTS信号的回答。 DCD数据载波检出,Data Carrier Detection当本地DCE设备(Modem)收到对方的DCE设备送来的载波信号时,使DCD有效,通知DTE准备接收, 并且由DCE将接收到的载波信号解调为数字信号, 经RXD线送给DTE。 RI振铃信号 Ringing当DCE收到交换机送来的振铃呼叫信号时,使该信号有效,通知DTE已被呼叫。
|
http://www.eebyte.com 2003-4-19 电子工程师网站 |
一、远距离通信 第1和第2中情况是属于远距离通信(传输距离大于15m的通信)的例子,故一般要加调制解调器MODEM,因此使用的信号线较多。注意:在以下各图中,DTE信号为RS-232-C信号,DTE与计算机间的电平转换电路未画出。 1、采用Modem(DCE)和电话网通信时的信号连接: 若在双方MODEM之间采用普通电话交换线进行通信,除了需要2~8号信号线外还要增加RI(22号)和DTR(20号)两个信号线进行联络,如图1所示。 图1 DSR、DTR:数传机(DCE)准备好、数据终端(DTE)准备好,只表示设备本身可用。 首先,通过电话机拔号呼叫对方,电话交换台向对方发出拔号呼叫信号,当对方DCE收到该信号后,使RI(振铃信号)有效,通知DTE,已被呼叫。当对方“摘机”后,两方建立了通信链路。 若计算机要发送数据至对方,首先通过接口电路(DTE)发出RTS(请求发送)信号。此时,若DCE(Modem)允许传送,则向DTE回答CTS(允许发送)信号。一般可直接将RTS/CTS接高电平,即只要通信链路已建立,就可传送信号。(RTS/CTS可只用于半双工系统中作发送方式和接收方式的切换。 当DTE获得CTS信号后,通过TXD线向DCE发出串行信号,DCE(Modem)将这些数字信号调制成模拟信号(又称载波信号),传向对方。 计算机向DTE“数据输出寄存器”传送新的数据前,应检查Modem状态和数据输出寄存器为空。当对方的DCE收到载波信号后,向对方的DTE发出DCD信号(数据载波检出),通知其DTE准备接收,同时,将载波信号解调为数据信号,从RXD线上送给DTE,DTE通过串行接收移位寄存器对接收到的位流进行移位,当收到1个字符的全部位流后,把该字符的数据位送到数据输入寄存器,CPU可以从数据输入寄存器读取字符。 2、采用专用电话线通信:在通信双方的MODEM之间采用电话线进行通信,则只要使用2~8号信号线进行联络与控制。不需要电话机、振铃信号RI和DTR信号,其信号线的连接如图2那样。 图2 二、近距离通信: 当通信距离较近时,可不需要Modem,通信双方可以直接连接,这种情况下,只需使用少数几根信号线。最简单的情况,在通信中根本不需要RS-232C的控制联络信号,只需三根线(发送线、接收线、信号地线)便可实现全双工异步串行通信,即是这里要讨论的第一种情况。 无Modem时,最大通信距离按如下方式计算: RS-232C标准规定:当误码率小于4%时,要求导线的电容值应小于2500PF。对于普通导线,其电容值约为170PF/M。则允许距离L=2500PF/(170PF/M)=15M 这一距离的计算,是偏于保守的,实际应用中,当使用9600bps,普通双绞屏蔽线时,距离可达30~35米。 1、零Modem 的最简连线(3线制) 图3是零MODEM方式的最简单连接(即三线连接),图中的2号线与3号线交叉连接是因为在直连方式时,把通信双方都当作数据终端设备看待,双方都可发也可收。在这种方式下,通信双方的任何一方,只要请求发送RTS有效和数据终端准备好DTR有效就能开始发送和接收。 图3 (1)RTS与CTS互联:只要请求发送,立即得到允许 (2)DTR与DSR互联:只要本端准备好,认为本端立即可以接收(DSR、数传机准备好)。 2、零Modem标准连接: 如果想在直接连接时,而又考虑到RS-232C的联络控制信号,则采用零MODEM方式的标准连接方法,其通信双方信号线安排如下1-2-3-4-5顺序所演示的那样。 无Modem的标准联线(7线制)如图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RS-232C接口标准定义的所有信号线都用到了,并且是按照DTE和DCE之间信息交换协议的要求进行连接的,只不过是把DTE自己发出的信号线送过来,当作对方DCE发来的信号,因此,又把这种连接称为双叉环回接口。 双方的握手信号关系如下(注:甲方乙方并未在图中标出): (1)当甲方的DTE准备好,发出DTR信号,该信号直接联至乙方的RI(振铃信号)和DSR(数传机准备好)。即只要甲方准备好,乙方立即产生呼叫(RI)有效,并同时准备好(DSR)。尽管此时乙方并不存在DCE(数传机)。 (2)甲方的RTS和CTS相连,并与乙方的DCD互连。即:一旦甲方请求发送(RTS),便立即得到允许(CTS),同时,使乙方的DCD有效,即检测到载波信号。 (3)甲方的TXD与乙方的RXD相连,一发一收。
1 2 3 4 |
RS-232接口又称之为RS-232口、串口、异步口或一个COM(通信)口。"RS-232"是其最明确的名称。 在计算机世界中,大量的接口是串口或异步口,但并不一定符合RS-232标准,但我们也通常认为它是RS-232口。 严格地讲RS-232接口是DTE(数据终端设备)和DCE(数据通信设备)之间的一个接口,DTE包括计算机、终端、串口打印机等设备。DCE通常只有调制解调器(MODEM)和某些交换机COM口是DCE。标准指出DTE应该拥有一个插头(针输出),DCE拥有一个插座(孔输出)。这经常被制造商忽视(如:WYSE终端就是孔输出DTE串口)但影响不大,只要搞清楚DCE、DTE就行了,然后按照标准接线图接线就不会错了。(DTE、DCE 引脚定义相同)
RS-232接口引脚定义
串口、并口连接线大全
在电脑的使用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连接线。这些连接线外观上好像都差不多,但内部结构完全不同并且不能混用。如果在使用中这些连接线坏了,往往很多使用者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下面就给出这些常见的连接线的连线方法以便于修理或查找故障。在介绍之前先对一些市场常用名词做出解释。现在所有的接头都可以分为公头和母头两大类。
公头:泛指所有针式的接头。
母头:泛指所有插槽式的接头。
所有接头的针脚有统一规定,在接头上都印好了的,连接时要注意查看。在接线时没有提及的针脚都悬空不管。下面给出串口,并口各针脚功能表以供高级用户维护电缆或接头时使用。
串口中断服务函数集
//串口中断服务程序,仅需做简单调用即可完成串口输入输出的处理
//出入均设有缓冲区,大小可任意设置。
//可供使用的函数名:
//char getbyte(void);从接收缓冲区取一个byte,如不想等待则在调用前检测inbufsign是否为1。
//getline(char idata *line, unsigned char n); 获取一行数据回车结束,必须定义最大输入字符数
//putbyte(char c);放入一个字节到发送缓冲区
//putbytes(unsigned char *outplace,j);放一串数据到发送缓冲区,自定义长度
//putstring(unsigned char code *puts);发送一个定义在程序存储区的字符串到串口
//puthex(unsigned char c);发送一个字节的hex码,分成两个字节发。
//putchar(uchar c,uchar j);输出一个无符号字符数的十进制表示,必须标示小数点的位置,自动删除前面无用的零
//putint(uint ui,uchar j);输出一个无符号整型数的十进制表示,必须标示小数点的位置,自动删除前面无用的零
//delay(unsigned char d); 延时n x 100ns
//putinbuf(uchar c);人工输入一个字符到输入缓冲区
//CR;发送一个回车换行
//*************************************************************************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OLEN 32 /* size of serial transmission buffer */ idata unsigned char outbuf[OLEN]; /* storage for transmission buffer */ unsigned char idata *outlast=outbuf; //最后由中断传输出去的字节位置 unsigned char idata *putlast=outbuf; //最后放入发送缓冲区的字节位置 #define ILEN 12 /* size of serial receiving buffer */ idata unsigned char inbuf[ILEN]; unsigned char idata *inlast=inbuf; //最后由中断进入接收缓冲区的字节位置 unsigned char idata *getlast=inbuf; //最后取走的字节位置 bit outbufsign0; //最后一个数据覵BUF发完标志 发完=0 bit outbufsign; //输出缓冲区非空标志 有=1 bit inbufsign; //接收缓冲区非空标志 有=1 bit inbufful; //输入缓冲区满标志 满=1 #define CR putstring("\\r\\n") //CR=回车换行 //***************************** //延时n x 100ns void delay(unsigned char d) //在源程序开头定义是否用w77e58或22。1184M晶振 {unsigned char j; do{ d--; //110592 & c52 #ifndef cpuw77e58 #ifndef xtal221184 j=21; //k=38 cpu80320 100us k=21 cpu 8052 #else j=42; #endif #else #ifndef xtal221184 j=38; #else j=76; #endif #endif do {j--;} while(j!=0); }while(d!=0); } //***************************** //放入一个字节到发送缓冲区 putbyte(char c) {uchar i,j; ES=0; /*暂停串行中断,以免数据比较时出错? */ //if (outlast=putlast) while ( (((outlast-putlast)==2) && (outlast > putlast )) || ((outlast < putlast) && (OLEN-(putlast-outlast)==2))) { ES=1; c++;c--;ES=0; // i=(0-TH1); // do{i--;j=39; do {j--;}while(j!=0); }while(i!=0); //i=39 } *putlast=c; //放字节进入缓冲区 putlast++; //发送缓冲区指针加一 if (putlast==outbuf+OLEN) putlast=outbuf; //指针到了顶部换到底部 outbufsign=1; if (!outbufsign0) {outbufsign0=1;TI=1; } //缓冲区开始为空置为有,启动发送 ES=1; } //****************************** //放一串数据到发送缓冲区 putbytes(unsigned char *outplace,unsigned char j) { int i; for(i=0;i outplace++; } } //****************************** //输出一个无符号字符数的十进制表示,必须标示小数点的位置,自动删除前面无用的零 //例如putchar(0x32,2),输出"4.8". //putchar(0x32,3),输出"0.48". //putchar(0x32,1),输出"48". putchar(uchar c,uchar j) {uchar idata free[4];uchar data i; i=0; free[i++]=(c/100+0x30); if (j==3) free[i++]='.'; free[i++]=(c%100)/10+0x30; if (j==2) free[i++]='.'; if (j==2 && free[i-3]==0x30) free[i-3]=0x20; free[i++]=(c%10)+0x30; if (j==1 && free[i-3]==0x30) free[i-3]=0x20; if (j==1 && free[i-3]==0x20 && free[i-2]==0x30) free[i-2]=0x20; putbytes(free,i); } //****************************** //输出一个无符号整型数的十进制表示,必须标示小数点的位置,自动删除前面无用的零 putint(uint ui,uchar j) {uchar idata free[6]; uchar data i; i=0; free[i++]=(ui/10000+0x30); if (j==5) free[i++]='.'; free[i++]=((ui%10000)/1000+0x30); if (j==4) free[i++]='.'; if (j==4 && free[i-3]==0x30) free[i-3]=0x20; free[i++]=((ui%1000)/100+0x30); if (j==3) free[i++]='.'; if (j==3 && free[i-4]==0x30) free[i-4]=0x20; if (j==3 && free[i-4]==0x20 && free[i-3]==0x30) free[i-3]=0x20; free[i++]=((ui%100)/10+0x30); if (j==2) free[i++]='.'; if (j==2 && free[i-5]==0x30) free[i-5]=0x20; if (j==2 && free[i-5]==0x20 && free[i-4]==0x30) free[i-4]=0x20; if (j==2 && free[i-5]==0x20 && free[i-4]==0x20 && free[i-3]==0x30) free[i-3]=0x20; free[i++]=(ui%10+0x30); if (j==1 && free[i-5]==0x30) free[i-5]=0x20; if (j==1 && free[i-5]==0x20 && free[i-4]==0x30) free[i-4]=0x20; if (j==1 && free[i-5]==0x20 && free[i-4]==0x20 && free[i-3]==0x30) free[i-3]=0x20; if (j==1 && free[i-5]==0x20 && free[i-4]==0x20 && free[i-3]==0x20 && free[i-2]==0x30) free[i-2]=0x20; putbytes(free,i); } //*************************************** //发送一个定义在程序存储区的字符串到串口 putstring(unsigned char *puts) {for (;*puts!=0;puts++) //遇到停止符0结束 putbyte(*puts); } //************************************* //发送一个字节的hex码,分成两个字节发。 unsigned char code hex_[]={"01234567ABCDEF"}; puthex(unsigned char c) {int ch; ch=(c>>4)&0x0f; putbyte(hex_[ch]); ch=c&0x0f; putbyte(hex_[ch]); } //************************************* //从接收缓冲区取一个byte,如不想等待则在调用前检测inbufsign是否为1。 uchar getbyte (void) { char idata c ; while (!inbufsign); //缓冲区空等待 ES=0; c= *getlast; //取数据 getlast++; //最后取走的数据位置加一 inbufful=0; //输入缓冲区的满标志清零 if (getlast==inbuf+ILEN) getlast=inbuf; //地址到顶部回到底部 if (getlast==inlast) inbufsign=0; //地址相等置接收缓冲区空空标志,再取数前要检该标志 ES=1; return (c); //取回数据 } //***************************************** //接收一行数据,必须定义放数据串的指针位置和大小 del=0x7f,backspace=0x08,cr=0x0d,lf=0x0a void getline (uchar idata *line, unsigned char n) { unsigned char cnt = 0; //定义已接收的长度 char c; do { if ((c = getbyte ()) == 0x0d) c = 0x00; //读一个字节,如果是回车换成结束符 if (c == 0x08 || c == 0x7f) //BACKSPACE 和 DEL 的处理 { if (cnt != 0) //已经输入退掉一个字符 {cnt--; //总数目减一 line--; //指针减一 putbyte (0x08); //屏幕回显的处理 putbyte (' '); putbyte (0x08); } } else { putbyte (*line = c); //其他字符取入,回显 line++; //指针加一 cnt++; //总数目加一 } } while (cnt < n - 1 && c != 0x00 && c!=0x1b); //数目到了,回车或ESC停止 *line = 0; //再加上停止符0 } //**************************** //人工输入一个字符到输入缓冲区 putinbuf(uchar c) {ES=0; if(!inbufful) {*inlast= c; //放入数据 inlast++; //最后放入的位置加一 if (inlast==inbuf+ILEN) inlast=inbuf;//地址到顶部回到底部 if (inlast==getlast) inbufful=1; //接收缓冲区满置满标志 inbufsign=1; } ES=1; } //***************************************** //串口中断处理 serial () interrupt 4 { if (TI ) { TI = 0; if (outbufsign) //if (putlast==outlast) outbufsign=0; //else {SBUF=*outlast; //未发送完继续发送 outlast++; //最后传出去的字节位置加一 if (outlast==outbuf+OLEN) outlast=outbuf;//地址到顶部回到底部 if (putlast==outlast) outbufsign=0; //数据发送完置发送缓冲区空标志 } else outbufsign0=0; } if (RI) { RI = 0; if(!inbufful) { *inlast= SBUF; //放入数据 inlast++; //最后放入的位置加一 inbufsign=1; if (inlast==inbuf+ILEN) inlast=inbuf;//地址到顶部回到底部 if (inlast==getlast) inbufful=1; //接收缓冲区满置满标志 } } } //***************************** //串口初始化 0xfd=19200,0xfa=9600,0xf4=4800,0xe8=2400,0xd0=1200 serial_init () { SCON = 0x50; /* mode 1: 8-bit UART, enable receiver */ TMOD |= 0x20; /* timer 1 mode 2: 8-Bit reload */ PCON |= 0x80; TH1 = 0xfA;//fa, //baud*2 /* reload value 19200 baud */ TR1 = 1; /* timer 1 run */ ES = 1; REN=1; EA=1; SM2=1; //SM2=1时收到的第9位为1才置位RI标志 TMOD |=0x01; //th1 auto load 2X8,th0 1X16 TH0=31; TL0=0; //X 32 =1S TR0=1; //ET0=1; } //***************** //测试用主函数 void main(void) {char c; idata unsigned char free[16]; unsigned char idata *freep=free; serial_init(); putstring("jdioptuejls;j;klj"); delay(10); while(1) { putstring("com is ready! ");} c=getbyte(); putbyte(0x20); puthex(c); switch(c) {case 'r': putbytes(inbuf,ILEN); break; case 'g': getline(freep,10); putbyte(0x20); putstring(freep); break; default: putbyte(c);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