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例名称:《三袋麦子》
执教教师:吴庆焱
指导老师:谢保章
课 型:阅读课
年 级:三年级
教材版本:苏教版国标本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快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袋麦子。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小猪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一囤麦子。一年后土地爷爷再来拜访他们并且做出了不一样的评价。课文情节生动,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很适合儿童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学情分析:
由于是借班上课,为了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课始,与学生必要的互动是必要的。课文字词比较浅显,课文内容故事性强,学生没有过多的学习障碍。三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年级的学习,在教学中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鼓励他们发表个人意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迫不及待、憨厚”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3、懂得只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正确评价三个小动物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课文,知道三个小动物不同选择之后的结局
教学难点:明白只有播种才有收获的道理;正确评价三个小动物
教学准备:动物的头饰 小黑板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且会书写本课10个生字,会读两条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知道三个小动物是怎样对待土地爷爷的礼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认识我吗?(不认识)我也不认识你们,咱们握握手,相互认识。一回生,二回熟,既然握了手,咱们现在就是朋友了,我想和你们聊聊天,愿意吗?(愿意)请过过生日的小朋友举手。过生日的心情怎们样呢?(开心)原来是收到礼物,难怪这么开心。有几个小动物,他们也很开心。为什么呢?
1、我们先来学习一个字(出示麦字卡片)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上下结构,第三笔是竖,第五笔是撇。
2、今天学习的就是课文(补充题目)《三袋麦子》,一起读
3、这篇童话故事可有趣了,想读读吗?
二、自学课文
(一)自由读课文 提出自读要求
不过在朗读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自由读课文,先读后面的生字,再读课文,读课文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读完课文后,标上小节号。
(学生自由读课文,相机纠正读书姿势)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老师感觉今天同学们非常认真,认真去做一件事情,一定会做得很棒的,经得起检查的。谁来读读课文中田字格里的生字。(出示小黑板)
指名读,开火车读、去拼音读、赛读,(相机正音,适时评价);齐读。
2、咱们书上还有更难的生字呢?谁能把他读好?
指名读二类生字(相机正音,提醒多音字“干”,适时评价),齐读。
3、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并用铅笔划下来,并且将所在的句子多读读。注意要读通。
(生勾划,朗读;师板书)
4、老师给刚才给你们读的生字找了朋友,你们会读吗?
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 相机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1、这些词语读好了,课文就能读得更容易了,现在我们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同桌两人一起读,同桌读得好,你就夸夸他;读错了,你给他纠正。
(同桌互读)
刚才,同桌一起读书时,老师发现一个特别值得表扬的地方,两个人一个读一个仔细听,还帮忙纠正,这样学习进步一定很快。
2、谁来告诉大家,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小猪、小牛、小猴)那你知道这篇课文写了什么故事吗?(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2至4节
过渡:土地爷爷送给他们一人一袋麦子,在他们眼中一样吗?(不一样)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在小猪眼里是什么样的?(相机板书:黄灿灿)
理解“黄灿灿” 指导朗读小猪的话
2、小猪拿到麦子后,怎么做的呢?(相机板书:做成食品)
理解“迫不及待”
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土地爷爷的麦子在小牛眼中又是什么样的呢?(相机板书:饱满)
理解“饱满”
2、那小牛也是把麦子做成食品吃了吗?(相机板书:保存起来)
理解“发霉、虫蛀”
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那小猴发现这代麦子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上等的麦种)
同学们,这上等的麦种是什么样的麦种啊?你能换一个词谈谈的你的理解吗?
(最好的,百里挑一的,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的……)
指导学生带动作读好第一句话
2、聪明的同学都能发现小猴最后把这袋麦子全……(相机板书:全种下地)
五、小结:
三个小动物眼中的麦子是不一样的,他们拿到麦子的做法也各不相同。他们一年以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咱们下节课共同学习。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2、观察生字,提醒左窄右宽的字
3、教会识记要领,区别“防”与“访”(偏旁+熟字)
4、范写“食”与“仍”
5、生描红 师巡视纠正
七、作业:1、抄写生字两遍 2、给别人讲讲这个童话故事
板书设计:
9、三袋麦子
麦子 馒头 烙饼 一份 小猪——黄灿灿——做成食品
保存 防止 搬到 拜访 告诉 小牛——饱 满——保存起来
开心 太棒了 迫不及待 兴奋 小猴——上 等——全种下地
憨厚 聪明 能干
教学后记:
回想刚才的课堂,我感觉心情很舒畅,舒畅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这堂课中孩子们学习状态始终是高涨的、积极的。本文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故事。文章语言通俗,情节简单,所以孩子们学起来兴趣大增。这正是我希望的,也是童话故事应该留给学生的享受。 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洒在人心灵上的阳光。”因此,整堂课我始终带着一份鼓励和微笑面对孩子的每一次回答,即使回答有障碍,我也能耐心地等待或引导,因此当孩子读错时,他能自我纠正。我想这极大地促进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第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字词认读方面,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读;理解字词方面,我遵循课标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比如理解“迫不及待”一词,我举例“下课了,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孩子很容理解“迫不及待”就是“等不及了”。理解“上等”则用了换词语的方式。中年级教学应该加强朗读,我设计了多种读的方式,尤其让我觉得扎实有效的朗读设计是引导“同桌互读”这一环节,通过观察,许多同桌都能认真地听对方读书,并且能帮助对方读好长句子。正是因为有效的朗读才使得孩子对课文初步感悟变得简单起来。我想这一课,我上得真实,有效。
其实,这堂课也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在辨析相形字“防”和“访”时,我引导学习通过“拜访”一词,了解“拜访”别人就要用嘴巴讲话,所以我就问“跟说话有关的字大部分什么旁呢?”可当问题抛出去以后,我听到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口字旁”,而此时,为了不拖延时间,忽略了孩子的回答。便直接对孩子说言字旁,我想一场精彩的生成错过了。
所以我在以后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再充分考虑。我相信在以后
的教学生活中,我的教学经验、技巧、能力会不断的增长。
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一次很好的对话
------《三袋麦子》教学案例点评
彭塔中心校 谢保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上的一篇精读课文,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吴庆焱老师借班(明德小学三年级)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我觉得这堂课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一次很好的对话。
一、教师很好地利用了教材
吴老师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能感知故事内容。鉴于此文通俗易懂,吴老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在导入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初读课文后,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将生字词带到文中去读。吴老师设计了学生不同形式的读,如,开火车读、自由读、精读等,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课文内涵。
二、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这节课,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师生互动,共同研究与成长;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整节课是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为暗线贯穿教学过程。吴老师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同时还注重学生语言的训练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
三、学生很好地把握了文本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应该是走进知识海洋寻找自我的过程。人生的许多感悟,就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的。按照“以学定教”的观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本人认为达到了张中行先生说的:“读好文章,从两方面学:一方面是内容,要透彻了解它传播了什么知识,宣扬了什么思想;另一方面是表达,也就是在写法和语言文字上有什么可取。”
但是,本节课,由于教师想让学生掌握的内容太多,一节课时间显得较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