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HEALTH CARE
中华养生保健
世界卫生组织在很早之前,
就已经提出关于“医疗危机”这一概念,具体来讲,指的是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对于相应所需医疗费用,
已经无力承担[1]。就目前形势而言,统计用于心血管治疗的费用,
正在以每年18.6%的速度增长着,而这一数值相较于我国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速度而言是非常惊人的,这也就代表着,我国已经深陷医疗危机,因此我国积极推行的医疗侧改革,国家提出“大力发展医疗联合体、加快推进分级诊疗”的目标。在过去的几年中,全国各地的区域医联体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本文仅就心电医联体建设的需求进行分析,阐述心电医联体建设的意义及在建设中需关注的问题。1心电医联体建设背景
2017年10月18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内容包括: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改革;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以强基层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发展健康产业。2018年4月2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有这样的内容表示:
应积极把互联网技术贯彻、落实用于医疗联合体当中,促进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与互通,保证医疗业务的高效协同,以此为基础,积极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和远程医疗等服务工作,施行由基层检查、
由上级诊断的这一模式,使得规范、有序、合理的分级诊疗各具就此形成。2018年7月12日,国家卫健委《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提出:预计直至2020年,我国便会全面实现远程医疗服务,且这种服务模式将会覆盖于全国各大医院及县级医院,自此之后再慢慢延伸落实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村卫生室等机构当中。而对于医疗联合体的牵头医院而言,应积极创设远程医疗中心。2018年8月7日,卫健委与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
加强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医联体的构建:将重心重点放在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上,以此来不断拓展分级诊疗的区域分开;
将中心重点放在县医院能力建设上,不断促进城乡分开;
将各大危重症病的管理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分级诊疗的上下分开;
将三级医院日间服务作为重点,贯彻落实分级诊疗的急、
慢分开。到2018年年底,预期各个城市的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皆被远程医疗所覆盖。到2020年年底,预期各医联体内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会被远程医疗所覆盖。2019年1月,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国家卫生会议上指出:①最大程度上支持医联体的建设、
落实,保证各级医院都能尽力提高其医疗服务质量,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专家看病;③对分级诊疗制度做动态性的调整与完善,保证制度不断的成熟,大力开展区域、城乡分开,推行上下、急慢分开,使优质的医疗资源能够不断渗透。
全国20余省份自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关于远程医疗、医联体建设的文件,也已出台近30个文件,笔者不一一赘述。
2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
2.1医改形式下需求
三级医疗分诊,
要求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疑难病不出市、人人享受基本医疗服务,这就迫使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医院必须进行差异化合作,才能在合作共赢得基础上寻求差异化发展。依托远程心电诊断云平台进行心电医联体建设,
以实现心血管和相关疾病的三级医疗分诊模式:
基层医院实现远程评估+健康宣教、
二级医院实现常规评估+常规干预、三级医院实现疑难评估+疑难干预[2]。
医改后,各级医疗机构面临的主要工作是:抓患者来源,调收入结构,变分配机制。那么医院如何形成患源向心力呢?国家明令禁止以药养医,
检查养医也是不允许的,手术养医又是大型医院专属,医改前,各级医疗机构尤其二级以上机构,喜欢急症、惧怕重症、漠视慢症,而未来县、市、省各级医院的急症、重症、
慢症三类齐抓并管,而急症、慢症的核心并非干预而是管理[3]
。长期以来,我国心电图医生一直处在被边缘化的状态,
因为心电图并非急症诊疗的核心。随着今后慢症和重症被重视,对于心血管和相关疾病,
需要加强对心功能和电生理相关指标的延续评估和阶段评定,
势必会对心功能和电生理检查的需求持续上升,因此需要通过远程心电诊断云平台为基石进行心电医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0)-01-0011-03
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及意义
余新艳1马晓燕2甄君3
(1.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夏银川,750001;2.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宁夏银川,750001;
3.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夏银川,750001)
基金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惠民专项项目(2018CMG03015)。11
2020年1月CHINESE HEALTH CARE
中华养生保健
联体建设,以实现心血管和相关疾病的三级医疗分诊模式,基层医院掌握检查技能,通过远程、常规分析让利给二级医疗机构,疑难分析让利给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科室横向连接其他区域医联体及第三方分析平台,实现高峰期数据分流,缓解高峰期诊断人员紧张的问题及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最终实现患者就近医疗+权威诊断、基层医生技术赋能+平台支撑、临床医生患源重构+患者数据的需求[4]。
2.2相关领域发展需求
近年来、我国县级以上医院胸痛中心、房颤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心康中心建设已趋于规范和常态,并形成各自的医联体模式;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县乡医疗卫生资源,进行集团化运营管理的医共体建设已形成山西、广西等比较成熟完善的模式;而在国家加快社会办医,互联网引导下,医协体建设也发展迅速。心电图检查是判断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简单、便捷、经济的无创检查手段,是心血管疾病检查的基石,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心血管疾病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无论在各类相关学科医联体,还是县域医共体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协体建设中,心电图及心功能、电生理相关检查必不可少,倒逼心电图学科进行规范的心电医联体建设以谋求发展空间。
2.3国内心血管病高发需求
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当中有一些这样的数据罗列:在我国当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2.9亿患者当中,其中有1300万是脑卒中患者,1100万是冠心病患者,有500万是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有450万是心力衰竭者,有250万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有200万是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高血压患者2.45亿。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且农村高于城市,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309.33/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65.11/10万。在综合死亡率上,农村区域的心血管死亡率占45.50%,而城市人口中心血管死亡率占43.16%。从此数据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慢性疾病,致死、致残率高,导致因病致穷、因病返穷,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原因主要是在社会上发生心血管急性事件,失去宝贵的早期诊断救治时间,导致病情迅速恶化,甚至现场猝死。心电图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而使用心电图进行心血管疾病的常规检查,也是国家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之一。而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普通存在“买得起设备请不到读图医生”这一问题现状,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加进行心电医联体建设,实现强基层、保基本的目标[5]。
2.4心电图医生供需严重不平衡需求
《中国医药导报》2017年报道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2.5亿人次会每年进行规范的心电图检查,做动态心电图检查者有3500万人次,另外还有350万人次会有每年固定做平板运动试验的需求,然而在我国现有的450万注册医生中,真正精通心电图的医生不到3%,约3.6万人,需求供给比甚至达到6944:1。这个数字意味着1位心电图医生每年需要服务接近7000人次的各类心电图检查,工作量巨大,患者需求难以及时满足[6]。
我们不能强迫技术好的医生去基础医疗单位工作,也不能只靠给基础医疗单位配置好的设备就能解决问题,毕竟人才与设备的匹配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需要进行心电医联体建设,合理高效利用各方资源,实现患者就近检查、权威诊断、专科干预的闭环管理模式[7]。
2.5心电图学科建设痛点需求
虽然心电图已在临床应用100多年,但是目前在学术发展上仍滞后,存在如下问题,需要通过规范心电医联体建设进行学科及学术建设。
2.5.1团队建设: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没有符合资质的专职心电图诊断医生;从事心电图诊断的医生诊断能力比较薄弱。
2.5.2学术
2.5.2.1诊断报告不规范:诊断术语不规范;书写格式不规范;诊断过于依赖仪器的自动诊断。
2.5.2.2流程制度缺失;无危急值登记、会诊、转诊、绿色通道等制度及流程。
2.5.2.3业务范围单一:只能进行心电图相关的检查诊断,而不是全面的心、肺功能及电生理相关的检查诊断。不能让老百姓在同一机构就能享受同质的、全面的心肺功能及电生理相关检查的宽带服务。
2.5.3设备系统部署
2.5.
3.1设备:大多数机构心电检查仍停留在热敏纸打印,手写报告模式,无法实现报告电子存储;村卫生室基本缺乏心电设备,不能开展基础的常规心电检查。
2.5.
3.2系统: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心电图设备与HIS、PACS 系统无对接,同一机构多个品牌,同一品牌不同型号间相互,与相关学科系统无对接,成为院内及区域信息孤岛[8]。
在学科建设滞后的情况下,需要进行心电医联体建设、利用互联网加技术合理运用有限的资金,优化、整合心电图及心血管病医生资源、心电图及心肺功能、电生理相关检查的硬件、软件、系统厂家资源,为全民心血管病健康做基本保障。3心电医联体建设意义
3.1建立数据心电质控、教学、科研管理平台,通过医联体内的规范化培训,形成从心电数据采集、病史询问、报告书写、诊断解释的标准化、同质化服务,实现心电数据归一,为心电数据库建立打下基础,进而建立心电质控、教学、科研管理平台,
12第38卷第1期
2020年1月CHINESE HEALTH CARE
中华养生保健
为临床路径研究、行政部署提供数据支撑。
3.2建立会诊、转诊、调度、绿色通道制度,形成患者从心血管类疾病的预防筛查→急救→诊断→治疗→康复→慢病管理的全周期闭环服务,积极创建“预防-规范化诊疗-康复”的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和“防-治-管”的生命全程关爱体系,努力做到对患者身心健康的综合关注[9]。
3.3实现设备、系统、资源互联互通:通过远程心电网络云平台建设,实现医联体内同一品牌不同型号、不同品牌不同型号,同一系统、不同系统间的对接。充分发挥利用医联体内的医生资源、教育培训资源、临床资料资源等,实现优势互补、分级诊疗、上下帮扶、共同发展,最终达到帮扶县域医疗的宗旨。
区域心电医联体建设是对很多医院或者弯道超车、或者保持学科优势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渗透和应用普及,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医院的运营。规范化的心电医联体建设,不但实现患源重构、还重构价值链、重塑利益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有效推动分级诊疗建设[10],使患者付基层医疗价格享受三甲医院的诊断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并能使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医院多发现、才能多服务、多效益;医生多技能、才能多收入。
4心电医联体建设中关注的问题
4.1心电医联体建设,要以远程心电云平台建设为基石。远程心电网络云平台建设要考虑:区域平台上通下达的范围、院内与院外心电网络平台间、不同区域心电网络平台间、心电网络平台与其他学科医疗体平台间能否实现互联互通;仅仅是心电网络平台,还是集心电+心功能+电生理的宽带网络平台;平台的整体架构能力,即延展性、稳定性和开放性;平台整合集成功能;平台的数据安全问题;还要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AI,尤其是ECG—AI的优势[11]。
4.2心电医联体的合理架构应以市级医院为轴心。上联省级医院+京沪医院、下联县级医院+乡镇医院、左联不同不同类型医联体(胸痛、房颤、院前急救等)、右联各类医协体,结合局域网、互联网、物联网,形成纵横交错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救治的一张网。
上联省级医院+京沪医院、下联县级医院+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左联不同类型医联体、右联各类医协体,结合局域网、互联网、物联网,充分利用医联体内的医生资源,教育培训资源等,形成纵横交错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救治的一张网。
4.3有效做到对利益分配的良好平衡,这才是在医联体发展过程当中,亟待于解决的一个重要内容。这需要完善医联体建设的顶层设计,从机制、法律层面打好基础;完善简化付费方式及路径,探索使医联体内各医院成为“风险共担,赢利共享”的利益共同体,防止“虹吸”效应,实现多方共赢的运营管理机制[12]。
借助远程医疗技术进行的心电医联体建设,既能拓展医患空间,又能改变医患互动的模式,是度、跨学科的合作。因此,在建设中要保护多方积极性,才能构建完整产业生态链。参考文献
[1]郭梦,徐霞,张通,等.医联体同质化建设背景下心电诊断中心运行效益评价——
—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例[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7,26(6):391-393. [2]王宏治,景显超.远程心电诊断在分级诊疗中的应用[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8,27(5):348-350.
[3]Liu CJ,Wu YQ,ChiXY.Relationionship Preferences and Experience of Primary Care Patients in Continuity of Care:A Case Study in Beijing,China [J].Heal Serv Res,2017,17(10):585.
[4]李艳.医联体下远程心电网络系统应用研究进展[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9,8(1):197-198.
[5]黄镫,郭军,夏纪田,等.远程实时心电监测在社区医联体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7,26(1):16-19.
[6]Portia Jordan,Ferestas Mpasa,Wilma Ten Ham-Baloyi,Candice Bowers. Implementation stratiegis for guidelines at ICUs:a systematic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Care Qualitu Assurance,2017,(4):683-685.
[7]Dreiher J,Comaneshter D,Rosenbluth T,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ontinuity of Care in the Community and Health Outcomes:A Popula-tion-based Study[J].IJHPR,2017,(1):12-15.
[8]Roberto T,Davide C,Gianluigi M,et al.Continuity of care:an Italian clinical experience[J].Intern Emerg Med,2018,(8):595-599.
[9]Sina W,Ingird V,Marta-Beatriz A,et al.Continuity of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across Care Levels:Perceptions of Users of Different Health-care Areas in the Catalan National Health System[J].Heal Serv Res,2018, (16):466.
[10]O`Malley AS,Cunningham PJ.Patient Experiences with Coordination of care:The Benefit of Continuity and Primary Care Physician as Referral Source[J].Gen Intern Med,2018,24(2):170-177.
[11]Uijen AA,Bosch M,van den Bosch WJ,et al.Heart Failure Patients`Expe-riences with Continuity of Care and Tts Relation to Medication Ad herence: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C Fam Prac,2018,(13):86.
[12]Cho KH,Lee SG,Jun B,et al.Effects of Continuity of Care on Hospital Admiss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Analysis of Nationwide Insurance Data[J].Heal Serv Res,2018,(15):107.
欢迎赐稿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