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初中常见表现手法(一)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0:55:43
文档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初中常见表现手法(一)

【阅读3级】散文:初中常见表现手法(一)考点直击【语文考试说明摘录】:“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在历年的中考试卷当中,“分析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题型已经屡见不鲜。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现手法”这一基本语文术语。表现手法【概念】表现手法是指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与“表达方式”的关系】“表现手法”即作者
推荐度:
导读【阅读3级】散文:初中常见表现手法(一)考点直击【语文考试说明摘录】:“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在历年的中考试卷当中,“分析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题型已经屡见不鲜。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现手法”这一基本语文术语。表现手法【概念】表现手法是指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与“表达方式”的关系】“表现手法”即作者
【阅读3级】散文:初中常见表现手法(一)

考点直击

【语文考试说明摘录】:

 “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

在历年的中考试卷当中,“分析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题型已经屡见不鲜。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现手法”这一基本语文术语。

表现手法

【概念】

表现手法是指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与“表达方式”的关系】

“表现手法”即作者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

【与“写作手法”的关系】

1.狭义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

2.广义的“写作手法”包含“表现手法”。

【同义词】表达技巧

【包含】: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

 ③选材剪裁

 结构技巧(过渡、铺垫、呼应等)

 ⑥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等

初中常见表现手法(一)

【“比”类】

1、对比:将两种不同性质的人、事物(或者一个人、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使表达的人物形象、思想情感更为突出、鲜明。例如:

(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 牧民篇》)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人、事、物作陪衬。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正衬举例: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反衬举例:

(1)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2)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

3、欲扬先抑:要发扬、放开,先控制、压抑。即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欲抑先扬”则反之)例如:

(1)欲扬先抑:《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xuān)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耐,还爱闹待遇、发牢骚,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然后却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

(2)欲抑先扬:鲁迅在《锁记》中先称赞衍太太“对别家孩子却是好的”,但后来逐渐发现衍太太实际上是个很丑恶、很会捉弄人、两面三刀的人。

【“借”类】

1、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如:

(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

“景中情”分析方法:一是整体上把握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情感态度;二是依据景物本身的形态、色泽、声音等特点分析情感态度。如:暖色景物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等;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

2、借物抒情:在描写物品时,作者把感情寄托于对事物的爱憎之中,借物品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3)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3、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例如: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4、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例如: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解缙)

(2)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咏松》)

 5、借物喻理: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出一种道理。例如:

(1)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上堂开示颂》)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题全攻略之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类赏析题必用公式:

判断手法 + 解释(分条列举) + 效果+人物形象/事物特征 +中心情感

P.S. “效果”除“比类”外,一般不作要求;

 “解释”即结合上下文内容分条列举手法的具体运用。

【例1】

报秋

宗璞

 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问题:《报秋》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请赏析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表现手法。

判断手法:对比

解释:玉簪花VS太阳花;玉簪花VS“我”

人物形象/事物特征:玉簪花生命力强;“我”懒散、一事无成

中心情感:表达对玉簪花的赞美;对自己的反思、人生的感悟

【例2】

母亲

洪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有人问美食家蔡澜:“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妈妈做的菜最好吃。”这 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 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终有一天,它 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 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后来才知道:每次我 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

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竟然如此自私地对 待母亲。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问题: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的。(不超过150个字)(6分)

判断手法:借物抒情

解释:母爱分别凝聚在荠菜、海带排骨汤、催眠药中

人物形象:体现母亲对我的爱(不用答)

中心情感:陶醉——幸福——痛心

要点回顾

常见表现手法(一)

无他,

但手熟尔。

——欧阳修《卖油翁》

文档

学而思八年级语文之初中常见表现手法(一)

【阅读3级】散文:初中常见表现手法(一)考点直击【语文考试说明摘录】:“要求了解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及主要表现手法。”在历年的中考试卷当中,“分析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题型已经屡见不鲜。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现手法”这一基本语文术语。表现手法【概念】表现手法是指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与“表达方式”的关系】“表现手法”即作者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