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 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 共有。 古德诺夫 (H. Good-enoygh) 《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 在 (Cultural-Anthropology andLinguistics) 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 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2)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 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对父母两系 的兄弟姐妹的称谓这一语言表现形式上, 英语与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英语中仅有 uncle 和 aunt 两个词, 而在汉语中,伯、叔、姑、舅、姨秩序井然,不得混一。汉语中对父母的兄弟姐妹的这一复杂的称谓体系 正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族观念和宗法文化的特点。 3)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这种双向关系可以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作为 文化的传播工具这两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文化的构成又离不开思维(精神文化是思维的直接产物,物质文化是思维的 间接产物)。作为思维的工具,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的方式、范围和深度。然而,当思维 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语言形式不能满足其需要或阻碍其发展时,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改造思维工具, 促使语言发生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思维又影响和制约着语言。 文化的生命力在干传播。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自然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是文 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异族文化的传播,语言中又会出现一些新的词语、 新的表达方式,这样文化又影响和制约了语言。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的研究,从 50 年代开始,在美国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1959 年,随着霍尔(E.T.Hall)《无声的语 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的出版,跨文化交际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门新兴的 学科便确立了其学科的地位。 跨文化交际学除研究文化和交际的定义与特征以及文化与交际的关系之外,还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 文化因素。这些因素至少包括(胡文仲,1994):1)语言方面的,如词语的文化内涵、篇章结构、逻辑思 维以及翻译等值等方面;2)非语言手段,如手势、身势、服饰、音调高低、微笑、沉默、对时间与空间的 不同观念等;3)社交准则,即人们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以及某些风俗习惯;4)社会组织,即家庭 中各成员的关系、同事朋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5)价值观念,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宗教观念、道德标准 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 三 语言的使用与文化背景因素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因此,人的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 约,言语交际行为也不例外。格拉斯通(Gladstone,1972)也曾指出过:“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不仅为我们 提供了交际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它制约着我们交际的类型和方式。”由此可见,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 背景的不同,在使用上自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相识的人见面打招呼时,操汉语的人一般可以根据 对方的具体状况即景即情地问话:吃饭前后可用“吃了吗?”路上相遇可问“去哪儿?”对方在看书时则 可说“在看书啊?”或“看什么书啊?”等等。而英美人则通常说一句 Hi,Hello 之类的问候语即可。又 2
如在实施“邀请”这一言语行为时,文化背景的不同对语言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贾玉新的描述, 在美国文化中,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些活动等于借用别人的时间,因此对别人的时间安排要充分尊重, 所涉及的时间则是双方协同的结果。这种文化观念在语言使用上体现为“邀请”是一个围绕着“时间”进 行协同的过程,例如: S:I'd really like to make a date with you to have lunch and talk things over. A:Fine,when are you free? S:How about Monday? A:I'm trying not to come in Monday. S:Okay,but it has to be after one. A:Okey,I don't teach on Thursday. S:One-fifteen? A:Fine.I'll write it down. S:Good.We have a lot to catch up on. (W.Nessa,19,Perspective,P.121) 而在中国文化中,邀请别人参加宴会或某种活动等一般被认为是牺牲自己的时间或给别人一个面子。 被邀请者把“邀请”看作是一种荣誉。时间通常不是由双方协商来定,而是由主人一方来确定。这一文化 特征反映在语言使用上便是交谈双方尽量说一些程式化的客套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