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 陈学壮
把《新经典 日日诵》12册从头翻来,你会发现小古文最初出现在第五册中,第五册里共有5课,这5课都与动物有关,第六册亦有5课,内容与植物有关。然后,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古文的篇目数量依次增加,其中七、八册中各有10篇,第九册中有17篇,第十册里有10篇,第11册中有20篇,第12册里有22篇,共计99篇。
《新经典 日日诵》中小古文篇目统计
册 数 | 篇数 |
第五册 | 5 |
第六册 | 5 |
第七册 | 10 |
第八册 | 10 |
第九册 | 17 |
第十册 | 10 |
第十一册 | 20 |
第十二册 | 22 |
合计 | 99 |
第五册
1、蜻蜓
2、蜂
3、蚕
4、蟋蟀
5、鸡
第六册
1、公园
2、荷
3、蚕
4、蟋蟀
5、鸡
第七册
1、一字之师
2、勤读多作
3、文征明习字
4、薛谭学讴
5、范仲淹苦学
1、《论语》学习篇
2、《论语》修身篇
3、《论语》交友篇
4、《论语》仁礼篇
5、《论语》孝悌篇
第八册
1、大学之道
2、修身齐家
3、广大精微
4、知之一也
5、博学明辨
1、登高而招
2、锲而不舍
3、人有祸
4、守株待兔
5、自相矛盾
第九册
1、玉不琢,不成器
2、教学相长
3、君子之教
4、乐者
5、歌之为言
1、山川之美
2、春和景明
3、山间朝暮
4、泰山日出
5、巴东三峡
1、五柳先生传
2、桃花源记(节选)
伊索寓言文言文版
1、说谎
2、鸦狐
3、豺烹羊
4、杉苇刚柔
5、磨牙
第十册
1、陋室铭
2、爱莲说
3、座右铭
4、养竹记
5、要做则做
1、徐孺子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钟毓钟会
4、孔融二子
5、孔文举
第十一册
1、杨修之死
2、李逵打虎
3、行者借扇
4、范进中举
5、香菱学诗
1、刻舟求剑
2、郑人买履
3、鹬蚌相争
4、滥竽充数
5、画蛇添足
1、滕王阁序(节选)
2、阿房宫赋(节选)
3、前赤壁赋(节选)
4、秋声赋(节选)
5、洛神赋(节选)
1、道可道
2、有物混成
3、天长地久
4、上善若水
5、大成若缺
第十二册
1、庄周梦蝶
2、北冥有鱼
3、游于濠梁
4、望洋兴叹
5、庄子行于山中
1、报任安书(节选)
2、与朱元思书(节选)
3、陈情表(节选)
4、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5、送孟东野序(节选)
1、观影戏记
2、泰山观日出记
3、瑞士湖山记
4、水仙花
5、端 午
1、屈原列传(节选)
2、渔父(节选)
1、报任安书(节选)
2、指鹿为马
3、刎颈之交
4、破釜沉舟
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你们看,这99篇小古文,有写景的,有状物的,有叙事的,有说理的。这里面,有短小的寓言故事,有长篇大赋的选段,有四大名著中的点滴片段。有选自时的《国文》,有的从《新撰国文教科书》选出。有的乍粗一看,会吓一跳,或许心里会想:“这样的文章,在初高中教材甚至大学里才出现的文章或是片断,小学生能读吗?”
这或许,正是小学生能不能读小古文,小学生要不要读小古文的争议之处。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来想,如果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小古文启蒙教育,就像教呀呀学语的孩子一样引导学生读小古文,那又有何难之有呢?
小孩子一开始习得语言,是靠大人不厌其烦地言传,一遍一遍,孩子也是,反复地听,或许他也在揣摩,也在意会,终于开声张口,吐出一个个音符。
这,或许对我们是一个启示,那就是我们老师要像婴儿的启蒙老师一样,像爸爸、妈妈一样,在开始阶段要引领孩子来读。
况且,三年级的孩子,已识了不少的字,也学了不少的文,让他们接触小古文,只不过是小古文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少见少用罢了。其实,里面的字,他们大字部分是认得的,即使不认得,动动手查一查,也会弄清字的读音的。
一、字音,我来注,你来读
不过,我在教孩子读小古文的时候,大多不让他们动手查字典,注音的问题,我基本上提前做在前头。我会预先板书在黑板上,如果是以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那我就提前在生字的后面注上音。这样,学生每次接触到的小古文,没有字音的障碍,没有字音的障碍,读起来就顺畅些,学生会觉得不麻烦。
如果不这样,你给学生一篇小古文,他查字音就要查半天,他的心里烦不烦呢?还没有开始读,心就烦了,就厌了,那何谈接下来的读呢!
所以,扫清字音之障碍,师之责任也。
除了生字要注音,还有哪些字也要注上音呢?
通假字,多音字,学生易误读的字,只要在这一篇当中有可能造成学生朗读障碍的字一律注上拼音。
这些字,怎么来确定呢?如果,你是一位对教材相当熟的老师,那么所教年级段学生的识字情况你是了解的。自然你就可以来确定需要注音的是哪些字。如果你对教材不熟悉,那你可以先找一两个同学来读读,哪些会读,哪些不认得,一读就知道啦。
拼音怎么标注,就标在那个字的后面,读起来一目了然。比如第五册《蜂》这一课,我就如下注音:
蜂
春夏时,庭花盛开,群蜂往来枝间,状忙甚shèn。须臾yú,飞集花心,敛liǎn翼缩足,吸取甜汁,归以酿niàng蜜。蜜成,满蜂房,储chǔ为冬令之粮。故霜雪既降,百花皆jiē残,群蜂安居房中,无缺食之患huàn。
二、句读dòu,我来标,你来读
学断句,断而能读,读明其义
何谓“读”(dòu),读,是指古文中一句中间念起来要稍稍停顿的地方;何谓“句读”,古代诵读文章,分句和读,极短的停顿叫读,稍长的停顿叫句。
古文的句式与现代文不同,要想读好小古文,在字音能读正确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学会正确停顿。会停顿了,句子就能读顺了,能读顺了,意思也就明白了。
断句,主要要从语意上来把握,也可以从语速,换气的角度上来修正,还可以从译文的角度来推敲。
例:
一字之师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jué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例:
北冥míng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kūn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例:
刎wěn颈之交
节选自《史记 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chì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nú,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tǎn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这一篇,句子断开之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你数数看,所以的句子,标明停顿之后,五个字的变成的一四句,六个字的变成了二四句,七个字的为成了三四句,更长些的句子也都变成了一、二、三、四、五句相间,再长的句子也都变成短语了。
这有什么特点呢?我们知道,大多数的成语是四字的,五言诗是五字一句的,这样断开之后,一篇古文的语句最多变成了五言诗的形式。
五言诗是易读的,那么,小古文变成了诗,不就变得易读了吗?
况且,这又与诗不同,不同的是各种句式杂揉,寻揉的好处是能避免语句过于整齐划一,长短相间,节奏富于变化,音韵更加优美动听。
其实,这里面还可以再细化,你看这一句,我们可以这样细化停顿:
吾 / 所以为此者,以 / 先/国家之急 / 而后/私仇也。
我们可以在“先”与“后”的后面再做短暂的停顿。这样,意思是不是更明白了。
断句,一开始,教师为主导,之后,逐步放手,到后来可以先让学生来标一标,然后师生一起在读中来改一改。这样,由扶到放,学生慢慢地就能掌握规律了。
想一想,这样的断句与现化语的句中停顿是有共通之处的,那就是按照谁/做什么,哪里/有什么,什么/怎么样。不同之处,只是古文比现代文更加精致和典雅罢了。
你们看,学断句,慢慢来,一开始断得碎一些,慢慢断得长一些。我们所做的毕竟是文言启蒙嘛,所以,不急,不急!
三、中年级,读有韵,韵而悠悠。
几乎所以的孩子都喜欢有节奏地读,在读中感受音韵,音袅袅,意悠悠,如歌,如吟,如唱,手随口动,心随手舞,不亦乐乎。
所以,我带着学生这样读:把握停顿,快慢结合,且让尾音拖得长
伴着节奏读《蜻蜓》
× × × ×|× × × ×|× × × 0 |× × × ×|
雷 雨 之 前,黑 云 如 墨,蜻 蜓 千 百 成 群,
× × × ×|× × × ×|× × ×|0 × × ×| 0 × × ×|0
飞 于 空 中,往 来 上 下,觅 小 虫 食 之。 儿 童
× × × ×| × × × × |× × × × |× × × ×| × × |
捕 其 一,视 之 ,六 足 四 翼,身 有 节,能 曲
× × × × |
屈 。
你看,像五、六册的古篇小古文,几乎都可以这样打着节拍来读,有点像唱,又有点像歌。
蟋蟀
× × × 0|× × × × 0|× × × ×|× × × ×|× × ×|
秋 夜 ,有 蟋 蟀 鸣 于 墙 下。弟 问 姐 曰:
× × × ×|× × × ×|× × × × | × × ×|
“蟋 蟀 口 小,鸣 声 颇 大,何 也 ?”姐 曰:
× × × ×|× × ×|× × × × |× × ×|× × × ×|
“蟋 蟀 有 四 翅,振 翅 发 声 ,非 以 口 鸣 也 。”
有时,我们可以变幻一下其中的节奏,让读起来更好玩一些
荷
× × × ×|× × × ×|× × ×|× × × ×|× × × ×|
池 中 种 荷,夏 日 开 花,或 红 或 白 。荷 梗 直 立。
× × × ×|× × × ×|× × × ×|× × × ×|× × × ×|
荷 叶 形 圆。茎 横 泥 中,其 名 曰 藕。藕 有 节,中 有 孔,
× × × ×|× × ×|× × × ×|
断 之 有 丝 。
菊
× × × ×|× × × ×|× × ×|× × 0|× × ×|× ×|
菊 花 盛 开,清 香 四 溢。其 瓣 如 丝 ,如 爪 。
× × 0|× × ×|× × ×|× × ×|× × ×|× ×|
其 色 或 黄 、或 白 、或 赭 、或 红 。
× × × ×|× 0 × ×|× × × ×|× × × ×|× × × ×|
种 类 繁 多。性 耐 寒,严 霜 既 降,百 花 零 落,惟 菊 独 盛。
想一想,第七册当中《大学》《中庸》中的选段,似乎都可以这样来读。
想一想,为什么能这样读,一是因为好玩,而是因句式使然也。
四、变语气,眉飞舞,娓娓动听来讲述
这些小古文中,有不少的寓言故事,既然是故事,就可以变读变讲,讲的语气,亲切而自然。
怎么讲,第一遍,你可以一讲到底,也可以,你讲一句,学生模仿着讲一句。
你看,第八册当中的《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韩非子》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既要演,最好,文字是以PPT的形式呈现,这样大家看着屏幕,手可以动,足可以舞。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
开声张口,话到这儿,不妨停一下,因为,讲到这儿,你要用左手做一做要把盾举起来并向着人群晃一晃的动作啊。另外,还有呢,你要有一脸的神气。
誉之曰:
这里的曰,不是说,而是洋洋得意地大声夸口——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为了突出一下,在这里,不妨再喊叫一次: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喊过之后,略作停顿,然后右手做举矛状,且来夸矛。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讲的时候,前快后慢,声音由小渐大,到最后且再把头摇上一圈,把脑晃上一周。
那神气,嘿!
话已出口,却不觉已自相矛盾矣,仍是一脸得意。
旁边的人听了,恐怕已经哑然失笑了。所以,他可以笑着问,也可以不动声色,装作不知地问: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抓抓耳朵,挠挠腮,然后悠悠然地道出:
其人勿能应也。
想一想,这样来讲,这样让学生模仿着你来讲。你一句,大家一句,你做个动作,大家一齐模仿着做动作。是不是好玩。
好玩就好,好玩学生就会喜欢。
读小古文,做启蒙的工作,不就是让学生先喜欢上吗?
像这样可讲的故事,还有《守株待兔》,《伊索寓言》五则、第十一册中《世说新语》中编选的5篇等等。
其实,这样的讲,更需要把握好句中的停顿,有的时候还要停的时间长一些。
例如
鸦 狐
鸦/本不善鸣。一日,口衔食物,稳栖树上。适有/饿狐见之,欲夺其食,无以为法,乃/心生一计,曰:“闻/先生有/霓裳羽衣之妙,特来/一聆仙曲,以清俗耳。幸勿见却!”鸦信为然,喜不自胜,遂/开声张口,其食物/已脱落矣。狐则拾之,谓鸦曰:“将来/有羡先生唱者,切勿信之,必有故也。”俗云:甜言/须防是饵。
再如:
杉苇刚柔
夹岸相映:一边/杉树参天,一边/芦苇点水,杉苇/朝夕相见。一日,其杉/讥诮(qiào)其苇曰:“看尔/体如柔丝,性如流水,每每/随风而舞,风东则东,风西则西,毫无刚气,何如我/正直不屈,岂不快哉!”苇曰:“刚柔/各有所长。吾虽懦弱,究可免祸;汝虽刚强,犹恐/安身不牢。”
一日,飓(jù)风骤(zhòu)起,其芦苇/左右掀翻,终无大害;而杉树/早已/连根拔起矣!
这样顿有挫地来讲,是最相素的,也是最自然的,而自然的,往往是最美的。
既然,故事性质的篇目可以这样讲述,那,有没有可以用演讲的方式来读的小古文呢?
有!
我们接着往下看。
五、或演讲,或吟唱,自可随心而所欲
首先看高禹锡的《陋室铭》,你不觉得这是高禹锡的一篇演讲稿吗?他借这篇铭记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所往。既然可以这样想,那用演讲的语气来讲一讲又何妨呢?
1、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演讲的语气与诵与读的语气是不相同的,讲起来要干脆利落,不可拖泥带水。而且,语调要富有变化,要想到面前仿佛有听众,你要用你的语言去拨动听者的心弦。
这样去演讲,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
这样的演讲,顿挫更需要层次分明了。
像这样的演讲,《爱莲说》《座右铭》,包括《养竹记》,都是可以的。
当然,如果你不想演讲,你想做一个悠然陋室的隐者,那么,你就悠悠地吟吧。那你就大体上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律来吟一吟吧。
吟诵,有时,你不要去追求固定的谱调,你随心,你所欲,只要有节奏,只要气畅,就可以。
况且,那是你的调子,独一而无二。
六、评书式,来尝试,学生乐此不罢休
你听过单田芳、袁阔成、刘兰芳的评书吧。
小时候的我们,一听就上瘾了。
为什么?那声音有杀有砍,那语调传达出的阵势动人心魂。
这99篇中,有适合说评书的吧?
有,你先看:
1、杨修之死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蔼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把这段说成评书,需要注意什么?
一是,语速要慢,音高音低要分明,节奏急缓有变化。有时,总体来讲,与演讲、与诵读比起来,他的语速要缓得多,但大多数的字吐出来都掷地有声。
再加上眉飞,再加上色舞。孩子能不喜欢?
可以这样说成评书的篇目还有《李逵打虎》《行者借扇》《范进中举》《香菱学诗》等。
综上所述,我注音到断句,到读出节奏韵开味,到读的方式的变化。我们力求,让学生“读”得有趣,“读”得好玩,在趣读趣玩之中,让学生喜欢上小古文。
说到读,就不得不说解,小古文,怎么解,其中方法也是颇多,这个内容,我们下个讲座中会向大家详细讲解。
愿大家先喜欢读吧。以读为快。会读了,也就会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