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0:51:44
文档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②逸致:情趣。③迨
推荐度:
导读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②逸致:情趣。③迨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②逸致:情趣。③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  蔓:

②香远益清  益: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④结庐在人境  庐: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           ;【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

8.【甲】文和【乙】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作简要概述。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B.可爱者甚蕃   缀行甚远

C.可以调素琴    素不相识

D.陶后鲜有闻   不闻爷娘唤女声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 和 “说 ”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用来述功记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炼,用韵;“说”多借一事、一物或一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类似现代杂文。

B.“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意思是“有何陋”。

C.两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本【甲】借赞美莲,表达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人生态度;文本【乙】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D.文本【甲】最后以感叹的方式含蓄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11.将两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2.“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认为刘禹锡是像“莲”那样的君子,还是像“菊”那样的隐士呢?请结合《陋室铭》中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陋室铭》《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甲】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    大名鼎鼎    名不虚传    莫名其妙

B.何陋之有    孤陋寡闻    陈规陋习    穷街陋巷

C.香远益清    相得益彰    精益求精    老当益壮

D.宜乎众矣    秋色宜人    事不宜迟    不合时宜

1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翻译: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理解:刘禹锡认为居室有没有美好的声名,与它是否简陋无关,在其主人有没有德。

【乙】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翻译:对于莲花的偏爱,跟我一样的应该还有什么人吧?

理解:周敦颐认为应该还有和自己一样喜爱莲花的人,他特别渴望找到这样的知音。

15.根据《陋室铭》《爱莲说》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①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②,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③虚受④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⑤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取材于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不拔]不可动摇。比喻牢固。②[体道]包含仁道。③[应用]适应需要,以供使用。④[虚受]虚心接受。⑤[夷险]平顺与艰险。

中国文化有“观物比德”的传统,常常以自然之物比喻人格。如刘禹锡以居室自然环境的清幽和①      ,来比自己品性的高洁;周敦颐用不同流俗、庄重正直的莲花,来比德行高尚的“②      ”;白居易赞扬竹子③      ,来比他对贤人德才兼具品质的向往。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①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

[注]①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蔓不枝  蔓:                       

(2)陶后鲜有闻    鲜:        

(3)濯去泥土  濯:                       

(4)久而益可喜也  益:        

1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

18.【甲】【乙】两文中的莲花和石菖蒲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情感各有什么不同?

阅读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当盛暑时,文采①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②如毂雏③,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嗟夫,世之人中无所守④者,率⑤不甘湛涪⑥乡里,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诧九族侪类⑦,则便志满意得,出肆入扬,以为天下无复我加矣。及乎稍遇贬抑,遽若丧家之狗,垂首帖耳,摇尾乞怜,惟恐人不我恤。视寒号虫何异哉?

(选自《南村辍耕录》,有删减)

【注释】①文采:色彩相杂的花纹。②索然:这里指光秃的样子。③毂(kòu)雏:待哺雏鸟。④守:节操,操守。⑤率:大都。⑥湛(chén)涪(fú):沉浮。这里是“埋没”的意思。⑦诧九族侪(chái)类:夸耀于亲族朋辈。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比至深冬严寒之际

20.翻译下面的句子。

惟恐人不我恤。

21.甲文中的“莲”是有操守的君子形象,作者对“莲”表达了               之情;乙文中“无所守者”的具体表现是:①稍有成绩便忘乎所以;②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对这类人的态度是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予有《惜桂》诗云:“万斛①”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②开?”盛极必衰,乃盈虚③卿一定之理,凡有害贵荣华一蹴而至者,皆玉兰之为春光,丹桂之为秋色。

(李渔《闲情偶寄·桂》)

(注释)①斛: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斛。②次第:依次。③盈虚:盈满或虚空,指发展变化。

2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蕃:多

B.香远益清       益:增加

C.陶后鲜有闻     鲜:少

D.宜乎众矣       宜:应当

23.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树乃月中之树

A.孔子云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2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

B.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

C.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

D.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

2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借描写莲的形象和品质来赞美君子坚贞高洁的品性;乙文作者由桂花开时满树芬芳,三天便全部凋零的特点联想到盛极必衰的人生哲理。

B.乙文中作者借《惜桂》一诗表达了对桂花虽盛开时繁花似锦,但却不能持久的惋惜之情。

C.甲文通过“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对“莲”的喜爱之情。

D.乙文通过“玉兰之为春光”类比,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赞美之情。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①,置之华屋之内,屈②其枝,缚其节③,灌之溉之,蓬蓬如偃盖④焉,非不取悦于人。然以视夫⑤岫岭⑥之间,干⑦青云,凌碧霄,矫矫⑧郁郁于严霜积雪者,相去⑨如何也?

嘻!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犹是尔。

(节选自王踔《松喻》)

【注释】①盆盎:花盆一类的盛器。②屈:使……弯曲。③节:末节旁枝。④偃(yǎn)盖:车盖或伞盖。⑤夫(fú):代词,那些。⑥岫(xiù)岭:山峰。⑦干:冲。⑧矫矫:威武的样子。⑨去:距离,差距。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                蕃:

(2)宜乎众矣                宜:

(3)置之华屋之内            置:

(4)亦犹是尔                亦:

2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置之华屋之内”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花之隐逸者也

C.有人移之盆盎

D.士君子之失身于人

2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陶渊明独爱菊。

(2)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3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简要分析两文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猗猗①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操挺特以高世,姿潇洒以拔俗。叶深翠羽,干森碧玉。孤生太山之阿,千亩渭川之曲。来清飙于远岑,娱佳人于空谷。观夫临曲槛,俯清池。色浸云漠,影动涟漪。苍云夏集,绿雾朝霏。萧萧雨沐,袅袅风披。露鹤长啸,秋蝉独嘶。金石间作,笙竽杂吹。若乃良夜明月,穷冬积雪,扫石上之阴,听林间之折。意参太古,声沉寥泬②。耳目为之开涤,神情以之怡悦。

(选自孟頫《修竹赋》,有删改)

【注释】①猗猗yī yī:柔美的样子。②寒泬liáo jué:空虚幽静。

3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穷/冬积/雪 .娱佳人/于空谷 .花之/富贵者也

3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一)

B.听林间之折(动词用作名词,阻止折断的声音)

C.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顺承,然后)

D.观夫临曲槛(动词,靠近,临近)

33.下列说法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符的一项是(    )

A.【甲】【乙】选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甲】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乙】通过对文中修竹进行详细、生动地描述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追求。

B.【乙】选文从竹的外形、生长环境及不同时节的竹三个方面对竹进行描写。

C.【甲】文巧用衬托手法,以菊花反衬,以牡丹正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D.【乙】用词精练,大量使用对偶的修辞,骈句为主,散句为辅。如选文“操挺特以高世,姿潇洒以拔俗”“来清太飙于远岑,娱佳人于空谷”。

34.将【甲】【乙】两个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猗猗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

35.“莲”与“竹”均有君子之称,结合选文,简要说说两文中的“莲”和“竹”分别具有君子的哪些品行。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周敦颐)

【乙】

予性癖好竹。甲申后,避兵田舍,凡十余徙,必择有竹之地以居。既而留山东,见冶源①修竹数百万,狂喜不忍去。归,买宅长水上,曰“竹垞”。

叔子②过予,言金精之峰十有二,其一曰翠微,易堂③在其上。梧桐、桃李、橘柚皆植,独竹不生。种之,自叔子始。近乃连冈下上,无非竹者。盖予两人嗜好适同也。珍木之产,由两叶至寻尺④,岁久而林始成。又或萎于霜,或厄于闰⑤。若夫竹,苟护其本,则末乃直上,非特有君子之守而已。

(节选自《<看竹图>记》,朱彝尊⑥)

【注】①冶源:在山东临朐(qú)县西南。②叔子: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叔子,作者好友。③易堂:魏禧的书斋名。④寻尺:八尺。古代称八尺为一寻。⑤厄于闰:谓时运不济。⑥朱彝尊,号竹垞(chá),浙江秀水人。清朝词人、学者、藏书家。

3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不蔓不枝  蔓:藤蔓 .狂喜不忍去        去:离开

C.香远益清  益:更加 .言金精之峰十有二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37.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花之隐逸者也              种之,自叔子始

B.其一曰翠微                易堂在其上

C.近乃连冈下上              乃密布字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而留山东

38.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较为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B.甲乙两文中对君子的理解有所差异,甲文表现君子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品德,乙文则强调君子当固守本心、无所畏惧。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此句既体现了作者对人格的追求,又暗含其内心深处无以言表的孤独抑郁。

D.乙文写珍稀树木的生长“或菱于霜,或厄于闰”,意在反衬竹子永远蓬勃向上的君子之风。

3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珍木之产,由两叶至寻尺,岁久而林始成。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4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B.可爱者甚蕃    缀行甚远

C.可以调素琴    有奇字素无备者

D.陶后鲜有闻    不闻爷娘唤女声

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 和 “说 ”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用来述功记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炼,用韵;“说”多借一事、一物或一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类似现代杂文。

B.“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意思是“有何陋”。

C.两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本【甲】借赞美莲,表达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文本【乙】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D.文本【甲】最后以感叹的方式含蓄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他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42.将两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3.“菊,花之隐逸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认为刘禹锡是像“莲”那样的君子,还是像“菊”那样的隐士呢?请结合《陋室铭》中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主簿。有狱①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托克托《宋史》)

【注释】①狱:诉讼事件。②手版:笏(hù)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做官。

4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2)宜乎众矣    宜:

(3)敦颐至    至:

(4)将弃官去    去:

4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46.【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前句“菊、牡丹、莲”的顺序改为“菊、莲、牡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7.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周敦颐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

1. 洗,洗涤 竖立 一天天地 等到 .(1)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2)这样(因此),我在花开之前,先享受到无穷的情趣了。 .予 / 独爱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启示:我们要不断努力,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2)“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启示: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我们都要展示自己的美好之处。

(3)“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启示: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活得充实、活得精彩。

5.(1)生藤蔓。(2)更加。(3)亲近而不庄重。(4)房舍。 .(1)莲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 花之隐逸者也 采菊东篱下 .【甲】文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由、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乙】文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9.B.C.(1)(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看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示例一:我认为刘禹锡更像菊花那样的隐士。身居陋室,调素琴,阅金经,他不屑为官场所累,远离世俗的污浊,独善其身。

示例二:我认为刘禹锡更像莲花那样的君子。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他们那样的志趣、操守与抱负,表达出自己即使在污浊的世间,也要保持高洁情操、高远追求的坚定信念。(说法合理即可)

13.C.乙 . 雅致 君子 坚贞、高洁、本性正直、品德端正

16. 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少 洗 更加 .(1)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2)它的延年益寿的功效,已经不是昌阳能比得上的了。 .甲文从生长环境(高洁质朴)、体态香气(正直芳香)、气质风度(清高)等方面描写莲的可爱形象,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乙文石菖蒲耐寒,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生命力强;表现作者对石菖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对安于淡泊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19.①艳丽;②等到。 .生怕别人不能可怜自己。 . 喜爱/赞美/赞赏 稍遇挫折/贬抑便摇尾乞怜/垂首帖耳/垂头丧气/毫无斗志/灰心丧气 嘲讽/讽刺/轻视/鄙弃

22.B.B.C.D.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7.(1)多(2)应当(3)放置(4)也 .B.(1)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2)松树的性格是挺直向上的,即使(只有)几尺高,也是耸立的样子。 .甲文作者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等美德寄寓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乙文作者借对松树被迫在花盆中取悦于人的不认同和对其在山峰上自由生长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保持操守、不被束缚的傲岸心志。

31.B.C.C.(1)洁净地挺立,可选选地观赏,不可以靠近赏玩。

(2)修长而美好的竹子,既不开花也不旁生枝蔓,既不是草本也不是树木。 .《爱莲说》中的“莲”具有君子洁身自好、不慕名利、不同流合污、正直端庄、庄重豁达的高贵品质。《修竹赋》中的“竹”具有君子虚心正直、超凡脱俗、始终如一的高贵品质。

36.A.C.C.(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淤泥沾染,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一些珍贵的树木的生长,从两片叶子到八尺长,时间久了就成为树林。

40.B.C.(1)(它)笔直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看却不能靠近赏玩啊。(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示例一:我认为刘禹锡更像菊花那样的隐士。身居陋室,调素琴,阅金经,他不屑为官场所累,远离世俗的污浊,独善其身。示例二:我认为刘禹锡更像莲花那样的君子。文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以古代名贤自况,表达出自己也具有他们那样的志趣、操守与抱负,表达出自己即使在污浊的世间,也要保持高洁情操、高远追求。(说法合理即可)

44.(1)只  (2)应当  (3)到,到达  (4)离开 .(1)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靠近赏玩。

(2)杀人来取悦别人,我不做(这样的事)。 .牡丹象征富贵名利,作者先写喜爱“菊”与“莲”的人都少,再写喜爱牡丹的人多,更突出了当时追名逐利、贪慕荣华的风气浓厚,深化了讽刺和批判意味。 .周敦颐是一个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他还是一个才能过人、刚正不阿的人。

文档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②逸致:情趣。③迨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