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最新版本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0:50:34
文档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最新版本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环境:研究的
推荐度:
导读植物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环境:研究的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的状况都可说是状况或因子.

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生态型: 指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

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二、单项选择题:

1,生物群落是(B).

A.生物偶然的组合 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

C.生物随意的组合 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

2,生物群落是(B).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

A.植物的种类 B.植物的高度 C.植物的作用 D.植物的功能

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 B.建群种 C.特有种 D.亚优种

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

A.光照强度减弱 B.空气湿度增加

C.土壤湿度增加 D.气温增加

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

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

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 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

A.英美学派 B.法瑞学派 C.前苏联 D.中国

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

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

A.莲藕 B. 芦苇 C.马铃薯 D.玉米

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

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 (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

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

C.群落结构一定型

D.种类数量不稳定

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

A.信息少 B.稳定型高

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 D.食物网(链)简单

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 B.群落外貌和结构

C.群落种类组成 D.群落动态

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

A.优势种 B.特征种 C.建群种 D.偶见种

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

沼泽 B.水生群落 C.盐碱群落 D.荒漠群落

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 B.快速演替 C.内因性演替 D.外因性演替

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

A.一般阳性树林多形成异龄林

B.异龄林指树木年龄相差在一个龄级以下的林分

C.人工林大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

D.冷杉等较耐荫树种的林分多数情况下是异龄林

3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

土壤 B.地形 C.气候 D.生物

32,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的环境因子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的不连续的单位

33,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34,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学原则 B.植物区系学原则 C.动态原则 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35,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

A.建群种和水热条件 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C.优势种和水热条件 D.优势种的生活型和水热条件

36,关于生物地理群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生物地理群落=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B.生物地理群落含义与生态系统相近

C.生物地理群落不仅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能量,物质关系

D.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是B.H苏卡乔夫首先提出来的

37,属于非地带性顶极的群落是(D).

A.落叶阔叶林 B.温带草原 C.北方针叶林 D.沼泽

3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39,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提出并定义的.

A. E.Haeckel B. E.P.Odum C. A.G.Tansley D. Darwin

40,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41,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有机个体

4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生物圈 B.群落 C.种群 D.景观单元

43,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

A.全球陆地 B.全球海洋 C.整个生物圈 D.整个宇宙

44,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

A.岩石圈的上层 B.全部水圈 C.大气圈的上层 D.大气圈的下层

45,臭氧层破坏属于(B).

A.地区性环境问题 B.全球性环境问题 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某个的环境问题 46,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行为生态学 D.草原生态学

47,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

A.生物学时期 B.环境科学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现代生物学时期

48,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

49,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稳定因子D.非密度制;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50,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稳定因子 D.非密度制约因子

51,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52,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 B.间接作用 C.替代作用 D.补偿作用

54,对于某种作物,当土壤中的氮可维持250kg产量,钾可维持350kg产量,磷可维持500kg产量,则实际产量一般会在(A).

A.250kg左右 B.350kg左右 C.500kg左右 D.大于500kg

55,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56,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

A.高温,高湿 B.中温,高湿 C.中温,高湿 D.中温,中湿

57,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58,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59,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称为(B).

A.光饱合点 B.光补偿点 C.光照点 D.光辐射点

60,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

A.可见光区 B.紫外光区 C.红外光区 D.绿光

61,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A.红光 B.紫光 C.绿光 D.兰紫光

62,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63,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

A.红光 B.紫外光 C.绿光 D.红外光

65,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

A.大豆 B.玉米 C.冬小麦 D.水稻

66,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

A.冬小麦 B.甜菜 C.萝卜 D.水稻

67,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o为(D).

A.平均温度 B.发育的时间 C.有效积温 D.发育起点温度

68,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

A.多 B.少 C.一样 D.不确定

69,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

A.有利 B.不利 C.一样 D.不确定

71,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7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

A.叶面积较大 B.根系发达 C. 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较多

73,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

A.粘土 B.砂土 C.壤土 D.黄土

77,在强风地区生长的植物,其结构特征一般类似于(D).

A.湿生植物 B.水生植物 C.中生植物 D.旱生植物

81,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

A.s2/m=0 B.s2/m=1 C.s2/rn显著大于1 D.s2/m显著小于1

85,d N/d t = r 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D).

A.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86,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

A.季节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平衡

88,种群在逻辑斯谛增长过程中,密度增长最快时的个体数量为(C).

A.小于K/2 B.等于K C.等于K/2 D.大于K/2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 B.竞争 C.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90,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B).

A.偏利作用 B.互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中性作用

94,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5个期中,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称为(B).

A.加速期 B.转折期 C.减速期 D.饱和期

95,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一半时,种群的(D).

A.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B.环境阻力越来越大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密度越来越小

96,不符合增长型的种群年龄结构特征的是(D).

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B.生产量为正值

C.年龄锥体下宽,上窄 D.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97,种群为逻辑斯谛增长时,开始期的特点是(A).

A.密度增长缓慢 B.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C.密度增长最快 D.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98,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

A.季节性消长 B.不规则波动 C.周期性波动 D.种群的爆发 99,欧洲的穴兔于1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106,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D).

A.种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蓝绿藻 D.真菌

107,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B).

A.高等植物 B.哺乳动物 C.大型真菌 D.蓝绿藻

108,从下列生物类群中,选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D).

A.树木 B.鸟类 C.昆虫 D.蚯蚓

109,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A).

A.维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保持生态平衡

C.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 D.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

110,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B).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111,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112,雨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A).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113,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

A.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寒带

114,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季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115,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D).

A.架 B.开阔大洋 C.河流与湖泊 D.珊瑚礁

116,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沼泽与湿地 B.开阔大洋 C荒漠 D.冻原

117,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温带农田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冻原

118,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B).

A.热带雨林 B.橡胶园 C.北方针叶林 D.冻原

119,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D).

A.海洋 B.撂荒地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

120,下列生态系统中,不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C).

A.农田 B.果园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

121,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低的是(C).

A.热带雨林 B.温带农田 C.温带草原 D.落叶阔叶林

122,按生产力高低排序,正确的答案是(A).

A.热带雨林>亚热带季雨林>北方针叶林>冻原

B.开阔大洋>河口>湖泊>架

C.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常绿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D.长江流域农田>黄河流域农田>黑龙江流域农田>热带雨林

123,生态系统中的能流途径主要是(A).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C.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D.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124,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

A.能量越来越少 B.能量越来越多

C.能量基本没有变化 D.因生态系统不同,能量或越来越多,或越来越少

125,下列生态系统中,开放程度最大的是(C).

A.湖泊 B.热带雨林 C.农田 D.水库

127,下列生态系统中,生物量最高的是(A).

A.热带雨林 B.温带草原 C.荒漠 D.开阔大洋

128,种类组成丰富,群落结构复杂,板状根,裸芽,茎花现象明显,无明显季相交替的生态系统是(A).

A.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30,种类组成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落叶松为主的生态系统是(D).

A.雨林 B.季雨林 C.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132,红树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A).

A.热带或亚热带 B.温带 C.寒温带 D.极地

133,选出正确的答案(A).

A.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的生态系统

B.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在演替初期是开放的生态系统,演替后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D.湖泊生态系统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134,下列生态系统中,遭到破坏后最难恢复的是(D).

A.热带雨林 B.北方针叶林 C.温带草原 D.极地冻原

135,温室效应指的是(B).

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

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

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

136,温室效应的最直接后果是(A).

A.气温升高 B.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

C.海平面上升 D.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破坏

138,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是(C).

A.煤炭资源 B.核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天然气资源

139,下列资源属于非枯竭性自然资源的是(A).

A.太阳能资源 B.天然气资源 C.土地资源 D.淡水资源

140,下列做法不是可持续农业的做法的是(D).

A.农,林,牧,渔多种经营

B.大力植树造林,避免水土流失

C.大力开展生物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污染

D.大量使用化肥,保持农产品持续高产

142,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会超过(B).

A.2~3个 B.5~6个 C.8~10个 D.12~14个

143,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D).

A.个体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群落生态学 D.生态系统生态学

144,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类群不包括(D).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环境

148,在森林生态系统食物网中,储存能量最多的营养级是(A).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分解者

149,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D).

A.温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淡水湖泊 D.极地冻原

150,确定生态系统内消费者营养级的依据是(D).

A.根据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根据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根据消费者的食性 D.根据消费者的主要食性

151,生态系统中受到捕食压力较大的是(A).

A.植食动物 B.一级食肉动物

C.二级食肉动物 D.三级食肉动物

152,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问题是(D).

A.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B.草原破坏导致的沙漠化

C.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 D.大量使用化肥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 153,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 B.生境 C.内环境 D.地球环境

154,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

A.多 B.少 C.一样 D.不确定

156,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发达 B.机械组织发达 C.叶面积小 D.根系发达

158,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 B.建群种 C.特有种 D.亚优种

15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 B.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16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北方针叶林 D.热带雨林

163,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学原则 B.植物区系学原则 C.动态原则 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66,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提出是(D).

A.达尔文 B.奥德姆 C.瓦尔明 D.坦斯利

167,下列生物类群中,属于生态系统消费者的类群是(D).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样生物,兼养生物,非生物环境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168,下列哪一类资源是可再生性资源(C).

A.煤炭资源 B.核能资源 C.森林资源 D.天然气资源

169,生态系统内消费者的营养级的确定是根据(D).

A.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消费者的食性 D.消费者的主要食性

170,阴性植物的特点是(D).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171,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D).

A.水稻 B.玉米 C.大豆 D.冬小麦

172,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B).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173,早生植物的特点是(A).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174,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B).

A.块状结构B.团粒结构C.核状结构D.片状结构;176,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A.矮化B.顶冠C.根系发达D.旗冠;177,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180,种群是指(A).;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B.不同空间内同种

A.块状结构 B.团粒结构 C.核状结构 D.片状结构

176,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D).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177,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180,种群是指(A).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81,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B).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186,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D).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187,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B).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188,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

A.气候顶级 B.偏途顶级 C.土壤顶级 D.地形顶级

1,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C).

A.温带 B.热带 C.亚热带 D.寒温带

193,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B).

A.草原 B.森林 C.海洋 D.农田

215,白天,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___.(B)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先降低后增加

218,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每一年龄阶段个体数目的比率,通常用___表示.(B)

A.年龄结构图 B.年龄金字塔图 C.年龄分布图 D.年龄组成图

230,生态位的英文是___.(B)

A.habit B.niche C.site D.place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6,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称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11,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1)偏利 (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 (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1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26,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性作用.

27,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3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3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Liebig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6,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37,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

39,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太阳光在地球上一天完成一次昼夜交替,而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津.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40,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41,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46,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47,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紧实的粘土和松散的沙土都不如壤土能有效的调节土壤水和保持良好的肥力状况.土壤结构可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等类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决定着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而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及其配合状况又对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48,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虽然含量少,但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

49,简述土壤母质对生物的影响.

母质是指最终能形成土壤的松散物质,这些松散物质来自于母岩的破碎和风化(残积母质)或外来输送物(运移母质).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质地深受母质的影响.基性岩母质多形成土层深厚的粘质土壤,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营养元素,呈碱性或中性反应.冲积物母质质地较好,营养丰富,土壤肥力水平高.

51,简述生物对风的适应.

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风媒植物特有的花形和开花时间均是风媒植物对风的适应.在多风,大风的环境中,能直立的植物,往往会变得低矮,平展,并具有类似旱生植物

的结构特征."旗形树"也可以说是树木对盛行强风的适应.

56,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种类组成特征;(2)外貌和结构特征;(3)动态特征.

57,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1)多度和密度;(2)频度;(3)盖度;(4)优势度;(5)重要值.

59,生态位有哪些特征

(1)生态位的重叠;(2)生态位分离;(3)生态位宽度.

66,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1)物种迁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迁移.

(2)定居:生物在新地区能正常生长繁殖.

( 3)竞争:生物密集,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各自占有独特生态位,群落形成.

69,简述以裸岩开始的早生演替过程.

(1)地衣群落阶段;(2)苔藓群落阶段;(3)草本群落阶段;(4)灌木群落阶段;(5)森林群落阶段.

70,简述以湖泊开始的水生演替过程.

(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2)沉水生物群落阶段;(3)浮叶根生生物群落阶段;(4)挺水生物群落阶段;(5)湿生草本生物群落阶段;(6)森林生物群落阶段.

71,简述云杉砍伐迹地上的次生演替系列.

(1)采伐迹地阶段(杂草群落阶段);(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阔叶混交林);(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

75,在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三级主要分类单位的含义是什么

(1)群丛(基本单位):①层片结构相同;②各层片优势种相同

(2)群系(中级单位):建群种相同

(3)植被型(高级单位):①建群种的生活型相同;②水热条件一致

80,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赤道及其两侧湿润地区.

(2)生境:终年高温多雨.

(3)群落特征:①种群组成较为丰富;②群落结构极其复杂;③乔木具有板状根,裸芽,茎花等特征;④无明显季相变化.

81,简述常绿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主分布亚热带东岸,中国东南部为世界面积最大,最典型.

(2)生境:亚热带季风季候,夏热冬温,无太明显干燥季节.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丰富(不及热带雨林);②群落结构复杂(不及雨林);③板根,茎花等现象几不见;④优势植物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和木兰科;⑤无明显季相变化.

82,简述落叶阔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中欧,亚洲东部.

(2)生境:欧洲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北美为温带季风季候,共性是四季分明,冬季较干冷.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丰富;②优势树种为壳斗科,槭树科,桦树科,杨柳科;③群落结构简单;④季相明显.

83,简述北方针叶林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半球寒温带,贯通欧亚,北美.

(2)生境:气候寒冷,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和,终年湿润.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较贫乏;②乔木以松属,云杉属,冷杉属和落叶松属组成;③群落

结构简单;④不同树种的森林外貌和季相不同.

84,简述热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热带森林与热带荒漠之间.

(2)生境:终年高温,降水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3)群落特征:①有星散分布的耐旱乔木;②喜热禾本科植物占优势;③季相明显;④大型草食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丰富.

85,简述温带草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温带内部,荒漠与森林之间.

(2)生境:半干旱,半湿润气温,低温.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贫乏;②以耐低温,旱生禾本科,豆科为主;③草本具典型旱生特征;④季相明显而华丽;⑤群落结构简单,仅草本层.

86,简述荒漠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极端干旱地副热高压带和中心.

(2)生境:极端干旱.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极其贫乏;②优势植物是超旱生灌木,肉质旱生植物和短命植物;③群落结构极其简单,许多地方连一个层次都没有;④生物量和生产力极低.

87,简述苔原的分布,生境和群落特征.

(1)分布:北冰洋沿岸.

(2)生境:冬季酷寒且漫长,夏季凉而短促,土壤具永冻层.

(3)群落特征:①种类组成贫乏;②优势植物是苔藓,地衣和极耐寒小灌木;③植株低矮;④生长极其缓慢;⑤多年生地面芽为主.

94,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

概念: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标志: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平衡,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生态环境相对稳定,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

98,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

(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 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 润.(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

100,请简述层片的特征是什么

答:⑴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是同一个生活型类别,但同一生活型的植物种只有其个体数量相当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时才能组成层片.

⑵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具有一定的小环境,不同层片小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构成了群落环境.

⑶每一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结构特征.

⑷在群落中,每一个层片都具有自己的相对性,而且可以按其作用和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优势层片,伴生层片,偶见层片等.

102,请说出植物体对低温和高温的适应有哪些

答:一,低温1.形态上:落叶,芽具有鳞片,油脂,植物体表面有绒毛和蜡粉,植株矮化.

2.生理上:细胞中水分减少,细胞液浓度上升,导致糖类,脂肪积累,束缚水保存好,自由水失去,降低冰点,使植物在冰点以下不结冰.;

二,高温⑴形态上:叶变小,其排列发生变化,叶变态,密生绒毛.⑵生理上 :细胞汁液浓度增加,通过旺盛的蒸腾带走大量热量.

103,请说出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答:⑴促进种子萌发. ⑵促进植物生长. ⑶提高植物产品的品质.⑷促进植物开花结实.

三、论述题

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

(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4)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6)生态因子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因子.

5,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6,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的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

7,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3)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水分状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以降水,空气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物施加影响,这三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多少与温度状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因子.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3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荒漠区.

8,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3种类型.

(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发达,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差.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壤而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

(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等.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绢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

(3)中生植竹—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

10,试述风的生态作用.

(1)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风带来的空气流动,产生大气中热量,水分等物质与能量的输送,影响和制约着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风还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

(2)风对生物的影响.风力大小不同,其生态意义也不同.风对植物的直接影响有风媒(藉助风力传送花粉),传播种子,风折和风倒等,并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量,形态与结构.风的有害影响主要表现在,当风达到一定程度会降低植物的生长量,使植物矮化,变形,严重的引起风倒,风折等危害.风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命过程及其行为,数量和分布.

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

(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

(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是"S"型."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

(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

(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

(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

(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

(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

(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

(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14,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

(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 他感作用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20,论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水平结构:水平结构是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在镶嵌性,复合体和群落交错区.①镶嵌性是指群落内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现象.②复合体是指不同群落的小地段相互间隔的现象.③群落交错区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群落的过渡地带,其生境复杂多样,物种多样性高,某些种群密度大.(2)垂直结构:

①分层现象:A.地上成层现象;B.地下成层现象;

②层片,也是群落的结构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具有一定的环境.(3)年龄结构.

25,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

(1)单元顶极①代表人物:Clements

②主要观点: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无论演替初期条件如何,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应大气候的群落上,只要气候不变,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干扰,此群落一致存在,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区域内其他生境给以充分的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候顶极.

(2)多元顶极①代表人物:Tansley

②主要观点:一个气候区内除有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定型顶极等多个顶极.

(3)顶极-格局①代表人物:Whittaker

②主要观点:赞成多顶极论,但认为各种顶极不呈离散状态而呈连续变化,形成一个以气候顶极为中心的顶极群落连续变化格局.

(4)共性和区别①共性:A.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

B.都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何时间相适应的.

②区别:A.单元论认为,只有气候顶极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其他因素也可以成为演替决定因素.B.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

26,说明演替的基本类型.

(1)按演替的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以地质年代计算时间;②长期演替:几十年~几百年;③快速演替:几年~十几年.(2)按演替的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起始于原生裸地;②次生演替:起始于次生裸地.(3)按基质的性质:①水生演替:始于水生环境;②旱生演替:始于陆地干旱缺水的基质.(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由于群落本身形成的特有生境导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有利于新群落的替代;②外因性演替: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演替.(5)按群落代谢特征:①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导致群落生物量越来越高;②异养性演替:有机污染的水体重,演替过程,因微生物的分解而使有机物越来越少.

28,论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1)发育初期特点:①建群种明显;②种类组成不稳定;③每个物种个体数量不稳定;④群落结构尚未定型,层次不明显;⑤群落内部特有小环境正在形成中.

(2)发育盛期特点:①种类组成稳定;②群落结构已定型,层次分化良好;③群落内特有小环境有较典型的特点;④通常建群种生长和更新正常.

(3)发育末期特点:①群落不断改造,群落内小环境导致原物种生存不利,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②新物种不断迁入,定居并与原来生物竞争并处于竞争优势;③种类组成开始混杂;④原来的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特点逐渐发生变化.

29,论述以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系列.

(1)裸岩:生境恶劣,无水无土壤,光照强烈,温差大.(2)地衣群落阶段:地衣可忍耐裸岩生境,并以代谢酸和腐殖酸及有机质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3)苔藓群落阶段:地衣所创造的生境迎来了苔藓植物,同时苔藓通过竞争又排挤了地衣,苔藓进一步风化岩石,并产生有机质,使土壤更加深厚,肥沃.(4)草本群落阶段:由于苔藓对环境的进一步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仍进行着改造作用.(5)灌木群落阶段:当草本群落把环境改造的更好时,需要更优越生境的灌木进入,与草本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6)森林群落阶段:灌木群落继续改造环境,使土壤更加深厚,群落内湿度,温度,光照,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乔木生长,导致森林群落出现,由于森林群落于当地大气候最为适应,协调,所以演替停止.以上每个阶段都有相关的动物参与群落形成,美国群落在为下一群落创造适宜环境的同时,越为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30,论述水生演替系列.

(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由于湖水较深,湖底光照弱,故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浮游生物不断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底,流水携带泥沙沉积,使湖底上升,为下一群落创造条件.(2)沉水群落阶段:沉水群落的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入水底,水中泥沙不断沉积使湖底继续上升,湖水变浅,为浅水环境的生物创造了条件.(3)浮叶根生群落阶段:湖水浅时,浮叶根生植物竞争处于优势并排挤了沉水植物,随着浮叶根生植物不断死亡形成的有机物和泥沙的沉积,湖水进一步变浅,导致浮叶根生植物生长越来越不利.(4)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挺水植物适应更浅的水环境,它们不断死亡,不断形成有机质,逐渐使湖底露出水面.(5)湿生草本群落阶段:此阶段由于土壤蒸发和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向中生环境转化,并伴随着中生草本的不断进入.

(6)森林群落阶段: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及土壤趋向于中生,木本植物不断进入,开始灌木为

主,以后以乔木代替灌木,最终形成森林.

以上每个阶段都伴随相关的动物与植物共同形成群落.

每个阶段的生物群落为下一群落创造了适宜环境的同时,却越来越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31,论述次生演替系列.(1)采伐基地阶段(草本群落阶段):乔木层消失,形成强光环境,阴生植物消失,阳生草本植物为主.(2)先锋树种阶段(阔叶树种阶段):云杉幼苗怕强光,霜冻,故喜光阔叶树首先进入草本群落,并很快成林.阔叶林的密闭造成林下弱光环境,不利本身幼苗生长,却为云杉幼苗生长创造了条件.(3)阴性树种定居阶段(云杉定居阶段,或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云杉幼苗在阔叶林的荫蔽下逐渐长大于原阔叶树种形成混交状态.

(4)阴性树种恢复阶段(云杉恢复阶段):当云杉高度超过阔叶树种后,由于阔叶树种不适应弱光环境,便逐渐退出,最终云杉林恢复.

42,概括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两个特点及其意义.

答: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和不可逆的

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减少,因为在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的活动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空间中去.

意义: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断绝对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自行灭亡.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文档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最新版本

植物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环境:研究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