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目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课型 | 讲读 | 备课时间 | 年 月 日 | 2016年4月20日 | |
上课时间 | 4月 20日 | 班级 | 九年四班 | 上课时间 | 月 日 | 班级 | |
课标要求与分析 | 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分析:属于是知识目标 学习水平:理解 行为动词:理解 学习内容:积累注释字词句 要求: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分析:属于技能目标 学习水平:领悟 行为动词:体会 学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要求:学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分析:属于情感性目标 学习水平:了解 行为动词:学会 学习内容: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 ||||||
教材分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人教版中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论述严密、观点鲜明,思想深刻,读后发人深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
学情分析 | 本篇课文面对的是九年级下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正式学习过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在议论文方面,学生也已基本掌握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但是接触文言议论文还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时间。 | ||||||
重、难点: | 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及逐层深入的论证过程。 3、情感与价值观:辩证地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学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 难。 | ||||||
教具 | 多媒体、白板 | ||||||
流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一个故事,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教师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1、多媒体出示词语 2、介绍孟子及《孟子》 三、自主学习:思考问题: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理解课文,适当做笔记,疑问处可与同桌探讨,不能解决的做好记号。教师巡视,给予适当引导(如查阅工具书,选择义项等方面)。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了那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他们的经历。 2、这六位古代圣贤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作者是如何论证的?说说作者的论证思路。 重点点拨: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本文的论证结构:个别事例——一般道理——正反论证——点明论点 五、品读鉴赏: 本文语言内涵丰富,给人启迪,找出你认为蕴涵深刻道理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并做一点赏析。(可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内容启迪等方面任选一角度) 例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以骈句为主,结构整齐,增强了语言气势,告诉我们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就必须先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艰苦的磨练。 六、拓展延伸: 1、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你还能列举那些处于困境而奋发有为的例子。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2、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贪图安逸享乐而亡国的例子。(隋炀帝、宋高宗) 3、“正是忧患意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是忧患意识,大和民族精诚团结,忍辱精进,才在二战的废墟上建立了一个科技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可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想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的民族复兴;日本更是亡我中华之心不死;海峡对岸还叫嚣着‘’……请同学们结合个人和民族的现实,思考讨论忧患意识的现实意义。 七、课堂检测: | ||||||
板书设计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 圣贤经历—————— 苦难造就人才 (事例) (结论) 个人(正面) 国家(反面) 层层论证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论点)
| ||||||
作业情况 | 背诵课文 | ||||||
教学后记 | 孟子这篇短文是历史传诵的说理名篇,本文不仅逻辑严谨、富于辞采,而且所说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好材料。引导学生学会文言文学习的技巧和要点,深刻理解文章内容,发掘文章的教育意义,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终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目的,应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基于此,自己尝试采用在“导引---诵读---翻译----细品---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仔细品味理解文章内容、文章思路,体会语言特色。拓展延伸则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历史和现实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树立正确对待苦难和安乐的人生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