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小桥
现在人教版九年级的课标化学教材,是义务教育教材,呈现的化学知识,是最起码、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是进行化学教学的底线要求。目前,九年级义务教育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是将那些想学、愿学、学有潜力的学生,输送到上一级学校(这是主要的),二是将少数厌学、不学的学生努力培养成社会合格的公民。教师若按教材知识框架照本宣科传授,学生获得的知识单一、浅显,莫说升学,就是毕业关也还存在“四面楚歌”,难于通过。
化学课的拓展,要在挖掘教材、挖掘学生潜能、适应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拓展,并不是任意拔高教材内容,增重学生学业负担的“瞎搞蛮缠”。通过本人的教学体验认为,化学课的拓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学习新知识中拓展新知识
学生通过对“氧气”的学习知道,氧气能跟硫、木炭、细铁丝、红磷等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从而归纳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这时教师可以拓展:与“化合反应”相反的是我们以后快要学的“分解反应”。教师经过这样的拓展,在学生学到“分解反应”时,就好像是“轻车熟路”一般,一点也不觉得生疏。学生在学习了“燃烧的条件”时,教师顺水推舟拓展:从燃烧的条件推断,“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学生能轻松的获得答案。学生通过学习酸的知识,认识到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都能解离出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从而归纳出“酸”的概念:酸是在水溶液中解离出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此时,教师可以一气呵成进行拓展:在水溶液中解离出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又是什么呢?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立即会获得满意的答案。象这样进行知识拓展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与“化合物”、“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知识的教学,都可以通过拓展,由此及彼,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这样,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化学减轻许多负担。
二、从学习新知识中复习已学知识拓展
学生学得的知识要记忆、要巩固,需要经常复习,不断应用。学生在学习“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时,教师要拓展学生已学的“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让学生区分“单质”与“纯净物”、“化合物”与“混合物”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学习“还原反应”概念时,教师应拓展已学的“氧化反应”,让学生对比,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氧化反应”和“氧化反应”是同时存在一个反应中的。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这样的反应也称“氧化还原反应”,为学生在高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做一下铺垫。若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好,还可从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这样的学习,既获得了新知识,又复习了已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三、从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拓展
通过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拓展:在九年级化学中,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气体的发生装置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固体(可是一种或两种)加热型,另一种是固液常温反应型。凡是加热固气体,都可用固体加热型装置;凡是固液常温反应制气体,均可用固液常温反应型装置。氧气的收集装置及原理是:因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跟水发生化学反应,故可用排水法收集;又因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且在通常情况下也不跟空气中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故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由此可拓展为:凡是不易(或难、极难)溶于水、且不跟水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均可用排水法收集;凡是密度大于空气、且在通常情况下也不跟空气中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均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凡是密度小于空气、且在通常情况下也不跟空气中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均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在此基础上,学生就较易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及生成气体的性质,确定高中化学中硫化氢、氨气、甲烷、乙炔等气体的制取装置及收集装置。
四、在复习中拓展
有的人对学习化学的体会说的是:化学一学就会,一听就懂,一多就乱,一久就忘。这说法体现了一定道理:化学知识较为零乱、繁杂,系统性不够强,各知识块的联系不是那么紧密。在复习中,通过拓展,将看起来似乎无联系的知识联系起来,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在九年级化学中,复习时,应把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制取及性质联系起来,将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四者进行比较,将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将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进行辨别,认识氢气、碳、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将酸、碱、盐中的知识加以整合,将化学计算由简自繁逐步提升,等等。通过复习,让学生理解、记忆、升华、运用知识。
在课堂上,拓展化学知识,既可从新课中进行,也可从复习课制进行,不管从哪方面进行,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提升。
2011.12.17.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