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山镇中心学校 | 八 | 年级 | 语文 | 科导学案 | 备课日期 | 20121029 | |
课 题 | 《谈语言》 | 课 型 | 预+展 | ||||
小 主 人 姓 名 | 班 级 |
1、积累文中生字新词
2、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本文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分析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品味本文大雅似俗的语言风格
快乐链接:
1、走进作者:王力(1900—1986),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诗人。其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汉语》《中国语法理论》《汉语音韵学》等共计40多种论文近200篇,共约一千万余字。
2,课前热身:语言的演变
(1)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便可发现,语言在悄然演变,比如:现在有人叫“粉丝”,说的就是“追星族”;叫“海选”说的就是“初赛”。请你写出下列词语的通常用法。
A.物流( ) B、甩卖( )
C.瘦身( ) D、的士( )
(2)当前一些广告词滥用谐音,不利于语言的规范化,请恢复下列成语的本来面目
A.骑乐无穷(摩托车广告) 改正:( )
B.鸡不可失(烧鸡店广告) 改正( )
C.一明惊人(某眼痛治疗广告语) 改正( )
D.默默无蚊(蚊香广告) 改正( )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1)读一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弄巧成拙( ) 圩堤( )( ) 斟酌( )( )
以讹传讹( ) 一劳永逸( ) 不假思索( )
(2)解释下列词语
弄巧成拙:
不假思索:
适得其反:
头头是道:
以讹传讹
约定俗成
一劳永逸
推敲
合作探究:
1、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 。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化成两个分论点,它们分别是: 和
。
2、作者为了证明某些用语的不规范,列举了4个语言使用不当的例子,试找出来
3、为了能以理服人,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
(1)文中第3、4、5、段各举了 、 、
的例子,以上三例都是为了证明 。第6、8、9、段各举 、 、 的例子证明 。
。
(2)除了举例子,作者还采用了 论证的方法,如文章的第 段。
(3)第五自然段用朱自清早年和晚年的作品作对比,说明 。
4、课文可分为几部分?试拟出全文的结构提纲
课堂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弄巧成拙(zhuo) 逻辑( ji ) B。以讹传讹( e )勉强( qiang )
C.一劳永逸( yi ) 违背( wei ) D.不假思索( jia )圩堤( wei )
2、选词填空
报刊上使用的语言要认真( ),反复( ),不要以讹传讹。
A 、推敲 B、琢磨 C、斟酌
3、选出无语病的一句( )
A、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B中学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为他进一步自学创造了条件。
C这件事基本上是完全真实的。
D、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好。
4、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 ,本只称《诗》,后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
称《 》共三百零五篇 ,也称《 》。内容分为 , ,
三大类,手法多用 , , 。
二、品读课文第7、8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你认为上面两个文段,作者的观点是:
2、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第8段的论据属于 论据。
3、文中的“最好水平”应改为 ,类似的“强化水平”应改为 。
4、圈点第7段中的词语,“否则”在这里要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三,创新阅读
阅读课文第2、3、4段,回答问题。
1选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
A、比喻、夸张 B、设问、排比
C、比喻、引用 D、对偶、对比
2、选段的观点是( )
A、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就不可能是准确、鲜明、生动的。
B、文章应当是经过加工的口语。
C、在对口语进行加工时,既要考虑规范化,又要考虑大众化。
D、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
3、选文的论据属于( )论据。
4、,这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 )
A、总——分——总 B、分——总 C、总——分
四、请猜出下列诗中拾级的人物。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2、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施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