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悲 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 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寓意的艺术形象,请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指哪类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
岑 参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洲。
【注】 ①武威:即凉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②晋昌:即瓜洲,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1)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选择一个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说出“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青 溪
王 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1)“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这两句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_____两个字,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4分)
(2)请结合全诗景物描写的特点,赏析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云门寺①阁
孙 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②幽。
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③秋。
画壁馀④鸿雁,纱窗宿斗牛。
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注】 ①云门寺:在今浙江绍兴境内的云门山上。②象外:物象之外。③五湖:太湖的别称。④馀:剩下之意。
(1)云门寺的特点是什么?试结合颈联作具体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颔联“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的艺术特色。(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归 雁
钱 起①
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 ①钱起:唐朝吴兴(今属浙江)人,入仕后,一直在长安和京畿做官。此诗作于任中。②潇湘:此处指湘江。③二十五弦:指瑟,传说湘江女神善鼓瑟。
(1)联系诗句简答: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和联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 ①宗一:柳宗元的堂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岭。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1)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10分)
机女叹
【宋】 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清】 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
(1)①请概括这两首诗蕴含的相同情感。(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秋夜二首(其一)
【宋】 孔文仲①
孤枕夜何永,破窗秋已寒。
雨声冲梦断,霜气袭衣单。
利剑摧锋锷,苍鹯②缩羽翰。
平生冲斗气,变作泪汍澜③。
【注】 ①孔文仲:他生性狷直,为官廉洁,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罢官。②苍鹯(zhān):一种猛禽。③汍澜:流泪的样子。
(1)首联在诗歌中有何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尾联分别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8分)
晚 望
【清】 郑 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分)
山中闻杜鹃
洪 炎
山中二月闻杜鹃,百草争芳已消歇。
绿阴初不待熏风,啼鸟区区自流血。
北窗移灯欲三更,南山高林时一声。
言归汝亦无归处,何用多言伤我情!
【注】 洪炎为北宋末年诗人,此诗作于金兵侵宋、洪炎逃难之时。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是作者的泣血之作,请联系全诗,简述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8分)
雪晴晚望
贾 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 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1)题目为“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8分)
梅花绝句
陆 游
闻道梅花坼①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注】 ①坼(chè):裂开。这里是绽开的意思。
(1)“雪堆遍满四山中”一句所写的梅花与唐代诗人齐己笔下的“一枝”、宋代诗人林逋所吟的“疏影”有所不同,请对这一诗句进行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三、四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从题目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颔联写的是“景”,所以从“景”的角度赏析时比较简单。从“情”的角度赏析时要注意联系前后诗句。
答案 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2)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身世遭际。作者关心时事,借眼前实景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朝廷投降的不满。“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人的性格,用带有寓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眼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觉察到了季节的变化。作者借此表明在宋金对峙的那个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和欢乐,唯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隐伏着的危机。
答案 “山鸟”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井梧”指那些看到繁荣背后隐伏着的危机、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
(3)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其中不乏名篇佳作,但像这样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作者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主旨,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度和伟大抱负。
答案 一般古人写悲秋大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方面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个人得失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
2.(1)解析 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步骤基本上都是一致的,先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该字所在诗句写出了什么形象,接着再分析该字对表现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由于本题没有确定要炼的字,考生还需要知道古诗词中动词、形容词、数词为常见的妙用字。
答案 “飘”“挂”用得好。“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绘了出来,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绘了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2)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最好结合诗歌内容进一步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本诗中的形象是一个游子形象,但这诗又不是一般的思乡诗,而是结合了好友返乡来写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从这些角度去分析,就能够准确把握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了。
答案 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高兴,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武威)不能还乡而伤感。
3.(1)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诗眼应是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喧”和“静”很容易被找出来。判断表现手法时可以根据找出来的这两个字的特点,即“动静结合”。
答案 喧 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分析景物特点时要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黄花川”“青溪水”“菱荇”“葭苇”等,然后把诗歌中描写景物的诗句用有文采的语言表述出来。
答案 诗歌描述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蜒,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景物描写静中有动,自然素淡。诗人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恬淡来印证自己的素愿,抒发了他闲逸的情趣和自甘淡泊的心境,心境、物境融为一体。
4.(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的形象,需先找出诗中描绘该形象的诗句,然后再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本题已经明确指出要结合颈联作具体分析,因此,考生要在颈联中找出写云门寺的特点的关键字,然后再具体分析其特点。
答案 颈联两句,写诗人卧床环顾时所看到的景象。墙上,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剩下的大雁,足见佛寺之古老;天上,闪烁的群星像是镶嵌在窗户上那样近,突出了云门寺的“高”。这两句分别写出了云门寺的“古”与“高”的特点。
(2)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在答题前需要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有哪些,一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意境。从这一联来看,用语显得十分大气,描绘的景象显得十分开阔,由此可以确定应该从意境营造上分析;另外,这一联是写景的,所以也可以确定应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进行鉴赏;当然,修辞手法是鉴赏时首先要考虑的艺术特色。
答案 这一联描写了诗人到达寺中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千嶂夕”“五湖秋”,所见之景都不是眼前实景,而是想象中的虚景,这里运用了以虚为实的手法。这两句诗对偶工整,山与水对比,秋与夕映衬,写景抒情,意境优美,写出了云门寺雄视千山、高耸入云的气派,创设了高远壮美的意境,也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怀。
5.解析 本诗作者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一开头便突发奇问: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这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诗人问得奇,鸿雁答得更奇:潇湘一带风景秀丽,食物丰美,本来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江女神在月夜鼓瑟,那瑟声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不忍再听,只好飞回北方。作者在本诗中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听到湘江女神那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飞回北方。诗人正是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这首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答案 (1)诗人由归雁联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由湘江联想到了湘江女神,并想象了她在月夜鼓瑟的情景,由瑟声想到了凄凉哀怨的乡思,想象到大雁不忍再听下去,飞回北方。(不必细致区分“联想”“想象”)
(2)诗人借写充满客愁、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的旅雁,寄托了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或思乡之情)。
6.解析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愤之情。诗的一、三、四联着重表现的是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第一联开篇点题,点明别离,写兄弟惜别之情,意思是说:因长期贬谪生活的折磨,自己已经成了“零落残魂”;而这残魂又遭逢离别,更是加倍黯然神伤。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第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用比兴手法将彼此境遇进行了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诗的最后一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梦,在梦中经常梦见“郢”一带的烟树。情意深切,意境迷离,具有浓郁的诗味。这首诗还抒发了诗人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从诗的第二联来看,诗人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旨在渲染自己的处境,表明他一心为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内心抑郁不平,怨愤凄厉。
答案 (1)①长期被贬到“蛮荒”之地,受尽磨难;②忠而见斥,内心悲愤;③与堂弟离别。(或:远谪他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2)①“云似墨”是说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②“水如天”是写洞庭水阔天长,相思绵长,相见很难。
(3)抒发了与从弟的依依惜别之情。
表达特色:想象,融情于景,想象在梦中和宗一相会于江陵,含蓄地表达了思念的悠长和情意的深浓,真切感人。
7.(1)①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情感的能力。两首诗都写到了织女,第一首写她们织布辛苦(“到天明”),但富人却不满意(“嫌重”、“嫌轻”)。第二首写她们织布辛苦(“倦难支”),但富人也不满意(“厌”)。可以看出作者对她们的同情,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气愤。
答案 两诗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或表达了织女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意思对即可)
②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我们逐字逐句理解诗歌,近似于“翻译”诗歌。本诗前两句写“织”,后两句写“售”。
答案 “织”(或劳作情景)和“售”。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辛苦,才织得纱绢;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丝织品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意思对即可)
(2)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将诗歌“泡开”,即逐字翻译诗歌,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运用的是对比手法。
答案 对比。前两句将茅檐寒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以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两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然不同。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平现象的不平与对“织女”的同情。
8.解析 作答时考生可参照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性格。首联写景,融情于景。窗是破的,可见其生活清贫;秋是寒的,可见其心境凄凉。加之孤枕难眠,更显出诗人的孤独与愁苦。颈联、尾联用比喻与象征手法,抒发了诗人志存高远却壮志难酬的痛苦之情。
答案 (1)首联点题,写出了当时的气候和环境的特点,表现了诗人清贫的生活境况和孤寂抑郁的心绪,同时与下联相呼应。
(2)颈联间接抒情,诗人以“利剑”“苍鹯”自喻;尾联直抒胸臆。两联抒发了诗人志存高远,心念社稷,却被罢官贬职、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感。
9.(1)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具体说是考查诗歌的“炼字”艺术。考生作答时应注意,修辞也是语言特色之一。同时,答题时应先概括含有“收”“出”的诗句的内容,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 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人的动作,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如果答同意后一种意见,就应从尾联的作用的角度作答:一方面是尾联与前三联的关系及尾联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是尾联与主旨的关系。
答案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10.(1)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在诗中塑造的悲啼不已、无家可归的杜鹃形象,抒发了自己沉痛的心情。(答“衬托”,“运用典故——杜鹃啼血”也可)
(2)诗中表达了作者:①对自己四处流徙、无所依归的无尽感慨;②时局动荡、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
11.(1)解析 此题考查对古诗形象的鉴赏能力。本诗描写景色的部分为前三联,答案从前三联中筛选整合即可。因为题干中有“简要叙述”的要求,所以只答意象不叙述不能得满分。
答案 诗人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缓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
(2)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归纳尾联内容不能脱离前三联,分析尾联作用要使用术语,要注意尾联的归隐之情源于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的经历。
答案 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里传来的钟声,平添了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起着点活全诗的作用,点明了归隐的主旨。前六句写了所望之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由视觉转到了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了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的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有声有色、活泼动人。(意思对即可)
12.解析 陆游写过不少咏梅诗,这是其中别开生面的一首。头两句写梅花绽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比喻梅花之盛之白,语言鲜明,景象开阔,而“堆”“遍”“满”三字准确传神,写出了梅花绽放时繁盛的景象,境界开阔。而三、四两句更是出人意料,高迈脱俗: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表明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把痴迷的爱梅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写此诗时诗人已78岁高龄,闲居在故乡山阴,借咏梅来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两句的写梅是为后两句写人作陪衬的。“化身千亿”在梅前,与梅相连,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现了诗人高标绝俗的人格。
答案 (1)四周的山坡上一树树似雪般洁白的梅花迎着寒风盛开。诗人以雪喻梅,写出了梅之白,以“堆”“遍”“满”写出了梅花开得很繁盛,生动形象,景象开阔。
(2)三、四两句写诗人愿化出千亿个自己,这样,每树梅花前都有一个赏梅的放翁。诗人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将自己对梅花的痴爱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