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传播学第1讲传播学总论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51:34
文档

传播学第1讲传播学总论

第一讲传播学总论☐传播(communication)即“信息从信源到接收体的传递”(Lasswell,1948)Lasswell,H.D.(1948).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communicationinsociety.Thecommunicationofideas,37,215-228.☐传播是“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的到传达”(Pierice,1933)。☐传播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Cooley,1929)。☐传播可
推荐度:
导读第一讲传播学总论☐传播(communication)即“信息从信源到接收体的传递”(Lasswell,1948)Lasswell,H.D.(1948).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communicationinsociety.Thecommunicationofideas,37,215-228.☐传播是“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的到传达”(Pierice,1933)。☐传播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Cooley,1929)。☐传播可
第一讲传播学总论

☐传播(communication)即“信息从信源到接收体的传递”(Lasswell,1948) Lasswell, H.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 communication of ideas, 37, 215-228.

☐传播是“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的到传达”

(Pierice,1933)。

☐传播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Cooley,1929)。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Gerbner,1967)。

☐传播就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旨在改变后者的行为”(G.米勒,1966)☐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胡正荣等,2016)。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2013)。

☐传播是“建立和阐释可激发回应的信息的关系过程”(埃姆.格里芬著, 展江译,2016, P9)。

☐“The three points of conceptual cleavag e are (1) the level of observation; (2)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ntent on the part of the sender; and (3) the normative judgment (goodness-badness/successful-unsuccessful)” (Dance,1970).

☐“衡量某种定义的利弊,应当看它是否有益于研究者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同种类的学术研究需要截然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有关传播的定义。而对于这些定义

的使用也应采取灵活的态度”(李特约翰&福斯,2009,p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传播学研究对象

✓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即人类传播的历史,比如传播思想的发展、传播实践和技术的发展等。对整个人类传播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历史研究和文化分析。

✓人类传播的形态,即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具体到传播形态的结构、功能和运动机理等。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宏观层面,传播活动过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的互动关系;微观层面,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组织层面。

☐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工业化/经营,对信息的要求更高;

✓19世纪已经形成的报业+新兴的电影/广播/电视/电话,逐步形成资本主义社会产业(传播业)

✓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科学,实则经历了两次思想。

认识能力以及广度和深度大幅度扩展,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学说日益多样化。

☐美国作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

☐战争与(选举)政治需要

✓1917总统威尔逊成立“公共信息委员会”/战时宣传;

✓施杰琳.鲁贝尔特的《宣传是政治武器》;

✓伊.普策克的《德国宣传:关于宣传是使用社会科学学说》

✓一战后美国成立宣传分析研究所(Institute of Propaganda analysis)代表性著作《The Fine Art of Propaganda》

✓态度改变/大众传播一般效果探讨(个人和社会有何影响)

☐学科背景

✓新闻学(起于德国/19世纪末兴盛于美国)/新闻学(媒介在新闻采集基础上的内部运行;

媒介制度/媒介机构/媒介活动/媒介内容)——大众传播学(媒介与社会互动)——传播学(普遍的传播规律)

☐经济发展的推动

✓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生产扩大,产品增多,市场拓展和营销行为前所未有增加,20世纪20年代大量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和调查公司等机构产生,并形成一种新兴的产业。

✓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日益壮大,成为一个个相对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形成一个的产业——大众传播业(私营产业特征)。发行量/收视(听)率。

☐社会背景

✓新媒介(广播/电影/电视业)带来的新问题,包括媒介暴力和色情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等☐传播学的先驱及创立者

☐Harold Lasswell(1902-1978)

☐Lasswell, H. D. (1927).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propaganda.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1(3), 627-631.

☐Lasswell, H. D. (1938). Propaganda technique in the world war.

☐Lasswell, H. D., & Blumenstock, D. (1939). World revolutionary propaganda: A Chicago study. Knopf.

☐Lasswell, H. D. (1948).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 Thecommunication of ideas, 37, 215-228.

☐宣传“通过操纵有意义的符号控制集体的态度”。

☐洛克菲勒传播研讨班(1939.9-1940.6)

☐提出“5W理论”和“三功能说”(监督环境/协调社会对于某种化解下的事件反应/传递文化遗产)。

☐开创内容分析方法,实际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如宣传信息和报纸社论)的方。

☐对传播研究群体的影响。洛克菲勒研讨班重要话语权,统合了包括拉扎斯菲尔德等对传播学有重要影响的学者的传播观,形成学术共同体。其对大众传播领域的划定、对定量方法的重视、跨学科研究传播问题的视角,关于传播模式和社会功能的观点、对宣传的重要性的看法,关于传播必须为服务的观念,都成为该学术共同体的共识。

☐传播学地位影响,联邦强调传播研究的重要。

☐Kurt Lewin (10-1949)

☐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B=f(PE)

☐把关人理论(gatekeeping theory) /食品习惯变化方面的实地实验“胰脏研究”/家庭主妇是她们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

☐Leon 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 积极受众观和有效效果论

☐Dorwin Cartwright 信息要引发行为,首先信息要引起特定对象的注意;信息要被对方接受并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信息要符合对方原有的行动目标;信息所引发的行动要具体可行、方便恰当。

☐Paul F. Lazarsfeld(1901-1976)

☐Lazarsfeld, P. F., Berelson, B., & Gaudet, H. (1965). The people's choice: 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Columbia Univ. Press.

☐“媒体只能告知和说服一些关键个人,即被‘应用社会局’的研究者们称作领袖的那些个人,他们转而通过与其追随者的人际传播联系而将这种效果加以扩大,即以一种两级传播流通的模式。”(1940年的伊利县研究)

☐有限效果论/开创人际传播途径作用的研究。

☐焦点小组访谈/拉扎斯菲尔德-施坦顿节目分析仪。

☐创造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Carl Hovland(1912-1961)

☐Hovland, C. I., & Janis, I. L. y Kelley, HH,(1953), 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Opinion Change (3rd ed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因传播与说服研究而得出的有限效果理论和传播学的实验研究法。

☐睡眠效应是指在信源可信性下的传播效果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的现象。

☐教育程度和(或)智商低的受众一面理信息有效。

☐温和的恐惧呼吁/高可信度信源/自我评价低/信息中陈述结论而不是含而不露/积极参与说服过程的人。

☐Wilbur Schramm(1907-1988)☐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

☐Schramm, W. (Ed.). (1949). Mass communications. Urbana, I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chramm, W. (19).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iebert, F. S., Peterson, T., & Schramm, W. (1956).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The authoritarian, libertaria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viet communist concepts of what the press should be and d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可归在其名下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

✓搭建发展传播学研究的框架,并提出了早期的理论。大众媒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传递信息、拓宽视野、集中精力、树立信息和创造环境等作用。应该被用来塑造国家情感、扮演国家计划的喉舌、教育责任、拓展市场、教育民众具备主权意识等。

✓推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1961年出版《电视对儿童生活的影响》,被视为该理论的里程碑式的经验研究。

✓在传播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世界传播大致分为自由的(自由主义和社会责任)与集权的(威权主义和苏联模式)两大类。

☐对传播学科建制的贡献:

✓在美国创立第一批传播学高等教育机构,让美国大学接纳传播学。1943年担任衣阿华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设大众传播博士课程。1947年在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传播研究所。1955年在担任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主任。

✓依托这些办学点培养大批传播学博士。朱谦执教于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余也鲁首创浸会大学传理系、中文大学新闻传播系及广告与公众关系学科。协助创立中国第一个传播为名的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1982年访问中国。

✓为美国传播学科的教材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数十部。

✓为美国传播学的学科边界作了最为清晰的界定。“五W”为框架和主要研究领域、定量方法为研究手段。

✓将传播发展为为政界和业界服务的应用学科。初步奠定以行政化和商业化的项目和科研带动学科发展的当代社会科学教研模式。

☐美国代表的经验学派与欧洲为主流的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关心的是如何传播或如何有效传播之类的问题,致力寻求传播活动的自身规律,落脚点在传播的效果上;而批判学派关心的是为何传播、为谁传播之类问题,致力揭示人类传播的总体价值,落脚点在传播的意义上。前者侧重事实判断,后者侧重价值判断。

☐方法层面,前者强调一切从经验或事实出发,通过量化与统计的过程,步步为营地求得实证性的结论;后者具有思辨特征,以确保其理论思想能从宏观的、联系的和总体的方面把握传播的意义。

☐研究取向层面,前者对现状持肯定性立场,后者则持有否定性立场。

☐传播学走上历史舞台的轨迹

✓1922李普曼(Walter Lippman)《学public opinion》

✓1927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

✓1944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194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宪章第1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使用“大众传播”概念。

✓1946拉斯韦尔等编著出版《宣传•传播• 》首次明确使用“大众传播学”概念。✓1948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完整提出传“五W模式”,确定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1949霍夫兰发表《大众传播实验报告》

☐1949施拉姆编辑出版《大众传播学》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学框架,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

☐修辞学派/作为技巧性公共演说的传播

☐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如何成为一名好的演讲者(如政治家或)?

☐为什么由语言符号组成的陈述是“公共艺术”?

☐为什么要研究各种文本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借助论点表达、思想组织、语言运用及公共演说技巧等各种有效的方式说服他人的艺术。

☐人们如何使用符号来影响周围其他的人?人们如何使用符号来构建他所处的世界?☐立意/布局/风格/表述/记忆

☐修辞学派的六个特征

✓相信演讲是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

✓相信在民主论坛上发表公共演说比法令裁决或诉诸武力,能更有效地解决政治问题;✓场景是演讲者试图通过明确的、有说服力的演说来影响听众;

✓修辞训练是领袖教育的基石。演讲者学习如何进行激烈的辩论;

✓强调语言的力与美;

✓公共性的演说能力是男性的私领域(19世纪)。

☐人类传播最为基本的技巧和实践。

☐符号学派/传播作为通过符号分享意义的过程

☐研究具指代意义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以及对它们的阐释如何影响社会。

☐符号如何成为意义的中介以及如何运用它们才能避免误解而非产生误解。

☐意义是在“物体”或“指涉物”、人或“阐释者”和“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

☐语义(semantic)/句法(syntactic)/语用(pragmatic)

☐符号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的,及其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符号和符号体系是人们用来进行传播的“工具”。理解和误解

☐现象学派/通过对话来感受自我与他者的传播

☐从个体自身的立场出发对日常生活进行的意象分析;探索理解自我和他人经验的可能性。

☐强调基于自身主观经验的个体认知和诠释。

☐知识是在有意识的体验中直接被发现的(我们在体验世界的过程中认识世界)。

☐事物的意义是由该事物在人们生活中所具有的潜在性构成的(你与该事物有怎样的联系,就决定了它对你具有怎样的意义)。

☐语言是意义的工具(我们运用语言来定义和表现世界,通过语言来体验世界)。

☐建立和维持可信任的人际关系为什么会如此困难?怎样才能做到呢?

☐传播被视为通过交流和对话实现个人体验的共享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派/作为人际互动和影响力的传播

☐坚信依靠严谨、系统的观察足以发现传播。他们搜寻能够预测传播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因果关系。回答“我要怎么做才能让对方改变”。

☐焦点在“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

☐核心是把个人作为社会人来加以研究。

☐Carl Hovland 实验研究传播效用的开创者之一。

☐试图奠定“关于传播刺激、受众偏好及观念改变三者关系的经验性命题的基本原理”并提供“服务于后续理论建设的初始框架”。

☐主要测量观念改变,通过信息出现前后填写的态度量表测量(信源可信度)。

☐传播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聚焦于劝服、态度改变和信息处理等主题。

☐如何预测个人的传播行为?

☐个人如何理解和适应不同的传播情境?

☐传播者之间如何相互适应?

☐制定信息策略时,信息如何被吸收、组织和使用的?

☐人们在决定使用哪种类型的信息时,遵循何种逻辑?

☐意义是如何在人们的思维中得以再现的?

☐人们是如何找出导致其行为的原因的(归因)?

☐人们是如何整合各种信息,形成各种信念和态度的?

☐人们的态度是如何改变的?

☐人们是如何将信息整合到其信念/态度系统中的?

☐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是如何形成各种“期望”的?

☐控制论学派/作为信息处理系统的传播

☐对传播系统中的信息加工、反馈和控制的研究。

☐把传播看作连接任何系统,如电脑系统、家庭系统、组织系统或媒体系统的不同部分的联系。

☐Shannon, C. & Weaver, W. (1949).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批判学派/传播作为对不公正话语的反思与挑战

☐大众传媒的作用是压抑人群的认知。

☐文化工业:复制某种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娱乐产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认识不到社会权力的不公正分配;电影、电视、音乐和广告。

☐权力、压迫和是如何从人类社会中某些形式的传播中产生出来的。人类社会传播把权力赋予了某些特定的群体,同时却剥夺另一些群体所拥有的权力,这过程中出现了哪些符号、规则和意义?这种权力安排模式如何通过传播得以强化?

☐信息是如何强化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压迫的?话语和文本是如何宣扬某种意识形态,如何建立和维护某种权力的?如何某些群体的利益的?

☐社会文化传统/传播作为社会现实的创造者与制定者

☐人们的对话即为文化的生产与复制。试图解释人们如何共同创造出关于社群、组织和文化的现实的。

☐聚焦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模式,互动即人们获得意义、角色、规则和文化价值观的过程和场域。探讨人们如何通过传播中的互动获得理解、意义、模式、角色和规则的。

当代社会文化理论学者声称通过传播过程,“现实被生产、维系、修补与改变”。人们在沟通同建构他们自己的世界。

☐身份如何在社会群体和文化的互动中被建立起来?

☐“语境”作为另一个核心概念。

☐伦理学派/有道德感的人用公正、互益方式互动

☐传播领域比大部分学科都关切伦理责任。

☐我们倡导把真实、准确、诚实、理性视作传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调区分传播行为的正确和错误,而不考虑传播本身是否对传播双方有利。

☐我们承若对个人传播行为的短期和长期后果负责,并且期待他人也能这样做。

☐在评估和回应其他传播者的信息之前,应尽最大努力理解和尊重。强调传播者品德而不是传播行为。

☐“是什么”VS“应该是什么”/“一般性法则”VS“差异性”/“定量”VS “定性”

☐对传播行为的阐释可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人们的动机

☐预测与价值澄清都指向未来,前者指向将来会发生什么;后者指向应该会发生什么。☐对学习传播理论的学生,简单就是一种审美诉求。

☐验证假设是获得群体一致认同的方式之一。

☐还有什么比旨在改革不公正行为的理论更实用?

☐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1954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设立,开始新闻学研究;1963开始传播学研究。

施拉姆的学生朱谦博士到该所任教并进行“电视与儿童”的研究项目,这是在第一次进行的传播学研究。进行传播学中的第一个定量研究——电视效果研究(传播与个人的现代性)。

✓杨孝溁教授(东吴大学新闻研究所/社会研究所所长)对传播效果的统计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并成书《传播统计学》。

✓1965中文大学新闻系成立。较为严谨和系统化的研究约始于70年代中后期。

施拉姆到港任访问教授并为中文大学创办传播学硕士课程。

✓内地:1956年复旦大学新闻系主编《新闻学译丛》将communication 翻译为群众思想交通,这是我国最早接触communication一词。

✓1978年后大量翻译和评价西方传播学论文和著作,比较准确地介绍传播学的主要学说、概念、范畴和方法。

✓1982年施拉姆访华,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理论。1983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辑的《传播学(简介)》;1984年9月施拉姆代表作《传播学概论》中文版。✓1982.1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座谈会,提出对待西方传播学的16字方针:系统了解,认真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

✓1986全国第二次传播学研讨会,如何建立具有中国特点的“新闻传播学”。此后传播学实证研究开始展开。

✓1997第五次传播学研讨会(包括港澳台学者)《华夏传播论》标志中国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开端。

信息与符号

☐信息

☐信息是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得确知的讯息或关于该事物的确定状态(Shannon)。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人与人之间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的统一体的信息。

☐噪音(Noise)

✓发出的信号和接收到的信号之间的差异,是一切传播者意图以外的、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它降低了信息的精确度。

☐冗余(Redundancy)

✓是重复配置系统的一些部件,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冗余配置的部件接入并承担故障部件的工作,由此减少系统的故障时间。

☐熵(Entropy)

✓物质系统中的一种不确定性和非组织性,是混乱和无序的度量。熵的状态是一种不可预测的状态。

☐信息量

✓在一定条件下对不确定性或者熵的测量,信息量是信息熵的值。

☐信息论(Information Theory)✓信息论是一种机械性的理论,用来测量某一确定信道所传输的信息总量,并寻求使这个过程的效率达到最大化的途径。

✓信息被视为客观世界的第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

✓所使用的信息概念强调的不是意义,而是信号的物理形式,强调刺激因素或者信号的量化过程,即信息量(用比特计量)。

☐系统论(System Theory)

✓创始人为生物学家路德希.冯.贝塔朗菲(Ludwing von Bertalanffy)

✓处于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和。

✓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科学。

✓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从全局角度分析问题。

✓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任的目的需要。

☐控制论(Cybernetics)

✓创始人为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 1948年出版《控制论:或关于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Cybernetics: or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Animal and the Machine )

✓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包括生物体、机器以及各种不同基质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科学。

✓控制论表明各种系统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机构发出指令,作为控制信息传递到系统的各个部分(控制对象)中去,由它们按指令执行之后再把执行的情况作为反馈信息输送回来,并作为决定下一步调整控制的依据。整个控制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通的过程。反馈对系统的控制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馈是控制论的核心问题。控制论就是研究如何利用控制器,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作用,使系统能自动按照人们预定的程序运行,最终达到最优目标的学问。

☐信息的特征与分类

✓客观性信息是物质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普遍性事物的运动普遍存在。

✓表达性信息是事物运动及存在状态的反映。

✓流动性事物运动会带来物质与能量的传递和交换。

✓内储信息和外化信息(基本存在形式划分)

✓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对信息的感知形式划分)✓语言信息和副语言信息(信息的符号表现形式)

✓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信息对人们的实际作用)

☐符号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符号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

✓代表事物的形式/被符号指涉的对象/对符号的意释

☐符号的特征

✓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发展性

☐符号的功能

✓表述和理解/传达/思考功能

☐信号与象征符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

☐信号的特点

✓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

✓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象征符的特点

✓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象征符能够表示具体事物,且能够表达观念等抽象事物;

✓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和学习来继承的;

✓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人类的符号体系既包括信号也包括象征符号。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符号体系。

☐意义

☐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是认知主体赋予认知对象的含义,是符号所包含的精神内容。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外部世界的存在是意义形成的基础;

✓积极能动地意识活动是意义形成的基础;

☐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网络红人”是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从红的人。

☐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文档

传播学第1讲传播学总论

第一讲传播学总论☐传播(communication)即“信息从信源到接收体的传递”(Lasswell,1948)Lasswell,H.D.(1948).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communicationinsociety.Thecommunicationofideas,37,215-228.☐传播是“观念或意义的传递过程,而观念或意义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的到传达”(Pierice,1933)。☐传播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Cooley,1929)。☐传播可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