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场所、生理意义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
3)、理解有氧呼吸中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的各种元素来自那个反应物。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看多媒体演示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巧。
3)、通过学生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比、归纳的能力。
4)、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自觉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2)、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生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
2)、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提问思考、归纳总结反应式来突出,并用课堂练习巩固、反馈。
2、难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和产物。可通过引导、思考,写相关反应式来突破,使学生清楚的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的来源,并可通过列表比较,启发学生思考联系点和区别点。
2)、有氧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中的各种元素来自那个反应物是本节书的另一个难点。
三、教学资源
1、文字资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2、多媒体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细胞呼吸有关的各种信息如图片等,并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多媒体演示上一节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
的方式这一实验的结果,并让学生归纳出细胞呼吸的
两种方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教师讲授细胞呼吸的概念
介绍细胞呼吸的类型
多媒体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并概括有氧呼吸的概念
多媒体演示无氧呼吸的过程
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回答问题,并概括无氧呼吸的概念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
多媒体演示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产生活
中学生分析细,老师总结应用的例子
小结学生:练习
学生提问,师生共同答疑
课后作业
五、教学过程
| 程序 | 教学活动 | 设计意图 |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 回顾上一节的探究实验,导入新课 | 1、通过上一节课的探究实验,我们知道了细胞的呼吸在有氧和无氧的情况下都能进行,但是产物不一样,有氧的情况下产生那些产物呢?无氧的情况下又产生那些产物呢? 2、提问:细胞的呼吸作用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呼吸运动一样吗? 3、引入课题 | 讨论方法、原理 回答提问 | 由学生熟悉的话题切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
|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 解释说明细胞呼吸的概念 | 熟悉概念 | 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总体的认识 |
|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一)有氧呼吸 1、场所 | 根据细胞内分解有机物的过程是否有氧参加,细胞呼吸可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 提问:有氧呼吸的场所在哪儿?过程怎样的? | 讨论场所,猜测过程 |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地参与获取新知识。 |
| 2、过程 | 1、多媒体课件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 | 观察三个阶段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
| 2、多媒体演示三个阶段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并标明场所 | 讲述三个阶段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 进一步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 | |
| 3、反应式 | 1、让学生归纳出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提示学生:找出反应物、产物、反应条件、能量变化。(列表) 2、提问:①产物二氧化碳中的碳和氧来自哪些反应物?②产物中的水中的氢和氧来自哪些反应物? | 归纳、总结反应式 讨论问题,并获取知识 | 进一步加深对有氧呼吸的理解 |
| 4、概念 | 请学生讨论后自己总结出有氧呼吸的概念。(提示学生注意条件、场所、物质变化能量、ATP的生成)。 | 在细胞呼吸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讨论概括出有氧呼吸的概念 | 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突出了概念建构的过程 |
| (二)无氧呼吸 | 创设情境,生物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能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呢? 指导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教材 | 探讨 阅读课文 | 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 1、场所 2、过程 | 多媒体课件演示无氧呼吸的场所过程 | 观察归纳总结 | 加深理解 |
| 3、反应式 | 式书写反应式 | 总结,并分析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 | |
| 4、概念 | 1、引导学生参考有氧呼吸的概念进行归纳。 2、创设情境:无氧呼吸对生物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3、提出农家自酿酒的技术让学生探究讨论其中的原理。 | 归纳叙述无氧呼吸的概念。 学生讨论 讨论 |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知识与生活、生疾的联系。 |
| (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 出示相应表格 | 讨论,完成表格 | 培养用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
| 三、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 多媒体列举课本上所举的六个细胞呼吸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例子。 | 让学生生结合细胞呼吸的原理,分析这六个例子。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四、小结 | 1、小结本节内容并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 学生做练习(投影) | 通过对学生练习结果的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确定下一步的补偿性学习的安排。 |
| 五、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 提问:有人说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是两个相反的过程,你认为呢? |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去预习光合作用的原理 |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课后自主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
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从课堂问答、反馈练习、巩固练习和课后作业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七、附板书: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的概念
二、细胞呼吸的类型:
酶
1、有氧呼吸:
酶
第一阶段:C6H12O62C3H4O3+4[H]+ATP(少量)细胞质基质
酶
第二阶段:C3H4O3+3H2O3CO2+10[H]+ATP(少量)线粒体
酶
第三阶段:24[H]+6O212H2O+ATP(大量)线粒体
总反应式:C6H12O6+6H2O+6O26CO2+12H2O+ATP
2、无氧呼吸:
酶
酶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苹果)
C6H12O62C3H6O3+能量(玉米胚、马玲薯块茎)
3、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多媒体电脑显示)
| 有氧呼吸 | 无氧呼吸 | ||
| 区 别 | 场所 |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 细胞质基质 |
| 条件 | 需氧气和酶 | 不需氧气、需酶 | |
| 物质变化 | 葡萄糖彻底氧化成水和CO2 | 葡萄糖不彻底氧化 | |
| 能量变化 | 释放大量能量 形成大量ATP | 释放少量能量 形成少量ATP | |
| 反应式 | 略 | 略 |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层层设问,在学生答问、质疑、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建构新概念和新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师及时掌握反馈信息,适时点拨、调节,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能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大大的提高了教学的效率,预测能收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通过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提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本节课另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可把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过程简单化、枯燥内容形象化、内容显形化。可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信息传送量,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效果。1.有利于展示微观世界。对于微观世界中神秘复杂,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利用口头表述、模型、挂图或投影、幻灯等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讲解清楚的,而多媒体课件具有“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的特点,可以将这些内容生动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例如,本节课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各个阶段的反应,如果单凭语言和文字很难表达清楚。即便能讲清,学生也未必能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可把这一难题轻松化解。
但由于本节课知识点较多,并且师生互动场合较多,在教学时间上可能略为紧迫,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组织教学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