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语言的演变》导学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51:17
文档

《语言的演变》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语言的演变》导学案制作人宋寒星审核人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年4月4日【学习目标】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预习导航】1、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推荐度:
导读第一单元第一课《语言的演变》导学案制作人宋寒星审核人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年4月4日【学习目标】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预习导航】1、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第一单元第一课

《语言的演变》导学案

制作人 宋寒星  审核人 高一语文组  使用时间 2016年 4月4 日

【学习目标】

1 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 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 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预习导航】

1、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与形式。 

                 语言也在变

《语言的演变》   词汇的变化         

语法语音的变化

3、根据文中所了解的词义变化的现象,自己举例填表。

词义的变化 

词例古代含义 

现代含义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词义弱化
【问题探究】

阅读“语言也在变”,回答问题

1、 从文章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主要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2、第一节的哪一句话提出了文章的基本观点?

3、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

朱熹听颜回讲话,是真实的事情吗?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文章在开头写这段话,目的是什么?

4、第一部分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例子具体说明古代和现代汉语的差别,其中“意义有所不同”“用法有些两样”的就有三种情形。哪三种情形?请你先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再用四个字来概括

阅读“词汇的变化”,填表

               ⑴

1语汇的消长     ⑵

3

                 (1)

2古今词义的变化 (2)

(3)               

.                (4)

                   ⑴

3、事物名称的改变

                   ⑵

阅读“语法语音的变化”,完成一下二题

1请把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里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原句                         译文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徐公孰美?  

君美甚。 

忌不自信。 

客从外来。  

与坐谈。 

不若君之美。 

2说明语音变化时举了哪些例子?

1、语言的押韵                                                                  2、

2、语言的平仄

3、造字法(形声字)

本文的说明方法

因语言的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现象,所以,作者综合运用了分类、举例、比较和引用等多种方法,力求把这个复杂的问题阐释清楚。

1、分类

  

   作者先把语言的演变分为语汇、语法和语音的演变三大类,再把这些大类分成小类。

   例如:

2、举例  作者运用了三种类型:

  (1) 假设举例。

  (2) 典型举例。

           

  (3) 例举举例。

   

3、比较

4、引用

             

【概括总结】

 【课下作业】

    1 辨析下列字眼属于哪一种变化情况?

  (1)驈、骊、皇、黄、骐

  (2)椅子、钡、氖、硅、四化

  (3)巧克力、沙发、休克、拖拉机、民主

  (4)几、床、坐、钟、肥皂

  (5)江、河、菜、中国、天下

  (6)肉、谷臭、金

  (7)涕、信“牺牲玉帛”中的“牺牲”

  (8)很、普遍

  (9)耳—耳朵;鼻—鼻子;眉—眉毛

  (10)首—头;口—嘴;足—脚

  (11)老虎—大虫;受伤—挂彩;蛇—长虫

  2 、 阅读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 “……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变化那么大”原因是(   )

  A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易觉察。

  B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

  C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律。

  D语法现象古今基本相同。

2、 阅读第2自然段

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②文中最后一句“从上面这些事例看”中的;“这些”指代什么?

  

③这段文字用了三十多个引号,请根据作用归纳为三类:A B C

                                                                                             

3、选出下面这段话标点符号用得正确的一项:( )

A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B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C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策》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是按现代:“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D 连“坐”字的意义,古代和现代也不完全一样:古代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跟跪差不多,所以《战国徽》里说伍子胥“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坐行就是膝行(蒲服即匍匐);要按现代的坐的姿势来理解,又是坐着又是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文档

《语言的演变》导学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语言的演变》导学案制作人宋寒星审核人高一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年4月4日【学习目标】1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理解课文——古今汉语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的差异。 2理论联系实践,积极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的语言现象,促进文言文的学习。 3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规范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预习导航】1、吕叔湘,1904年生,江苏丹阳人,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文言虚字》《汉语语文集》等。 本文选自《语文常谈》,原题为《古今言殊》。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