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广药2011药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3:53:50
文档

广药2011药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题型:选择(20分)、填空(20分)、判断(20分)、简答题(40分,共5题,每题8分)绪论1、药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事件;第一阶段:从药学起源的远古时代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利用天然药物。德国化学家塞特纳从鸦片中提取分离出第一个活性成分——吗啡,它的活性是鸦片的10倍,这是现代药学的一个里程碑。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药物合成的兴起至20世纪50年代,化学药物领域。磺胺药、抗生素的发现与大量使用成为了药物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第三阶段:20世纪50~60年代。60年代开始
推荐度:
导读题型:选择(20分)、填空(20分)、判断(20分)、简答题(40分,共5题,每题8分)绪论1、药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事件;第一阶段:从药学起源的远古时代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利用天然药物。德国化学家塞特纳从鸦片中提取分离出第一个活性成分——吗啡,它的活性是鸦片的10倍,这是现代药学的一个里程碑。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药物合成的兴起至20世纪50年代,化学药物领域。磺胺药、抗生素的发现与大量使用成为了药物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第三阶段:20世纪50~60年代。60年代开始
题型:选择(20分)、填空(20分)、判断(20分)、简答题(40分,共5题,每题8分)

绪论

1、药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事件;

第一阶段:从药学起源的远古时代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利用天然药物。   德国化学家塞特纳从鸦片中提取分离出第一个活性成分——吗啡,它的活性是鸦片的10倍,这是现代药学的一个里程碑。

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药物合成的兴起至20世纪50年代,化学药物领域。  磺胺药、抗生素的发现与大量使用成为了药物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

第三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60年代开始,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等药物的发现成为药物发展史上第二次飞跃的标志。“反应停”事件。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药物的发展时期。   1977年,Hirose和Itakura用基因工程法表达了生长抑素,这是人类第一次用基因工程法生产具有药用价值的产品,标志着基因工程药物开始走向实用化阶段。

2、新药的临床试验包括了几期、申请新药的临床试验要进行哪几期;

新药的研究开发的5个阶段:(1)制定研究计划和制备新化合物阶段;(2)药物临川前研究阶段;(3)药物临床研究阶段;(4)药品的申报与审批阶段;(5)新药检测阶段。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申请新药注册应当进行Ⅰ、Ⅱ、Ⅲ期临床试验,有些情况下可仅进行Ⅱ、Ⅲ期,或者Ⅲ期临床试验。

Ⅰ期临床试验是为了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Ⅱ期临床试验是为了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Ⅲ期临床试验是为了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症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和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的依据;Ⅳ期临床试验是在新药上市后由申请人自主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改进给药剂量等。

3、药学的概念及其相关的学科、临床药学、药物、天然药物、化学药物、的概念;

药学是研究药物的发现、开发、制备及其合理应用的科学,也称为药物科学。药学与化学、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是要学的理论基础,药学与医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解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 生物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根据药品的化学性质不同,可分为:化学药物、天然药物、生物药物。

天然药物一般是指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矿物的药物,植物药是天然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化学药物是具有明确元素组成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一般分为无机药物、合成有机药物、天然有机药物。

生物药物是指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及其成分,综合运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现代药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制品。

临床药学是以病人为对象,以药物为基础、以安全、合理用药为目的,以客观科学指标为依据,研究药物及剂型与机体相互作用中的各种反应(包括有效和不良反应),从而促进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疗效的医与药结合性学科。

药品批发企业药师的主要职责:(1)制定并监督实施企业质量登记制度,推行GSP管理;(2)参与编制购货计划,负责进货企业的资格审定;(3)负责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审核、验收;(4)指导药品保管人员和养护人员对药品进行合理储存和养护;(5)建立企业所经营药品的质量档案;(6)对单位职工进行药品知识、药事法规的宣传教育,负责职工培训等工作。

药品零售企业药师的主要职责:(1)提供用药咨询服务,对药品的购买和使用进行指导;(2)负责处方的审核和监督调配处方药;(3)负责本单位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4)从事药品检验、验收、保管、养护工作;(5)制定企业药品管理制度,推行GSP管理;(6)对单位职工进行药品知识、药事法规的宣传教育,负责职工培训等工作。

医疗机构药师的主要职责:(1)制定药品采购计划,科学、合理采购药品,保障供应;(2)负责厨房的审核,调配复杂处方;(3)参与制定本院基本用药目录。处方手册,药物制剂工艺操作规程;(4)承担院内制剂的生产、检验工作,对全员药品质量进行监督检验;(5)结合临床开展治疗药物检测、新药实验和药品疗效评价工作,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6)提供用药咨询与信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7)负责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贵重药品的采购,保管、调剂,登记工作;(8)对下级药学技术人员的工作进行指导等工作。

生药学概论

1、中药、生药学的概念和生药的主要类别、生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即中医用药,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成方制剂)。

生药一般是指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药材的总称。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生药学指以生药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生药的名称、来源(基源)、生产(栽培)、采制(采集、加工、炮制)、鉴定(真伪鉴别和品质评价)、化学成分、医疗用途、组织培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新药创制的科学。

生药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毒性或副作用;(2)缓和或改变药物的性质和作用;(3)提高疗效;(4)便于调配和制剂;(5)纯净药物、利于贮藏;(6)除臭矫味。

生药的现代采收原则:根据具体情况,把有效成分的含量、药材的产量以及毒性成分的含量这三个指标综合起来考虑,以找出适宜的采收期。

生药的传统采收原则:根据传统经验,结婚各种药材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成熟程度以及采收难易程度和产量等不同因素,确定每种圣药的采收时间和采收方法。

生药鉴定:是依据国家药典,部颁和地方药品标准以及有关资料规定或记载的生药标准,对商品生药或检品进行真实性、纯度、品质优良度的检定。

中成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处方或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药物。

2、川贝、人参、三七、陈皮、黄芪、虫草等重点中药的药用部位及最基本的药用特点等;P51

黄芪——功效:性微温,味甘。补气固表,排脓,敛疮生肌。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等。炙黄芪益气补中。主要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用量9~13g。

黄芪为著名的补齐良药,对人体有强壮作用。黄芪药性平和,有“补气固表之圣药”或“仙药之品”,广泛用于临床配方。

人参——功效:性温,味甘、微苦。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主要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气不摄血、崩漏下血、脾虚食少、肺虚咳喘、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赢、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及一切急慢性病引起的虚脱等。用量9~13g,另煎兑入汤剂服。不宜与藜芦同用。

西洋参:又称“花旗参”,为西洋参的干燥根。生药常为除去芦支根的主根。气微、味微苦、稍甜。本品性凉,味甘、微苦。能补肺阴、清火、养胃生津。

三七——性温,味甘、微苦。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主要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铁扑肿痛等。用量9~13g研粉吞服,一次1~3g,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三七为临床治血,可用于止血、活血、补血、和血,既为古今金疮要药,又是现代心血管病的重要药物。

川贝母——性微寒,味甘、苦,能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咳痰带血。用量3~9g。

陈皮——性温,味苦、辛。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涨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用量3~9g。

天麻——性平,味甘。祛风定惊,平肝熄风。用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小儿惊风,癫痫抽搐,破伤风。

沉香——性微温,味辛、苦。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主要用于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等。用量1.5~4.5g;入煎剂宜后下。

肉桂——性大热,味甘、辛。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用于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闭经,痛经。用量1.5~4.5g。

杜仲——性温,味甘、微辛。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症;用量6~9g。

金银花——性寒,味甘。清热解毒、凉散风热。主要用于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血毒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用量6~15g。

在中医临床应用上,金银花清热解毒效果显著,为治疗感冒的常用大宗品种。金银花又是消暑解热的佳品。长期饮用金银花茶有防感冒、降脂减肥、延缓衰老及滋润皮肤等功效。

五味子——性温,味酸、甘。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主要用于久咳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用量1.5~6g。

山楂——性微温,味酸、甘。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小儿疳积,血瘀闭经,产后淤血作痛,细菌性痢疾,肠炎,高血压症。用量9~12g。

冬虫夏草——性平,味甘。补肺益肾,止血化痰。主要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咯血、阳痿遗精、腰膝疼痛等。用量3~9g。

3、理解地道药材的含义;

道地药材主要指某些地区栽培生产的优质药材,也包括优质野生药材。道地药材之所以质量优良,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有适宜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长期优育、栽培形成了优良的品种和先进的栽培技术,独特的加工方法形成了美观的商品性状。

天然药物化学

1、天然药物化学的定义、我国天然药物发展过程中的最早的,最重要的代表著作;P75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包括各类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理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提取/分离方法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知识。此外,也涉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等类容。代表著作是——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

2、糖和苷的、皂苷、生物碱、萜类挥发油等主要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定义和构成;

苷和苷键的定义  P99

苷类,又称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其中非糖部分称为苷元或配基,其连接的键则称为苷键。

苷类化合物中常见糖的种类、结构

(1)单糖构型  其绝对构型分为D型或L型;其端基碳有两种构型:α构型和β构型

(2)苷键的构型  苷键本质上是缩醛键,其构型也有α、β之分,与成苷键的糖端基碳原子的构型一致

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含氮类化合物。P119

定义:是指一类来源于生物界(以植物为主)的含氮的有机物,多数生物碱分子具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且氮原子在环状结构内,大多呈碱性,一般具有生物活性。或者说生物碱是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负氧化态氮:包括胺(-3)、氮氧化物(-1),酰胺(-3);排除含硝基(+3)、亚硝基(+1)的化合物。

环状结构:排除了小分子的胺类、非环的多胺和酰胺。

萜的定义  凡是由甲戊二羟酸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其烃类化合物常称为萜烯。P108

特点:(1)开链萜烯具有(C5H8)n通式,碳原子数一般为5的倍数,而氢的比例多数不是8的倍数。(2)绝大多数萜类化合物为含氧衍生物,包括醇、醚、酮、酸、酯、内酯、亚甲二氧基等含氧基团。(3)有的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如环烯醚萜苷类成分;有得萜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氮原子,成为萜类生物碱,如乌头碱。

单萜:由2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典型单萜的分子式为 C10H16,有3个不饱和度。

环烯醚萜:环烯醚萜苷类属于单萜类化合物,其基本母核是环烯醚萜醇,根据其环戊烷结构部分的环合与否,又可分为环烯醚萜苷和裂环环烯醚萜苷两种基本碳架。

倍半萜:由3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15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二萜:二萜类是由4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20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类群。

挥发油又称为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芳香气味、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而成。组成:挥发油为一混合物,其组分较为复杂,其组分大致可分为:萜类化合物(主要是单萜、倍半萜、和它们的含氮衍生物,而且含氮衍生物多半是生物活性较强或具有芳香气味的主要成分)、脂肪族成分、芳香族成分、其他成分。

3、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主要提取方法;P84

从天然药物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等。

4、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精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P85

(1)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

a.改变温度  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已达到分离之目的。如结晶与重结晶,即利用溶剂对有效成分与杂质在冷热情况下溶解度的差异而获得结晶的方法。

b.改变混合溶剂极性  此法系在溶液中加入另一种溶剂以改变混合溶剂的极性,使一部分物质沉淀析出,从而达到分离之目的。主要分为水/醇法和醇/水法。

  水/醇法:水提液+醇(数倍):可沉淀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物质(杂质)。

  醇/水法:醇提液+水(数倍):可出去叶绿素、油脂等杂质。

c.调节溶剂PH值  对酸性、碱性或两性天然活性化合物来说,常可通过加入酸或碱以调节溶液PH值,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从而改变溶解度而实现分离之目的。例如:

  碱提酸沉(碱/酸法):如提取黄酮、蒽醌类酚酸性成分。

  酸提碱沉(酸/碱法):如生物碱类在用酸性水从药材中提出后,加碱调至碱性即可从水肿沉淀析出。

  沉淀法:对酸性或碱性化合物来说,还可通过加入某种沉淀试剂使之生成水不溶性的盐类而沉淀析出。如酸性化合物可做成钙盐、钡盐、铅盐等;碱性化合物如生物碱等, 可做成苦味酸盐等有机酸盐、磷钨酸盐、雷氏铵盐等无机酸盐而达到分离纯化之目的。

(2)根据化合物在两相溶剂间分配比差别进行分离

常用的方法有:液-液萃取法、反流分布法(CCD)、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多用于分离皂苷、蛋白质、糖类等)、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气-液分配色谱(GC或GLC)及液-液分配色谱法(LC或LLC)等。

(3)根据物质吸附力差别——固-液吸附进行分离

吸附分为物理吸附(硅胶、氧化铝、活性炭吸附等,使用最广)、化学吸附(如黄酮等酚酸性物质被碱性氧化铝吸附,或生物碱被酸性硅胶吸附等,很少使用)和半化学吸附(如聚酰胺对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之间的氢键吸附,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大孔吸附树脂(应用于中草药成分的提取、分离效果好)

(4)根据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子量大小差别进行分离

常用的有:透析法、凝胶过滤法、超滤法、超速离心法等。凝胶过滤法特征:凝胶色谱:分子筛按分子由大到小顺序出柱;葡萄糖凝胶:只是用于水中应用;羟丙基葡萄糖凝胶:可在水及有机溶剂中使用。在由极性及非极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常起到反向色谱的作用。

(5)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

    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中,具有酸性、碱性及两性基团的分子,在水中多呈解离状态,据此可利用离子交换或电泳技术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树枝分离生物碱过程及其原理:

反应式1)吸附 生物碱(Alk-H+)被强阳离子树脂(RSO3-H+)吸附            

       2)洗脱 将吸附树脂用NH4OH洗脱,生物碱(Alk)解吸附

当样品水溶液通过交换柱时,溶液中的中性分子及不与离子交换树脂上的交换基团发生交换的离子将通过柱子从柱底流出,而具有可交换的离子将树脂上的交换基团进行离子交换并吸附到柱上,随后改变条件,并用适当溶剂从柱上洗脱下来。

4、理解天然药物、中药材、中成药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然药物:是指来源于植物、动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矿物的药物。

中药材:既是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又是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中成药(成方制药):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处方或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药物。

关系:

生物制药

1、应用基因工程的经典药物、 基因治疗、基因诊断、遗传学代表人物;

应用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开发的新型药物: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肿瘤坏死因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心钠素、重组乙肝疫苗

基因诊断:是以探测基因的存在、分析基因的类型和缺陷及其表达功能是否正常,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诊断是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诊断。

基因治疗:是指将遗传物质导入载体或受体细胞,通过替代缺陷基因、修正错误基因,对抗异常基因,调节基因产物的表达方式以实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物尽天择,适者生存”

奥地利孟德尔遗传学说:分离定律、分配丁定律、显隐性定律

Buchner兄弟提出酶的名称。O.T.Avery等证明了肺炎球菌转化因子是DNA。S.Furbery提出了DNA是螺旋结构。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分子螺旋结构模型,提出RNA在遗传信息传到蛋白质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的假说。Hall和Spiege-lman用RNA-DNA杂交证明mRNA与DNA序列互补,逐步阐明了RNA转录合成的机制。Nirenberg、Ochoa以及Khorana等几组科学家破译了RNA上编码合成蛋白质的遗传密码,表明这套遗传密码在生物界的通用性,从而认识了蛋白质翻译合成的基本过程。

2、酶工程制药的主要技术;P324药用酶的生产(方法:提取法、生物合成法、化学合成法)和酶法制药

药理学

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代表药物;P241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2.抑制蛋白质合成 3.抑制细胞膜功能 4影响叶酸代谢5.抑制DNA合成   6.抑制RNA合成

抗菌药物:按作用性质分为:繁殖期杀菌剂,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等: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速效抑菌剂,如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氯霉素类等;蛮小抑菌剂:磺胺类等。人工合成抗菌药有:喹诺酮类:丙环沙星、….沙星;以及磺胺类;甲氧苄啶。

2、细菌耐药性的定义及其产生机制和原因;P241

细菌的耐药性(抗药性)是指获得耐药性,获得耐药性是由细菌与药物多次接触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微生物的一种天然抗生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包括固有耐药性(天然耐药性)与获得耐药性两种。

产生机制包括了:产生灭活酶;改变靶位结构;增加代谢拮抗物;改变通透性;主动外排。

3、药物的主要的不良反应类别;P176

    不良反应是指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药物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停药反应、后遗反应、特异质反应、继发性反应、依赖性

药物不良反应的两种基本类型:A型不良反应、B型不良反应

特点A型

B型

与剂量的关系相关无关
反应性质定量定性
可预见性不可
发生率
死亡率
肝或肾功能障碍对其影响毒性增加(为主要排泄途径时)不影响
预防调整用量避免用药
治疗调整用量停止用药
4、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亦称药物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式,定量地描述与概括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如静脉注射,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人体及病原体产生药物效应动态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理、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等。是正确评价药物在防治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本依据,以解决临床合理用药的问题,并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5、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P233

A.代替疗法:用于急性或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即艾迪生病;脑垂体功能减退症和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B.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C.急性严重感染,注意同时应用足量有效的抗菌药物。主要用于中毒性感染或伴有休克患者,一般感染不用。

D.解除炎症症状,抑制瘢痕形成。可防止或减轻胸膜、腹膜、脑膜、心包、关节、眼部等重要器官的炎症损害。在炎症后期可抑制组织粘连,改善瘢痕过度引起的功能障碍。

E.血液病:可用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等。

6、碳酸氢钠、雷尼替丁等治疗胃溃疡药物的作用机制。P232

碳酸氢钠 抗酸药的一种,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弱碱性药物,口服能中和胃酸,缓解味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减少疼痛;抑制胃蛋白酶火星,减少溃疡面的自身消化,有利溃疡愈合。

雷尼替丁是H2受体阻断剂 通选择性阻滞胃壁细胞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胃蛋白和胃蛋白酶分泌,用药数周后,胃酸和胃蛋白酶下降。对心血管影响不明显。主要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7、解热镇痛药的典型代表药物及其药理作用;

    本类药有三项共同的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其共同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前列腺素具有致热、致痛、致炎作用。其中苯胺类药物几乎没有抗炎和抗风湿的作用。几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1)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

    药理作用: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栓形成

    临床应用:用于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抗血栓

(2)乙酰氨基酚 属苯胺类。抗风湿作用弱,临床用于解热镇痛

(3)吲哚美辛 强力的环氧酶抑制剂

(4)布洛芬 主要用于抗炎抗风湿。解热镇痛作用弱

(5)塞来昔布 为选择性COX-2抑制剂,胃肠道和肾脏不良反应少。尼美舒利

8、抗菌活性、抗生素的基本概念。P240

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抗生素: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某些代谢产物,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9、药物跨膜转运中的单纯扩散、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的特点;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唔知直接溶于膜的类脂相中,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的跨膜转运方式。不需要载体,无饱和性和竞争性,顺浓度差,不需要消耗能量,只允许分子量相对较低的脂溶性物质自由通过,而不让极性高、亲水性强的离子通过。

    主动转运:是指有些药物或物质(如氨基酸)需以来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的帮助,从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的跨膜转运。是逆浓度差,需要消耗能量,它依靠特异性载体的帮助,故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

    易化扩散:是指一些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借助于细胞膜上载体物质的帮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跨膜转运(顺浓度差)方式,不需要消耗能量,要依靠特异性载体帮助,具有饱和性和竞争性

药事管理法规

1、假药、劣药具体的标准内容;P360

假药的认定: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为假药:(1)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2)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按假药论处:(1)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禁止使用的;(2)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3)变质的;(4)被污染的;(5)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6)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劣药的认定:

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1)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2)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3)超过有效期的;(4)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5)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轿味剂及辅料的;(6)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2、药物不良反应概念和类别;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是指因服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引起死亡;(2)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3)对生命有危险并能够导致人体永久的或显著的伤残;(4)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5)导致出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3、中国药典;国家基本药物定义,遴选国家基本药物的原则?处方药、非处方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其英文名称是Chinese Pharmacopoeia,缩写为Ch.P.,现行使用的是《中国药典》2010年版,其分为三部。中国药典的内容分为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

国家基本药物系指从国家目前临床应用的各类药物中,经过科学评价而遴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药物,由国家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国家保证其生产和供应,在使用中首选。

我国遴选基本药物的基本原则是: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药并重

处方药是指“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方可购买、调配和使用的药品。”

处方药生产企业必须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其生产品种必须取得药品批准文号。

非处方药是指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不需要凭执业药师和职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用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的特点是药品适应证可自我诊断、可自我治疗,通常限于自身疾病;药品的毒性在工人的安全范围内,其效用-风险比值大;药品滥用、误用的潜在可能性小;药品作用不掩盖其他疾病;药品不致细菌耐药性;一般公众能理解药品标签的忠告性内容,无需医师监督和实验监测即可使用

非处方药的每个销售单元包装必须附有标签、说明书。我国非处方药专有标识的图案为椭圆形背景下的OTC三个英文字母,分为红色(红底白字)和绿色(绿底白字),红底白字的图案用于甲类非处方药,绿底白字的图案用于乙类非处方药以及经营非处方药的企业指南性的标志。

4、GMP全称、认证年限;

GMP全程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药品GMP认证证书》有效期为5年。新开办的药品生产企业(车间)《药品GMP认证证书》有效期为1年,期满复查合格后,颁发的《药品GMP认证证书》有效期为5年。

《药品GMP认证证书》有效期满前3个月,由药品生产企业提出申请,按药品GMP认证工作程序重新检查、换证。

药物分析

1、药物分析的概念和基本任务;

药物分析主要是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化学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也研究有代表性的在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

药物分析的基本任务为:(1)药物成品的化学检验工作;(2)药物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3)药物贮存过程的质量考察;(4)临床药物分析工作;(5)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2、体内药物分析的基本任务;

体内药物分析的任务:(1)体内药物分析本身的“方法学”研究,首要任务;(2)开展各种生物样品的常规规定;(3)新药开发中的新药体内研究;(4)药物代谢产物的研究与测定;(5)内源性物质的研究;(6)滥用药物的研究

3、《中国药典》包括几部分内容,英文缩写;P257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其英文名称是Chinese Pharmacopoeia,缩写为Ch.P.。

中国药典的内容分为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

凡例是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典》正文、附录及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凡例”中的有关规定具有法定的约束力。

正文是药典的主要内容,为所收载药品或制剂的质量标准。

附录主要收载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索引了中文索引和英文索引,可供方便、快速地查询药典中的有关内容

美国药典:USP,美国处方集:NF,合并后为USP33-NF28,USP(25)-NF(20)

英国药典:BP

日本药局方:JP

欧洲药典:Ph.Eur.

国际药典:Ph.Int

4、药物鉴别、杂质检查中杂质的来源;

药物的鉴别实验是指用可靠的理化方法或生物学方法来证明已知药物的真伪,而不是对未知物进行定性分析。

药物鉴别常用方法有化学法、光谱法、色谱法和生物学法

药物的鉴别试验分为一般鉴别实验和专属鉴别实验

杂质检查中杂质的来源有:药物的生产过程和药物的贮藏过程

5、生物样本中需要进行去除蛋白质前处理的是哪类?基本处理特点   

血浆或血清前处理需除蛋白,使药物从蛋白结合物中释出,以便测定药物的总浓度。取出蛋白质也可预防提取过程中蛋白质发泡,减少乳化的形成, 以及可以保护仪器性能,延长使用期限。取出蛋白质方法:(1)蛋白质沉淀法:加入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加入中性盐;加入强酸;加入含锌盐及铜盐的沉淀剂(2)酶解法:不适用于一些碱性条件下易水解的药物。

药剂学

1、药剂学的基本定义和宗旨,药物剂型的重要性;P286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应用技术学科。

药剂学的宗旨是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1)剂型可以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2)剂型能调节药物作用速度(3)改变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不良反应(4)某些剂型具有靶向作用(5)剂型可直接影相疗效

2、药物制剂的主要构成部分;P287

    药物制剂是由药物原料及辅料两大部分组成,药用辅料是构成药物制剂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它赋予药物制剂必要的物理、化学、药效和生物学性质。

5、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制剂的基本要求、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药物制剂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从制备到使用期间保持稳定的程度。主要包括化学、物理及生物学三个方面。

药物制剂的基本要求:药物制剂应安全、有效、稳定。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因素:(一)处方因素:PH值、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处方中辅料(二)环境因素:温度、光线、空气中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三)药物制剂的包装及贮存:包装材料的性质、容器的种类、形状以及封闭的严密性;贮存条件主要考虑到光、热、湿、卫生条件等

6、药物制剂的基本质量要求;主要剂型的特点。 P291

A.液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剂,液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液剂的特点:液体榨汁机中药物分散度大,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给药途径广泛,易于分剂量,适用于婴幼儿和老年患者;可外用于皮肤、黏膜和人体腔道等;可通过调整制剂浓度减少刺激性;某些固体药物制成液剂后,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

但由于液剂药物分散度大,易引起药物的化学降解;携带、运输、贮存都不方便;水溶液剂容易霉变,需加入防腐剂;非均匀性液剂,药物的分散度大,俾表面积也大,易产生一系列的屋里稳定性问题。

液剂有溶液型液剂、高分子溶液剂、混悬剂、乳剂

质量要求:均匀相液剂应是澄明溶液;非均匀相液剂药物粒子应分散均匀;浓度应准确;口服的液剂应外观良好,口感适宜;外用的液剂应无刺激性;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包装应便于患者携带和使用。

B.无菌与灭菌制剂主要是指直接注入人体或直接接触创伤面、黏膜等的一类制剂。由于制剂为无菌状态,生产、贮存该类制剂时对设备、人员及环境有特殊要求。(1)无菌(2)灭菌(3)防腐(抑菌)(4)消毒

注射剂系指用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人体内的灭菌的溶剂、乳浊液或混悬剂,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液体的无菌粉末。

注射剂的特点:优点:作用迅速可;首过效应小因此疗效可靠,可用于抢救危急病人;适用于不宜口服的药物;适用于不能口服药物的病人;可发挥局部定位作用。但注射剂研制和生产过程复杂、成本较高,并且安全性及集体适应性差。此外,注射时疼痛,不能由患者自己给药。

质量要求:注射剂质量检查,除含量外必须进行无菌性、热原、澄明度、安全性、PH值、渗透压检查。

C.输液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的大剂量注射剂。

质量要求:特别强调无菌、无热原,切PH值尽量与血浆的相近,渗透压应为等渗或可稍偏高渗,尽可能与红细胞膜的渗透压相等,不能用输入低渗溶液(低渗溶液引起红细胞破裂而溶血),不得添加抑菌剂,澄明度应符合要求。

D.滴眼剂系指药物制成供滴眼用的澄明溶液或混悬液。滴眼液可发挥消灭杀菌、散瞳缩瞳、降低眼压、诊断以及局部麻醉等作用,也有治疗白内障的滴眼剂上市。

E.固剂的特点:稳定性好、生产成本低、服用及携带方便。有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

F.散剂系指一种或数种药物惊粉碎并均匀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质量检查:外观均匀度、干燥失重、装量差异

G.颗粒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干燥颗粒状制剂。颗粒剂既可吞服,又可混悬或溶解在水中服用。特点:飞散性、附着性、聚集性、吸湿性等均较小;服用方便,适当加入芳香剂、轿味剂、着色剂等可制成色、香、味俱全的药剂;必要时可以包衣或制成缓释制剂。但颗粒剂由于粒子大小不一,在用容量法分剂量时不易准确,且几种密度不同、数量不同的颗粒相混合时容易发生分层现象。

质量检查:除主药含量外,有粒度、干燥失重、溶化性和装量差异等检查。

H.胶囊剂系指将药物盛装于硬质空胶囊或具有弹性的软质胶囊中制成的固剂。胶囊剂不仅整洁、美观、容易吞服,并且胶囊壳可保护药物免受湿气和空气中氧、光线的作用,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也可制成缓释、肠溶等多种类型的胶囊剂。

但下列情况的药物不宜制成胶囊剂:(1)能使胶囊壁溶解的液态药剂;(2)小剂量的刺激性药物,因在胃中溶解后局部浓度过高而会刺激胃粘膜;(3)易风化药物,可使胶囊壁变软;(4)吸湿性药物,可使胶囊壁变脆。

质量检查:外观、水分、装量差异、崩解时限

I.片剂系指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经制粒或不经制粒压制成的片状或异形片状制剂,可供内服或外用。片剂剂量准确,应用方便;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产量大,成本较低;质量稳定,携带、运输和贮存方便;能适应治疗、预防用药的多种要求,可通过各种制剂技术(如包衣、缓释、控释、多层片等)制成各种类型的片剂以满足医疗的需要,因此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

但片剂也有不少缺点:婴、幼儿和昏迷病人等不易吞服;因片剂需加入若干种辅料并且经过压缩成型,故易出现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问题。

质量评价:外观、片重差异、硬度和脆碎度、崩解时限、含量均匀度、溶出度

J.滴丸剂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固体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固剂。滴丸主要供口服,亦可供外用或局部如耳、直肠、阴道等使用。

滴丸剂与其他固体剂型相比特点:(1)药物在基质中呈高度分散,所以药物吸收迅速,发挥药效快、生物利用度高;(2)可使液体药物固体化;(3)易氧化及具有挥发性质的药物溶于基质后,可增加其稳定性;(4)生产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重量差异较小,成本低,无粉尘,有利于劳动保护;(5)根据需要可制成内服、外用、缓释、控释或局部治疗等多种类型的滴丸剂。

K.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有一定形状供人体腔道给药的固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入腔道后在体温下能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近局部或全身作用。栓剂主要作用于直肠、阴道给药,近几年又有口腔及鼻腔给药的栓剂出现。栓剂不仅只用于润滑、收敛、抗菌、杀虫、局麻等局部作用,还可通过直肠给药途径发挥全身性作用,并可减少肝首过效应。

质量要求:药物与基质应混合均匀,栓剂外形应完整光滑,无刺激性;塞入腔道后,应能融化、软化或溶化,并与分泌液混合,逐步释放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在室温下有适宜的硬度,避免在包装、贮存或使用时变形。

L.软膏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具有一定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其中用乳制剂基质制成的易于涂布的软膏又称为软乳剂。软乳剂主要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分类:溶液型、混悬型、乳剂型。

质量要求:均匀、细腻,并应具有适当的黏稠性,易涂布于皮肤或黏膜上;性质稳定,应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和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应无刺激性、过敏性及其他不良反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时,应预先进行灭菌,眼用软膏剂配制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M.气雾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密封容器中制成的制剂。主要特点:具有速效和定位作用,气雾剂可制剂喷于作用部位,药物分布均匀,起效快;药物密闭于容器内能保持药物清洁无菌,且由于容器不透明,避光且不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接触,所以稳定性好;无局部用药的刺激性;可避免肝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作用。但由于需要耐压容器、阀门系统和特殊的生产设备,所以成本高。

N.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地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广义地讲,控释制剂包括控制释药的速度、方向和时间,靶向制剂、经皮吸收剂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控释、缓释制剂的主要特点:(1)对半衰期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气服药的慢性疾病患者;(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O.经皮吸收剂或称经皮给药系统(TDDS)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的一类制剂。该类制剂为一些长期性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创造了一种简单、方便和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与常用普通剂型如口服片、胶囊或注射剂等比较具有以下优点:(1)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药物可长时间持续扩散进入血液循环;(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不良反应;(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药顺应性;(4)患者可自行用药,也可以随时终止用药。由于避免了饮食、体位、睡眠、运动等因素的干扰,皮肤之间吸收的差异比人体胃肠道吸收的差异小得多。

局限性:皮肤是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大多数药物偷过该屏障的速度都很小,一般给药后几小时才能起效,且多数药物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每日剂量超过5mg的药物就已经不容易制备成理想的TDDS,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也不宜设计成TDDS。

P.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是指利用载体讲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病灶部位(即靶区;包括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等)的给药系统。一个成功的靶向制剂应具备的三要素: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主要指载体无遗留毒副作用)

合理用药

1、合理用药的5条WHO标准,合理用药的参与者、四要素P385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WTO)的5条合理用药标准:(1)开具处方的药物应适宜;(2)在适宜的时间,在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的供应;(3)正确的调剂处方;(4)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时间服用药物;(5)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

合理用药的基本4要素: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合理用药的参与者:各级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和患者本人

2、药物流行病学和药物经济学 P462、472

    药物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药物的利用及其效应的应用学科。其研究目标是给社会大众、药政部门、医疗单位及预防保健机构选择最佳用药方案,提供人群中药物利用及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信息,提出有助医疗、预防保健、药事管理和医疗保险行政决策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药物在人群中的效应,减少其对人群的危害,最终实现人群的合理用药。

    药物经济学(PE)是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在药物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其主要任务是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如何提高药物资源的配置效率,评估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效益)关系,提倡合理用药,以控制药品费用的过快增长,为药品市场营销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相应药品,优化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常用的方法有:最小成本法(CMA)、成本-效益分析(CBA)、成本-效果分析(CEA)、成本-效用分析(CUA)和生命质量分析(QOLA)

3、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基础学科

    药物流行病学是临床药理学、流行病学和药事管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新的医学研究领域,也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

4、药物不良反应的全世界范围内的最主要监测方法。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adverse drug reaction surveillance ADR)是指要拍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

国际上常用的ADR监测方法:

自愿报告系统(SRS,SRS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方法,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成员国大多采用这种方法)、义务性系统、重点医院监测医院为中心的监测系统、重点药物监测、速报制度

5、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的最主要类别及特点 P4

    描述性研究是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通过收集与药物相关事件在人群、时间和地区的频率分布资料,提出药物相关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变动趋势的线索,为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确定因果关系奠定基础。主要类别:病例报告、ADR监测、生态学研究、现况研究。

    分析性研究方法设计了对照组,通过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结局的差异,可以检验病因假设,判断暴漏药物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主要类别: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

药物化学

1、药物化学的定义和研究任务

   药物化学是一门借用化学的概念和手段来发现和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化学性质、并从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模式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药物化学的研究任务:(1)探索新药开发的途径和方法,创制安全有效的新药,满足社会需求;(2)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经济合理的方法和工艺;(3)为合理有效应用现有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2、药物化学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药物

19年,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上市,标志着化学合成药物的诞生;

人们在吗啡结构基础上, 寻找一些成瘾性低的半合成及全合成镇痛药;为了克服可卡因的成瘾性和不稳定性,对其结构进行改造,发现了苯甲酸酯类局部;20世纪40年代,采用生物电子等排体原理,设计了具有酰胺结构的利多卡因,开始了酰胺类局部的发展;

病理学家杜马克,在百浪多息中发现磺胺类药物;

弗莱明博士报告发现青霉素、青霉素应用到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1942年,Waksman在美国细菌学会提出“抗生素”一词,抗菌药物时代来临。先后发现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

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的发现就是合理药物设计的一个成功范例。

3、脂水分配系数、先导化合物等基本概念

评价一个药物脂溶性和水溶性相对大小的标准是药物的脂水分配系数,用P来表示,其定义是:药物在生物非水相中的物质浓度与在水相中的物质浓度之比。P=Cw/Co, Co 通常选用药物在正辛醇中的浓度代表其生物非水相中的药物浓度、Cw 代表药物在水中的浓度。P值越大代表药物的亲脂性越高,水溶性越差。由于P值一般较大,通常采用lgP表示。

先导化合物是指具有独特结构且具有一定活性的化合物,它可能因为活性小、选择度不高、或药代动力学特征不好,不能作为新药使用,但可以用它来作为进行结构修饰和结构改造的模型,从中可获得预期药理作用的药物,先导化合物是研发新药的起点。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CP:药品临床质量管理规定

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AP: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UP:药品使用质量管理规范

文档

广药2011药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题型:选择(20分)、填空(20分)、判断(20分)、简答题(40分,共5题,每题8分)绪论1、药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事件;第一阶段:从药学起源的远古时代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利用天然药物。德国化学家塞特纳从鸦片中提取分离出第一个活性成分——吗啡,它的活性是鸦片的10倍,这是现代药学的一个里程碑。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药物合成的兴起至20世纪50年代,化学药物领域。磺胺药、抗生素的发现与大量使用成为了药物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第三阶段:20世纪50~60年代。60年代开始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