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检修维护期间的安全措施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20:50:30
设备检修维护期间的安全措施
设备检修维护期间的安全措施(一)设备检维修作业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序号风险分析安全措施选项√1作业人员不清楚现场危险状况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交底2检查工作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化学品清洗、置换、通风至分析合格3检查与作业相关的各系统是否彻底隔绝连接的所有阀门关闭,必要时使用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隔绝4监护不足指派专人监护,并坚守岗位5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按规定佩戴6与生产现场联系不足检修前,检修项目负责人应与当班班长取得联系7存在运转设备(工作负责人亲自确认)切断需检修设备的电源,并经启动复查确认无电
导读设备检修维护期间的安全措施(一)设备检维修作业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序号风险分析安全措施选项√1作业人员不清楚现场危险状况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交底2检查工作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化学品清洗、置换、通风至分析合格3检查与作业相关的各系统是否彻底隔绝连接的所有阀门关闭,必要时使用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隔绝4监护不足指派专人监护,并坚守岗位5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按规定佩戴6与生产现场联系不足检修前,检修项目负责人应与当班班长取得联系7存在运转设备(工作负责人亲自确认)切断需检修设备的电源,并经启动复查确认无电
设备检修维护期间的安全措施
(一)设备检维修作业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
序号 | 风险分析 | 安全措施 | 选项√ |
1 | 作业人员不清楚现场危险状况 | 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交底 | |
2 | 检查工作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化学品 | 清洗、置换、通风至分析合格 | |
3 | 检查与作业相关的各系统是否彻底隔绝 | 连接的所有阀门关闭,必要时使用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隔绝 | |
4 | 监护不足 | 指派专人监护,并坚守岗位 | |
5 | 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 按规定佩戴 | |
6 | 与生产现场联系不足 | 检修前,检修项目负责人应与当班班长取得联系 | |
7 | 存在运转设备(工作负责人亲自确认) | 切断需检修设备的电源,并经启动复查确认无电后,在电源开关处挂上“禁止启动”的安全标志 | |
8 | 检修器材不符合安全要求 | 检查材料、器具、设备必须安全可靠 | |
9 | 其他辅助器材不符合安全要求 | 对需使用的防护器材、消防器材、通信设备、照明设备等进行检查,保证安全可靠,合理放置 | |
10 | 行走设施不符合安全要求 | 对检修现场的爬梯、栏杆、平台、等进行检查,保证安全可靠 | |
11 | 使用移动式手持电动工器具 | 配有漏电保护装置、检查绝缘 | |
12 | 检修场所有危险品或其他影响检修安全的杂物 | 将检修现场的易燃易爆用品、障碍物、油污、、积水、废弃物等杂物清理干净 | |
13 | 检修现场存在坑、井、沟、陡坡等 | 填平或铺设与地面齐平的盖板,也可设置围栏和警告标志,并设夜间警示红灯 | |
14 | 安全通道受阻 | 应检查、清理检修现场的消防通道、行车通道,保证畅通无阻 | |
15 | 夜间检修 | 作业场所设有足够亮度的照明装置 | |
16 | 电气设备检修 | 遵守电气安全工作规定 | |
17 | 需进行高处作业、动火、吊装、抽堵盲板、进入设备内等作业 | 工作负责人检查落实安全措施、按规定办理相应工作票 | |
19 | 违反本工种安全操作规程 | 停止其作业 | |
20 | 出现危险品泄漏 | 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 | |
21 | 检修项目有遗漏 | 会同有关检修人员彻底检查 | |
22 | 现场有杂物 | 清理现场 | |
补充措施 | | | |
(二)动火作业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
序号 | 风险分析 | 安全措施 | 选项√ |
1 | 系统未彻底隔绝 | 用盲板彻底隔绝 | |
2 | 系统内存在易燃易爆物质 | 进行置换、冲洗至分析合格 | |
3 | 周围存在易燃物 | 清除易燃物 | |
4 | 现场通风不好 | 打开门窗,必要时强制通风 | |
5 | 风力5级以上 | 不可避免时升级管理 | |
6 | 高处作业 | 系安全带,指派专人监护 | |
7 | 高处作业火花飞溅 | 采取围接措施 | |
8 | 塔、油罐、容器等设备内动火 | 爆炸分析和含氧量测定合格后方可动火。动火人必须先在设备外进行设备内打火试验后方可进入设备 | |
9 | 动火人和监火人不清楚现场危险状况 | 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技术交底 | |
10 | 动火现场无消防灭火措施 | 工作负责人检查落实消防器材 | |
11 | 电气焊工器具不安全 | 检查电气焊工具,确保安全可靠 | |
12 | 电焊回路接线不正确 | 回路线接在焊件上,把线不得穿过下水井或与其他管道、设备搭火 | |
13 | 动火设备可能存在无法彻底置换的易燃物 | 动火设备通以蒸汽(或氮气)进行动火 | |
14 | 电缆沟动火 | 清除易燃物,必要时将沟两端隔绝 | |
15 | 监火人离开 | 动火人停止作业 | |
16 | 动火人违反安全操作规程 | 监火人停止作业 | |
17 | 动火点周围出现危险品泄漏 | 立即停止作业,人员撤离 | |
18 | 作业结束现场留有火种 | 清理火种(监火人落实) | |
19 | 现场有杂物 | 清理现场 | |
20 | 氧气瓶和乙炔气瓶间距不够 | 间距必须大于5m | |
21 | 氧气瓶和乙炔气瓶与动火作业地点间距不够 | 间距必须大于10m | |
22 | 乙炔气瓶卧放 | 必须直立摆放 | |
23 | 氧气瓶和乙炔气瓶在烈日下暴晒 | 夏季采取防晒措施 | |
补充措施 | | | |
(三)进入受限空间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
序号 | 风险分析 | 安全措施 | 选项√ |
1 | 作业人员身体状况不好 | 体质较弱的人员不宜进入 | |
2 | 作业人员不清楚现场危险 | 作业前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交底 | |
3 | 系统内存在危险品 | 进行置换、冲洗至分析(提前30min)合格,涂刷具有挥发性溶剂的涂料时应连续分析 | |
4 | 系统未隔绝 | 所有连通生产管线阀门必须关死,不能用盲板或拆卸管道彻底隔绝的须经安全部门批准 | |
5 | 存在搅拌等转动设备 | 切断电源,并悬挂警示标志 | |
6 | 通风不好 | 打开人孔、手孔、料孔、风门、烟门等,必要时强制通风,不准向内充氧气或富氧空气 | |
7 | 高处作业 | 工作负责人落实安全措施、专人监护 | |
8 | 需动火时 | 办理动火作业票 | |
9 | 监护不力 | 指派专人监护,并坚守岗位; 险情重大的作业,应增设监护人员 | |
10 | 不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 按规定佩戴安全带、防毒用品等 | |
11 | 易燃易爆环境 | 消除静电、禁止带火种、 | |
12 | 使用的设备、工具是否安全 | 使用防爆安全工器具 | |
13 | 未准备应急用品 | 班组必须准备 | |
14 | 内外人员联络不畅 | 每隔几分钟进行查看询问 | |
15 | 人员进出通道不畅 | 进行整改保障人员进出通畅 | |
16 | 吊拉物品时滑脱 | 对吊钩进行检查,做好防脱措施 | |
18 | 交叉作业 | 避免交叉作业 | |
19 | 抛掷物品伤人 | 禁止抛物品 | |
20 | 出现危险品泄漏 | 停止作业及时组织人员疏散撤离 | |
21 | 作业人员私自卸去安全带、防毒面具或违反安全规程 | 立即停止作业 | |
22 | 作业后罐内或现场有杂物 | 清理杂物 | |
补充措施 | | | |
(四)盲板抽堵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
序号 | 风险分析 | 安全措施 | 选项√ |
1 | 盲板选材不当 | 外观平整、光滑,经检查无裂纹和孔洞 符合管道内介质、压力、温度要求 高压盲板应经探伤合格 | |
2 | 盲板的尺寸不当 | 盲板的直径应依据管道法兰密封面直径制作,厚度应经强度计算合格 | |
3 | 盲板辨识困难 | 必须有一个或两个手柄,每个抽堵盲板处设标牌表明 | |
4 | 作业人员不清楚现场危险 | 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危险点交待 | |
5 | 监护不足 | 指派专人监护,并坚守岗位 | |
6 | 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 按规定佩戴 | |
7 | 与生产现场联系不足 | 应事先与作业区负责人或当班运行班长取得联系,建立通讯联系 | |
8 | 在有毒气体的管道、设备上抽堵盲板 | 非刺激性气体的压力应小于;刺激性气体的压力应小于;气体温度应小于60℃ | |
9 | 在危险性大的场所作业 | 消防队,医务人员等到场 | |
10 | 涉及整个生产系统 | 生产技术处负责人和调度人员必须在场 | |
11 | 在易燃易爆场所作业 | 作业地点30m内不得有动火作业;工作照明应使用防爆灯具,并应使用防爆工具;禁止用铁器敲打管线、法兰等 | |
12 | 在同一管道上多处作业 | 严禁同时进行两处以上抽堵盲板作业 | |
13 | 需多处抽堵盲板 | 编制盲板位置图及盲板编号,由施工总负责人统一指挥作业 | |
14 | 出现危险品泄漏 | 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 | |
15 | 作业后现场有杂物 | 清理现场 | |
补充措施 | | | |
(五)高处作业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
序号 | 风险分析 | 安全措施 | 选项√ |
1 | 作业人员身体状况不好 | 患有职业禁忌证和年老体弱、疲劳过度、视力不佳及酒后人员等,不准进行高处作业 | |
2 | 作业人员不清楚现场危险状况 | 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交底 | |
3 | 监护不足 | 指派专人监护、并坚守岗位 | |
4 | 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 按规定佩戴安全带等,能够正确使用防坠落用品与登高器具、设备 | |
5 | 在危险品生产、储存场所或附近有放空管线的位置作业 | 事先与施工地点所在单位负责人或班组长)取得联系,建立联系信号 | |
6 | 材料、器具、设备不安全 | 检查材料、器具、设备,必须安全可靠 | |
7 | 上下时手中持物(工具、材料、零件等) | 上下时必须精神集中,禁止手中持物等危险行为,工具、材料、零件等必须装入工具袋 | |
8 | 带电高处作业 | 必须使用绝缘工具或穿均压服 | |
9 | 现场噪声大或视线不清等 | 配备必要的联络工具,并指定专人负责联系 | |
10 | 上下垂直作业 | 采取可靠的隔离措施,并按指定的路线上下 | |
11 | 易滑动、滚动的工具、材料堆放在脚手架上 | 采取措施防止坠落 | |
12 | 登石棉瓦、瓦棱版等轻型材料作业 | 必须铺设牢固的脚手板,并加以固定,脚手板上要有防滑措施 | |
13 | 抛掷物品伤人 | 不准抛掷物品 | |
14 | 出现危险品泄漏 | 立即停止作业,人员撤离 | |
15 | 作业后高处或现场有杂物 | 清理 | |
补充措施 | | | |
(六)吊装作业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
序号 | 风险分析 | 安全措施 | 选项√ |
1 | 作业人员不清楚现场危险状况 | 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 | |
2 | 吊装质量大于等于40t的物体和土建工程主体结构;吊物虽不足40t,但形状复杂、刚度小,长径比大、精密贵重,施工条件特殊 | 编制吊装施工方案,并经工程处和环保安全处审查,报主管副总经理或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实施 | |
3 | 监护不足 | 指派专人监护,并坚守岗位,非施工人员禁止入内 | |
4 | 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 | 按规定佩戴安全帽等防护用品 | |
5 | 与生产现场联系不足 | 应事先与作业区负责人或班组长取得联系,建立联系信号 | |
6 | 无关人员进入作业现场 | 在吊装现场设置安全警戒标志 | |
7 | 夜间作业 | 必须有足够的照明 | |
8 | 室外作业遇到大雪、暴雪、大雾及六级以上大风 | 停止作业 | |
9 | 吊装设备设施带病使用 | 检查起重吊装设备、钢丝绳、揽风绳、链条、吊钩等各种机具,必须保证安全可靠 | |
10 | 指挥联络信号不明确 | 必须分工明确,坚守岗位,并按规定的联络信号,统一指挥 | |
11 | 周围有电气线路 | 吊绳索、揽风绳、拖拉绳等避免与带电线路接触,并保持安全距离 | |
12 | 人员随同吊装重物或吊装机械升降 | 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并经过现场指挥人员批准 | |
13 | 利用管道、管架、电杆、机电设备等做吊装锚点 | 不准吊装 | |
14 | 悬吊重物下方站人、通行和工作 | 不准吊装 | |
15 | 超负荷或物体质量不明 | 不准吊装 | |
16 | 斜拉重物、重物埋在地下或重物紧固不牢,绳打结、绳不齐 | 不准吊装 | |
17 | 棱刃物体没有衬垫措施 | 不准吊装 | |
18 | 安全装置失灵 | 不准吊装 | |
19 | 用定型起重吊装机械(履带吊车、轮胎吊车、轿式吊车等)进行吊装作业 | 遵守该定型机械的操作规程 | |
20 | 作业过程中盲目起吊 | 必须先用低高度、高行程试吊 | |
21 | 作业过程中出现危险品泄漏 | 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 | |
22 | 作业完成后现场有杂物 | 清理现场 | |
补充措施 | | | |
设备检修维护期间的安全措施
设备检修维护期间的安全措施(一)设备检维修作业风险分析和安全措施序号风险分析安全措施选项√1作业人员不清楚现场危险状况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交底2检查工作现场是否存在危险化学品清洗、置换、通风至分析合格3检查与作业相关的各系统是否彻底隔绝连接的所有阀门关闭,必要时使用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隔绝4监护不足指派专人监护,并坚守岗位5未佩戴劳动防护用品按规定佩戴6与生产现场联系不足检修前,检修项目负责人应与当班班长取得联系7存在运转设备(工作负责人亲自确认)切断需检修设备的电源,并经启动复查确认无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