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教育学
英文名称:education science
课程编码:14102B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总 学 时:
总 学 分:4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专业: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促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科学素养,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形成教育基本技能,能地开展教育和教学工作,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具体任务如下:
1、使学生掌握当代教育学理论基本知识;
2、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和教学思想;
3、形成正确的教师职业观,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认识;
4、形成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
5、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课程与教学管理技能;
6、了解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能够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7、掌握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和艺术,具备带好一个班集体基本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教育学课程一学期完成,教学时数合计为学时,其中讲授时数为60学时,余4学时供见习、课堂讨论及自由伸缩之用。
在每章内容提要之前,对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作简要的说明,以帮助师生理解和掌握教材,抓住重点,突出关键,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一)了解教育、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掌握它们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明确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
(二)掌握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运用其客观规律分析、研究小学教育发展中的现象和问题。
(三)了解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掌握确立教育目的、制定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规律。
(四)掌握课程、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懂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为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五)掌握德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当前德育的任务要求和存在的问题,熟悉常用的德育方法,能够研究解决当前德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六)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特点和权利义务,明确教师职业的素质要求和专业化发展的趋势,并能运用其基本原理分析、判断自身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
四、有关教学环节的要求
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使用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借助教育学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开展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影响作用。
《教育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致力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体系,成为其它课程的榜样。
(一)全面实施合作式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师全员实施合作式案例教学,每个章节的理论学习均结合案例进行。通过精选案例,提前布置,组内合作,组间讨论,成绩绑定五个基本的环节.将这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用于教师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搜集信息、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改变长期以来教育学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结合教育参观考察活动、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并借助于学校的“见习、实习、研习”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习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明确《教育学》教学的目的要求, 包括总的目的要求和各章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各章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 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理论去分析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严格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
将传统的仅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管理转变为既重视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的全程性管理。改革考试内容,引导学生重视教育学课程,开展创造性学习。
(四)采取多种形式, 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如指导学生自学、组织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主要是教育见习活动)中写总结报告、论文等,并将其作为本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各章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以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质量。
教育学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两个部分,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通过课堂讨论、教学实践和作业来评定。期末考试成绩通过闭卷考试来评定。
五、学时分配
章节 | 主要内容 |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作业 题量 | 备注 | ||||
讲授 | 习题 | 讨论 | 课外 | 小计 | ||||
第一章 | 教育学概述 | √ | 6 | 1 | ||||
第二章 |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 √ | 6 | 1 | ||||
第三章 | 教育与社会发展 | √ | 6 | 1 | ||||
第四章 | 教育与人的发展 | √ | 6 | 1 | ||||
第五章 |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 √ | 6 | 1 | ||||
第六章 | 教育制度 | √ | 6 | 1 | ||||
第七章 | 课程 | √ | 6 | 1 | ||||
第八章 | 教学 | √ | √ | 8 | 1 | |||
第九章 | 德育 | √ | 6 | 1 | ||||
第十章 | 教师与学生 | √ | √ | 8 | 1 | |||
合 计 | 60 | 4 | 10 |
模块一:教育原理。包括教育与教育学;人、社会与教育;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教育目的;教育改革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概况。
模块二:课程与教学。包括课程理论,教学理论。
模块三:德育理论。德育与现代德育观,德育目标、内容、过程及组织、德育思想流派简述。
模块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劳动的特点和价值、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素质。
六、使用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
(一)使用教材
柳海民:《教育学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二)教学参考书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年版。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主编:《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鲁洁主编:《教育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6、施良方主编:《中学教育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田本娜主编:《小学教育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教育部人事司、考试中心制定:《教育学考试大纲》(小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教育部人事司、考试中心制定:《教育学考试大纲》(中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王炳照等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吴式颖编:《外国教育史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12、曹长德:《教育学案例教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全国12所重点师范大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郑金州:《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小学教育学教程教学指导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16、[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7、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8、黄甫全等:《小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19、朱德全主编:《小学教育学》,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0、梁廉玉、胡晓莺主编:《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2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22、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有多个版本都可以用)。
23、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
24、巴班斯基[前苏联],吴文侃译:《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
25、吴文侃主编:《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年。
26、陈桂生:《学校教育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7、鄢烈山、何保胜编:《杞人忧师——拯救中国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
28、罗树华主编:《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29、严育洪编著:《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0、Cecil D.Mercer,Ann R.Mercer 著,胡晓毅、谭明华译《学习问题学生的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
3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金一鸣:《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5、《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七、本大纲尚需说明的问题,如没有可省略
编制试题的具体要求:
1、试卷按学校要求以规范形式编制。
2、命题覆盖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章内容。
3、客观性试题约占60%;主观性试题约占40%。
4、识记题约占30%;理解题为约占40%;分析应用题约占20%;创新题约占10%。
5、基本题约占60%,一般难度题约占30%,较大难度控制在10%以内。
执笔教师: 李俊义 教研室主任:李俊义 教学系(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