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是⼀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不同类型的卒中(脑梗死、脑出⾎) 其所包含的病因也各不相同。缺⾎性卒中亦是如此,从⼀种“疾病” 到⼀种“临床综合征”观念的转变,⼈们对缺⾎性卒中的认识逐渐深刻,并开始基于病因对不同的缺⾎性卒中患者“对因施治”,这⼀过程是伴随着缺⾎性卒中病因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以循证医学为基础逐渐发展的缺⾎性卒中治疗指南和
治疗⼿段也随之发⽣了⾰命性的变化。缺⾎性卒中的病因学分型是临床试验、流⾏病学调查、
基因研究及临床实践中治疗决策制定的基础。
中国缺⾎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
该标准体系的分型过程分为两步:第⼀步同经典的TOAST分型相似,亦将病因分为5种类型,
即⼤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atherosclerosis,LAA)、⼼源性卒中(cardiogenic stroke,CS)、穿⽀动脉疾病(penetratingartery disease,PAD)、其他病因(other etiology,OE)及病因不确定(undetermined etiology,UE),其中LAA 还按照部位分为主动脉⼸粥样硬化和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第⼆步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进⾏分型,分为4种类型:载体动脉(斑块或⾎栓) 堵塞穿⽀、动脉到动脉栓塞、低灌注/栓⼦清除下降及混合机制。
1.⼤动脉粥样硬化(LAA)
在CISS分型中,⼤动脉粥样硬化(LAA) 包括主动脉⼸和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粥样硬化
(1)急性多发梗死病灶,特别是累及双侧前循环和/或前后循环同时受累。
(2)没有与之相对应的颅内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易损斑块或狭窄≥50%)的证据。
(3)没有⼼源性卒中(CS)潜在病因的证据。
(4)没有可以引起急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病因如⾎管炎、凝⾎异常及肿瘤性栓塞的证据。
(5)存在潜在病因的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证据[经⾼分辨率磁共振(HR-MRI)/磁共振⾎管成像(MRA)和/或经⾷管超声(TEE)证实的主动脉⼸斑块≥4mm和/或表⾯有⾎栓]。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
(1)⽆论何种类型梗死灶(除外了穿⽀动脉区孤⽴梗死灶),有相应颅内或颅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易损斑块或狭窄≥50%)。
(2)对于穿⽀动脉区孤⽴梗死灶类型,以下情形也归到此类:其载体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HR-MRI证实)或任何程度的粥样硬化性狭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MRA、CT⾎管成像(CTA)或DSA证实]。
(3)需排除⼼源性卒中。
(4)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2.⼼源性卒中(CS)
(1)急性多发梗死灶,特别是累及双侧前循环或前后循环共存的在时间上很接近的包括⽪质在内的梗死灶。
(2)⽆相应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
(3)不存在能引起急性多发梗死灶的其他原因,如⾎管炎、凝⾎系统疾病、肿瘤性栓塞等。
(4)有⼼源性卒中证据。
(5)如果排除了主动脉⼸粥样硬化,为肯定的⼼源性;如果不能排除,则考虑为可能的⼼源性。
⼼源性卒中的潜在病因包括:⼆尖瓣狭窄,⼼脏瓣膜置换,既往4周内的⼼肌梗死,左⼼室附壁⾎栓,左⼼室室壁瘤,任何有记录的永久性或阵发性房颤或房扑、伴有或不伴有超声⾃发显影
或左⼼房栓⼦,病窦综合征,扩张型⼼肌病,射⾎分数<35%,⼼内膜炎,⼼内肿物,伴有原位⾎栓的卵圆孔未闭(PFO),在脑梗死发⽣之前伴有肺栓塞或深静脉⾎栓形成的P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