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构成的微粒性,知道原子构成及各粒子数的等量关系,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的关系,认识元素周期表。
2、了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其意义,梳理辨析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把握化合价、化学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及计算能力,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本单元的重、难点
原子的构成;原子、分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化合价与化学式的关系、化学式的意义及延伸(即计算);
三、本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的构成,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是化学的重要学习内容。只有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了解,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才能理解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才能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双基”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本单元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树立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观念,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的概念,从宏观角度描述物质的组成,能进行有关组成的简单计算。本单元的内容较抽象,化学基本概念多,涵盖了全书基本概念的一半以上,没有一个课堂演示实验。此外,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的形成、核外电子排布观念以及根据化学式的有关计算等内容都是非常抽象的,学生没有直接经验,且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 尽管学生已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但已有的微观知识不多,感性知识不充分,学生难于理解,教学会有相当的困难,事实证明,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极易形成第一次分化。
四、教学对象分析
本单元将进一步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量进行物质组成以及生活中商品标签上标示物质的含量简单计算,帮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来认识化学。
本单元内容抽象,处理不当容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对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较难理解,如原子、元素、化合价等,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创设生动直观的情景,引导学生在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以避免发生失去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
五、教学设计流程
六、教学过程
教学
阶段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创 设 情 境 | 【展示图片】 世间万物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问题引领】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2、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哪些物质由离子构成? 3、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其构成微粒有什么特点? 4、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原子怎样变成离子?原子与离子有什么区别? 5、怎样正确书写化学式?化学式有什么意义? 6、如何根据化学式计算某物质的化学式量、各元素的质量比和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观看图片,一些物质及其构成微粒 学生明确问题 | 图片导入新课,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学生走进微观世界。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复习之旅第一站 |
构成物质的微粒--- 原子的内部结构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哪原子在其他条件下是否可分呢?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原子的内部结构 (一)原子结构 【展示图片】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的原子结构及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得出结论:原子结构 【知识回顾】 (二)相对原子质量 【巩固练习】 | " 了解三位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所做的贡献 学生交流、回顾原子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练习 | " 通过展示原子结构的发展史,进入原子内部结构的复习。 通过多媒体辅助,整理落实原子结构知识、相对原子质量 |
组 成 物 质 的 元 素 | 二、组成物质的元素 【展示】水的组成与构成 我们知道微观物质是由粒子构成,宏观是由元素组成 【知识回顾】(一)元素的概念、分类、表示方法、组成化学式 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与微观粒子间有没有联系呢? (二)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三)元素组成物质 对元素组成物质分类 请同学们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小组内交流,把物质分类用框图的形式表示,层次分明。 【习题应用】 【关系梳理】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四)元素周期表 【习题应用】 (五)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练习巩固】 | " 学生看屏幕理清思路 学生回答元素的概念、分类、表示方法、组成化学式 ,指出元素与原子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物质分类进行归纳。相互交流对物质分类的认识 请各小组同学展示“物质分类图”,指出其中的分类依据。 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学生对照元素周期表说出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 | 通过水的组成与构成让学生知道宏观元素组成物质,微观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 带学生走进复习之旅第二站 逐步帮助学生将观念体系完善、提升。 学生在交流中,将单质、化合物等概念进行复习,学会物质分类法。 通过对知识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物质分类的理解 让学生建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帮学生树立物质世界的元素观。 加深对元素的认识。 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 |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 【展示】离子构成图片 (一)原子形成离子过程中的变化 (二)原子与离子区别与联系 【练习巩固】 (三)常见离子和原子团 | " 学生回顾原子到离子的转变、原子与离子区别与联系、常见离子和原子团 | " 知道离子的形成过程,熟悉常见离子和原子团 |
化 合 价 与 化 学 式 | 四.化合价与化学式 我们要了解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从组成结构上认识物质,我们采用什么方式,既可从宏观上,又可从微观上简单明了的表示物质组成呢? (一)纯净物化学式的写法 a) 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b) 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 【练习】正确书写的化学式 (二)化学用语周围数字表示的意义 我们目前学习的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 辨析下列粒子各自不同的含义 【练习】 (三)化合价 1、化合价 2、化合价一般规律 3、化合价应用 (1)根据化合价写化合物化学式 (2)根据正负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确定化学式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四)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求原子总和及原子个数之比 2.求相对分子质量 3.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4.求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 | " 学生交流、回顾化学式的书写 学生写化学式 找学生板演 学生交流各种化学用语中数字表示的意义 学生回答 学生熟悉相关内容、交流回顾并应用 学生交流化学式相关计算方法并板书计算方法 | " 从物质的分类角度学会书写化学式 理解化学用语及数字表示意义 学会化合价的知识与应用 掌握化学式相关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化学式相关计算的掌握情况。 |
谈收获 | 经过本节复习,你对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否有了更深的认识? | 学生谈收获 | 将本节内容系统回顾、归纳 |
课 堂 作 业 | 【巩固性作业】:课后将本主题的知识以网络图的形式完整呈现出来。 【拓展性作业】: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厨房里要经常用到食盐、蔗糖、食醋、纯碱等物质,请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看看它们各是由几种原子构成的?这些物质含有几种元素? | 学会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 学会从化学视角看物质。 | |
板 书 设 计 |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的内部结构 二、组成物质的元素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 四、化合价与化学式 |
本节课通过四个模块的复习,对已学知识的整合和梳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双基,使凌乱、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基本知识框架图,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并能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知识的内涵理解和灵活运用,让学生吃透其实质,理解其外延及与其它知识的联系;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