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辽、宋、夏、金、元
总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2分)
1.五代十国的局面彻底结束于( )
A.周世宗在位时 B、宋太祖在位时 C.宋太宗在位时 D.宋真宗在位时
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
A.渴望收复幽云地区 B.重武轻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重文轻武
3.在宋初统治者集中军权的措施中,目的是“强干弱枝”的是( )
A.解除禁军统兵将领的兵权 B、把各地方军的精壮士兵选人禁军
C.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半数驻守各地 D、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4.出于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相类似的目的,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三司使、枢密使、参知政事 B、设转运使
C.让文官做知州,并由通判监督 D、“杯酒释兵权”
5.在下列北宋各级中,负责管理财政的是 ( )
①参知政事 ②枢密使 ③知州 ④三司使 ⑤通判 ⑥转运使
A.④⑤⑥ B、①④ C.④⑥ D、①③④⑤
6.宋朝为消灭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三司使 B.设转运使
C.设通判监督知州 D.派文官担任司法人员
7.宋太祖曾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他的这种认识导致了北宋出现的军事特色是( )
A.守内虚外 B.内外兼顾 C.守外虚内 D.内外皆虚
8.北宋加强集权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形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教训是( )
A.加强集权势必增加官职和的数量
B.募兵和养兵的举措可以缓和农民反抗
C.扩大国家机器是改革的有力保障
D.改革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
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可谓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据此回答9~1l题。
9.北宋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步发展,其表现不包括( )
A.严格考试程序 B、增加考试科目 C.殿试成为定制 D、录取名额增加
10.北宋的科举制有所发展创新,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的是( )
A.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 B.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
C.实行糊名法 D、殿试成为定制
11.下列不属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制内容的是( )
A.废除明经科 B、不考诗赋 C、实行糊名法 D、设明法科
12.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历史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农民经常爆发
C.辽和金威胁北宋安全 D、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
13.北宋统治者为缓和农民的反抗斗争而采取的特殊措施是( )
A.抑制兼并 B,募兵、养兵 C.减轻徭役 D、整顿吏治
14.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为22万人,到真宗时为9l.2万人,这说明( )
A.军人地位上升 B、边患日趋严重
C.立国改变 D.藩镇拥兵自重
为了解决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范仲淹和王安石先后实行变法,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据此回答15~20题。
15.右图人物主持改革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 )
A.减轻徭役 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 D.整顿吏治
16.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措施既可以高利贷盘剥又可增加的财政收入(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1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和商品交流的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保甲法
18.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可以增加收人的有( )
①青苗法 ②方田均税法 ③市易法 ④保甲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9.对北宋初期加强集权的措施加以变更的是( )
A.青苗法 B、市易法 C.保甲法 D.将兵法
20.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 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
C.政令不通,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 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
21.猛安谋克制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是哪一民族实行的( )
A.女真族 B.党项族 C、契丹族 D.蒙古族
22.中国党为了实现国家统一,提出“一国两制”的,历史上曾采取过类似的民族有( )
①契丹族 ②党项族 ③女真族 ④蒙古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时哪个皇帝在位( )
A.阿保机 B.耶律德光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
24.刘兰芳在长篇评书《杨家将》中将寇准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历史上的寇准与哪一皇帝有关( )
A.宋高祖 B、宋太宗 C、宋神宗 D.宋真宗
25.岳飞在《满江红》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胡虏”“匈奴”指(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蒙古族
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又一高潮时期,尤其是元朝的统一,更有利于民族融合。据此回答26~29题。
26.少数民族的首领中,接受封建文化并大力推行科举制的是( )
A.耶律阿保机 B.耶律德光 C.元昊 D.完颜阿骨打
27.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宋元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 )
A.内迁杂居的过程 B.社会封建化的过程
C.汉族化的过程 D、经济农耕化的过程
28.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金之间的共同点( )
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29.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按某一标准其中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三个,这一个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党项族 D.回族
30.元世祖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为朕医左右手。”据此判断御史台的职能是( )
A.负责监察 B.掌管军事
C.掌管行政 D.统领宗教事务
31.右图中E处在元朝时应为( )
A.宣政院辖地 B.中书省辖地
C.察合台汗国 D.钦察汗国.
32.元朝时,蒙古族的发源地受哪一行省管辖
( )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甘肃行省 D.宣政院辖地
宋元时期,我国科技成就有较快发展,许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历史影响很大。据此回答33-36题。
33.下列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属于两宋时期并领先于当时世界的是( )
①管形火器的发展 ②《授时历》的颁行 ③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④子午线长度的测定
A.①②③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4.最有可能登上河南登封元朝观星台进行天文观测的是( )
A.沈括 B、毕升
C.郭守敬 D.朱熹
35.右图人物的成就是( )
A.发明活字印刷术
B.著有《梦溪笔谈》
C.自创天文观测仪器
D、主持编定《授时历》
36.李纲在抗金时,先使用火箭射击,后来采用幕僚建议,采用突火,战绩不错。晚上休息时大声朗读活字印刷本《满江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以上叙述有几处错误( )
A.0处 B.1处 C.2处 D.3处
3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体现在人类社会中具体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人性 D、儒家道德规范
3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与该词人风格相近的词人有
①柳永 ②李清照 ③辛弃疾 ④陆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9.关汉卿的《窦娥冤》揭露了哪朝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
A.北宋 B、南宋 C.金 D.元
40.称为琉球应在哪个朝代( )
A.唐 B.北宋 C.元 D.明
41.王安石变法中的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相似(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保甲法
二、非选择题(共计38分)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言文臣权知。……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太平治迹统类》
材料二 大祖、大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三 (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按:指辽、西夏之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宋初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加强集权的特点是什么?(6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6分)
(3)材料二与材料四对宋初改革措施的评价有何不同?(6分)
43.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时人称之为“拗相公”。他在北宋中期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宋神宗是在什么情况下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的? (8分)
(2)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什么?(2分)
(3)变法需要人才,王安石又是如何培养人才的? (4分)
(4)王安石以“三不足”精神投入变法中,也注重培养人才,但为什么还是失败了?(6分)
高2008级 班 姓名 学号 成绩
…………………………密……………………封……………………线……………………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答题卷
——五代、辽、宋、夏、金、元
42.(1)(6分)
(2)(6分)
(3)(6分)
43.(1)(8分)
(2)(2分)
(3)(4分)
(4)(6分)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参
——五代、辽、宋、夏、金、元
总分:100分 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2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
42.(1)藩镇割据问题;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人手。把地方的军、政、财权都收归。(6分)
(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
根本出发点在于: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6分)
(3)材料二认为宋初的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四认为宋初的措施使地方兵弱财困,最终导致“靖康之役”溃败。(6分)
43.(1)当时的北宋统治者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表现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冗兵、冗官、冗费问题导致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辽、西夏的威胁。(8分)
(2)理财。(2分)
(3)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整顿太学。(4分)
(4)变法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当政,废除新法。(6分)
