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3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为人类所特有,是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
4被动转运:物质移动时消耗的能量来自浓度差和电位差本身所包含的势能,无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的转运过程。
5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的转运称单纯扩散。
6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直接利用ATP能量并逆浓度差和电位差对离子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
7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的动力不是直接来自ATP,而是靠消耗另一种物质的浓度势能进行的。
8极化: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这种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9超极化:当静息时膜内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
10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全称跨膜静息电位。
11局部电流:当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只限于受刺激局部的细胞膜而不能向远处扩播,故被称为局部兴奋,所引发的电流即为局部电流。
12电紧张兴扩布:当膜的某一部分出现局部去极化后可向周围短距离扩布,并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衰减乃至消失,这种方式称为电紧张性扩布。
13兴奋-收缩耦联:肌纤维的收缩总是在动作电位发生后数秒才开始出现。肌膜上的动作电位需通过某种中介环节而引起肌丝滑行为基础的肌肉收缩。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胶胨状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血凝固。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5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也称为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16动脉血压:动脉血压是指流动的血液对动脉管壁单位面积上的侧压力,即压强。
17比顺应性:单位肺容量的肺顺应性,即排除肺总容量影响的肺顺应性,它比单纯肺的顺应性更客观的反映肺的可扩张程度,可用于不同个体之间顺应性大小的比较。
18功能残气量:在平静呼吸末,肺中剩余气体量称功能余气量,为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
19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20吸收:吸收是食物经过消化,各种营养物质的分解产物、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1胃排空:胃排空是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2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管-球反馈通过致密斑感受器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23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2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个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25近点:使眼作充分的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或限度称为近点,与晶状体的弹性有关。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的膜电位发生短暂的去极化改变,这种局部的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回返性抑制: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传向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冲动经轴突又回到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它神经元,抑制它们的活动,这种抑制称为回返性抑制。
28下丘脑调节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30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潮气量,约400-500ml。
31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32肺泡通气量:生理学上,将每分钟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
33肺牵张反射: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或黑-伯反射。该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34骨骼肌牵张反射:有神经元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牵张反射。
3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36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37心输出量:心输出量为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38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对抗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3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40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41兴奋性:细胞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42阈值: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恒定后,刚能引起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标志。即能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43脊休克:刚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动物暂时丧失一切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44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45分节运动:一种以肠壁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在小肠各个部位均可发生。
46容受性舒张:由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
47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还是减少,近端小管对Na离子和水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左右。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球管平衡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48暗适应:人从光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加,恢复了在暗处的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暗适应是人眼的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过程。
49明适应:从暗处初来到光亮度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50第二信使: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51运动单位: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构成的运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52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 ,会发生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主要是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53激素允许作用:有的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物效应,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
1、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黏液和内因子。
1、盐酸的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
环境;杀菌作用;使蛋白质变性,利于消化;促进胰
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等。
2、胃蛋白酶原的作用:在盐酸的激活下成为胃蛋白酶,
具有活性,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3、黏液的作用:黏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凝胶层,起润
滑和保护作用。
4、内因子的作用:内因子可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
体,保护B12免遭水解破坏。
(胃液分泌的调节:受神经与体液共同调节,影响其分
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和组胺直接刺
激分泌;抑制性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前列腺素等。)
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不同点与相同点。
EPSP | IPSP | |
突触前神经元 | 兴奋性神经元 | 抑制性神经元 |
递质 | 兴奋性递质 | 抑制性递质 |
离子通透性 | Na+ | Cl- |
后膜状态 | 去极化 | 超极化 |
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 | 兴奋 | 抑制 |
相同点: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相同。 |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博出量增大,入
射动脉中的血量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增大,使收缩压
增高,脉压增大,反之亦然。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心率增大,心舒期缩短,
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
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
减慢,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外周阻力增大,心
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主动脉
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
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4、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好,使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小,脉压减小,大动脉的
弹性贮器作用差,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
5、循环血压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较:循环血量和血
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充盈,产生
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四、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比较
生长激素 | 甲状腺激素 | |
分泌部位 | 腺垂体 | 甲状腺 |
生理作用 | 促进生长、促进代谢 | 影响代谢、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等 |
本质 | 蛋白质 | 胺类 |
特异性投射系统 |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 |
接受冲动 | 接受各种特定感觉冲动 |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冲动 |
传入神经元接替 | 经较少神经元接替 | 经多个神经元接替 |
丘脑换元部位 | 感觉接替核、联络核 | 髓板内核群 |
投射部位 | 终止于皮质第四层,与大椎体细胞的胞体形成突触联系 | 终止于皮质各层中,并在广大范围内与各层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 |
投射特点 | 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特定区域 | 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
阈下兴奋的总和 | 阈下兴奋易总和以致产生扩布性兴奋 | 阈下兴奋不易总和,但能改变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 |
相互关系 | 为非特异性传入的来源 | 为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基础 |
生理作用 | 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 |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但不产生特定的感觉 |
调节呼吸的各种体液因素是相互联系、影响的。
1、CO2刺激呼吸作用的两条途径:
①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经神经联系兴奋呼吸中枢
(主要途径)②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
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强。
2、H+浓度对呼吸影响:
酸中毒时,血中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运动的明显
加强。H+主要通过外周感受器刺激呼吸。
3、低O2对呼吸的影响:
低氧对呼吸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而简洁作用是兴奋。
①低氧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起作用的,其中
尤以颈动脉体起主要作。
②低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但外周化学
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呼吸中枢兴奋作用可在一定范
围内对抗低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而表现
为呼吸运动的加强,严重缺氧时才为呼吸的抑制。
七、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比较。
突触前抑制 | 突触后抑制 | |
抑制性质 | 去极化抑制 | 超极化抑制 |
突触前N元 | 兴奋性N元 | 抑制性N元 |
产生部位 | 突触前膜 | 突触后膜 |
抑制机制 | 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EPSP↑ | 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IPSP |
突触后膜兴奋性 | 升高 | 降低 |
主要存在部位 | 感觉传入系统 | CNS广泛存在 |
生理意义 | 调节感觉传入 | 反射活动协调 |
特点:1血液供应丰富;2血液分布不均匀;3具有两
套毛细血管网。
流量调节:当血压在一般的变动范围内(80-180mmHg),
肾脏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保持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以
维持正常的泌尿功能。紧急情况下,如大出血、缺氧等,
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的作用来减少肾血流量,使血液·
较多地分配到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以保证心脏等重要器
官的血液供应,使肾血流量与全身的血液循环调节相配合。
九、小肠具备的吸收条件。
1.吸收面积大:具有环状皱褶,其上有大量绒毛,其
上细胞又有微绒毛,极度扩大了吸收面积;
2.小肠内食物受到多种消化酶的作用后,已被充分消
化,便于吸收;
3.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
4.绒毛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十分丰富,有利于
吸收。
10、血小板的特性与生理功能。
特性: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生理功能:
(一)参与生理止血:1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
栓形成;3血液凝固。
(二)参与血液凝固
(三)促进和一直纤维蛋白溶解
(四)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十一、血压的相对稳定。
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是由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
受性反射,即降压反射所维持的(动脉血压升高可反射
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血管主力
降低;动脉血压降低时可引起相反的效应)。分别通过
主动脉神经和窦神经的反射作用,或使心跳加强小血管
收缩使血压向上或使心跳减弱小血管扩张使血压向下,
来保持血压的相对平稳。在血压形成过程中,大动脉弹
性既有缓冲心室射血时对血管壁突然增大的压力,使收
缩压不至太高,又使心脏舒张期能继续推动血液前进,
造成一定的舒张压。
十二、心输出量及调节。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泵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简称搏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称为每分
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和心率
的乘积。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凡是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均能影响心输出量。
(1)心肌的前负荷。前负荷增大,搏出量增多。若
心肌初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心肌收缩力反而减
弱,使搏出量减少。
(2)心肌的后负荷。在心肌前负荷和心肌收缩性不
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升高时,搏出量减少。
若其他因素不变,动脉血压降低,搏出量增加。
(3)心肌收缩性。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增多;
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4)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13、胸膜腔内压及变化。
胸膜腔内压指的是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中,
胸膜腔内压均低于大气压,为负压。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
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而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弹性回缩压
若以一个大气压为0,则
胸膜腔内压=—肺弹性回缩压)
吸气时负压增大,呼气时负压减小。胸膜腔负压可
以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保证肺通气正常进行;胸膜
腔负压可降低中心静脉压,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
的回流。
十四、胰液的组成及作用。
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
一种。
组成:无机成分:水、Na+、K+、Cl-和HCO3-等多种
离子,为多种酶提供适宜PH环境。
有机成分:1、胰淀粉酶,可水解淀粉。2、消化
蛋白质的酶,包括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可水解蛋
白质。3、消化脂类的酶,包括胰脂肪酶、辅脂酶、胆
固醇酯酶、磷脂酶等,可水解各种脂类。
十五、抗利尿激素分泌调节。
分泌与功能: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分
泌的一种激素。可增加水的重吸收。
影响ADH分泌的因素:
1、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ADH分泌
增加,反之亦然。
2、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减少,ADH分泌增多,反之亦然。
3、其他因素:动脉血压升高、心房钠尿肽、轻度冷刺
激、乙醇等可抑制ADH释放。
16、原尿生成的调节。
调节原尿生成的因素主要包括肾小球虑过与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影响肾小球虑过的因素: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当动脉血压在正常范围内肾
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稳定。否则导致滤过异常。
2、囊内压:囊内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3、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时可致肾小
球滤过率增加。
4、肾血浆流量:血浆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随之
增加。
5、滤过系数。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因素: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小管液浓度过高妨碍肾小管
的重吸收功能。
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增大则对Na+与水的
重吸收率也增加,反之亦然。
十七、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1.迂回通路:血经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
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作用:血液与组织进行
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2.直捷通路:血经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
静脉。作用: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回流到心脏。
3.动-静脉短路:血从微动脉经过动-静脉吻合支直接
流回微静脉。作用:参与体温调节。
微循环调节的关键:局部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