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整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4 05:25:54
文档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整理

诗歌鉴赏简答题■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1.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连,凄凉之意;2.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此抒发惜别之情;3.暴雨: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4.抱柱:比喻坚守信约;5.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6.草: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②表现荒凉、偏僻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7.草
推荐度:
导读诗歌鉴赏简答题■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1.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连,凄凉之意;2.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此抒发惜别之情;3.暴雨: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4.抱柱:比喻坚守信约;5.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6.草: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②表现荒凉、偏僻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7.草
诗歌鉴赏简答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连,凄凉之意;

2.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此抒发惜别之情;

3.暴雨: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

4.抱柱:比喻坚守信约;

5.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6.草: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②表现荒凉、偏僻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7.草木:以草木繁盛凡尘凄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8.蝉:以蝉比品行高洁;

9.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情;

10.尺素:指代书信;

11.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12.春风: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13.丁香:指愁思或爱恋情结;

14.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15.杜鹃: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表;

16.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17.飞鸟:空远;

18.浮云:表现游子漂泊、飘零;

19.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20.古琴:知音;

21.关山:关塞山河,指边塞;

22.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23.禾黍: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24.红豆:即相思豆,是男女爱情的信物常象征爱情或相思;

25.鸿鹄: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26.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27.红叶:传情之物;

28.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29.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30.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31.昆山玉:人才;

32.阑(栏)干: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33.兰花:象征高洁、美好;

34.莲:“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

35.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36.柳营:军营;

37.楼兰: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38.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39.绿叶:表现希望、活力;

40.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41.梅子: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42.牡丹:表现富贵、美好;

43.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44.南园:泛指花草园林;

45.南冠:囚犯;

46.南浦:水边送别之情;

47.浓云:表现愁肠压抑

48.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的凄切之音常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49.胡笳:边塞诗中经常提到胡笳之音常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50.琴瑟:a、比喻夫妻感情和睦b、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51.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

52.秋虫:凄凉;

53.秋雨:忧愁;

54.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55.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56.水;绵绵愁思;

57.水仙:象征冰清玉洁;

58.霜: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59.松柏: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60.太阳: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61.桃花:形容美女的容颜;

62.吴钩: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

63.梧桐: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65.西风: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66.蟋蟀:又名促织,怀念征人惆怅之感;

67.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68.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69.雪: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70.燕: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71.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72.杨花:象征离散;

73.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74.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75.鱼:表现自由、闲适;

76.玉:象征高洁、脱俗;

77.鸳鸯: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78.猿啼:象征悲伤的感情;

79.月亮:①象征人生的、缺憾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 ,冷清;

80.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81.珍珠: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82.烛:相思、别愁;

83.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84.竹林:闲趣、隐逸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L]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

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补充: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               

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L]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8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模式:

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               

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               

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L]  [L]写作手法(技巧)[L]  [L]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 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 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补充:

①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②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答题模式:

(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七种类型:分析句意型

 

常式问:这句诗好在哪里? 

变式问: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               

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第八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补充: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常用术语和答题格式

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位 置,特点或作用

   

⒈文章(段落)开头   

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 物描写上看,它的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 

④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⑤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⒉文章(段落)中间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近三年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此类。) 

②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那么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③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⒊文章(段落)结尾   

①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②末段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③末段有暗示主题的作用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表达方式的作用[/L][/L]

表达方式:散文(小说), 随笔(政论文)   

种类:分类及说明

[/L]记叙

⒈顺序:交代清楚明白。

①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②.小说中为塑造形象,表达主旨,引出需要阐发的事理,作为事理的材料论据,使阐发的事理形象生动。

⒉倒叙:引起悬念                                  

⒊插叙:使叙述完整

⒋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①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②在开头起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主题得以升华。 

 

[/L]抒情的笔法:

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①表达事理,即文章主旨。 ②对文章主旨起强调作用 

 

[/L]描写:细描、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细节、语言、行为)

1.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件更加形象生动,更好地表达主旨。 

2.在小说中,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⒊对事物的描写

①往往是作为阐发事理的材料论据。 

②使阐发事理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说服力,更有感染力。  

[/L] 议论   

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1.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开头有时是引起话题,在结尾是对主题的总结。

2.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段落的中心。

3.中间的议论,常常起过渡或引出主旨的作用。

  

[/L]说明: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修辞手法及作用[/L] [/L] 

修辞  使用后达到的效果(作用)  

答题格式:确认修辞手法并分析+修辞本身的作用+文中作用(主旨) 

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生动形象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⒉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赋予物以人的情感,便于抒发感情。如果将“物”直接说成“你”,显得亲切自然。

   

⒊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用什么与什么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的某个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的某种感情。

   

⒋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升华主题。

 

⒌排比(强调了+对象+特性):

①增强文章的语言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②用排比说理,可把论点阐明得更严密、透彻;

③用排比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④用排比叙事,可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

⑤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   

⒍反语:即说反话,故意说与本意相反的话,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

    

⒎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起想象、共鸣。

    

⒏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⒐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

    

⒑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强调。

  

⒒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①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②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③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

④用在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⒓引用:

⑴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 

Ⅰ插入史实:

①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 ②具有例证的作用。③丰富内容。

Ⅱ插入某一事件:

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⑵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 :

①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②有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等方面的作用。

⑶引用神话传说:除上面部分作用外,蒙上一种神秘色彩。 

   

⒔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表现手法及作用(手法,含义,作用)

⒈抑扬结合(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 

 

⑴“抑”,就是压制,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贬低,批评,否定,甚至丑化;

“扬”,就是褒扬,表现为对表现对象的抬高,赞扬,肯定,美化。

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在一起,可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⑵我们常说的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①事物进行褒扬,往往先进行贬损,以形成鲜明的对照                                 ②为了贬损表现对象而先进行褒扬,形成前后的强烈反差。

⒉点面结合:

“点”,就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加强点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内容具体,有血有肉;

“面”,就是较为全面的情况的概述,注意面的描写,可以使文学作品具有普遍意义,深化主题。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

⒊动静结合:

⑴“动”,就是对事物的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就是对事物的静止状态进行描绘。

 

⑵文学作品中可以运用对比、反衬等手法,以动写静,或以静写动,以求得动中显静,静中有动,从而深刻地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动作,使人物形象更有魅力;使情节波澜起伏,更加引人入胜。  

⒋叙议结合:

①“叙”就是叙述事物的情况;“议”就是发表作者的意见。 

②记叙和议论交叉进行。  

③“叙”往往是“议”的基础,“议”则是“叙”的升华,是点睛之笔。 

 

⒌情景交融:

⑴“情”是作品表达出来的感情因素,是诗歌一项重要的内容;

“景”则是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⑵在古代诗歌中,“情”与“景”往往水融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而现代文学作品构成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通常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状物抒情”等写法。 

①“触景生情”是指在文学写作中,自然景物和它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②“借景抒情”是指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来抒发人物或自己的主观感情。

③“寄情于景”,指作者在写作中,带着由人物或作者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之情。

④“状物抒情”指在文学写作中,作者通过对自然风物的特点、特征的细致具体的描绘,抒发人物或作者自己强烈的感受和真挚的感情。抒情含蓄委婉,意味悠长。  

⒍衬托或烘托(正衬与反衬):

①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

②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  

⒎对比(对照):

⑴把两种对立的人物、事物或同一人物、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

⑵衬托一般是以次衬主,对比是正反对照,无主次之别。  能够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

  

⒏伏笔照应:

①“伏笔”,是指在作品中对以后将要出现的人物或发生的事件所作的暗示。

恰当地运用伏笔,可以使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显得自然、合理。

②“照应”,是指作品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应。

恰当地使用照应,能使作品的结构显得紧凑、严密,能帮助读者了解作品的脉络和文章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

⒐铺垫:作者为后面的抒情、说理或情节的发展所做的准备。   

⒑渲染(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 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 

⒒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而这两方面的内容要有相似、相近、相连之处。  

①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③再次是主要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④引起联想;⑤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或哲理的理解。  

⒓托物言志: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更为深刻的含义。                             恰当地使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能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⒔白描细描:

①“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也叫“简笔”;

②“细描”,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渲染,以突出事物的特点,也叫“工笔”。  

  

⒕铺垫悬念:

①铺垫(引出后文、曲径通幽 渲染某种氛围):就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②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是指文学作品在情节进展的关键处,有意制造一些激发读者兴趣和紧张心情的未知数或细节,而将详情留在后面交代。

⒖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是指在文学作品的篇末结尾处才点出作品主题的一种写法

⒗承上启下(文意顺畅、结构紧凑):指作者为了使作品行文流畅,特意在作品中运用一些既能紧承上文文意,又能启示下文内容的过渡语句或段落的方法。  

⒘开门见山(使文章显得明白清楚):即指文学作品一开头就直入本题的一种写法。

运用这种手法,作者在作品的开头往往不考虑使用什么特殊的技巧,下笔即点出描写对象或表现主题。  

⒙借古讽今(隐晦含蓄地表达作者不能明说或不方便明确说出的的对显示的不满或批评):是指在文学作品(尤其多见于古代诗歌)运用典故、史实等来讽喻、影射现实的写法。  

 

⒚托物言志:通过描摹事物具体、生动的形象,刻画事物的特点,寄托作者的心志,说明关于社会人生的道理。  

⒛借物说理:能够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地说明白,使道理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   

[L] 人称选择及作用[/L]  

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能给人亲切、真实的感受,便于直抒胸臆。  

2.第二人称:第二人称一般都兼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

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抒情。但有环境,有明确的倾诉对象  

3.第三人称:第三人称不受空间和时间的,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便于客观描述。 

[L]特殊句子的作用[/L]  

1.首句:提示、概括、传承信息  

2.结尾句: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留下余地让人思索,强烈地抒发感情  

3.中心句: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对论点的提示有重要作用或就是论点,说明文中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密切联系  

4.转承句:承上启下,转换话题  

5.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6.矛盾句: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这样的句子往往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  

7.感情句: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这些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8.变式句:强调  修辞句  根据不同修辞,找出想表达的意思。

文档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整理

诗歌鉴赏简答题■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1.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离情别绪相连,凄凉之意;2.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此抒发惜别之情;3.暴雨: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4.抱柱:比喻坚守信约;5.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6.草: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②表现荒凉、偏僻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7.草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