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最早提出,建立的人文科学学科,亦称Aesthetica, 即“感性学”。主张感性的认识的完善就是美,反之则为丑。研究区别于理性、逻辑之外的感性思维,是近代理性主义反思、超越的产物,又同时作为理性主义哲学体系的分支而扎根于其中。进入20世纪之后,其形态有了改变,打破了传统的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和本身同理性主义的平衡。
“直觉”说
“直觉”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审美范畴核心,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可分为认识、实践两种,认识分为直觉、逻辑两种,实践分为功利、道德两种。其中直觉、功利为另两者的前提基础,并且具有相对的性。而直觉则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前提。同时,作为“直觉—知觉—概念”三种不同却又相互缠绕的感知模式中的一种,直觉经验某种意义上就是美感经验,形象或意象即其对象,亦即审美即直觉,直觉即表现,表现即创造。
心理距离说
最初由英国心理学家布格提出,他从审美直觉的理论出发,进一步提出,只有当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保持恰如其分的心理距离时,直觉的认识才有可能,审美的经验才会发生。“心理距离”实质上是一种超功利的心理态度。从消极上来说可以使人抛开实际生活中过分强烈的功利动机和目标的支配;从积极上来说则有助于欣赏者专注于对象形式或形象的欣赏,将物我之间的关系从实用变为无为的静观,获得更多的体验。
移情说
由德国心理学家费肖尔提出,经立普斯发展为系统理论,认为美感是一种愉悦感,但并非所有愉悦感都是美感。所谓移情,即把主观感情外射到知觉或想象的对象中,而达到我与物完全合一的心理过程。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人为对象的一般的移情,一是以物为对象的象征的移情。
格式塔理论
格式塔(Gestalt)是一个德文名词,分为两层含义,一为形式,二为完形。故而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形式心理学或完形心理学。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代表人物为韦太默和考夫卡。他们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之和;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完形,即格式塔,都包含一个内部张力结构,也叫“力的样式”。当两个对象的内部张力结构相同时就形成了“异质同构”关系而造成审美者觉察得到的共鸣感,美感的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学上的代表。
精神分析学说
产生于19世纪末,创立者是弗洛伊德。最初用于精神病的心理、病理研究,后来影响逐渐扩大到各领域。他强调理性只是人性的一个方面,此外还有非理性,后将其完善为人的心理三层次结构学说,即分为伊德、自我、超我三个层次。认为在能够意识到的理性观念层之下还有一个无意识区域,其中充斥了本能的欲望,原始的冲动和逝去了的经验。
典型
“典型”在古希腊文中是铸造用的模型,与表示理念的Idea义近。典型理论的最早论述者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由此典型与普遍性产生了密切联系。18世纪以前,典型主要是类型说,即强调某一类人身上的典型特征。18世纪以后,对典型的认识发生了转移,认为典型是普遍与个性的统一,而更侧重于个性,即越个性化的东西越能代表普遍性本质。
形式化
形式主义美学,强调艺术作品自己的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的结构形式之中,即形式有其的审美意义,内容只有转化为形式才有存在的意义。
陌生化
即变形,是对传统原则进行的一种,解构,消解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思维方式。它既不是典型化的中心与边缘,也不是意境化的有与无,而是认为生活都是假象,本质是未知的。它致力于解构和破坏,而非建立。
崇高
古罗马时期已出现,指语言风格、演讲风格等修辞学角度的特点。进入18世纪以后人们对其有了新的理解,即崇高可理解为美的对象由于表现形式中加入丑的因素,从而增加欣赏的难度,也相应地增加刺激性所造成的审美类型。康德第一个从哲学范畴对崇高这一审美范畴进行了界定。他认为崇高的本质是无限或无形式。对象的存在形式没有规律,表现在人身上,就是超越各种道德的。他提出了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英国美学家鲍桑葵提出了第三种崇高:时间的崇高。
优美
优美即狭义的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美。其感性特征是小巧、柔和、精致等。其外在感性特征是由其内在机体结构的完整性和和谐性决定的。作为审美对象,其所具有的个性与共性、前景与背景(形式—内容)都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
荒诞
西方近现代社会提出的审美范畴,其实质是对世界的不信任感、陌生感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
民俗
指特定人群的习惯、生活方式与特定地理人文环境相结合而构成的立体性文化生态景观。
美育
自觉的通过审美欣赏与创造过程,来达到濡染、熏陶、改造,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结构,促进其健康发展的活动。主要通过作为审美活动集中体现的艺术进行,又称艺术教育。
(1)德育培养责任和规范意识,而美育引导人们保有自己的个性,从自己的角度去反思各种事物。
(2)智育培养从事某种工作的具体实践能力,美育则重在培养在虚拟情景中处理自我与外界关系的能力。审美不能取代现实,但只有现实的生活也不完整。
(3)体育是体格训练,意在培养人格意志。美育则培养同情心,在主体性的基础上去体会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