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工程概况
1.2 勘察目的
1.3 依据技术标准
1.4 勘察工作内容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2.2区域性气候概况
2.3地层岩性
3 水文地质条件
3.1勘察时实测水位
3.2历年最高水位标高
3.3拟建场区近3~5年最高水位标高
3.4地下水水质的腐蚀性
4地震效应评价
4.1 地震设防烈度
4.2 场地类别与场地土类型
4.3液化判别
5结论与建议
6地基基础方案
7. 有关说明
附件
附件1 土工试验成果报告
附件2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附件3 勘察点一览表
附件4 勘探点平面位置图
附件5工程地质剖面图
附件6 其它技术资料
桥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详细勘察)
1概述
1.1工程概况
位于。由负责工程设计,基础型式见设计图,桥台桩径1.5m,桩顶反力360T;桥墩桩径1.5m,桩顶反力585T。拟用基础形式为钻孔灌注桩基础方案。受的委托,我公司对该场地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1.2勘察目的
1.2.1.查明桥涵位区内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及工程地质特征,并对建桥适宜性和稳定性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结论性评价。
1.2.2.查明拟建场区地下水的水位标高、类型,分析其对桥涵基础设计和基础施工的影响,并判定地下水对主要基础结构材料的腐蚀性。
1.2.3提供桥址区内各墩(台)处的岩土物理力学数据和地基承载力(容许承载力、桩侧极摩阻力、岩石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和分析桩侧产生负摩阻力的可能性)。
1.2.4对边坡及地基的稳定性,不良地质的危害程度和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作出评价。
1.2.5应查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构筑物基底的稳定条件,隐伏基岩面斜坡和陡坡沟底桥涵的不均匀沉降及变形的可能性。
1.2.6过现场测试及技术资料分析,确定拟建场地的建筑场地类别,判定地基土液化的可能性,提供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条件。
1.2.7根据本次勘察的成果,提出在安全前提下合理的地基方案及在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建议和设计参数。
1.3依据技术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98);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
甲方提供的总平面图
1.4勘察工作内容
本次勘察孔布置按桥墩位置布置钻孔,控制孔深度95米~100米,一般孔深度80米;勘察手段采用钻探、标准贯入试验、波速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外业工作于2009年5月14日~17日进行,钻探孔总数为4,总进尺为233.00m,标准贯入试验126次,取原状土试样76件,扰动土试样46件, 取水试样1件,波速1个。内业整理工作于5月18日~26日结束。详见建筑物和勘察点位置图及勘探点一览表。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地上较平坦,地面标高13.87m ~16.73m。
2.2区域性气候概况
2.2.1 拟建场地位于我国东部湿润季冻区(Ⅱ区)的海滦中冻区(Ⅱ4),临近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Ⅲ区)的雁北张宣副区(Ⅳla),北京平原地区标准冻结深度为0.80m。
2.2.2北京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秋季短促。年平均气温为10℃~12℃,最高气温达40℃以上,年最低气温为零下18℃~20℃,一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4.7℃,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6℃,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630mm,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二集中在七、八2个月。降水季节性变化很大,由于降水量高度集中,即使旱年,局部地势低洼地区也容易积水成涝;多年降雪资料记录,全年平均降雪日数为10日,平均积雪日数为14.5日,最大积雪深度为23cm。年平均蒸发量为1800mm左右,年平均风速4.0m/s左右,风向频率多为北风,平均地面温度13.7℃,最高为29.7℃,1月份最低为4.5℃。本市平原区最大冻结深度为0.80m,冻结期自十一月下旬至来年三月。
2.3地层岩性
本次勘察查明,在钻探所达100m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由人工填土层、新近沉积层、第四纪冲洪积层组成。将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基土分为10层,分层描述如下:
2.3.1.人工填土层(Q4ml)
该层分布于地表(标高10.39m~13.62m)人工堆积之粘质粉土为主的①层素填土层,黄褐色,包含砖渣、砖块、灰渣、氧化铁、植物根,结构性差。
2.3.2.新近沉积土层(Q4al+pl)
该层分布于(标高-3.41m~10.43m) 新近沉积土层。
②层粉质粘土:褐黄色~褐灰色,软塑~可塑,湿,包含氧化铁、云母、植物根、细砂,土质不均,切面无光泽。
③层细中砂:黄灰色,稍密,湿,包含云母、石英、长石,颗粒均匀,级配不良,局部为粘质粉土夹层。
2.3.3.第四纪冲洪积层(Q4al+pl)
该层分布于(标高-1.38m~-63.39m) 第四纪冲洪积。
④层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硬塑,湿,包含氧化铁、云母、姜石,土质不均。
④1层砂质粉土:褐黄色,中密,湿~饱和,包含氧化铁、云母、姜石,土质不均。局部为粘质粉土。
⑤层中砂:灰色,中密~密实,饱和,包含云母、石英、长石、砾石,颗粒均匀,局部为细砂夹层。
⑥层细中砂:灰色,密实,饱和,包含云母、石英、长石、砾石、贝壳,颗粒均匀,局部为粉砂夹层。
⑥1层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硬塑,湿,包含氧化铁、云母、有机质,具韧性,切面有光泽。
⑦层粉质粘土:褐灰色,可塑~硬塑,湿,包含氧化铁、粉砂,具韧性,切面有光泽。
⑧层粉细砂:灰色,密实,饱和,包含云母、石英、长石,颗粒均匀。
⑨层粉质粘土:黄灰色,硬塑,湿,包含氧化铁、姜石,具韧性,强度中等,切面有光泽。
⑨1层粉砂:灰色,密实,饱和,包含云母、石英、长石,颗粒均匀。
⑩层中粗砂:灰色,中密,饱和,包含云母、石英、长石,局部为粉砂夹层,在本次勘察未见该层层底
以上各土层参数详见剖面图和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3水文地质条件
3.1、勘察时实测水位: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见一层地下水,为潜水,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4.00m~5.50m,稳定水位埋深3.90m~5.00m,标高为9.21m~12.73m。
3.2、历年最高水位标高:根据《1959年北京丰水期潜水等水位线图及埋藏深度图》,拟建场区丰水期水位接近地表。
3.3、拟建场区近3~5年最高水位标高:据北京市有关地下水观测资料表明,场区潜水水位升降幅度约1.0~1.5m,水位标高为12.00m~12.50m。
3.4、地下水水质的腐蚀性:本次勘察在1号孔取水样1份,结果经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而在干湿交替状态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见表。
4地震效应评价
4.1地震设防烈度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4.2场地类别与场地土类型
钻孔4#钻孔的波速资料,场地自然地面下20.00m深度范围内覆盖层的等效剪切波速为197.4m/s,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及《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相关规定判定,拟建场地土的类型为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为Ⅲ类。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相关规定判定:拟建工程场区属于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4.3液化判别
依据本次勘察所取得的标准贯入试验数据和粘粒含量(pc)数据,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及《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的相关规定判定:当地震烈度达到8度、dw按历年最高水位取值时,拟建场区范围内的天然沉积地基土不会产生地震液化。
5、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次勘察及对地基条件的分析,拟建场区不存在影响建设场地及桥梁工程整体稳定性的宏观不良地质条件。根据以上设计条件和地基土层工程条件分析,按照有关规范的要求,经过综合的计算、分析,并结合工程经验,建议采用如下的地基基础方案及相关建议供设计参考。
6、地基基础方案
6.1 建议考虑钻孔灌注桩方案
设计单位可结合桥梁工程设计特点、使用要求、施工条件、制桩材料供应条件、场地环境和工程造价综合考虑选择经济合理的桩型。在“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中列出的各层桩周土的极限摩阻力τi值和各土层的容许承载力[σ0]值仅限均质地基条件。设计单位在考虑桩基础承载力设计取值时,应针对不同的地层组合作具体的分析,必须充分考虑相对软弱土层存在的不利影响。
当桥台周围有路基填土时,须考虑受路基填土影响对桩基础产生的负摩阻力的问题,必须进行桩基础沉降计算分析。
(1)有关各层桩端土的容许承载力[σ0]值及桩周土极限摩擦力值参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2)有关钻孔灌注桩设计参数、承载力随深度修正系数k2、λ值及清底系数m0值参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的有关要求执行。
(3)建议进行压桩试验和采用动测法按规范进行抽样检测,以验证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和桩身完整性进行检验。在施工计划中应为试桩、压桩、动测桩试验留有充分时间。
(4)应严控成孔、成桩质量,并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孔底沉渣厚度,若施工难于控制或需要提高基底承载力时,建议采用桩底或包括桩侧压浆工艺。
(5)采用水下钻孔灌注桩方案时,废泥浆及沉渣处理量大,须妥善做好基桩施工所产生的泥浆的排运与消纳的组织安排和协调,防止对环境的污染。
6.2场地标准冻结深度为0.80m。
7. 有关说明
7.1 土的分类及岩性定名
土的分类按照《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执行,分为碎石土、砂土、粘性土三大类。
碎石土和砂土的岩性定名分别按照《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 01-501-92)中碎石土和砂土的分类标准执行;粘性土的岩性定名按照下表中的标准执行:
北京勘察规范岩性定名 | 塑性指数Ip | 公路工程设计规范土类定名 |
砂质粉土 | 3 | 粉质亚砂土 (低液限粉土) |
粘质粉土 | 7 | |
粉质粘土 | 10 | 粉质轻亚粘土 (低液限粘土) |
重粉质粘土 | 14 | |
粘土 | Ip>17 | 重亚粘土 (含砂低液限粘土) |
本报告中的压缩模量Es100、Es200、Es300系分别对应于自重压力(P0)至最终压力(P0+100kPa)、(P0+200kPa) 、(P0+300kPa)段的压缩模量值。
7.3 建议方案只适用于本报告书中所列的拟建建筑物及类型,如有变动时须另做考虑。
7.4 本报告若有未尽事宜,请及时与我公司联系。
(本页中以下无正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