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oni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1002-1728(2019)06-0044-05㊀㊀㊀㊀㊀㊀doi:10.3969/j.issn.1002-1728.2019.06.011
国内外大豆产业㊁科技现状浅析与
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思考
∗曹永强,王昌陵,王文斌,宋书宏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辽宁沈阳㊀110161)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大豆生产十分脆弱,与其被公认的重要性极不协调㊂在大豆科技㊁产业等方面我国与美国等大豆主产国之间还有很大差距㊂文中梳理了国内外大豆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现状,阐述了制约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的技术需求㊁发展措施和建议㊂
关键词:大豆;产业发展;科技;思考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B
㊀㊀大豆原产于我国,有5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重要的粮㊁油㊁饲㊁营养等功能兼备的经济作物,在全球农作物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㊂同时,大豆具有贸易杠杆功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调节与制衡角色,能够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风向,因此,大豆产业发展一直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㊂随着美国关税对我国外贸的持续冲击,急需加快大豆产业的自主科技创新,适当扩大种植面积,促进产能提升,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保障必要食用供给,切实提高我国大豆产业抵御不确定风险的能力㊂1㊀国内外大豆产业现状
1.1㊀国外大豆产业现状
1.1.1㊀世界主产国大豆种植面积㊁总产和单产
进入21世纪,世界大豆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种植面积㊁总产和单产持续增加,其中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7535万hm2增加到2017年的12380万hm2,增加.3%;总产由2000年的17510万t增加到2017年33682万t,增加92.4%;单产由2000年的2.32t/hm2增加到2.72t/hm2,增加17.2%[1,2]㊂
世界上大豆主产国有美国㊁巴西㊁阿根廷㊁印度㊁中国㊁巴拉圭㊁加拿大等,生产了全世界95%的大豆(表1)㊂2018年,巴西的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为3750万hm2,美国总产和单产均最高,分别为12773万t和3.55t/hm2[3]㊂
表1㊀主产国大豆种植面积㊁总产㊁单产
面积
(百万hm2)
总产
(百万t)
单产
(t/hm2)世界130.04369.32 2.84
美国35.96127.73 3.55
巴西37.5120.5 3.21
阿根廷19.0057.0 3.00
印度11.210.50.94
㊀㊀数据来源:USDA,2018.9
1.1.2㊀大豆生产形式及相关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的大豆主产国大豆生产呈现出高度规模化㊁集约化㊁机械化㊁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生产主要以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基本单元,由于普遍种植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采用化学除草技术,节省了大量人力投入,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单产水平又相对较高,因此,经济效益十分显著㊂种植形式通常以大面积清种轮作为主,其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高,成果转化率及科技贡献率较高㊂
产业方面,20世纪90年代,为保护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美国将大豆产业纳入国家农业发展战略规划,实行严格的农作物轮作制度㊂通过发放农业生产性补贴㊁科学发展补贴㊁金融补贴㊁贸易补贴等多种补贴形式(占总收益的40%~60%),全方位扶持大豆产业发
∗收稿日期:2019-06-14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100201);大豆产业技术体系沈阳综合试验站(CRAS-004)
作者简介:曹永强(1977-),男,硕士,研究员,从事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研究㊂E-mail:yqcao1977@163.com 通讯作者:王文斌(1968-),男,硕士,研究员,从事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研究㊂E-mail:wbwang@163.com 宋书宏(19-),男,博士,研究员,从事大豆遗传育种与栽培生理研究㊂E-mail:sshun@163.com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曹永强等:国内外大豆产业㊁科技现状浅析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思考
展,保障了农民利益,促进了大豆产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㊂
1.1.3㊀大豆国际贸易情况
2017年,世界大豆贸易总量达到了1.55亿t,其中,美洲大豆占据垄断地位,竞争优势明显㊂按世界大豆贸易份额排名依次为巴西(43.2%)㊁美国(38.5%)㊁阿根廷(6.3%)㊁巴拉圭(4.3%)㊁加拿大(3.1%)㊁乌拉圭(2.1%)㊁乌克兰(1.8%),其他国家所占份额不足1.0%[4]㊂在定价方面,美国公司垄断了世界大豆出口市场90%以上的贸易份额,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简称CBOT)掌握着国际大豆市场的定价话语权㊂中国进口大豆占世界大豆总进口量的60%左右,仅从美国进口大豆量就占中国进口总量的35%,约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60%㊂
1.2㊀我国大豆产业现状
1.2.1㊀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
近20年来,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先后经历了缓慢上升㊁快速下滑㊁基本稳定和逐渐恢复的4个阶段,而单产一直相对较低,提高不显著㊂2000年至2010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维持在900万hm2,总产1600万~1700万t;此后种植面积持续下降,到2015年达到最低点,为650万hm2;近3年,随着国家多项发展大豆产业的出台,种植面积有一定恢复,2018年达到840万hm2,总产实现1500万t,但单产水平依然不高(1.79t/hm2),仅为美国大豆单产的一半左右㊂
1.2.2㊀大豆生产形式及相关
我国大豆生产形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国营农场为代表的标准化㊁机械化㊁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特点是耕地质量较好,生产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以清种为主,单产水平较高,规模效益显著;另一种是小农户的低水平粗放生产模式,特点是耕地一般为中低产田,面积小而零散,资源投入少㊁利用率低,常作为次要作物间套其他作物生产,单产水平低,效益差㊂
产业方面,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有利于促进大豆产业发展的,例如:2017年‘一号文件“提出在东北三省一区实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2018年‘财政重点强农惠农“加大支农投入,在东北三省一区实施玉米㊁大豆生产者补贴,且大豆补贴标准高于玉米㊂以上的实施,缩小了大豆与其他作物的效益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者种植大豆积极性㊂
1.2.3㊀我国大豆需求与进口情况
2000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大豆需求与日俱增,年增长速度在10.0%以上,2017年总需求量达到11000万t,而国产大豆仅为1440万t(其中20万t 出口),全年进口9554万t,进口占比达到86.85%,同比增加13.9%,创历史最高纪录,占世界大豆贸易总量的60%以上㊂
2㊀国内外大豆科技发展现状
世界大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主要体现在转基因育种㊁分子生物学㊁杂交育种㊁栽培生理生态㊁加工等几个方面㊂
2.1㊀转基因育种技术
美国转基因育种技术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在基因挖掘㊁定位㊁克隆㊁转化等关键环节掌握核心技术,已建立完善的技术研发及应用体系㊂美国利用转基因技术已成功培育出第二代转基因(Roundup Ready2(glyphosate-tol-erant))品种和2+转基因(RR2Xtend=Roundup Ready2
Xtend(glyphosate and dicamba-tolerant))品种,平均产量水平达到3.5t/hm2以上㊂2013年,孟山都公司培育出抗除草剂和抗虫(Bt基因)的复合性状转基因大豆品种㊂2015年,巴西已连续第三年种植了抗虫㊁抗除草剂复合性大豆,种植面积为520万hm2[5]㊂目前,全球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在9500万hm2,美国及拉美国家的大豆生产中有95%以上为转基因品种[6]㊂
我国大豆转基因技术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在遗传转化㊁外源基因挖掘㊁克隆及受体种质筛选等方面都有了一定技术储备㊂目前,农杆菌介导转化法的转化效率已达到了1%~2%,而缺乏稳定可靠的优异外源基因及高转化效率的优异种质成为该技术实施的技术瓶颈㊂
2.2㊀大豆基因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随着大豆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豆全基因组测序成果显著[7]㊂继2010年美国发布了Williams82 (Glycine_max_v2.0)和野生大豆(系谱IT182932)基因组序列,高质量的大豆基因组研究成果陆续发布,为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的定位㊁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8]㊂2018年,中国科学院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对国审广适应大豆品种 中黄13的基因组(Gmax_ZH13)进行从头组装,最终得到1.025Gb的基因组序列[9],该成果为我国大豆分子育种研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基础㊂
在大豆分子遗传基础及种质资源遗传评价研究方面,针对不同性状(产量㊁品质㊁农艺性状㊁抗虫㊁抗病㊁抗逆等)特点,美国已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研究体系,在表型遗传研究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重要性状进行基因多年多点的分子定位研究,建立了涵盖20个连锁群,包括1400多个标记的遗传图谱,明确了大豆部分农艺㊁产量㊁品质㊁抗病㊁抗逆等重要性状的有效基因位点及遗传特点[10~12]㊂我国国家种质资源库现保存32000余份大豆种质资源,丰富资源的遗传差异及基因挖掘研究尤为重要,中国农业科学院通过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㊁改进,建立了基于大豆核心种质的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技术体
㊃54㊃辽宁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
系,构建了规模小㊁多样性丰富㊁代表性强的一系列大豆核心种质基因库,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野生大豆泛基因组,并在基因水平上解析了大豆遗传信息,为促进大豆育种技术水平的提高奠定理论基础㊂
2.3㊀杂交㊁分子育种技术
大豆新品种的培育是更多优异基因的再聚合㊁再重组,创制更加优良品系的过程,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分子设计育种成为热点[13],目前采用分子技术可对1~3个目标基因进行有效整合,而杂交育种技术的强大基因聚合能力是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仍是世界各国大豆育种的基础性工具㊂近年来,基因组学㊁生物信息学为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为完善以不同育种目标为前提的杂交育种亲本选配㊁后代选择等理论及方法奠定了重要生物学基础㊂我国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方面居国际领先地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及安徽阜阳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均选育出了杂交大豆品种,如果能在完善强优组合组配㊁繁育制种优化等瓶颈技术上有所突破,未来杂交大豆将具有很大发展潜力[14]㊂近年来,分子标记辅助育种㊁品种分子设计育种等分子育种技术发展较快㊂在大豆重要性状分子标记应用研究方面,国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包括产量和产量因素㊁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㊁油酸含量㊁抗SMV㊁抗SCN㊁抗虫㊁耐逆等都有QTL定位,并通过前景选择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优良株系㊂我国在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发面与国外还有较大差异,QTL标记的精准性和可重复性还需进一步提高㊂
2.4㊀栽培技术特点及相关基础研究
美国大田作物生产执行严格的轮作制度(美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表明大豆具有根瘤固氮(70kg/hm2,纯N)㊁养分消耗少㊁秸秆还田率高等利于土壤改良的特性,并形成了以免少耕㊁全程机械化㊁高密植㊁精准施肥(单位面积为我国的1/4)㊁化学除草㊁水份等一系列技术在内的完善栽培体系㊂同时,精细的生育区组划分体系为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持;布局合理的试验网络体系,为品种的种植方式㊁产量形成与表现提供基础数据;其他专业机构为大豆种子加工㊁机械配套㊁肥料配比㊁病虫草害防控㊁防灾减灾㊁市场分析与产业预测等提供技术与信息服务㊂我国大豆栽培技术体系发展不平衡㊁不健全,各地区各具特色,如:黑龙江国营农场结合机械化大面积生产,提出的 大垄窄行密植 与 垄三栽培 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增产效果显著[15];南方地区的 玉米(木薯) 大豆间套作栽培 模式较为成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16]㊂而在很多地区大豆种植仍很粗放㊁落后,没有可依的栽培技术体系㊂
同时,大豆高产栽培生理生态研究为大豆生产的技术突破及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虽然国内外科研机构在大豆高产发育机理㊁水肥互作产量㊁土壤肥力
与肥料效率关系㊁区域土壤与水等生态影响等领域取得
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基础研究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
密的突出问题,研究成果应用率低㊁效果不显著㊂
2.5㊀大豆油脂㊁饲料加工㊁食品加工㊁保健品加工
油脂㊁豆粕是大豆传统加工业两大主要产品,通过加
工设备与工艺的改良,大豆油脂提取率已达到70%以上,
豆粕蛋白的NSI值达到75%以上㊂在改进加工设备配置
的同时,提高产品有效活性物质㊁降低营养抑制因子等提
质技术成为未来压榨工艺的发展方向,例如,酶法冷榨技
术㊂豆制品加工由传统小作坊的经验加工向规模化㊁标
准化生产发展[17],豆制食品营养(功能营养㊁抑制因子)及质量安全基础研究成为热点,推动产业不断升级㊂我
国大豆蛋白质粉㊁软磷脂㊁异黄酮等大豆保健品研发与欧
美国家差距较大,仍缺乏核心技术㊂
总而言之,常规技术仍将是大豆资源创新㊁新品种选
育的基础工具和基本方法,转基因育种技术㊁分子育种技
术是大豆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远期而言,三者将相辅相
成㊁密不可分,最终形成现代育种技术体系;种植制度的
发展还是要回归到可持续的农作物轮作制度上来;种植
模式依因地制宜原则,完善已有成熟模式,向多样化模式
的探索;栽培技术及田间农艺措施的发展将向简约化㊁机
械化㊁规模化发展;大豆加工向标准化㊁产业化㊁保健品精
深加工方向发展㊂
3㊀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思考
3.1㊀制约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3.1.1㊀大豆育种技术的创新力不足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大豆育种单位仍然主要以常规
育种技术选育大豆新品种,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手段
结合不够紧密,功能基因研究与育种实际需求还有一定
距离,在产量㊁品质㊁抗逆性㊁适应性等方面均具有突破性
进展的品种还不是很多㊂同时,重要性状遗传㊁分子调
控㊁基因聚合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缓慢了育种技术
的创新,品种选育技术鲜有突破,超高产品种不是很
多[18]㊂
3.1.2㊀我国种质资源数量虽多,但基础研究与创新利用
不足
长期以来,由于对各类种质资源的认知还不够全面㊁
深入,导致优异资源的育种利用率偏低及利用方法不正
确,大量优异基因未得到有效利用或部分丢失,导致大豆
育种遗传基础狭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不仅了常规
优良品种的选育,也了特异专用大豆品种的选育㊂3.1.3㊀大豆生产区域布局㊁结构失衡,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依据‘国家农作物优势区域布局“和‘农作物种植制
㊃㊃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曹永强等:国内外大豆产业㊁科技现状浅析与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思考
度“,我国大豆在区域布局及种植比例上都严重失调㊁不足,2018年,大豆种植面积0.084亿hm2,不足玉米的1/4㊂同时,在我国很多地区,大豆生产被弱化㊁边缘化,
农民种植大豆缺少技术服务机构的有效指导,品种和配套技术更新缓慢,生产分散㊁管理粗放,种植的大豆单产水平低㊁品质一致性差㊁收益不高㊂同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贡献率(2017年为57.5%)与美国(80%以上)相比仍有较大差距㊂
3.1.4㊀栽培技术突破性成果少,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够紧密
大豆生产的区域性较强,不同区域的栽培技术差异较大,不能一概而论㊂由于对大豆产量与品质形成㊁发育㊁肥水利用效率㊁抗病耐逆㊁环境协调等生理生态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大豆区域性栽培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突破性成果少㊁更新滞后㊁配套性不强,了品种潜力挖掘及生产效率的提高㊂
除国营大农场㊁专业合作社外,我国多数地区大豆生产较为分散㊁不成规模,专业化和机械化程度均不高,而适用于小面积大豆生产的小型农机设备又十分短缺,适用机型较少,这也导致了适于机械化的品种和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栽培技术应用率不高,农机与农艺脱节严重,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㊂
3.1.5㊀新型蛋白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弱,精深加工技术储备不足
我国生产的大豆主要是用于加工食用,市场对传统豆制品㊁新兴豆奶及蛋白制品的需求量较大㊂然而,我国大豆传统制品加工工艺更新滞后㊁工业化程度低㊁生产工艺粗糙㊁现代技术应用率低,造成产品升级换代缓慢;在精深加工方面,关键设备元件严重依赖进口,自主技术工艺研发不足,了大豆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竞争力提升㊂
3.1.6㊀产业扶持需具有较好的实效性和稳定性2015年以前,国家虽然也相继出台了多项振兴大豆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但由于缺乏实质性利好内容,可操作性一般,没有收到预期效果㊂而近3年,国家大豆补贴落到实处,提高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大豆产业有逐渐回暖趋势,可见国家扶持对产业发展影响很大㊂同时,国家产业的稳定性也极为重要,能够有效保障生产者的预期收益,防止产业因的不确定性而出现大起大落现象㊂
3.2㊀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
针对我国大豆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应协同推进大豆基础理论㊁应用基础理论及方法技术创新等3方面工作,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㊁遗传育种㊁栽培生理生态㊁精深加工及研究等研发体系,并加强各领域研究的互相衔接与协调,实施联合攻关㊁全面创新战略㊂3.2.1㊀大豆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
加强大豆抗除草剂㊁抗虫㊁养分高效利用的转基因育种技术研究㊂首先,要完善基因挖掘㊁克隆技术体系,充分验证基因功能,获得可靠的目标基因;其次,通过优化技术方法和反应条件,建立高效的大豆再生体系和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提高转化率㊂
3.2.2㊀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组㊁分子标记技术研究
开展大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完善基因分析技术,对大豆发育㊁产量㊁品质㊁抗性等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组进行解析,揭示内在机制;开展大豆重要性状分子标记研究,构建高质量㊁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明确基因位点及其对性状变异的遗传贡献率㊂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技术的深入研究将为大豆分子育种体系的建立奠定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㊂
3.2.3㊀大豆优良品种选育与遗传育种研究(1)优质㊁高产㊁多抗㊁广适大豆新品种选育㊂(2)超高产㊁广适性大豆品种选育与筛选㊂(3)杂交大豆品种选育与制种技术提升㊂(4)专用型(鲜食㊁小粒型㊁黑豆)大豆品种选育㊂(5)开展大豆品种间㊁种间杂交产量㊁品质等重要性状遗传机制和品种改良方法研究,完善现有育种技术体系,提高育种效率㊂
3.2.4㊀大豆种质资源鉴定㊁评价与创新利用(1)开展大豆种质资源收集㊁分类㊁保存㊁精准鉴定与评价工作,建立资源数据库共享平台,并对优异资源进行分子水平鉴定,为育种利用提供基础数据㊂(2)采用常规技术㊁分子技术,利用现有材料创制目标性状极优新种质,培育特异新种质,保护优异基因稀有资源㊂
3.2.5㊀大豆相关生理机制研究
(1)大豆高产潜力形成基础及生理机制在大豆适宜种植区域,通过优化栽培条件,构建高产(超高产)群体,系统研究环境条件㊁物质积累与转运分配㊁光合生理㊁资源利用等与产量关系密切因素,明确大豆产量潜力的形成条件与机制㊂(2)资源利用效率差异的形成机制以高产群体㊁标准化生产群体㊁传统生产群体㊁间套作群体㊁夏播复种群体以及瘠薄地㊁半干旱逆境群体等产量差异群体的光㊁温㊁水㊁气㊁肥等资源要素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产量水平下诸要素利用效率及变化规律差异表现,建立诸要素不同层次的动态参数模型,为改进㊁提升包括品种选择㊁田间配置㊁肥水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技术在内的栽培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㊂(3)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从营养元素吸收与转运㊁相关激素变化㊁光合产物分配时空变化㊁籽粒化学成分动态转换等角度研究栽培措施㊁资源条件等对品质指标的影响机理,分析相关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明确不同生态区㊁不同栽培条件下大豆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明确因素,为品质提升奠定基础㊂
㊃74㊃辽宁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
3.2.6㊀大豆绿色㊁高产㊁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
示范
以减少能耗㊁提升质量㊁保护农田可持续利用为目
标,在大豆主产区,开展绿色㊁高产㊁高效栽培技术体系研
究㊂重点研究应用大豆轮作倒茬㊁化肥减施㊁低毒环保病
虫害药剂和除草剂减施㊁保护性耕作等绿色栽培技术措
施对大豆产量㊁品质㊁效益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探索合理
的产投比和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点,明确各项措施
具体内容与指标,实现减少化肥用量10%以上㊁农药用量10%以上及节本增效15%以上[19]㊂对成熟技术进行组装㊁集成,进行科技示范,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加快科技成
果转化㊂
3.2.7㊀大豆制品㊁保健功能品加工技术研究(1)大豆养分与传统㊁新兴豆制食品品质关系研究,明确与食品质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关键指标,提出加工专用品种分类划分标准㊂(2)加强关键及配套加工设备的研发力度,完善不同豆制食品加工工艺,建立节能㊁环保㊁健康营养的豆制食品加工工艺体系,提升现有技术水平㊂(3)开展大豆特殊保健功能成分研究,明确大豆特殊成分的保健功能,提出专用品种分类标准,建立优质㊁高效的提取加工工艺,为产业化奠定技术基础㊂
3.2.8㊀大豆效益补偿机制研究
(1)研究经济效益㊁生态效益㊁产业等因素对种植户选择何种作物进行种植的决策行为的影响,明确关键因素㊂(2)开展效益补偿方式和方法㊁实现途径和相关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大豆产业效益补偿机制[20]㊂(3)开展效益补偿对种植户行为及产业长期发展的影响研究㊂(4)从生产技术角度,研究不同作物种植效益差异产生的具体原因,并提出技术解决方案,促进种植效益的提升㊂
3.3㊀发展措施与建议
首先,优化区域布局,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实施大豆
振兴战略㊂完善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落实‘全国种植
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指导内容,大力发展东北
春大豆和黄淮海夏大豆等优势产区大豆生产,推进实施
玉米与大豆轮作,建立合理的农作物轮作体系㊂第二㊁加
大研发经费投入,组织协同攻关,以科技创新促进大豆产
业全面发展㊂适当增加对大豆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稳
定人才队伍,制定长期㊁可持续的科技发展规划,保持科
研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经费
保障,避免科研单位为生存而被项目左右,频繁改变研究
方向,成果难有突破㊂组织跨学科㊁跨机构的技术协同攻
关,做到整体联动㊁优势互补㊁资源共享,形成完整的产业
研发体系㊂第三㊁落实大豆产业扶持,建立补偿机
制㊂制定㊁落实大豆产业保护,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完
善大豆生产补贴制度,稳定收益预期,引导农民科学安排,扩大大豆生产[21]㊂开展轮作制度试验示范,支持东北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推行玉米大豆轮作,建立完善的用地㊁养地相结合的轮作制度体系㊂第四㊁开展科技示范㊁技术培训,做好技术普及㊁推广工作㊂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开展新成果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以点带面,辐射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培育大豆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社会化服务,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做到科技入户,技术到田㊂
参考文献:
[1]㊀Worl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USDA,2001.1.
[2]㊀Worl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USDA,2017.12.
[3]㊀Worl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USDA,2018.9.
[4]㊀Oilseeds:World Markets and Trade,USDA,2017.12.
[5]㊀2015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科技日报国际部,2016.
[6]㊀2017~2022年中国转基因作物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战略研
究报告,智研咨询,2018.
[7]㊀夏正俊.大豆基因组解析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研究进
展[J].植物学报,2017(52):148~158.
[8]㊀Jeremy Schmutz,Steven B.Cannon,Jessica Schlueter,et al.Ge-
nome sequence of the palaeopolyploid soybean[J].Nature, 2010,463(7278):178~183.
[9]㊀Yanting,Shen,Jing Liu,Haiying Geng,et al.De novo assembly
of a Chinese soybean genome[J].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 2018,61(8):871~884.
[10]㊀曲梦楠,蒋炳军,刘薇.等大豆分子育种研究新进展[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4,16(3):8~13. [11]㊀Yinghui Li,Guangyu Zhou,Jianxin Ma,et al.De novo as-
sembly of soybean wild relatives for pan-genome analysis of di-
versity and agronomic traits[J].Nature Biotechnology,2014,
32(10):1045~1052.
[12]㊀高莎,董德坤,刘乐承.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29):48~53. [13]㊀田志喜,刘宝辉,杨艳萍,等.我国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成果
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9):915~922. [14]㊀师颖,马利平,张瑞军.大豆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
种业,2017(8):17~19.
[15]㊀朴英,付迎春,胡凡,等.大豆大垅窄行密植与垄三栽培田
杂草发生动态及化学除草体系对比试验[J].中国农学通
报,2004,20(3):215~217.
[16]㊀周颖,陈平杜,青庞婷,等.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大豆农艺性
状及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36(6):745~750.
[17]㊀杨婷婷,张海生,古晓红,等.新形势下我国大豆加工行业
发展战略研究[J].大豆科技,2017(4):23~26. [18]㊀王岚,孙君明,赵荣娟,等.大豆超高产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J].大豆科学,2013,32(5):687~693.
[19]㊀杨婷婷,张海生,古晓红,等.大豆病虫害防控未来发展战
略[J].植物保护,2018(7):84~85.
[20]㊀郭天宝,李根,王云凤.中国大豆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J].农业经济问题,2016(1):26~34.
[21]㊀盖钧镒.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J].黑龙江粮食,2018(9):40~45.
㊃84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