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三相异步电动机维护和检修
3权责:
3.1 值班电工负责对各车间电机的日常保养。
3.2 电控车间负责对值班电工工作的检查及本公司电机维修指导、联络外委等工作。
4参考文件:GB755-2000旋转电机定额,性能,GB4942. 1 电机外壳防护分级。
5作业内容:
5.1拆卸前的准备
5.1.1了解电机结构、运行状况及相关资料。
5.1.2准备检修、拆卸相关工具(拉码、套筒等专用工具)及配件。
5.1.3切断电源开关,拆除电源线并做好与电源线相对应的标记,避免恢复时接错相序。
5.1.4测试电机绝缘电阻及进行外部检查。
5.1.5拆下的部件应按顺序排列并妥善保管。
5.1.6用錾子或油漆在端盖、轴、接线桩等配件上做好标记以便装配和对正同心。
5.1.7记录联轴器或皮带轮与轴台间的距离,装配时按原数据复位。
5.2拆卸外围部件
5.2.1用相应的工具拆卸联轴器、皮带轮或其他转动部件。
5.2.2拆卸电机的地脚螺丝或与其他部件联接的螺丝。
5.3拆卸端盖
5.3.1拆下电机尾端散热风叶罩。
5.3.2用卡簧钳拆下电机尾部风叶的卡簧或定位螺丝并卸下风叶。
5.3.3用錾子或油漆在端盖上做好标记以便装配时按原位安装。
5.3.4前、后端盖上如有轴承外盖应先拆除。
5.3.5根据不同的端盖螺栓选用合适的拆卸工具。(如梅花扳手,不宜用活动或开口扳手以免拆卸螺栓受损)
5.3.6按对角顺序旋下(装配)端盖螺栓,使端盖各部分受力均匀。
5.4拆卸转子
5.4.1用木质或橡胶榔头轻敲前后端盖,使端盖分离止口脱离机座。
5.4.2小型电动机可只拆风扇一侧的端盖,将前端盖和转子用手握住慢慢从定子中抽出。
5.4.3中型电机转子可用铁质长套管套在转子一端轴上,两人合作将转子从定子内中稍微 抬起慢慢抽出,抽出时注意不能碰伤定子绕组。
5.4.4立式安装的电机应先拆上端盖后拆下端盖,以防止转子掉落地面造成人员伤害。
5.4.5转子抽出后应放置在用软布垫或木板上,防止转子铁芯与硬物碰撞变形损坏。
5.5拆卸轴承
5.3.1用拉码拆卸,拉码爪脚勾住轴承内圈而不能放在外圈上,以防拉坏轴承,拉码丝杠 顶点对准转轴中心并与转轴保持平行,均匀用力转动手柄缓慢将其拉出,为方便拆卸可事先渗滴些润滑油或除锈剂再操作。
5.3.2用金属铜棒拆卸,当没有拉码或不适用拉码拆卸时,可用合适的铜棒顶在轴承内圈上,由里向外用榔头敲击铜棒将轴承慢慢敲出,敲击时不能用力过猛,为使轴承内圈受力均匀,应轮流敲打轴承内边对称着力点。
5.4解体后检查
5.4.1检查前后轴承,转动应灵活无卡涩,声音正常,内外圈无松动,如异常须更换。
5.4.2检查线圈的绝缘有无损坏,绝缘漆膜是否老化、变色。
5.4.3定子绕组在线槽内安放紧固、槽楔无松动、绑绳无断裂,绕组绝缘无损伤漆层完整,转子无扫膛摩擦痕迹。
5.4.4清除线圈上灰尘和油垢,严禁使用金属工具,以免损伤绝缘层。
5.4.5金属零件的锈蚀可导致电机漏电、着火及增大运转阻力,必要时清扫和除锈
5.4.6转子鼠笼条(或线圈)端环有无断裂及防松装置是否完整。
5.5轴承装配
5.5.1冷套法:
5.5.1.1把轴承套在转子轴上,用一段铁管顶在轴承的内圈上,用榔头敲打铁管另一端,缓慢将轴承敲入到位。
5.5.1.2把轴承套在转子轴上,铜棒一端顶在轴承内圈上,用榔头敲击铜棒缓慢将轴承敲入,铜棒在轴承内圈上的着力点应对称地更换,使轴承均匀受力。
5.5.2热套法:
5.5.2.1轴承可放在温度为80~100℃的变压器油或透明油中,加热20~40分钟后。趁热迅速把轴承一直推到轴肩,冷却后自动收缩套紧。
5.6转子及端盖装配
5.6.1转子及端盖装配与拆卸工序相反进行即可。
5.7润滑脂的加注
5.7.1轴承润滑脂的加入量应为内部间隙的1/2-2/3,同一轴承内不得加入不同的润滑脂。
5.8装配后检测:
5.8.1维修现场做到工完、料尽,现场清洁整齐。
5.8.2盘车检查电机转子转动是否灵活,应无碰、卡现象。
5.8.3引出线连接紧密牢固,相序正确。
5.8.4外壳油漆完整,接地良好。
5.8.5定子直流电阻测试在规定范围内,无短路或断路现象
5.8.6定子线圈绝缘电阻在常温下测试不应低于0.5MΩ
5.9试车
5.9.1空载试车
5.9.1.1点动检查电动机运转方向是否正确后方可正式启动。
5.9.1.2电机第一次启动一般在空载情况下进行,运行时间不少于1小时。
5.9.1.3记录空载运行电流,应符合使用说明书等有关规定,一般相差不大于10%。
5.9.1.4监视并记录三相电流平衡情况,不平衡值超过规定值应停机检查。
5.9.1.5检查电动机运行声音无异常,如电动机内部或外部有碰卡摩擦等不正常的响声,应立即停车检查。
5.9.2负载试车
5.9.2.1交流电动机带负载连续启动次数为2-3次。
5.9.2.2检查电动机运行声音及各项技术性能是否良好。
5.9.2.3电动机负载试车中应严密注视指示仪表的变化,没有电流表可用钳型电流表监视,并记录负载电流的变化。
5.9.2.4检查电机各部位温度,不应有过热现象。
5.9.2.5电机振动测试就应符合相关规定,见附件。
5.10验收和移交
5.10.1检修质量应符合本规程要求,主要部件 (如定子铁芯,转子铁芯,绕组、轴承、联轴器、皮带轮等)在总装前应先确认完整、状况良好。
5.10.2经空载、负载试车达到运行要求。
5.10.3更换的配件规格型号及技术资料齐全在维修记录表中有记录。
5.10.4相关负责人签名确认并存档。
5.10.5移交使用或监管单位。
6附件 :
附件一: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及处理方法
| 故障现象 | 产生原因 | 处理方法 |
| 电动机不能起动且没有任何声响 | 1电源没电 2溶丝熔断两相以上 3电源有二相或三相断线或接触不良 4开关或启动设备有两相接触不良 5丫接电机有二相或三相断路,三角接电机绕组三相断路 | 1接通电源 2更换熔丝 3找出故障处,重新刮净接好 4检查接触不良处予以修复 5找出故障点并修好 |
| 电动机不能启动且有嗡嗡声响 | 1电源线有一相断线 2熔丝熔断一相 3星形接法电机绕组有一相断线,三角接法电动绕组有一相或二相断线 4电源电压过低 5把三角形接法误接成丫 6定子,转子相碰 7负载过大或传动设备卡死 8轴承损坏或润滑脂过多过硬 | 1查处断线出,重新接好 2更换熔丝 3检查绕线断线处,修复 4找出原因,修复 5改接 6检查定子、转子、轴承端盖并处理 7检查负载及传动装置 8更换轴承及重新换润滑脂 |
| 电动机起动时熔丝熔断 | 1定子绕组一相反接 2 定了绕组有短路或接地故障 3 负载机械卡死 4 起动设备操作不当 5把丫形接法误接成三角接 6传动皮带太紧 7轴承损坏或油脂过多过硬 8 熔丝过小 | 1分清三相首尾,重新接好 2 检查绕组短路和接地线 3 检查负载机械和传动装置 4 纠正操作方法 5改接过来 6 调整皮带松皮适度 7 更换轴承或油脂 8 合理选用熔丝 |
| 电动机运转时声音不正常 | 1定子铁芯与转子相擦 2电动机二相运行 3转子风叶碰壳 4轴承严重缺油或损坏 5转子断条 6绕组有短路,接地或接错 7电机过载 8电源电压过低 9轴承内圈与轴承配合太松 10转子或皮带轮不平衡 | 1检查处理铁芯,轴承端盖的损坏和安装不当 2检查保护开关、接点、线路以及绕组的断开点,排除 3校正风叶,旋紧螺丝 4清洗轴承,加油或更换轴承 5检查转子笼条及端环找出断裂开焊部位并修复 6检查找出短路点,接地和错接之处重新修好 7减轻负载 8设法调正电压或等电压恢复正常 9更换合格轴承 10校正平衡 |
| 电动机启动困难 | 1电源电压过低 2定子线圈有短路或接地 3转子笼条或端环断裂 4电动机过载 5把三角接成丫接线 | 1调整电压或等电压正常 2检查,修复或更换 3修复或更新 4减轻负荷 5按正确接线法更正接线 |
| 电流表指针来回摆 | 1鼠笼转子断条 2绕组或转子一相短路 | 1修理或更换转子 2故障排除检查短路处 |
| 三相电流同时超过额定值,且电动机温度过高 | 1环境温度过高 2通风不畅 3电机灰尘,油泥过多影响散热 4定子铁芯部分硅钢片绝缘不良 5定子和转子相擦 | 1设法降低环境温度或降低容量使用 2清理风道 3清除灰尘,油垢 4拆除电机,检修铁芯 5解体电机,检查铁芯是否变形,轴是否弯曲,端盖是否装正装紧,轴承是否磨损 |
| 电动机不正常的振动 | 1电机基础不稳固或校正不好 2滚动轴承在轴上装配不良或轴承本身有缺陷 3电动机转子和轴上所附的皮带轮、飞轮、风叶等不平衡 4转子铁芯变形或轴弯 5电动机单相运转 6机座和铁芯配合不紧密 7绕组有短路或接地 8转子笼条或端环断裂 9机组或电机轴心不同心 10轴承损坏 | 1加固基础或重新校正 2检查滚动轴承的情况并修复或更换 3应做好静,动平衡试验 4将电动机转子或轴校正 5查找开关,线路或绕组的断线和接触不良处,并予修复 6重新加工 7查找短路或接地处予以修复 8修复和更换转子 9重新调整好电机轴心 10更换新轴承 |
| 电机外壳带电 | 1电动机绕组受潮,绝缘老化或引接线碰壳 2接地线不可靠 | 1电机干燥处理,绝缘严重老化的要更换绕组,整理引线。 2电动机妥善接地 |
轴承损坏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 故障现象 | 产生原因 | 处理方法 |
| 轴承发热,有噪音声 | 1轴承内润滑脂太满或干涸 2轴承滚珠磨损 3轴承与轴配合太松 | 1减少或补充适量润滑脂 2更换轴承 3使轴承与轴达到要求的配合精度 |
| 轴承的外圈或滚珠破裂 | 轴承被强力套入转轴,造成轴承与轴配合不当 | 更换新轴承 |
| 滚珠、钢圈、夹持器变成蓝色 | 滚珠少油干磨引起高温,或加油过多,高速转动时剧烈搅拌发热,或装配时轴或轴承座配合不当及安装时轴不对中 | 重新安装校正 |
| 滚道有凹痕 | 安装方法不当或皮带拉的太紧所致 | 检查及重新安装 |
| 轴承滚道内有金属颗粒 | 金属材料疲劳或有异物侵入轴承 | 清除或更换 |
| 轴承表面锈蚀 | 水汽、酸碱液侵入轴承内部 | 采取防护措施 |
维修记录表
| 设备维修记录表 | ||
| 维修日期: | ||
| 设备名称: | 型号规格: | 运行编号: |
| 安装地点: | 维修项目: | 所属车间: |
| 设备状态: | ||
| 电机: KW V A | 容量: | |
| 故障原因: | ||
| 维修过程描述: | ||
| 测量数据或更换主要部件: | ||
| 维修后试运行记录: | ||
| 维修人员: 电控值班负责人: 电控车间主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