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教师 | 课程名称 | 《小嘎子和胖墩摔跤》 | |
学科 | 班级 | ||
听评课时间 | 听评课教师 | ||
教学过程
| 一、引题 1.指名读课题,引出:胖墩儿 2.这个故事发生在北方,出现了许多“儿”化音。 课件出示课文中出现的儿化音词语 单褂儿 虎势儿 一点儿 猴儿似的 牛劲儿 3.他们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回答) 二、学文 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小嘎子猴儿似的机灵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胖墩儿一身牛劲儿的句子。 (自主学习——同桌互查,没画上的赶紧补上) 2.课件出示文中描写小嘎子的文本内容: (1)自由练读,聚焦:哪个词能体现小嘎子人物的机灵?学生圈一圈,并做批注。 (2)学生回答:蹦来蹦去 下冷绊子 (3)互动:为什么不直接抱在一起?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4)指名读(比赛场景的片段):下面这段话有什么词也能体会小嘎子机灵的? (5)学生回答:钩、推拉拽顶 (6)互动:发挥想象,怎样的“推”“拉”?学生想象说话,教师及时点拨、评价 (7)指名读,教师评价指导朗读——齐读——师生合作朗读 3.机灵的小嘎子是败在谁的手里? (1)学生读读描写胖墩儿摔跤惯手的句子。 (2)三个句子对比 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塌”紫的奇妙之处 4.快速圈出其他动词,引出作者写作之窍门:只有描写行动,人物形象才能站起来。 5.探作者写作的另一个窍门: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写这个片段的呢? 投影片中用符号标注帮助学生,教师小结:分分合合 三、迁移运用写作 1.输了比赛的小嘎子站了起来,进行了第二次比赛(观看视频) 2.学生小练笔: 来就来!第二回合摔跤开始了。 。 词语参考库:扑、揪、推、拉、拽、顶、按…… 手疾眼快 破绽 虎视眈眈 一刹那间 3.学生练写后展示(指名读——同桌互读) | ||
技术应用 | 针对教师技术应用策略较好的环节以及需要改进的环节进行记录。 1.教师在课件上将作者这种分分合合的写作方法,用圈圈清楚明了的展示出来,学生直观的发现了其中秘妙。 2.观看第二次摔跤视频,将学生的思维从模糊到形象具体,从客观到直观,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为课堂小练笔增添了不少生机,无疑是锦上添花。 | ||
评课建议 | 紧扣目标 指导练笔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人教版五下第七组人物描写一组中的打头课文,对小嘎子和胖墩儿儿比赛摔跤的动作描写非常细致、准确、生动,小嘎子调皮机灵的形象在这一“蹦”、一“钩”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中立起来了。其次,文章运用分合交替场景描写表现比赛精彩是学生习作运用一个极好的范本。 在教学过程中侯老师认真解读教材,发掘文本语言训练点,并紧扣目标,指导学生练笔: 1.内容选择少而精。在短短4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如何选择紧扣目标的教学内容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在字词方面选取了最具北方语言特点的“儿”化音作为重点指导的内容,当然这也是学生朗读的难点。本次对于文中的 “公鸡鵮架似的”“走马灯似的”的词语教学大胆舍去(前面磨课时是作为一个其中难点内容教学)因本单元学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进行运用”才是核心目标。如果再将“公鸡鵮架”“走马灯”非教学主要内容的词语拿出来理解,肢解文本,又占用课堂宝贵时间,不如就放在精读环节融入理解品味。 2.教学策略扶且放。课堂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标,目中有人。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候老师重敲猛推,采取了“扶”重点动作“蹦”字来揣摩小嘎子心理,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方法,大胆放手深入课文,默读做批注,同桌合作交流,互相补充凸显人物形象。同时对于像“塌着腰”“合了裆”这些难以理解的动作,则采取比较品析等策略进行扶放结合,让学生在品析作者最后确定的词语上说出自己的见解,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仿写指导练且评。本单元的重点为读写结合,本节课的练笔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练,老师更是趁热打铁,紧扣目标“所用动作的词语是否体现嘎子的机灵”?是否进行交替描写?进行及时讲评。教学实践中,通过示范评典型练笔内容,碰到学生用词不当的地方,启发学生“你觉得这个词能体现小嘎子的机灵吗?还有更合适的词吗?”“请学习老师评价的方法自评和同桌互评,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这么一分享,一引导,语文课才有了语文味,学术练笔的效果才达到最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