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中“嗟”“谩”二字值得品味,请根据这两个字的意蕴,说说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是词人在天帝面前诉说意在表达什么的心理?
(5)试用自己的讳言描绘上片前两句的画面。
(6)从第三句中的“梦”字可以看出这首词描写梦境。开头两句描绘拂晓海上乘船的情景,景象是: ;感觉: ;气势:
(7)第三句至第七句写词人与天帝的问答,以此表达作者:
(8)最后三句回答天帝的问话:“ ”,交代 ,借此表达词人:
(9)李清照是 派的代表作家,但这首词的风格却十分 。
参:(1)
(2)
(3)“嗟”字生动地写出了词人彷徨忧虑的神态,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叹惋。“谩”字流露出心中的哀怨惆怅:一是空有诗情诗才,因知音(丈夫)早逝,而无人能会意;二是慨叹自己身逢乱世,有着对现实为力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4)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遇不幸,奋力抗争的苦闷。(5)大片的云层像江河里的波涛,与天相接,与凌晨是的雾气相连,星辰与银河随着夜晚时间的变化而转动着位置,云涛在空旷的夜空和茫茫的晓雾当中,又像是千万张船帆在江海上飘舞。(6)海天相接船摇帆舞 星河欲转 磅礴豪迈 7、怀才不遇的感慨。8、殷勤问我归何处 海上仙山是自己的归宿 追求自由和光明的渴望。9、婉约 豪放
(二)阅读《饮酒》(其五)
(2)
(3)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5)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6)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参:(2)①心远地自偏(本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是“心远”。)②“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欣喜之情。(3)淡泊名利 (4)“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甜淡、闲适的心境。(5)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6)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1-2题。
1、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2分)
2、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3分)
答:
3、.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
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诗中的"钱塘湖"是指 。
4、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参:1、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 爱(最爱)。2、"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3、“行”;"早春美景";杭州西湖。4、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共8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试着从动静和写景的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1、抒发了诗人落寞、孤独抑郁和避世退隐的思想感情。2、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颔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显得那么自然和谐。4、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5、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五)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答: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首联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2、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3、“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4、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5、用神话传说引出对象,为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传达出诗人内心孤寂与苦闷。
(六)阅读王维《使至塞上》 ,完成下列问答: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2.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 的感情。
5、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6、本诗从体裁看是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
7、诗人睹物生情,把自己比作“ ”和“ ”,流露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情感。
参:1.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2. “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3、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4、诗人孤独、思乡 5、①图画的色彩美。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6、五言律 边塞 征蓬出汉塞 , 归雁入胡天。7、征蓬 归雁
(七)阅读下列诗文,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本诗中的一个“ ”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1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2、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3、.“月下飞天镜”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 图。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情感?
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6、.《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7、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参:1、(1)入。(2)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或: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2、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3、比喻 水中映月。4、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5、: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或:。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6、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7、.“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4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
2、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
答:
3、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4、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5、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6、诗歌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7、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参:1、“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3、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5、破 满目凄然 6、忧国伤时、念家悲己。7、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 -7题。(4分)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昐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试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4、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写了三个画面,分别是什么?
5、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 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 的勇雄形象。
参:1、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2、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运用比喻夸张象征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写出了(守军边城的)危机形势;赞美了守军将士的高昂士气。4、白天,敌军压境,守军严阵以待;黄昏,激战后的惨烈;夜里,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5、悲壮惨烈,以死报国。
(十)杜牧《赤壁》,回答后面的问题。
1、我们学过的唐诗有:田园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3、前两甸诗在全诗的作用是什么?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5、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并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6、这首诗有叙有议,哪两句是议论?
7、“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8、本诗开头为什么从“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9、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
参:1、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2、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3、前两句写兴感之由。4、不好。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5、"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8、由“折戟”写起,引发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9、不同意,因为作者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某种机遇,借此来表达诗人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展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