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化和欧洲文化分别传承了数千年之久,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在教育思想上有很大不同。而比较中西方教育对于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注重权威 西方注重平等
中国在春秋战国年代的百家争鸣之后,教育的发展就基本进入了传承为主的步调之中,虽然在之后的岁月中无论诗书礼乐还是射御历数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教育的形式上来说还是先生讲、学生听,而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古代中国文化主张“尊长有序”,传统文化中这种较强的等级观念也充分体现在中国的教育思想上。中国教育传统历来提倡“师道尊严”。教师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被塑造成学生顶礼膜拜、不可平视的对象。在古代私学中的先生就是最大的,先生的话就等同于真理,这极大地了学生的开拓性和批判性。中国教育思想中的等级、权威观念,使中国教育必然携带着强制和暴力的色彩。主要是指以一元化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为基础的知识和文化霸权。说一不二,不容置疑,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灵魂上的蹂躏。学生的批判性和独特性、自尊心和自制力逐渐被销蚀,他们变得卑微、盲从、胆怯,缺乏冒险、开拓和创新意识。
与此相对,在西方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尤其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可以说,平等是西方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西方人坚信,每个人都是天生、自由和平等的。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渗透到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人群,同样的,在教育上也能表现出来。西方教育理念认为师生平等,强调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学生的向导和平等交往的伙伴的角色,他们做的不是讲解,更多的是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他们的老师会和你在讨论之中使你明白你想要的,然后让你自己去探寻;在家庭教育中,同样是让你先做,而不是指导你的做法是对是错。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使得学生能在先辈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西方教育观念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提高其内在素质,培养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才。西方学生从来不会屈就教师的权威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他们比较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中国注重稳定 西方注重变革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生产方式为人们提供的时空关系是固定、静态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止的,中国的民众大多也有“安土重迁”的思想,这与我国的农耕社会是分不开的,同时,因为这种“安土重迁”、“求久”、“拒变”的传统思想观念压制了国人的性和创造性。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经世济用的教育观和学术价值观。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中西方教育在对待基础知识和教育改革的态度上表现出极大差异。中国教育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无论是古代的四书五经还是现在的基础语文数学自然社会。强调基础知识本身并没有错,然而基础知识并不是僵化的、凝固不变的。与飞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极不相称的却是我国停滞不前、呆板得令人窒息的教育现状。课程设置多年来一成不变,教材内容十几年大同小异……这使得国教育保守有余而创新不足。
在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和殖民初期我们就能很直观的感受到西方个体文化中的那种鼓励独特、有创见,激励和促进个人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挥的东西。而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之中,家长鼓励孩子尝试各种新鲜事物,并让他们的孩子自己总结规律,这在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与中国相比较,西方人更富有冒险、创新、开小路的特质。他们看中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喜欢新奇且富于创新和冒险精神,随时都会弃旧图新。这种喜变、求变、善变的文化心理,使西方人拥有了那种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西方教育不断改革、不断向前。
中国教育注重效率 西方教育注重素质
中国自从科举考试出来之后,大家的教育不是为了做人做学问,而是为了升官。科举的本意是在有文化高素养的学子中选出人才,但渐渐演变成了为了科举而读书,在现代的初级教育,同样的大大提高了对于知识的传播,但同时也降低了对于人文素质的提高。虽然在知识传播上大大的提高了文化的普及,但在人文精神方面确实大大的降低了。
现在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在无形之中降低了孩子们的素质培养,减低了孩子们在他们所处的位置的责任感,对于素质的养成有很大的推迟甚至阻碍。
反观西方, 孩子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家长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家长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
在精神文明方面,给孩子们自由的空间去探索,给孩子们机会犯错并改正,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言行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让孩子们明白他们的社会、家庭以及各种位置,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中,给他们精神上的生长空间。
中国教育重同一性 西方教育重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以群体文化为主要文化特征的国家。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来源于以农耕为主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中国人习惯于集体作业,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群体文化心理。在群体文化中,群体的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唯一参照物,是个体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人关心的是“别人怎么看”,因而常常会用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来获得群体的认同。
这种求同的群体文化意识投射在教育思想上,决定了中国教育天然地排斥“多样”性,注重“同一”性。即用统一的内容、方法、进度、单一评价机制“生产成品”。教育毫无生气,窒息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中国,一堂课上得好的标准是:教师讲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则认真听讲、细做笔记,回答提问态度谦虚,甚至连学生坐、立、举手的姿势都有统一要求。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形式貌似规范、紧凑,实则缺乏内在感染力。过于追求同一性和规范性的中国式教育不利于活跃学生思维和激活学生的活力,不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个体主义。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这种文化心理助长了西方人对多样性的追求,造就了以多样性为特征、多元化思想共存的西方教育理念。
“多样性”在西方教育制度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西方学校的教学氛围自然灵活,较少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没有太多必须遵守的强制规范和统一要求,在教与学的设计、内容和方式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学生在这种氛围下会感到轻松与自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活力,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可以看出,中西方教育差异有着极大地不同,以后在中国的教育更应该更重视素质教育,培养下一代的创新能力、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但对于我们特有的教育的优点也不能丢弃,我们应该站在自我超越的立场上,反观中国教育的弊端,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的精华,使我们的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