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杜甫登高诗的人文价值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51:33
文档

杜甫登高诗的人文价值

目录摘要……………………………………………………………………………2ABSTRACT………………………………………………………………………2前言……………………………………………………………………………3一登高的文化渊源……………………………………………………………3二杜甫的登高诗中的天下意识………………………………………………3三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43.1空间感………………………………………………………………………43.2时间感……………………………
推荐度:
导读目录摘要……………………………………………………………………………2ABSTRACT………………………………………………………………………2前言……………………………………………………………………………3一登高的文化渊源……………………………………………………………3二杜甫的登高诗中的天下意识………………………………………………3三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43.1空间感………………………………………………………………………43.2时间感……………………………
目录

摘要……………………………………………………………………………2

ABSTRACT………………………………………………………………………2

前言……………………………………………………………………………3

一 登高的文化渊源……………………………………………………………3

二 杜甫的登高诗中的天下意识………………………………………………3

三 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4

3.1空间感………………………………………………………………………4

3.2 时间感……………………………………………………………………5

四 杜甫的登高诗中的自我关照意识…………………………………………5

五 杜甫的登高诗对自我存在的价值的质疑…………………………………6

参考文献………………………………………………………………………8

   致谢……………………………………………………………………………9

杜甫的登高诗的人文价值

黎坤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09级 指导老师:孙宝

摘  要: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多关注国家的命运,社会的矛盾和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他的传世诗歌约有1500首,题材多样。杜甫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他又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伟丈夫,所以注定他会对动荡的社会和飘摇的国家有着无限的感慨。而亭台楼阁,高峰叠嶂自古就是诗人们登高抒怀的代表场所,所以杜甫的众多诗歌中也不乏以登高为题材的。后世有很多学者对杜甫的登高诗做过相关研究,但多集中在典型著作的具体分析上,本文将从天下意识、空间感和时间感、自我关照意识、对存在价值的质疑几方面出发,从整体上对杜甫的登高诗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进行一下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登高诗;天下意识;空间感和时间感;自我关照;存在价值

The cultural value of Du Fu's poetry of view from a height

Abstract:Du Fu is great realistic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later regarded “poet”. His poetr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lower people’s sufferings of life. He’s poetry are about 1500, rich in content. Du Fu’s life fell and the no fixed abode, he is a great people who cares, so doomed his will of the society and country with infinite swaying. And pavilions, the mountainous peaks since ancient times is a representative people climb the feelings of the place, so there are many poems by Du Fu, depicting the ascent. Later there are a lot of scholars have done related research of the ascent of Du Fu’s poem, but more focu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ypical works, this article will from the overall to the ascent of du fu’s poetry reflects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the shallow analysis. 

Key Words:view from a height;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space and time; take care of myself; existence value 

前言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虽然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尽管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凋零,个人遭遇也极其不幸,仕途失意,穷困潦倒,四处飘零,与亲人离散,但他的诗歌没有停留在自怨自艾,自我哀叹的层面,更多的是关注国家的命运,社会的矛盾和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他一生创作的诗歌众多,流传至今的约有1500首,题材多样,登高诗就是其中一种。后世也有很多学者对杜甫的登高诗做过相关研究,但多集中在典型著作的具体分析上,本文将从天下意识、空间感和时间感、自我关照意识、对存在价值的质疑几方面出发,从整体上对杜甫的登高诗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进行一下浅显的分析。

一、登高的文化渊源

登高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在我国古已有之,一是作为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来源已久;二是作为重阳节的一种习俗,沿袭至今。

追根溯源,在春秋时代,孔子时期就提倡“君子登高必赋”,所以登高赋诗是古代文人施展才华的重要媒介之一。在《诗经》和楚辞中就有生动的记载。如《魏风·陟岵》就是征人在登高望乡时的思家思亲之作。[1]此外,不得不提楚辞中的登高文学。首屈一指的就是屈原的一些作品,如《离骚》、《涉江》等,在屈原的作品中,登高的主题已经得到了延伸,开始触及到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层面。所以说,登高诗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吟咏美景,更多的是寄寓了登高文人的一定的思想倾向,如游子思想、登高抒怀、表现自身的坎坷经历、抒发国仇家恨、舒缓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登高文学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了,典型的代表有王粲的《登楼赋》,曹操的《观沧海》等;有很多文人都喜欢登高赋诗、登高怀远,比如魏晋时期的陶渊明最喜欢九月九日重阳佳节登高赏菊。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登高诗在唐代也呈现了空前的繁盛,典型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此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也有很多登高之作,“登高诗”已经被定型为一种特定的文学题材,已经发展到相对的程度,而杜甫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他又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伟丈夫,所以注定他会对动荡的社会和飘摇的国家有着无限的感慨。而亭台楼阁,高峰叠嶂自古就是诗人们登高抒怀的代表场所,所以杜甫的众多诗歌中也不乏以登高为题材的,如《望岳》、《登高》、《登楼》等。

二、杜甫的登高诗中的天下意识

众所周知,杜甫是个典型的忧国忧民的心怀天下的伟大诗人,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他都非常关注国事民生,那么他的登高诗中自不可避免会融入一种关注天下的意识。较之一般的登高诗作而言,杜甫的登高诗的境界更高一层。原因在于杜甫将天下装在心中,他登高不是简单观景而已,而是在主动对天下之大势进行思考。可以说,这种思考对于杜甫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已经与他融为一体了。也就是说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景物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物了,而是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因此意义更加深刻。

如《九日登梓州城》“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2]《西阁夜》“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3]

在这些登高诗中,所体现的是诗人的广阔胸襟,面对国事的动荡,诗人更像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悲天悯人的大家。

再如《凤凰台》“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4]《九日》“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5]《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十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6]在这类诗歌中,杜甫在高远的地方看到平地上所无法了解的细微之处,看到了凤凰台上的嗷嗷待哺的雏鸟,看到了自己在乱世中的颠沛流离的处境,看到了战乱中的妇孺的可怜境地。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正体现着诗人的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

这些忧国忧民的胸怀天下的意识在杜甫的诗歌中不断出现,使他不愧为“诗圣”,他的诗歌不愧为“诗史”。

三、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一)空间感

763年杜甫创作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7]这首登高诗中所描写的空间境界之大,并非是简单地靠语言文字堆积起来的,也不是单一地描写平面的广阔,而是更加注重立体感的刻画,也更加注重语言的凝练性。“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写出了天地之大,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又点名了自身之小,但这种“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个人在天地之间的渺小,而是可以与天地对立的伟大,即使空间在大也无法埋没个人的存在,也就是说这里的小已经转换为了大;所以杜甫的登高诗中带有浓厚的空间感。

这种登高诗中的空间感并非是杜甫特有,唐代其他诗人也由此涉及,比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元稹(《岳阳楼》)等。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空间感都没有杜甫来的雄浑壮阔苍凉,这与杜甫的特殊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二)时间感

在杜甫的登高诗中,空间和时间不是孤立存在的,空间的广袤性常可和时间的久远性联系在一起,因此时间感也是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杜甫的登高诗中所体现的时间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由时间的无穷而产生的怀古意识。比如《春日江村其五》是借古人的身世来映衬自身的处境,点名了自己身处乱世,居无定所的飘零身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要将诗作流传后世的信心与决心。再如《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是借古迹来抒发人生之不遇,壮志之未酬。金华山是陈子昂曾经读书的地方,杜甫看到光滑的石柱上长满了青苔,不由得想起陈子昂当年的豪情壮志到如今也只落得满眼荒芜,进而又联想到自己连施展才能的机会都没有,更是可悲可叹。又如《上白帝城》是借古人的功绩来感叹当今的政事,贬讽之意溢于言表。《滕王亭子》是借古迹的现状来感叹国家的盛衰之变,读后令人黯然神伤。

这类的登高怀古诗的目的不外乎以古鉴今或以古讽今。

其次是因时间的易逝而生发的对生命的感叹。如《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一波三折,写尽了人生衰老、欢宴无多之无奈。再如《西阁二首其一》表达了人之所以会哀叹人生的易逝、生命的衰老,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无法在流逝的时间里留下明显的印迹的思想。

杜甫的登高诗中表达人生苦短的时间感应该算是对之前文人的时间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他们所表现的人生苦短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存的孤独的哀叹。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追求大多数都不能得以实现,所以感觉生活的不切实际,找不到存在的价值。这种思想在杜甫的诗歌中随处可见,可以把其看作是当时人们的时间观念的成熟,人们对于时间的流逝不再像从前那样充满的无尽恐惧和单一忧伤,而是学会从中进行思考,思索人生存在的意义何在,思索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换句话说,就是由被动地接受时间的流逝转而到主动地充分利用时间。

由此可见,杜甫的登高诗中时间感既有消极的对人生苦短的哀叹,也有积极的对生存价值的探寻。

四、杜甫的登高诗中的自我关照意识

杜甫的诗歌根据经历的时期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创作阶段,也就是说从他的诗歌风格中可以看出他一生的发展轨迹。有人曾说过杜甫的三首《望岳》诗,写尽了其一生,这也是其登高诗中的自我关照意识的最好写照。

第一首《望岳》作于736年杜甫壮游齐赵时期,吟咏的是东岳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8]

第二首《望岳》作于758年赴华州的途中,吟咏的时西岳华山。(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9]

第三首《望岳》写于769年自潭至衡州的途中,吟咏的是南岳衡山。(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昴。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恭闻魏夫人,群仙夹翱翔。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10]

这三首诗虽同是登高诗,同名为“望岳”,但所表达的主题是不尽相同的。这更多的是与杜甫的经历与心态有关。写作第一首诗时,杜甫正值人生的最好时光,对一切都充满了信心,所以登上泰山之巅将无边美景尽收眼底之后,变为产生一种昂扬斗志。而在登华山写作第二首诗时,正是杜甫一生中最为穷困潦倒之时,一切都不尽如人意,仕途失意,颠沛流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打击,所以在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可奈何之感。而作第三首诗时一切都已成为往事,杜甫已经走到了人生的末年,此时的他看淡了人生,看清了世事,也无力再做挣扎,唯有祈愿上天能降幅于苍生。

所以说,这三首诗是杜甫慌乱辛苦的一生的缩影。实际上杜甫诗在借由登高诗来对自身进行关照,来记录自己的生命历程,来慨叹自己的人生际遇。

其实,在杜甫的各种题材的诗歌中都能看出他对人生理想的表达,但在其登高诗对自身的关照意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人生志向的抒发;二是表达自身的孤独感受。

五、杜甫的登高诗对自我存在的价值的质疑

诗人登高感怀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感叹渺小的人在永恒的宇宙的难以永恒的存在价值,或者是质疑自我存在的价值。所以,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在登高时都有可能体会到,可以算是一种超越了个人体验与时空的普遍性忧愁感,而正因为这种普遍性,所以诗人在偶然一次登高中所体会到的感觉,在千古之后、万里之外的读者心中仍然会引起深深的共鸣。杜甫的登高诗之所以能够震撼不同时代不同的读者的心灵,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杜甫的登高诗中具有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质疑。

比如他最具代表性的登高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1]这首诗中涵盖了杜甫一生的所有经历。“万里悲秋”,实际写出了整个社会已因连年战乱而处于一种萧杀衰落的氛围里;“百年多病”,不仅是作者一人之身体的病痛,而是整个时代都已与其同病矣;“独登台”和“常作客”,实际已经写出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孤独寂寞的状态。而这种对羁旅之感的反复吟咏,恰恰是杜甫对自身存在价值质疑的表现,他认为自己壮志难酬,有志难伸,不管是岁月静好,还是战乱频繁,自己好像都没有参与其中的机会,自己的存在价值好像无从体现。

在杜甫之前,也有很多文人创作过登高诗,但数量不多,而杜甫所作的登高诗不仅数量可观,而且佳作迭出,达到了古代登高文学的顶峰。如《登高》、《登岳阳楼》等既是杜甫七律、五律中的佼佼者,也可谓古代登高诗中的出类拔萃者。杜甫的登高诗把个人际遇与忧国忧民之情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登高文学的思想广度、深度都有了进一步提高,深化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杜甫的登高诗对登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由于本人学识能力有限,只能对杜甫的登高诗做一些浅显的分析,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以期在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更进一步,希望以后能有能力对杜甫的登高诗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精髓做更深层次的发掘,以便对其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注释:

[1]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

[2]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933.

[3]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1475.

[4]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691-692.

[5]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1034.

[6]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1350.

[7]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1946-1948.

[8]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4-5.

[9]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485.

[10]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1983-1985.

[11]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1766-1788.

参考文献:

[1]丁桂香.唐代登高诗的审美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3:20-23.

[2]丁启阵.论杜甫诗的悲剧主题[J].杜甫研究学刊,1998,3:45-47.

[3]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集注[M].中华书局,1999.

[3]郭晶.浅析杜甫《登高》的抒情模式[J].网络财富,2010,9:8-10. 

[5]何剑丽.杜甫的登高诗[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9):61-.

[6]洪业[著]曾祥波[注].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7]胡应麟.诗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8]李彩云,任刚.愁到深处不言愁——杜甫《登高》赏析[J].黑龙江史志,2009,4:-90.

[9]李杰.登高咏悲歌 壮怀慨生命——浅论杜甫《登高》一诗的生命意识[J].电影评介,2008,24:98-99. 

[10]莫砺锋.论杜甫的文化意义[J].杜甫研究学刊,2000,12:30-33. [1]邱晓.唐代登高诗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11.

[11]莫砺锋,匡亚明.杜甫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2]闪明琴.一曲卓绝千古的悲秋之歌——杜甫《登高》解读[J].名作欣赏,2012,3:23-25.

[13]宋金亮.杜甫诗歌的时空意识与表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田劲松.登高:杜甫生命的无助与悲哀[J].襄樊学院学报,2008,29(10):61-.

[15]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16]叶嘉莹.叶嘉莹说杜甫[M].中华书局,2008. 

[17]赵海菱.杜甫与儒家传统文化研究[M].齐鲁书社,2007.

[18]赵云洁.平生际遇实堪伤,秋风秋雨愁煞人——杜甫《登高》与林黛玉《秋窗风雨夕》比较赏析[J].科技信息,2012,6:25-27.

[19]章淑珍.俯仰天地间,乾坤一腐儒——杜甫《登高》赏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47-49.

[20]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中华书局,1999.

致谢

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孙宝老师,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文档

杜甫登高诗的人文价值

目录摘要……………………………………………………………………………2ABSTRACT………………………………………………………………………2前言……………………………………………………………………………3一登高的文化渊源……………………………………………………………3二杜甫的登高诗中的天下意识………………………………………………3三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43.1空间感………………………………………………………………………43.2时间感……………………………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