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名称: 财政学
课程代码: 3100240
所在学科: 经济管理
所在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学 时: 54
学 分: 3
先修要求: 西方经济学
课程面向: 会计学、工商管理、国贸、农经、区域发展、工商体
开课学期:春、秋
任课教师:朱永德 教授
课程简介:
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属宏观经济理论课程。该课程以公共需要理论为依据,主要介绍公共财政理论与实务以及我国的财政理论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共需要理论,市场、与财政的关系,财政的职能,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与结构,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财政收入的来源、规模,国债原理、国债制度与管理,国家预算与财政管理,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的目标、工具等。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我国财政运行的基本状况,了解财政的走向,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水平。
教材: 《财政学》,陈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0年6月
附件
《财政学》教学大纲
学 时:54学时 学 分:3
理论学时:45学时 实验学时:9学时
适用专业:会计学、工商、农经、农发、国贸、工商体
大纲执笔人:朱永德 大纲审定人:张吉国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财政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宏观经济理论课程。该课程以公共需要理论为依据,主要介绍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内容,具体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的理论与实践。该课程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财政职能、财政收支及其平衡、国债制度、财政管理、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还可以明确我国的财政的目标和工具等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财政的目标定位,基本掌握国家财政运行的状况,以提高自身的宏观理论水平与水平。
教学中不仅要对财政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还要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讨论、上网检索和课后作业等,启迪学生的思维,了解财政理论的最新动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掌握我国基本财政理论和财政运行状况,明确我国财政的基本内容。学生除在课堂上听课外,还要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完成相关作业,及时掌握财政理论的最新动向。
二、课程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财政及其职能(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的本质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 公共需要理论
一、社会公共需要的含义
二、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第二节 市场、与财政
一、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二、市场失灵与干预
第三节 财政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二、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重点和难点:
财政职能的具体表现。
习题讨论:
1.财政及其本质是什么?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有哪些?
教学法建议:
课堂讲解,组织讨论。
第二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特别是提高支出效益的途径。
第一节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第二节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
一、衡量财政规模的指标
二、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三、财政支出的结构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公共定价法
四、采购制度
重点与难点:
财政支出规模的确定,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
习题讨论: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2.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有哪些?
3.财政支出效益的衡量指标有哪些?
教学法建议:
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讨论。
第三章 购买性支出(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购买性支出的具体内容,特别是掌握支出的范围和特点。
第一节 投资支出分析
一、投资支出的含义
二、投资支出的意义
三、投资支出的范围
第二节 基础农业投资
一、基础农业投资的意义
二、基础农业投资的范围
第三节 社会消费支出
一、社会消费支出的含义
二、社会消费支出的范围
三、社会消费支出的内容
重点和难点:
投资性支出和税收支出。
习题讨论:
1. 何谓购买性支出?它包括哪些内容?
2. 购买性支出有何特征?
3.农业基础投资的意义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教学法建议:
课堂教学,讨论并作业。
第四章 转移性支出(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税收支出的具体内容。特别是税收支出的内容。
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保障支出
二、西方国家的经验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第二节 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与分类
二、中国的财政补贴
第三节 税收支出
一、税收支出及其分类
二、税收支出的形式
三、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重点和难点:
财政补贴与税收支出为本章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习题讨论:
1.何谓转移性支出?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2.何谓财政补贴?其分类有哪些?
3.何谓税收支出?其分类如何?
4.税收支出的形式有哪些?
教学法建议:
结合实际分析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补贴现状,探讨今后改革的趋向。
第五章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明确其分类,掌握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财政收入分类
一、财政收入分类的依据
二、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
三、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一、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三、分配和分配制度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
四、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财政收入的分类,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
习题讨论:
1.什么是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分为那几个方面?
2.为什么说经济水平是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教学法建议: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第六章 国债原理(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国债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国债的功能与负担。
第一节 国债及其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
二、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
三、调节经济的功能
第二节 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一、认购人的负担能力
二、即债务人负担
三、纳税人的负担
重点和难点:
国债功能,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习题讨论:
1.什么是国债?它有何功能?
2.影响国债负担的因素有哪些?
教学法建议:
课堂讲授,课程论文。
第七章 国债制度与管理(3学时)
第一节 国债制度
一、国债的种类与结构
二、国债的发行与偿还
三、国债的发行价格与利率
第二节 国债市场
一、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二、国债发行市场
三、国债流通市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国债的种类与结构,国债的发行与偿还,特别是国债的影响因素。
重点和难点:
国债制度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习题讨论:
1.国债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2.国债的发行方法有哪些?
3.国债还本方式有哪几种?
4.国债利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教学法建议:
结合我国国债运作现状,探讨国债管理的有效方式和方法。
第八章 国家预算(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国家预算组成、原则、编制、审批程序等。
第一节国家预算的组成与原则
一、国家预算的含义
二、国家预算的类别
三、国家预算的组成
四、国家预算的原则
五、国家预算的年度
第二节 国家预算法
一、国家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二、国家预算级次、组成和总原则
三、预算管理职权
四、预算编制、执行和决算程序
五、监督与法律责任
第三节 预算外资金
一、预算外资金的性质、范围和特点
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三、积极、稳定地妥善地推行“费改税”
重点和难点:
国家预算的分类、组成,国家预算的编制、执行与平衡。
习题讨论:
1.国家预算及其分类。
2.复式预算及其特点。
3.零基预算与非零基预算的特点。
4.我国预算的组成环节有哪些?
5.何谓预算外资金?它有何特点?
教学法建议:
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第九章 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明确国企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国有经济的地位与国企改革
一、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
一、国有资产管理
二、国有企业债务重组
重点和难点:
国有资产管理,国有企业债务重组。
习题讨论:
1.什么是国有资产?其范围有哪些?
2.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如何改革?
3.什么是国有资产管理?其内容有哪些?
4.如何实现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
教学法建议:
课堂教学与课程论文相结合。
第十章 预算管理 (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特别是现行分税制的内容。
第一节我国预算管理的沿革
一、预算的内容
二、预算的类型
第二节 分级预算及其理论依据
一、分级预算的内涵
二、划分预算收支的依据
第三节 中国的分税制
一、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的思路
重点与难点:
国家预算管理的类型与内容,分税制财政的主要内容。
习题与讨论:
1.什么是预算管理?其类型有哪些?
2.预算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3.我国分税制预算有何特点?
4.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税制?
教学法建议:
课堂教学与课程论文。
第十一章 财政平衡(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财政平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
一、何理解财政平衡
二、财政平衡的计算口径
三、我国经济中的财政赤字
第二节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一、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
二、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
重点与难点:
财政平衡的真实性,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习题与讨论:
1.什么是财政平衡?其计算口径有几个?
2.什么是财政赤字?它有何经济影响?
教学法与建议:
课堂教学与讨论。
第十二章 财政(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财政的功能、类型、目标,了解我国财政的运行特点。
第一节财政的基本问题
一、财政的含义
二、财政的功能
三、财政的类型
第二节 财政的构成要素
一、财政目标
二、财政主体
三、财政工具
第三节 财政与货币的配合
一、货币
二、不同的财政与货币组合
三、财政与货币的时滞
重点与难点:
财政的目标和工具,财政与货币的配合。
习题与讨论:
2.什么是财政?其目标是什么?
3.财政的工具有哪些?
4.财政的类型有哪些?
5.财政与货币的配合方式有哪些?
6.什么是财政与货币的时滞?
教学法建议:
课堂教学与案例教学。
(二)课程实验教学
1.地方财政财源建设问题(3学时)
通过分析地方财政建设状况,结合实际探讨进一步培植财源的途径和方法。要求写出课程论文。
2.国有企业改革问题(3学时)
结合国有企业现状,分析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式,说明进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方式。要求写出课程论文。
3.分税制财政完善问题(3学时)
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运行已近十年,要求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求写出课程论文。
三、考核方式、方法
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核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论文要求学生就财政理论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分析,既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又要结合实际。
四、授课教材及参考书籍:
1、授课教材:《财政学》,陈共,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6
2、参考书籍:(1)《财政学》,邓子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2)《地方财政学》,钟晓敏,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教 学 时 间 安 排 参 照 表
| 章 次 | 章 题 | 学 时 分 配 | |||
| 课堂讲授 | 实 验 | 合 计 | |||
| 1 | 财政及其职能 | 4 | 4 | ||
| 2 | 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 | 3 | 3 | ||
| 3 | 购买性支出 | 3 | 3 | ||
| 4 | 转移性支出 | 3 | 3 | ||
| 5 |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 4 | 3 | 7 | |
| 6 | 国债及其功能 | 3 | 3 | ||
| 7 | 国债制度与管理 | 3 | 3 | ||
| 8 | 国家预算 | 5 | 5 | ||
| 9 | 国家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 4 | 3 | 7 | |
| 10 | 国家预算管理 | 5 | 3 | 8 | |
| 11 | 财政平衡 | 3 | 3 | ||
| 12 | 财政 | 5 | 5 | ||
| 合 计 | 45 | 9 | 5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